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这是《儒林外史》开头的几句。可以说,这也是整本书的灵魂所在。
这些话虽然已是老生常谈,可真正能明白人的又有几个“学而优则仕”,正是这句话害了一批又一批的读书人。他们把读书当成敲门砖——“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圆如意,书中自有美娇娘……”为了金钱,为了财富,他们可以废寝忘食地读书,可以从黑发垂髫考到白发苍苍:八十岁才中了状元的梁灏,花白胡子还是“小友”的周进,考了几十年一朝中榜,欢喜疯了的范进……儒林中为了功名利禄,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又何止这几个鲁迅先生称封建礼教为吃人的礼教,那么称封建科举制度为害人的制度也不为过了。
读书,其实强调的是一个漫长的求知过程。王国维说得很好,读书分为三个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立志。“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奋斗。“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才是最后的成功。而儒林中的那些一心只为功名者,第一步——立志,就走错了。在我看来,读书就是人在不断汲取精神食粮的过程。其中最关键的在于吸收,然后再转化为自身的力量。这与一日三餐的功效是一致的:吃饭,吸收营养,再促进自身生长。只可惜,儒林中的某些学子们只注重“食”,即数十年如一日地读书,却忽视了吸收。读书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敲开荣华富贵之门的工具。一旦达到目的,这个工具也就毫无价值了。这些人,即使读一辈子书,也不会有半点知识吸收转化成自身力量。这些书,除了造成他们的“营养不良”,别无他用。
当然,“世人皆醉我独醒,举世浑浊我独清”的人在儒林中也不是没有。王冕就是其中的一个。他从小就因为家境贫寒而为邻人放牛。在牛背上,他仍旧博览群书,更自学成为了画没骨花卉的名笔。此后,下到平民百姓,上到知县财主都来索画。但王冕性情不同,不求官爵。朝廷行文到浙江政司,要征聘王冕出来做官,他却隐居在会稽山。后人提到王冕时,常常称其为王参军。但王冕何曾做过一日官能在功名面前,心如止水,不为所动,也只有王冕这些儒林中的凤毛鳞角了。
几百年后的今天,捧起《儒林外史》细细品读。时而为当时士人名流的庸俗可笑而叹息,时而又为贪官污吏的卑鄙丑恶而愤怒。吴敬梓以其幽默诙谐的语言,把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画的入木三分。
难怪后人有“慎勿读《儒林外史》,读竟乃觉日用酬酢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之叹。
在这五月初夏的晚上,我坐在书桌前默默地出神发呆,可有谁会知道,我的大脑却在浮想联翩,高速运转……台灯柔和的光线漫射在我面前一红一蓝封面的两本书上,书名是《200个名人的童年故事》。
这两本书是我自己在新华书店选购的,自买回家后,三个晚上我就看了一大半,书的内容生动有趣,让人爱不释手。讲的是古今中外两百位杰出人物的童年生活。关于他们,有的我早已听说过,更多的是较为陌生或第一次知道,但留给我一个很深的印象:他们大多都有一个活泼自由的童年。
在我没看书之前,很难想象,原来这些赫赫有名的大人物小时候也这么淘气可爱,但转眼一想,无论什么人,不管他取得多大成就,有多大名气,都是由孩子长大的。也许一个人的童年对于今后的未来来说是很重要的,可能会影响他一辈子。难怪许多文人、作家那么喜欢深情地回忆童年。
书中的名人,有的出生于名门贵族,如司马迁、巴金、曼德拉、林肯;有的从小就勤奋好学、聪明过人,如白居易、康有为、曹禺、黑格尔;也有许多不把精力放在学校的功课上,却好动贪玩,如刘伯承、蒋介石;有的对功课不怎么关心,倒是对其他事物特别好奇敏感,如钱仲书、巴尔扎克、拜伦、爱迪生……
尽管这些人家庭、童年不同,个性、事业也不同,但他们都有一个适合自己成长的童年,后来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著名的学者、将军、科学家、诗人和艺术家。这说明了一个人的成材,在小时候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和模式,因此,现在大人们也不应该用一种眼光和标准去看所有的孩子。
还是书中前言说的好:“每一个天才曾经都是一个孩子,每一个孩子日后都可能是一个天才。”和“没有一个人生来就完美,也没有一个人天生就比别人差。”我十分同意编者的话,因为它道出了我的心声。
书看完后,除了得到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名人童年的故事激励和鼓舞了我,让我树立了自信心,内心好像有一个声音在说:将来我一定行!
