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读后感(通用五篇)

李盛

  《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读后感1

  今天上午我有幸听了陶老师的报告——《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深受启发,受益匪浅,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陶老师主要从十个层次阐述了读书的重要性,解决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读书与教师成长,二是读书与做人,三是读书和育人。陶老师精彩的讲述,深深地吸引了在座的每一位老师,说到了大家的心里,与我的心灵产生了共鸣,有一种茅塞顿开相知恨晚的感觉。

  回想自己工作二十几年的读书学习情况,真是惭愧。读的书屈指可数,但也只是为了获取文凭带有功利性的读,要么是为了消遣而读那些低级的武侠之类的娱乐书。而那些好书或中外经典文化之类的书却几乎不读,即使看了一两本也都是走马观花,领会不到它的文化精髓,体会不出它的实际意义,也就不可能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而内化成文化,成长也就无从谈起。没有知识的滋养,没有文化的积淀,作为教师,教学就不会那么精彩。是呀,要想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游刃有余、自由翱翔,不读书怎么能行呢?正如陶先生说的“读书破万卷,教学如有神。”

  要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但这桶水始终有用完的时候,所以必须不断地给于补充使之变成活水、矿泉水、有营养的水,读书就成了变死水为活水、为矿泉水有营养水的源泉。知识用时方恨少,学生喜欢有文化有幽默的老师。在教学工作中,自己也很想把课堂搞得精彩,但却有点心有余而力不足,不正是缺乏了知识的滋养吗?写作也是如此,由于不读书的缘故,自己在工作中常常为写总结材料等而发愁,苦思冥想,搜肠刮肚,却又不知怎么写,明明是自己做的工作,甚至有些做得很好,但在总结时却又表达不清,写不出东西来,结果自己抹杀了自己的成绩,可悲!听了陶先生的教诲,这才恍然大悟,一种柳暗花明的喜悦顿时涌上心头。

  在教育不断改革的今天,作为教师只有不断读书,读好书,把积淀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文化,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不至于被社会所淘汰。听了陶先生的报告,在深受启发而慨叹的同时,我将为自己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读书计划,坚持读书,读好书,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从而带动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艺术、写作能力及审美情趣,成为一个真正有知识有文化的教师。

  《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读后感2

  说起读书,自己也很惭愧,因为读的书不多。对于学校开展的读书活动,自己也多半是为了完成最后的读书笔记,所以才不得不读书的,虽然自己也知道读书的好处,而且也知道自己也确实需要读点书,但总是静不下心来读一本书。

  可是最近一段时间,我读了淘继新写的《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的报告,感触颇深。陶继新,是《中国教育报》资深记者,近几年来陶继新先生总在大声疾呼“走进经典,与大师同行”,《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就是他在全国很多城市作的关于读书的报告,前一段时间也就是暑假里,曾在利津讲过,没能参加实为遗憾。没成想在网上搜到了,我如获至宝。报告中,他从《论语》中内含的教育原理开始,分十个专题论述了教师为什么读书?读什么书?怎样读书?报告用生动的语言向人们论述了读书是我们教师生命成长的必需,是授业、解惑的基石,是完善人格的要求,也是珍爱生命对自己负责的具体表现。“取法乎上”乃读之“众妙之门”,通过读书,可以拉长生命,学会取舍有道,学会在这充满憧憬的时代立于不败之地。一个个读书者的故事引人入胜:生于忧患的孔范今教授,心如止水的杜维明教授,淡泊名利的李秀伟,游刃有余的刘振东,养学深厚的于漪……他人高尚的操守与道德修养,近乎完美的人格,以及读书教学相得益彰而形成的渊博学识,严谨治学的态度,忧国忧民的大家风范,让人折服,令人崇敬,成为我们学习效仿的楷模。

  以前,我曾经认为,凭自己掌握的这点知识,教个小学应该没问题,可是现在我总有一种诚惶诚恐的感觉。人物远虑,必有近忧。社会在飞速发展,教育在不断进步。在新的课程标准下,“教师要成为学者型、专家型、研究型的教师”,“要从经师向人师转变”已成为基础教育发展的必然。如何实现这一转变呢?加强学习是做科研型教师的必由之路。

