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平线读后感篇一:《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
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在藏北雪域隐藏着一个由神人统治的神奇王国——“香格里拉”。同时,在藏经中也记载着一个由释迦牟尼佛指认的“香巴拉王国”。1933年,这个传说中被称为“地之肚脐”的理想国因为一部乌托邦式的作品的出版而广为人知。于是,寻找香格里拉的神奇之旅吧人们带上了一条通往心灵深处的道路。
小说描绘了一个隐藏在中国西南部的净土乐园--充满祥和、宁静、永恒和神秘色彩的藏族生息之地。小说中,作者描绘了一个美丽的王国。在那里,三条河流交汇在一起,群山高耸入云,山顶白雪皑皑,脚下深草成茵,覆盖大地。作者把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经济大萧条、全球探险热等融入书中的人物中。反映当时人们就是努力追求自己心中的香格里拉。
这部小说惊险、刺激、离奇、富于戏剧性。更难得的是,阅读这部小说将是一次身体、心智和灵魂的体验。也许,康威的离开是可惜的,如果是我恐怕会一直住下去,直到永远…… “香格里拉”这只是作者心中的净土的代名词,一片虚化的土地,没有人可以辨别他的真伪,了解事情的`真相,可是这些就够了,就像文中说的“她的氛围越是平静,她的神秘感就越激荡人心,而且整个的感觉是惬意而令人欣快的。”是啊,如果真正的,完完全全的了解他,这片土地也许就不会这么美好,这么神圣,就像残缺的美,往往是最美的,因为她永远带着我们无法揭下的面纱。 现在可以说是个和平的年代,不过“它所蕴含的深刻而惊人的理念仍然可以抚慰了我们的心灵;我们也同样喜欢这里的
人们普遍具有的深藏不露的情感世界和细腻婉转的思想表达方式。” 在这忙碌的生活中,人们能安安静静的停下来喝一杯咖啡或品一杯茶,而不想其他的事竟变成了一种奢侈,人来来往往的穿梭着,为了生计而奔走,根本不会停下来静一静,而所谓的“香格里拉”竟渐渐的尘封在心底,毕竟那是多么的遥远和不切实际阿。 “No struggle between the heart and the hook-pin, no fame, fortune and wealth,comparisons with each other” (“没有人和人之间的斗心勾脚,没有名利与财富的互相攀比”)。这大概就是“香格里拉”的含义吧!也许这本书获得了巨大的荣誉的原因,就是因为他勾起了人们尘封在记忆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三千大千世界之内,每一个人都应该寻找他内在的“香格里拉”。卸下沉重的包袱,寻一个你向往的地方,背上背包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寻找你内心深处你自己向往的“香格里拉”。
地平线读后感篇二:《宁静的地平线》读后感
现实的雾霭还没完全散去,圣洁的阳光又被心灵的雾霭遮蔽。现实的雾霭让人戴着口罩呼吸,历史的雾霭迫使人们戴着面具生存,戴着镣铐舞蹈。前者是标榜现代工业文明的刽子手所为,后者是打着文化革命旗帜的旗手们所缔造。
张郎郎算是个幸存至今还能讲故事的人,《宁静的地平线》这个故事被他戏称为奉命文学。他受父母亲的影响,从小就听故事讲故事。以后,在人生的各个关口,他似乎都是靠会讲故事侥幸蒙混过关。讲着讲着自己便走进了自己的故事,这就是幸福,就是意义。这本书里收集的都是顶多有点儿意思的故事,可我读来就是找到了历史。
浑身是戏,浑身灵气的超华又是艺术家,又是美女,在他们活惯了的北京城,才在学着太极,听着《天鹅湖》。转瞬间,天寒地冻。上边说了,超华她爸爸得批判批判。,不久就进了精神病院,死了多年后连遗体都没让家属见。在那个人妖颠倒的社会,我们即使了解也无法理解,难道那月洞门一望还真是个黑洞?历史让晓红,孙维世,关露,犯王庄,齐晓骏,死刑犯金豆儿等等这些人走进了故事,走进了黑洞。一个个名字只能留在了那些会讲故事老人的记忆里。他们只是缘于对生活的热爱,对真理的直白,就得背负所有的欲加之罪。更有甚者,祸起莫须有。这些沉重的历史是人类在那个疯狂的年代,旗手们亲手制造的雾霭。
也正是他们对生活的真正热爱,对真理的执着追求,他们在那一段灰白的历史片段中,戴着镣铐跳着自由的舞蹈,望着铁窗迎接圣洁的阳光。那些特殊的群体之间的互爱互助,亲人的坚守,良知的呼唤,使他们度过了那个制造了血泪故事的年代。
历史的真相犹如尘封的文物,它会静静地等待人们的发掘,也许有的会随时间的风化呈现在人们眼前,也许有的会沉睡更久远,也许有的或将已经被彻底破坏无法恢复。可是,我们依然要忠于历史。
每个时代都有它的悲哀,同时也有它苦难中的温情脉脉,一统天下还存有铁窗内不朽的诗歌在沉吟。大时代的到来,圣洁的阳光终会降临,希望那时能在任何一片天空下,自由地呼吸,自由地呼唤。
讲故事和听故事的人一切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