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亮校园的常识》读后感
寒假里,我花了几天时间认真拜读了吴非老师的《照亮校园的常识》。吴非老师从学校、学生、家庭氛围、教师等不同角度阐述了一些教育学生及学生学习的常识。全书娓娓道来,一个个常识简单易懂又引人深思。其实作为一个老师,一个身处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这些常识都贯穿在日常生活中,但是我们却很少能真正地停下来去思考总结并积极改进。当我沉浸这书中时,才恍然间意识到自己以前、现在的一些教育行为的利和弊,才开始思考未来我该注意些什么,该如何将这些常识转变为自己正确的理论知识和行为实践的标准。
吴非老师提到了诸多常识,每每都会让我联想起自身的经历。今天,我想重点讲讲学习的趣味。吴非老师提到,很多高三学生填报志愿时会一筹莫展,他们根本不知道要学什么专业,只会听从父母大人们的建议,匆忙决定,常常是“只入其门,不识专业”。我想起自己当年毕业的时候,也是这样迷茫的一群人中的一个。学生时代的我“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因为从小父母就告诉我学习非常重要,要努力读书考高分。乡镇上的'孩子,只有通过读书才能有好的工作机会,才能改善自己的生活。父母也一直是力所能及的给我创造读书的“好”环境。家务从不需要我帮忙,学习资料是一本又一本。他们不支持我学习兴趣爱好,也不会带我出门旅行。在父母的严格要求下我一边倍感压力一边顺利毕业,填高考志愿时,我突然意识到我竟然连想报什么专业都不知道,我看着一个个专业名词,也是不知何意。当然我也是很听话地听从了父母的建议选择了英语,走上了师范的道路。工作了以后,我渐渐发现,我误打误撞地选择了自己爱的职业,觉得非常幸运。同时我也很后怕,如果当初父母的建议是其他专业,那我是不是这辈子就会注定和自己喜爱的职业错过了。所以回过头来,我才意识到问题的根本不是我的幸运与否,问题在于我没有找到自己学习的最终目标,我站在人生十字口却不知道自己对什么感兴趣。十几年灌输式的学习环境、父母和老师的指导思想让我成为了应试教育中的一份子。我只知道闭着眼睛往前冲。待我冲到高考的终点时才发现前面阡陌交通,前面苍茫大海。
和我一样经历的人一定有很多很多。他们中的大多做了一份没有波澜没有激情的工作,无趣地度过一生。即便有些人幸运地从事了自己喜欢的工作,也失去了很多探索知识、追求生命本质的那份热情和好奇。基础教育如果不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就无从谈求知欲,就无从谈“职业理想”,自然很难有“专业”的概念。
什么是教育?教育是影响人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目的都是希望帮助孩子成长,给孩子一个更好地未来。何为一个更好地未来?学习好,大学上的好当然好,因为学历是一个有用的敲门砖。但是只有学习甚至需要因为学习而牺牲其他,比如爱好、热情,则是大大的错误。因为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不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生命的意义在于会享受生活,乐于探索未知,充满好奇和想象,有热爱有激情。当孩子们失去了这一切,从学生时代的“唯分数论”者转变为走向社会中“唯赚钱论”者,他的生命就缺失了很多乐趣。
让生命丰盈而饱满应当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想。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尊重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给与必要的教育和自由,做一个智慧有趣的引路人。只有学会优雅而有趣地学习,学会优雅而有趣地工作,才能学会优雅而有趣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