  以前讲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得备一桶水,现在的教师应该具备源头活水,作为当今教师,还应掌握教育规律,熟悉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有较高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和教学艺术,会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等。这都需要加强学习。

  教师要成为一名合格教师,必须要养成爱读书的习惯、理论学习的习惯、积累经验的习惯。尤其现在,教师必须读书,这是生存的需要。

  我们必须读书,读书就存在读什么和怎样读的问题。我们平时读书盲目性太强,造成了时间和精力的极大浪费。另外读书的面太窄,认为只有与我们学科知识以及教育教学理论有关的书才对我们有用,这是十分错误的。我们应做到有选择的去读,选择那些能唤起我们进一步阅读和写作冲动,能够让我们亲近书籍和人类精神生活的有价值的书去读,而且读的视野要宽一点,专业书籍要读,中国古典名著、世界名著、一些好的诗歌散文也要读。陆游说得好:“功夫在诗外”,这是高度凝炼和智慧的表达。有些真正有价值的书我们不仅要读,而且要反复读,精心研读,就像西方虔诚的信徒用一生来读“圣经”一样。我们每个教师都需要读几本常读常新的好书。

  读书,让我们拥有源头活水,滋润学生求知若渴的心田;读书,让我们与大师对话,与哲人交流;读书,让我们增加善念和怜悯;读书,让我们扩大智慧和见识;在读书中,塑造教师的人格魅力,全面提升教师品味教师的读书习惯会影响学生一生。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把每一个学生领进书籍世界,培养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灯,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

  当今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不断改进,知识面在不断拓宽,我们面对的学生都是具有挑战性的学生,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有句话叫“因睿智而精彩”,课堂需要教师的智慧,智慧不是知识或常识,不是聪明或经验,智慧如水一般渗透,如光一般普照。教育智慧、教学智慧、交谈的智慧来自长期不断的读书、学习、实践,在实践中注重体验与感悟,并善于积累而成。当我们教育无力时,不要更多地抱怨学生不开窍,而是因为我们用“旧钥匙”开“新锁”了。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让我们都来读书吧,让读书成为我们一生的幸福。

  《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读后感3

  阅读之美,美在感悟;阅读之美,美在温故知新。《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是两年前从京东上一本书。当时接触这本书源于书的题目,因为内心一直有一个疑问:怎样的读书才算最好的修行?作者常生龙是河南武陟人,曾荣获“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管理贡献奖”、“2012年度推动阅读十大人物”等荣誉称号。心中更加好奇,一鼓作气读起来。这一读竟然发现这本书是一“微型书库”,作者阅读一本书生发个人思考和体会写成一篇文章,文章的后面附了数篇延伸阅读书目,使读者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瞭望远方”,同时又可以就感兴趣的内容拓展阅读其他书籍,这样一片海阔天空的书景令人陶醉。

  今天再读仍有许多收获。重新审视梳理一下自己两年来的阅读生活,兼及读书与教师成长的关系等话题。

  一、成长无捷径,阅读很重要

  作者在《名师成长之路》中所谓“大量地、广泛地、坚持不懈地阅读,是教师成长为名师的秘诀”。他转述闫学老师的话说,总结自己的成长经历,没有什么捷径,无非就是阅读。吴正宪说:“本领不是天生的,只能不懈努力,拜书本为师。教师的专业成长并无捷径。”张贵勇也说:“其实,名师的成长没有捷径,无非是苏霍姆林斯基一直提倡并践行的阅读、反思、实践”。该书的作者常生龙,40岁那一年,也就是2005年,他获评特级教师殊荣。这个时候,他给自己确定了一个新的人生目标,每周看一本书,并撰写至少一篇3000字以上的读后感。从2006年到现在,他坚持了十二年时间。十二年来,他阅读了600多本书,写了300万字的读书笔记,2015年10月出版的《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2016年9月出版的《给教师的5把钥匙》2018年元月出版的《让教育更明亮》便是其中的精华。

