德川家康读后感2篇
德川家康生于名古屋附近的冈崎城,父为冈崎城主松平广忠,[2]母为广忠正室于大之方(传通院)。原姓松平,永禄十年(1567年)奉敕改姓德川。
德川家康读后感
德川家康算的上是日本的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吧!他在日本战国时期屹立不倒,经过了许许多多的风雨,最终统一日本全国。德川家康活到75岁,含笑离世,得善终矣。按中国人的说法,他杀了那么多人,毁了那么多城,应该得恶报,下地狱才对呀?他仍得好报,这说明他杀人的境界是“大慈大悲” ,是为了天下苍生,虽杀无恶。大慈大悲隐藏在血雨腥风和刀光剑影之后,多少包含有天意在里面。他能在戎马一生中活到75岁的高寿,也是天意。
他的经历归功于他的许多因素:长寿。他最终活到75岁的高龄,在日本是非常少见的,他的高寿使他能活到天下无主并统治日本天下。再就是他的家族背景。他家族显赫,追随他的人都是从老一辈就追随他们家族,所以他们都忠心耿耿,因此在德川家康危险时就会有人来救他,要不然他活不到那个岁数。
我对他了解得并不多,只知道他从小时候就是人质,先在织田家,后又被换到今川家,成年后一直与织田信长处于联盟的关系,曾在织田信长勒令之下处死了自己的正室筑山夫人和亲生儿子信康,织田信长死后,秀吉欲掌控天下,之后与德川家康大战,秀吉惨败,可是德川家康却与秀吉议和,秀吉成了新的天下人。接下来是丰臣秀吉的辉煌时代,德川家康一直与秀吉保持着不敌不臣的关系,秀吉两次征讨大明失败后病死,德川家康与石田三成进行了决定天下归属的关原合战,德川胜,他却没有急着夺取天下,而是成为了天下武士的首领——大将军,并建立了江户幕府,一直到了关原合战十四年之后才发动了大阪冬之阵和大阪夏之阵,将丰臣氏的遗孀遗孤斩尽杀绝。
他富有心机,老练,精干,这些就是他统一日本的原因。
德川家康读后感
终于看完了山冈庄八写的《德川家康》。一共13册,共计550万字;出版社一册一册地“吊着”出,我一本一本地“追着”买,一章一章地“嚼着”看,成了近一年来生活中的乐事。该书从德川家康的出生写到他的往生,时间跨度近80年。准确地讲,德川家康生于1542年(明嘉靖21年),死于1616年(明万历44年),享年75岁。有趣的是,德川家康死的那一年,有三个世界级的大文豪离世:英国的莎士比亚,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和中国的汤显祖。更有意思的是,正是1616年,大清开国皇帝努尔哈赤建立了清朝(当时叫后金)政权。再往后过30年,大清八旗十万铁骑横扫中原,统治中国,直到1911年的辛亥革命。这造化变迁在全世界应的什么宿命格局?这里面有什么样的逻辑必然,还是纯属历史偶然?德川家康自1603年得到征夷大将军的名号,在江户开设幕府对日本的统治,直到1868年的明治维新结束。德川家康东征西杀一辈子,呕心沥血,历尽艰辛才结束了日本的"战国乱世",在打完“大阪夏之阵”后,含笑九泉,放心往生去了。真正做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日本的“战国乱世”起于应仁元年的“应仁之乱”,时间约在1467年;终于元和元年的“元和偃武”,时间约在1615年。战国乱世时间长达近一个半世纪。按说,“应仁之乱”的起因并不复杂,系室町幕府的足利将军家族围绕将军继嗣问题发生冲突所致。宽正五年(1464年),将军足利义政因无子,遂使其已在净土寺出家的兄弟足利义寻还俗作为养子(变态吧),改名足利义视,欲使其继任将军之职。谁知人算不如天算,第二年,足利义政的正室在“千呼万唤”中生了一个宝贝儿子,取名足利义尚。俗话说,易涨易落山溪水,易反易复小人心,将军足利义政反悔了,想由自己的`亲生儿子继嗣做将军。于是,两派于应仁元年(1467年)在京都大打出手,上演导致日本乱了150年的“应仁之乱”的大戏。此时,大海彼岸,一衣带水的邻邦中国正处在明成化3年。成化皇帝是大明朝的第8个皇帝,名朱见深。此皇帝统治中国23年,是个仁厚的皇帝,史书说他“恢恢然有人君之度”。一般说来,明朝的成化及其后的弘治两朝为太平盛世。尤其这个弘治皇帝一生只娶了一个老婆张皇后。这个世界上的皇帝哪个不是“后宫佳丽三千人”?只娶一个老婆的皇帝可真少见。可惜,这么好的皇帝只活了36岁。与中国的太平盛世相反,此间的日本已经乱成“一锅粥”,由此,日本进入“战国时代”。这一乱,使得小小日本“豪杰并起”,“群雄争霸”,“一时多少豪杰”在日本的历史舞台上登台亮相。日本的国土面积虽小,却被分成一百多个“蕞尔小邦”,帮主被称之为“大名”。