我从小以书为伴,以书为友,自然读了不少好书:有伴我成长的童话;有让我知人情懂事故的文学名著;还有令我知识丰富的科普读物总之我博览群书,读过的书数不胜数,但我最爱的还是史书《资治通鉴》。
我从小与众不同,喜欢别人眼中所谓枯燥的历史。自从一次在书店里独具慧眼的挑中了《资治通鉴》后就爱不释手。自己时常沉醉于书中,看得废寝忘食也是常事。《资治通鉴》的作者是北宋宋神宗时期著名的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主要讲叙了三强分晋到五代十国的沧桑历史,其中的改朝换代,人文风云令我感慨万分。
书中的人物不少,其中令我敬佩的人也不少。蜀国的诸葛亮足智多谋,神机妙算,一手缔造了蜀国;唐太宗李世民,励精图治,文韬武略,使封建王朝达到鼎盛;女皇武则天,有治国之才,用人之术,可谓巾帼不让须眉,还有完璧归赵的蔺相如,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张良。令我敬佩的人数不胜数,更重要的是我应该学习他们的优点来充实自身,将来才能像他们一样有一番大作为!
人无完人,金无赤金,历代虽有雄才大略之人,但臭名昭着之人也不计其数。秦始皇虽有统一六国的盖世功勋,但其凶狠残暴也是妇孺皆知的,他焚书坑儒,荒糜无度,建造无比豪华的阿房宫,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还有隋炀帝杨广他心机颇深,虚伪做作,又荒糜暴虐,使得原本的繁荣盛世变得民不聊生。请君入瓮的来俊臣,口蜜腹剑的,李林甫。他们遗臭万年,为世人所唾骂。我更应该牢记前车之鉴。资治通鉴的本意也是如此。
这本《资治通鉴》令我受益匪浅,它使我学会了如何做人做事。我读它不仅丰富了知识更让自己终身谨记前人之事。记住小人的下场,学习圣天的品质,奋发向上,报效祖国,报效人民。
历史是辉煌的,这茫茫史海,让我畅游其中。毛主席的《沁园春》写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看来我们伟大的毛主席也认为,只要我们综合历史上那些所谓的英雄的优点,真英雄还在现代。
在如今的康泰盛世中我们更应该汲取前人的优点,牢记前人的过失,奋发向上,成为一个真英雄!
一提到《西游记》大家肯定不陌生,每个人都能说出几段情节,特别是六小龄童版西游记,真是经典中的经典。而我也一样,于是又从书架上拿下那本微微发黄的《西游记》倒一杯牛奶,细细品味。
刚翻开几页,就被吴承恩爷爷的描绘深深吸引了,每读《西游记》总会有所感触,文中曲折的情节和师徒四人的取经经历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西游记》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神魔世界,人们无不在作者丰富而大胆的艺术想象面前惊叹,然而,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作为神魔小说杰出代表的《西游记》通过《西游记》中虚幻的神魔世界,我们处处可以看到现实社会的投影。
孙悟空是《西游记》中第一主人公,是非常了不起的英雄,也是我最喜欢的人物。他有无穷的'本领,天不怕,地不怕,具有不屈的反抗精神,他有着大英雄的不凡气度,也有爱听恭维的缺点。他机智勇敢又爱闹,而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敢于反抗,他敢于与至尊的玉皇大帝斗,得到了“齐天大圣”的美名,与妖魔鬼怪斗,火眼金睛绝不放过任何一个妖怪,孙悟空那种正义大胆,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代表人民愿望和要求,代表了正义的力量,表现出人民战胜一切困难的必胜信念。
再来说说猪八戒这个人物。他的本领实在是虚,他好吃懒做,憨厚,爱占小便宜,好女色,怕困难,比起孙悟空可真是差远了,不过呢?这个人物刻画的也是挺好的,他有力气,也敢于与妖怪作斗争,是孙悟空的第一得力助手。他也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一种人,这种人有小私的恶习,作者对猪八戒的批评是很严厉的,但又是善意的,他并不是被否定的人物;因此,我们并不厌恶猪八戒,反而感到十分可爱。
他们的师傅唐僧,虽说有孙悟空的本领,猪八戒的可爱,沙僧的勤快,白龙马的脚力,但他品行端正,一心向佛,,就连一只蚂蚁都不忍心踩死,而且有不怕一切困难的坚定信念;沙僧和白龙马就是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甘心当好后勤,不好出风头。
这四个人物的形象各有特点,性格各不相同,恰好形成鲜明对比,这我不得不佩服作者手法之精妙,书中让我感受到了他们的执着,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精神,仔细想一下,我们做事总是半途而废,不努力,不就是缺少这些优秀的品质吗?