  作为特级教师又任教育局长,他持之以恒的读书精神和每周看一本并坚持写读后感的做法,让我很受启发,确切的说是很受振动,4年前,从“新浪博客”上结识了常生龙先生,天天拜读他的博文,在作者的感染下,我坚持读书、写博文。目前,自己的博客点击率近29万。14年7月暑假开始撰写读书心得,是为了给上小学的女儿做个榜样。坚持一个月后,逐步觉得读书能让内心静下来、充实起来。然后就定时、定计划充分利用每晚8—10的时间,和女儿一起读书。如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艾德勒、范多伦的《如何阅读一本书》、朱永新的《新教育》、马克斯·范梅南的《教育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等,相互监督、共同阅读把读后感上传到博客中,比较满意的会投稿给《灵宝教研》,16年上半年《灵宝教研》刊发了两篇读书心得,给了我和女儿莫大的鼓励。

  让书香成为家的味道。河南名师韩素静在《陪伴是最好的教育》说:每月拿出80元作为专项购书费,对于一个家庭来说,1000元改变不了家庭的生活质量,但如果多1000元的书呢?是否就会从家里再散发出一种别样的芳香。

  时间管理,读书成长的保障。利用好零碎时间,去做“重要不紧急”的事。读书的重要性很少有人怀疑,但大家抱怨工作太忙,抽不出时间来阅读。关于时间管理,有个著名的四象限理论,说人每天面临四种事:紧急又重要的、紧急但不重要的、重要但不紧急的、不重要也不紧急的。很多时候,正是“重要不紧急”的事儿,拉开了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如何判断一件事是“重要不紧急”还是“紧急不重要”呢?那就是这件事对你十年后的人生有没有影响。应腾出时间去做关系长远的真正的大事。去读书,去锻炼身体,去规划未来,去提升技能,去教育孩子,如此,你的人生才会越来越美好。

  作者转述闫学老师的话说当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时,就不愁没有时间。阅读应像呼吸一样自然。朱永新曾说,晚上少看一点电视,翻几页书应该可以做到;节假日休息时,推掉一两个应酬,就有了整块时间;时间抓起来就是黄金,抓不起来就是流水。是的教师很忙,白天上班,晚上时间可以利用,晚上睡前读15—20分钟,每分钟读300——400字,一页书700到900字,每天可以读10页。睡前读几页书,伴着书香入睡,睡梦也带着甜蜜!

  本学期由于种种原因,我担任九年级全年级的化学课,平均每天6节课,还兼任学校教务处工作。为了使读书习惯坚持下去,3月5日参加了“爱上阅读打卡”活动,截至今天,已坚持打卡66天。

  在过去的66天,我每天读书,打卡。读了周国平的《传承高贵》、奥贝尔的《读懂孩子——学生心理手册》、李镇西的《爱心和教育》《教育的智慧》、威金斯的《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正在读的杜威的《我们如何思维》,发表了62天的打卡日记。过去的62天,写了5篇教育随笔、4篇读书心得、8篇感悟心得、2篇活动体会共19篇文章。读书打卡、与心灵对话,一种积极的力量,战胜疲劳、心情愉悦。读书是修行,收获幸福!

  作者曾说写作是一种“再阅读”。读书时最愉快的.感觉,是突然发现作者表达的某个思想我也有,但是他表达的非常好,引发我进一步思考,这是一种自我发现,是你本来已经有的东西被唤醒了,是最愉快,是最大的收获。如果你把阅读时被唤醒的东西表达出来,这就是写作了。

  高效的读书方法=(阅读划线摘抄)×已有知识。要写好读书笔记,首先要认真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主要有三种形式:分别是书评、读后感和札记。和书评、读后感相比,札记更适合刚开始写读书笔记的人们用来练笔。很多教师喜欢读书,但就是苦于不知道该如何写读书笔记,不妨从札记开始。在看书的过程中,遇到一些比较好的语句,就直接将其记录下来。你之所以觉得它好,一定是有原因的,这些原因也不一定要写得很完备,两三句话,意思到了即可。这样一边记录,一边写上自己的点滴感受,一点也不累,书读完了,记录的文字也就出来了。

  耐心与坚持,读书成长的最好陪伴。书读多了,肚子里才有货。在需要表达时就不会感到“囊中羞涩”,也不会感到语言干瘪,缺少灵性!回想自己的2017年,读了31本书,写了23篇读后感,其中《读书引领学习开智慧教育之门》一文2017年12月30被省级媒体公众号“河南教师”采用。

