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天气旧时衣》读后感
在书店偶得史杰鹏的《旧时天气旧时衣》,完全源自书名的诱惑。及至后来有一段时间将其变成案头书,稍有空闲便急于和作者一同分享那些几近褪了色的斑驳时光,则完全是因为作者平实、朴素的叙事风格,甚或每每捧读爱不释手,更多地,则是缘于书中点点滴滴的旧日光景与脑海深处的儿时记忆有着太多的雷同。高尔基说过:“读了一本书,就像对生活打开了一扇窗户。”深以为然。
在《对外婆的悼念》中,作者对“作古”这般解读:“作古”这个词,小时候听到,哪里就能理解它内涵的精微。长大了才明白,人的生命一旦消失,就确实成了历史。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它并不忙于送往迎来。虽说“人谁不希望自己的亲人永远生机盎然”,可是“时光催人老,岁月忽晥晚”,一生处于劳顿中的外婆终究熬不过体衰力竭,行将就木。行笔此处,作者没有悲伤以极,却是以极为平和的心态泰然面对一个生命的终结:“好在于劳顿中,她能找到自己的快乐,并生了七八个孩子。对她来说,生命大概是不算虚度的”。庸常生活中,每天都有鲜活的生命从我们身边消逝,悲伤不能换来重生,勿如换一种角度思考:生老病死,自然轮回,纵然历经坎坷,亦无丰功伟绩,但只要在倾其所能的平凡索求中收获过,快乐过,这一生就不算虚度。如此一想,心亦坦然。
《冰棒》一文,作者用几分钱一根的冰棍,瞬间让人重新找回儿时“单纯的珍贵”,辽远而真切。八十年代没有冰淇淋、巧克力,但是那时候有冰棍,有小人书,有广场电影,还有庙会,父辈们都是早出晚归,孩子们有的全是单纯的快乐。即使常常也会有小小愿望不能实现的沮丧,但只要有一根冰棒在手,万千烦恼一尽除。只可惜天真烂漫已渐行渐远,更多流年似水滋味,只能在一些琐碎文字中远远回味了。
《童年》读来让人心情沉重。太外公四代同堂,古稀之年卧病在床,身边却连个倒碗水的`人都没有,就是倒尿桶都要恳求四岁的玄外孙帮忙。“母亲说太外公死的那天早上,还在床上捉跳蚤”;“入殓的时候,据妈妈说,太外公还流了眼泪”,画面凄凉。如果说书中外太公的悲惨经历为“养儿防老”生生抽了一记耳光,那么晨起上班一则头条新闻同样让人不寒而栗:男子在自家屋外建铁皮屋让70岁瘫痪母亲居住,而他自己一家人居住的是独幢二层小楼。故事每天都在发生,情节和内容虽不尽相同,但同样都是在用铁一般的事实和伦理道德对话:养儿真的防老吗?
《小时候的中秋》是一副其乐融融的中秋团圆画。大西北没有桂花飘香,没有柚子可偷,但我们有母亲亲手制作的月饼,还有自家院落里结出的各种各样的果子。除了丰富的吃食,身上穿的还有母亲精心裁剪的新衣裳,走到哪里都是满满的幸福。多年以后再去回想那份快乐满足,馨香依旧,温情满怀。
《旧时天气旧时衣》,许多遗失了的记忆,循着史杰鹏的足迹,我想要一点一点都把它捡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