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的裘德》是哈代一生最后一部作品,也是他最具批判锋芒的一篇小说。透过文字,我们不仅看到了人性扭曲害死人的一面,更看到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产生的社会之间矛盾的进一步深化;异教势力与基督教派之间的激烈冲突;及社会民众信仰危机造成的邪恶生活观带来的危害。同时,也是作者为书中人物性格的悲剧性刻画做的最好的铺垫。整个故事叙述温和,严肃,深情,逐渐渗透,给读者一个由细微到大的理解、反思、震憾的过程(遗憾的是翻译和电子排版均不尽如人意)。
基督寺,是作品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意象环境,贯穿在整篇小说里,是当时教育和宗教的圣地。书中人物的情感关系就是围绕它展开的。
裘德和淑是男女主要人物,也是两个十分相爱的青年。在他们坎坷的生活里,裘德的深情及对基督教神职的向往;淑的美貌和充满青春的活力都深深地吸引着彼此。他们都曾是有过暂短的婚史,出于基督教义的尊严和约束,两人始终未能办成婚礼。清苦又充满蜜意的日子彼此相依相偎,坚持对未来的憧憬,有着令人难忘的美好回忆。然而个人的奋斗、努力,希望总是那么渺小,易破灭;爱情的美妙终抵不过世间无止无休的流言和现实的冲击。由于他们的情感始终不能得到众人的认可,饱受非议的消磨,加之孩子们不良的成长环境,使得他们的人生、婚姻始终处在错位又困惑、理想与现实相互纠缠的矛盾中。而灵魂与肉体欲望的斗争又形成了他们爱情与婚姻的长久错位;爱情与婚姻的错位更是加剧了理想与现实生活的矛盾。结果,一家人终因无法摆脱理想人生与现实生活的纠葛而桎梏痛苦消亡。不可否认,两个光鲜的生命是被所谓的宗教戒律和现实的'无情而葬送的......
为何光明要赐给那个痛苦的人,为何生命要赐给那个心中悲哀的人?”
也许,在适者生存的世界里,一味追求浪漫的爱情是没有生存空间的,是注定会毁灭。主人公裘德在去世前一段发自内心地感慨,应该就囊括了本书最想表达的喻意:
〔对任何一个青年人来说,这是一个难解的问题,朋友们——这个难题我曾不得不去解决,在眼下人人追求上进的时代,成千上万的人正在思考着这个问题:就是不加鉴别、不考虑是否恰当,碰到什么就做什么呢?还是考虑自己做什么恰当或什么是自己的志趣,从而对所走的路做出相应的调整?我是极力采取后者的办法,结果我失败了。但是,我并不承认我的失败证明了我的观点是错误的,或者假如我成功会证明它是正确的,尽管现今人们都这样来评价这些尝试——我是说,他们评价人的尝试不是根据其本质上的好坏,而是根据它们偶然的结果。假如我现在的结果是像那些穿着红、黑衣服正下车来的博士们中的一位,大家都会说:‘看那个青年多么聪明,按照自己天生的志趣去追求!’但如果他们看到我的结果并不比从前好,就都会说:‘看那个小子多么愚蠢,自己竟然异想天开想往上爬!’
“可是我失败并不是因为我意志不坚,而是因为我贫穷。本来要两三代人才能完成的事,我却极力想在一代人中去完成。我的冲动——我的感情——也许它们应该叫做我的恶习,太强烈了。一个没有优越条件的人必然要受到其阻碍,我的血应该像鱼一样地冷,心应该像猪一样地贪,这样才会真正有好的机会成国家的一位名人。你们也许要嘲笑我——我倒很愿意你们那样做——因为我无疑是一个适合受人嘲笑的对象。但是我想,假如你们知道我近几年是怎样过来的,你们就会同情我。假如他们知道”——他朝学院那边点一下头,名人们正一个个到达那儿——“也很可能要同情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