  写作与实践相随,与阅读同行,与思考为伴。知识只是奠定教师课堂教学的底气,而思考和写作却会给教师带来灵气,一个有底气和灵气的教师在课堂上才会大气,才会表现出教育机智。

  二、读出真自我奠定多元色

  作者说:读书的过程,实际上是在两个方面不断探索的过程。一个方向是向外,读那些所谓有用的书,也就是接受正规教育,获取专业知识,这样可以改变外在的命运,及改变在社会上的地位。不断地探索与自己生活工作相关的领域,建构起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另一个方向是向内,读那些所谓无用的书,那些哲学心理人文方面的书籍,未必能改变你的外在命运,但能改变你的内心世界,使你拥有智慧,信仰丰富的心灵生活,拥有一个强健的灵魂,因此也改变了你与外在命运的关系,从而在精神上立于不败之地。不断探索自己的内心,尝试正确地认识自己。

  读到一本好书,就如同邂逅一位伟大的老师。就像周国平在《论教育2传承高贵》中说:阅读是与历史上的伟大灵魂交谈,借此把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占为己有”。你可以在不同的书的世界里体验不同的生活和精神世界。一旦和一本本书在一起“活上了一回回”,你就会成为“心灵的巨富”。你那收获,如果用物质的现金比喻的话,就好像拥有了几家银行存款,需要多少都能随时支取。

  作者的《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和《给教师的5把钥匙》及《让教育更明亮》就属于这类好书。

  在作者的亲切鼓励、书籍引导下,养成了读书思考的习惯。读书心得先后四次在《灵宝教研》发表,也带动了家人和同事爱书、读书。先后四次,在市初中化学教育教学研讨会上,分享自己的教育教学做法;17年暑期,在教研室、教师进修学校汇报、分享自己专业成长故事。特别是自己的叶雨新浪博客,一直坚持到现在。

  三、“五个一工程”——遇见更美的自己

  只有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永远做升级版的教师。正如作者所说,经历了大学阶段的学习,取得了教师资格证书,迈上了教学的讲台,这些都仅仅说明你具备了从教的基本资质,要想成为一名学生喜爱的好教师,还需要你在教育教学的岗位上持续不断地修炼。

  今年的元月份,在“强红瑞名师工作室”第九期名师论坛《读书与成长》中,市一中强红瑞校长推荐自己专业成长的“五个一工程”很受启发,在强校长的影响下,制定了自己的“五个一工程”:

  1、每日一修一练一运动(每天读书15分钟,练字15分钟,跑步15分钟)。读书修行,日行万步路、夜读10页书。

  2、每周一文一思(每周写2篇文章)。关于师生关系、高效课堂、家庭教育,只读书不应用于工作实践,相当于“两脚书橱”。

  3、每月一书一结(每月至少读一本书、写一篇心得和月总结)。月小结可以复盘读书、写作的情况。

  4、每期一学(每期至少外出学习一次)。拓宽视野,在单位里面待久了,视野会局限。

  5、每年一次专业成长讲座。讲座是最好的学习,可以督促、鼓励自己对自己的做法进行梳理和提升。

  在这“五个一工程”中,坚持每天阅读是基础前提,“不停的思考”是核心,“不停地实践”关键,只有读的深入,才能做得精彩。“日子一天一天地走,书要一页一页地读。清风朗月水滴石穿,一年几年一辈子地读下去。就像微波,从内到外震荡着我们的心,徐徐地加热,精神分子的结构就改变了、成熟了,书的效力就凸显出来了。”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让我们都来读书吧,邂逅更美的自己!

  《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读后感4

  上周六,听了陶继新老师的讲座《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感触颇多。他的文章的题目是读书与教师的生命成长,可能是因为面对的听众是广大教师群体的缘故,其实,我认为只要听过他的讲座的人都可以从中汲取营养,而不单单是教师,我从中得到的教益是:

  一、无论从教还是从事别的职业,专注是成功的必要条件。陶老师讲过,他二十年前,与他的同事比较,无论教书、育人还是学术专著,都不如人,但是,二十年后,当年的同事看到了今日的陶老师,不由得叹道:“我不如你了呀!”为什么呢?陶老师说:我专心地读了二十年书。二十年啊,还是专心地读,有多少本书禁得起二十年的专心的读呀!难怪陶老师能多次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等多家这样大型而拥有大量读者的报纸上发表长篇评论,发表十几万字的报道,而每一篇文字的形成几乎不用费力,两三天即可完成五六万字的文章,十几万字的文章也几乎是信手拈来,不费多少精力。真是读书破万卷,写文如神助呀!