这真值得我们去学习。
阅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在三国中,我最最佩服的人是关羽,他不但武功很好,而且人也非常好。在跟曹操打仗时,他因带着刘备的妻子糜夫人跟甘夫人,所以才假装投降。其实他还是一心想找到刘备,保护好二位嫂嫂的。等到他得到一匹“赤兔马”时,便立即骑着这匹“赤兔马”又去找刘备了。
在山下遇见二位嫂嫂,他也不忘把二位嫂嫂带回去,真是一名当之无愧的好汉。他降汉不降曹、身在曹营心在汉、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他不但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
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毒险。
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伏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凤雏:庞统、隐姓埋名的单福:徐庶、姜维、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神算。
吴国: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
这人物跟国家我们,不那么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关系着成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要忠义,也应该要有诚信吧。如果一个人把现实生活中最为宝贵的诚信也丢掉了,那这个人还有什么呢?金钱、地位、官职?这些都是次要的。诚信是一个人的永久身份证,如果没有了诚信,大家都不信任你,而且又在你背后指指点点,你不会难过吗?这些又岂是金钱、地位、官职能弥补的?
我相信,你也不想做一个缺点多的不胜枚举的人吧!所以,让我们打开诚信的大门,用我们永久的身份证去面对一切!
一句“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写出了作者的辛苦与心酸,也表达出了知音难寻地无奈何苦闷。而我最喜欢读的一本书就是出自曹雪芹先生笔下的《红楼梦》。
《红楼梦》是一个悲剧,它不仅是曹雪芹先生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从而使一个繁荣的荣国府走向衰败。曹雪芹先生历时十年完成这部著作,用细腻和巧妙的文笔叙述了一个繁荣一时的荣国府。
当我看完了《红楼梦》后,我感到无比的心酸,我甚至有点怨恨作者为什么把这《红楼梦》的结局写得这么悲惨,这与《红楼梦》前部分的那生气、繁荣的景象一点有不符合。但后来我渐渐的明白了,当时的社会就是这么黑暗,这只不过就是社会的演变过程罢了。
令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林黛玉,虽然很多人都不喜欢她那生性猜疑,多愁善感的性格,但我却似乎知道她的苦衷似的。她从小父母双亡,又寄人篱下,她感到自己的世界有多么的孤独,为了保护自己,她只能用刻薄的语气去对待他人,这也是她养成生性猜疑的情感的因素。林黛玉在凄凉中死去,身边只有服侍她的一个丫鬟在默默的为她哭泣。这时我也想起了她那被预言的悲惨的一生。
贾宝玉,一个外表看上去柔弱带点天真的男孩子,其实也有刚强男子的一面,也许到最后谁也想不到他会去出家,是因为他看破了红尘吧,他是一个渴望得到自由的人,当姐妹们成家后都抱怨着生活中的事,他的内心渐渐的成熟了,更何况在这种“指腹为婚”的时代,对他来说更是一种水深火热。
同时他又是一个痴情的人,他对林黛玉可以不顾一切,从这也可以看出林黛玉之死对他的打击有多大。我不禁替贾宝玉感到惋惜,美好的青春就这样被断送了。
《红楼梦》中的人物命运几乎都是悲惨的,从王熙凤的“一从二令三休”到薛宝钗的“可叹停机德,金簪雪里埋”再到林黛玉的“堪怜咏絮才,玉带从中挂。”都能体现出来。曹雪芹先生曾惨痛的写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寞时,试谴愚忠,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红楼梦》一书让我感慨万千,它让我第一次走入作者的笔下,体会作者的心酸。岁月流逝,生命的年轮在不停的轮转,但又有谁能读懂这曹雪芹的梦中泪。