这些小国彼此毗连邻近,互争雌雄,厮杀不断,战事频仍,老百姓则哀鸿遍野,民不聊生;武士阶层却应运而生,靠嗜血打拼而大富大贵。由于危机无处不在,随时有被袭击的危险,现实所逼,武士们不能不对四面八方有十二分的警戒,谁也不信任。从那时起,日本的侦探术特别隐秘阴沉,精巧诡谲;几百年来积累使得日本人大半都是间谍天才。直到今天的商场上,日本人还喜欢用诈术和阴谋而牟取暴利。战国后期,众多豪强之中,最为突出者有三个: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织田信长生于1534年,死于1582年的“本能寺之变”;丰臣秀吉生于1536年,死于1598年。就是这个崛起于草莽之间的“猴子”,指挥大军于1592年开始,两度进攻朝鲜,并企图征服中国。当然,结果不言而喻,丰臣秀吉一败涂地。在这里用毛老人家的两句诗最恰当不过: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不过,丰臣秀吉这个日本的“平民太阁”乃风云际会的时势英雄,死时留下了颇有内涵的辞世歌:露落露消我太阁,浪花之梦梦还多。细品觉得蛮有庄周的哲意玄想。算起来,丰臣秀吉小织田信长2岁,比他多活了12年,当了几年关白、太阁,享尽人间荣华富贵,比织田有福气;德川家康比他两都小,小织田8岁,小丰臣6岁;比他两长寿,活了75岁。有人用一句通俗的比喻讲:如果说日本的统一和太平盛世是个白面馒头的话,那么,织田信长是种麦之人,丰臣秀吉是磨面和蒸馒头之人,德川家康是享用热气腾腾的白面馒头之人。这样讲来,德川家康比前二位更有福气,大受幸运女神的眷顾。这有点类似司马昭或朱元璋得江山的历程。
日本的战国乱世,是袖珍版的《三国演义》,且比“三国”乱的时间长,整整乱了148年。德川家康亲历了其中的下半叶时光。德川家康亲眼看到乱世之中的芸芸众生如何命贱草芥,生灵涂炭;众多大名之间征战不断,滥杀无辜,豺狼当道,强梁横行;当权者草菅人命,老百姓生不如死。充满罪孽和血腥的人世间如同人间地狱一般。再加上,德川家康本人自出生起,命运多舛,忧患重重。3岁便与母亲分离,6岁就被送出去做人质,途中又被劫持到敌方,随时都可能被砍头,在生死之间的炼狱中一呆就是2年,期间父亲又不明不白被杀,自己成了孤儿。刚在一个地方呆习惯,又被作为人质交换到另一方。这回呆的时间更长,度过了整整青少年时代的10年时光。在幼小的心灵里,深深感知世态炎凉和生活的艰辛。对于老百姓背井离乡,流离失所的苦难,感同身受。这是从小养尊处优的其他大名所不能及的。在他身上正应了孟子的一句名言: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伐其身行,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他从小立志要结束这魑魅魍魉群魔乱舞的战国乱世,开创一个人民安居乐业的太平盛世,还老百姓以康乐的生活。其立志弘远,心雄万夫,足智多谋,胸襟沉毅坦然,气宇轩昂;又忍常人难忍之事(德川家康讲百忍成精,千忍成神,万忍成佛),吃常人难吃之苦;且能等待天时,用时间来消耗对手;充满权谋机变,以活人之法去杀人,虽杀不怨;为人稳重宽厚,思维慎密深刻;对人性之思考透彻骨髓,参透人情世故;在四方征战中,关心民生大计,注重休养生息;服人以德,不唯力取胜。德川家康是一个乱世之中的有德战神,他清楚王和霸的区别,也明白胜和败的辩证,更通晓进与退的微妙。就是这个人把日本打点得安安静静,妥妥帖贴之后,毫不拖泥带水地离去,正说明他乃天命所归,肩负使命并完成之。日本有今日的繁荣,与他结束乱世,让老百姓休养生息有很大的关系。在德川幕府时期,日本的人口由1600年的1200万,增长到1700年的3000万,到江户末期的1868年,日本人口达3300万;这种速度的人口增长对于日本孤岛,山地占80%的现实状况,颇能说明问题。
诚然,他所建立的德川幕府政权并不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文明开放的;相反,还有些闭关锁国和*策。但有德川幕府作为前奏,才使得日本今日的君主立宪制完善、公正、稳定,为全日本人民所认同。日本的君主立宪制和英国的相类似,都是封建势力和新生的资本势力相互妥协求同存异的结果。这种妥协在中国就难以变为现实,中国人的要么好上天,要么坏透顶的成王败寇之习惯思维,一定是一个王朝推翻并赶尽杀绝另一个王朝,一定是不共戴天。德川幕府还有一个贡献,就是开发建立了江户城,即今天的东京。东京有今日的繁华富足,全拜德川氏所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