  二、学贵专注,更贵其精,用陶老师的话就是“取法乎上”。当陶老师告诉他的同事他专心读了二十年书时,他的同事说:这二十年我也在读书呀,一刻未停。当陶老师大体得知同事所读书的系列之后,告诉他,差别不在时间上,而在所读书的质量上。他的同事所读一般为社会平普,而陶老师所读的书则为《论语》,《孟子》、《庄子》等大家手笔,即便国外的书籍也是非莎翁泰戈尔等名家原著不读,凡其所读,无不精心钻研,甚至背诵如流,如此精专,岂有不上乎?

  三、对于想要成功的人来说,耐得住寂寞是必须的。看陶老师无论是专心地读了二十年书,还是取法乎上,无疑都是在耐得住寂寞的前提下进行,试想一个穷乐极欲,追逐浮华的人,又怎么会有心情去读书,而且还是读需要费大气力才能搞懂弄明白的古文、外文原著?书到用时方恨少时,也不过会从时下流行的白话文里随便寻几个词来装饰一下自己空洞无物的言语,从网络上剪拼几篇来凑够自己的学术所需罢了。每篇文章都让人觉得似曾相识,每个观点都让人觉得苍白无力。只有耐下心性,修身养性,思想境界才能提高。

  四、要淡泊名利,但不是不能追逐名利。我觉得陶老师通篇讲座中,最能打动我的地方就在于他的观点源于生活而又贴切生活。比如,他说做学问要淡泊名利,这样利于成功,但又不是不可以追求名利,他说名利是个附属品,当你专注了,取法乎上了,又耐得住寂寞了,那不就成功了,名利不也就水到渠成地到来了?实在是高呀,自古就有人劝我们要淡泊名利,从没听过有人说可以追逐名利呀,看来陶老师不仅是位会读书也是位精入世的智者。这样的人是真实的人,也是值得尊重的人。

  以上就是我听了陶继新老师的讲座《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个人之感,总结一下就是:要热爱读书,要精于读好书,要耐住寂寞,更要认真地过有质量的生活!

  《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读后感5

  《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一文,是山东教育报刊社总编辑陶继新先生为姜堰市教育局赴山东教育科研考察团作的专题报告,多年前从网上看到,存于电脑硬盘中,为准备参加“读书”节目,而重新“发现”,细读之,感触颇多,暂先写几句于下。

  该文以读书成为生命成长的必需(授业解惑、完善人格、生也有涯)、“取法乎上”乃读之“众妙之门”(鱼龙混杂、一以当十、与狼共舞)、诵读经典方能“不窥牖,见天道”(中国经典诵读结合、外国经典阅读为主)、疏离浮躁淡泊名利、读书教学相得益彰、读写成为生命成长之双翼、思考与读书同行、经典诵读的思考与行动、奇才问世的教育启示、终生幸福的文化之旅等方面介绍自己和他人的读书收获及经验。

  强调了多读与背诵的重要性,给人很大的启发。

  观照自己的读书,确实缺少了丰厚的积累,在背诵上也似乎缺些“天分”,不是我的强项,还真不知道自己在读书方面有无“天分”。

  但无论如何,作为一种娱乐的方式,也是非常好的,比玩游戏、聊空天要好多,至少不会引起人事纠纷,就当娱乐吧。

  多读几遍,应该会有所收获吧!

  周国平:“一开始就要读好书,要读一流的书,二流三流的书不要读,这样就可以识别了。”

  钱钟书说:“没读过书的人,因为不识字,所以被别人欺骗;读了书的人,因为认识字,所以被印刷品欺骗。”又说:“世界上没有读书的人,只有读自己的人。”

  诚如是,读书要有选择,要把自己放入书中,浸入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