读完《斯宾塞的快乐教育》这本书在为人父母对于孩子教育这个问题上得到很好的启发和帮助,这本书给予我生活中如何教育孩子实实在在的案例。
书中讲到:孩子一旦降生,他既属于家庭又归属社会。一个品行端正,有良好教养和技能的孩子,成年后会对社会产生积极的作用。有的时候起的作用小一些,只对一个学校,一个家庭,一个群体有作用,但是都是有积极作用的。相反,品行不端,没有一技之长的人,可能只会起破坏作用,成为别人痛苦的根源。
现实中真的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一个人成年后没有良好品行没有一个技能,当他成家立业后,由于不愿一直从事反复的劳动工作,而好高骛远,造成一个恶性循环。这样的情况一旦出现,想要改造一个人,已经为时已晚,这样的情况的出现可以说是有自身原因,也肯定是由于当时那个年代父母没有过多注重孩子品行,没有过多注重家庭教育,认为教育就是学校的事!认为个人的成才就是个人的问题!等等这些原因…
所以从这本书也清楚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孩子在学校接收教育的时间是有限的,在学校一个老师面对的是一个班几十个孩子,不可能每个孩子都很好的顾及到。孩子与父母朝夕相处的时间要比学校的时间还要多。学校交给孩子大部分是知识技能,但是对于培养优良品质和激发一个孩子潜能则需要我们家长的耐心有效的对孩子进行指引和教导。
在我们家长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一个自己进修的过程。书中特别提到:你想要孩子将来怎样,你就应该要求自己怎么做。一旦我们的言语,情绪状态是负能量面对孩子的时候,孩子的情绪也会低落,痛苦,当一个孩子处于不快乐的情绪中时,他的智能和潜能就会被降低。呵斥和指责并不能给孩子带来好的教育成果。
所以在斯宾塞快乐教育这本书收获最多的是:我们想要教育孩子成为一个快乐的人,那么手段和方法也应该是快乐的。让孩子从我们父母身上得到孩子想要学习的正能量和榜样,让孩子从小事要求自己,自己体会努力成果等等…
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错过将不会重复,我们作为父母只要提前认识到孩子成长中的问题正确看待正确解决,将会成就孩子美好的未来!
《雷雨》具有一种诗意之美。这不单单得自文辞的优美,许多段落被人们反复背诵,也不仅是得自剧中人物诗意的性格,或者也可以说,是所有这一切,包括舞台提示、角色分析,汇总而后升发出的一种形而上的气质和品位。雷雨从开始似乎就注定了这个是一个悲剧。然而悲剧的造成者便是故事的男主人公:元锡公馆的大少爷——周朴园。
就像众多中国悲剧那样,一个风流的少年看上了自家的女佣,这样的结合自古至今都不会有好的结果。倘若那个男的有情有义,大不了两人私奔,背离父母,远走高飞作对苦命鸳鸯,然而刺骨始终的女主角侍萍就更苦命了,周朴园这个风流少爷虽被她的青春美丽与温柔打动,但他那颗只懂爱自己的心又怎会与她厮守一生?他为了自己的前途最终放弃了侍萍。孤苦无依的侍萍带着患病的二儿子伤心的离开,原一味故事就这样结束了,谁知造化弄人,命运又将他们牵扯在一起。错综复杂的关系又上演了,简直就是一团糟,最终导致了同母异父的兄妹相爱。身为他们的母亲,侍萍只能接受命运的捉弄,也只能埋怨自己给孩子带来的命运,似乎一切该终结了,偏偏当年的风流少年周朴园在误会下道出了他们是同母异父的兄妹。这件事害死了3个人……
这样一段揪心的人生怎不让人心痛?历史上这样的故事几乎是久演不衰,在类似故事下的牺牲者不在少数,我想,这并不是简单的故事而已,社会的真实情况应该是故事的原型。这与当时人民的道德准则、思想观念密不可分。在现今社会,人思想的改变,女人变得坚强、勇敢,绝不会无声无息受命运的压制,必会反抗。除了科技发达以外,人文思想的进步也是时代进步的一大标志。
人们常常在知道过去的不幸后,暗自庆幸自己生活在这样美好的时代。然而,我不但要感谢新时代,新中国给予我们的幸福生活,而更应感激丽时代给我们的觉悟。没有过去的凄惨,哪来现在的幸福甜美?
在中国四大名著里,我最喜欢的就是《三国演义》了。这本书写出了以中国历史为背景的故事,从桃园三结义到最后三国鼎立,让我认识到历史中“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道理。
这本书从张角发动黄巾军起义开始说起。刘备、关羽和张飞有着共同的目标——参与镇压黄巾军,还结拜为兄弟。董卓动乱,收买猛将吕布,废了少帝,立献帝,自己掌握了大权,最后被吕布杀死了。董卓被杀,中原群龙无首,三国为了能够统一中原,便开始了战争,你争我夺,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三国演义》里有许多著名的事件,如“草船借箭”“火烧连环船”“空城计”等等。我最欣赏的人物是蜀国的军师——诸葛亮。诸葛亮是蜀国里最重要的人物,是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他是被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所打动,决定出山辅助刘备一统天下。
诸葛亮是一位足智多谋的军师,多次帮助刘备打胜仗,以少胜多。我觉得诸葛亮最精彩的部分是他在草船借箭的时候。当时,诸葛亮为了筹得十万支箭,便准备了几十艘船,船的旁边插满了稻草人。他趁大雾时假装突击,让曹操放箭射他们的船。就这样,曹操的箭全插满了船上的稻草人。诸葛亮在不动用工匠的情况下,轻易地从敌方拿到十万支箭,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我最欣赏诸葛亮的方面,是他那不屈不挠的精神。诸葛亮足智多谋,意志坚强,永不屈服,无论曹操有多少军队,他都不曾退缩,反而一直想办法辅助刘备,让刘备打胜仗。诸葛亮的《后出师表》有一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确实做到了。他为蜀国贡献了毕生的力量。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曾多次北伐攻打魏国,虽然失败了,但他却不曾放弃,反而越战越勇。当他知道自己即将逝世时,仍然为蜀国献计,吓走了司马懿。诸葛亮这不屈不饶的爱国精神的确值得我们学习。只可惜诸葛亮还未北伐成功,却已逝世,真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但我认为他那爱国精神是永在的。
阅读了《三国演义》,我的确获益良多,学到了不少道理。我们应该学习诸葛亮忠心爱国、不屈不挠的精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勇敢地克服重重困难,遇到难题时,应该要冷静地思考,想出解决的方案。我们也应该要有不怕失败的决心,努力不懈,这样我们才能达到目标,有所成就。
我最喜欢的小说就是《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小说讲述了从东汉末年黄巾之乱到公元280年约11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书中不但讲述了桃园结义,煮酒论英雄,过五关斩六将,火烧赤壁,借东风,长板桥,大意失荆州等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故事,也塑造了曹操、郭嘉、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孙权、周瑜等鲜明的历史人物,其中有的足智多谋,有的狡猾奸诈,有的疑神疑鬼,有的人物忠义勇敢。为了追寻历史的真相,我甚至还买了本白话《三国志》作为印证,以便探寻更多的真相。
三国时代,战火纷飞,英雄辈出,有许多各具特点的人物,但我最佩服却在小说中被称为奸雄的“白脸”曹操,也许是作者罗贯中的“尊刘”的传统思想,他宁可歌颂汉室外系子孙—刘备,而把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也是三国(魏、蜀、吴)中魏国的奠基者和主要缔造者—曹操说成反面角色。但我觉得曹操的经历是最丰富的,关于他的的典故也很多,如望梅止渴,割须弃袍,说曹操,曹操到,火烧连环船,割发代首,挟天子以令诸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还有他促成的典故也不少,如温酒斩华雄,周瑜打黄盖,过五关斩六将,草船借箭等。
在东汉末年,如果何进、袁绍听从曹操的劝说,也不会有什么后面的董卓之乱、三国鼎立,恐怕也不会有那么多波澜壮阔、引人入胜的历史故事了。在各方诸侯都害怕迎接汉帝,担心自己权利受限,不能独霸一方时,果断接收汉献帝,形成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有力局面,说明曹操有明锐的政治嗅觉。在刘备还未独霸一方之时,就慧眼识英雄,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收留关羽,义放关羽,给自己赤壁之败后留有生路,真是看人达到入木三分的地步。在与袁绍的官渡之争中,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军事才能尽显出来。同时他的诗也是大气磅礴,是个文武全才的人物。也许曹操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英雄,但过人的胆识、做事的气概,却叫我很是佩服。真如易中天所总结:“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
一想到《三国演义》,耳边就能响起古典剧《三国演义》中杨洪基那深沉而雄浑的音调“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真是令人神往,令人神思,恨不得人和思想一起插上翅膀穿越千年时光,去追溯令人向往的历史……而这一切都缘自《三国演义》——心中永远的经典《三国演义》。
我喜欢《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