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隐了……慢慢地,田野趋向了宁静,四周出现了模糊,霞光逐渐退去。”落霞里的乡村宁静安逸,但合上书本的我此刻内心却难以平静。这是第一次阅读余华的作品,他冷漠无情令人发怵的笔风令我惊叹不已。他将中国六十年发生的灾难都置于福贵一家人身上,一波波苦难的来袭,一个个生命的终结都使人物遭受巨大的打击,给读者出乎意料的感受。而又正是在层出不穷的命运的刁难中,福贵深刻地活着,身为白发人却一一送走身边的黑发人,对于他来说,没有什么比活着更美好,没有什么比活着更艰难。
福贵是旧中国里一位地主家少爷,年轻时沉迷于赌博,输光了家产的他只能与家人在一间茅草屋内相依为命。祸不单行,谁会料到福贵在去给母亲抓药的路上被拉走当壮丁,加入了国民军。几年后被解放军俘虏,这才被资助盘缠得以返乡。回到家时母亲已然去世,只剩下妻儿三人清贫度日。看到这里,我为福贵与家人的重逢欣喜,可不知这只是苦难的前奏,母亲的死只是一个开始……
中年时期福贵赶上了人民公社和大跃进,他首先面临的是儿子有庆的死,这也是让我最难以释怀的。有庆是个善良乐观的孩子,他热爱他的两只羊,每天为了割草喂羊和上学而奔波,他的存在无疑为整本书阴沉冷漠的主调增添了几分亮丽色彩,可他却由于与临盆的县长妻子血型一致而被迫献血致死。我不禁怨愤,埋怨余华无情的笔风,愤恨那个黑暗的社会,怎么忍心让那个对生活充满希冀向往的孩子遭遇死亡的命运。接着是死于生产的凤霞,败于病魔的家珍,意外身亡的二喜和活活被呛死的苦根…。
故事的结局是福贵与同名老牛互相依偎着生活,福贵自白:“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想想福贵的一生,虽然将如此多大苦大难安置在一个人物身上可能只在小说中才会出现,但他的人生何尝没有向我们讲述活着的意义。时运不齐,命途多舛,但只要活着就还有希望。
我时常思索为何福贵还能安然地活着?为何他能用冷静镇定的口吻述说苦难的一生?那是亲眼目睹至亲们逝去,数次遭遇希望破灭打击的有思想和情感的肉体啊!是何种强大力量支柱着他在人生路上不断前行?我想最重要的应该是福贵豁达的品性和坚韧的人格。余华曾说起他的写作缘起,“我曾听过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地打动了我,于是我写下了这篇《活着》。”福贵面对生活的.无情与残忍并没有无限苦楚或怨天尤人,而是以忍受的方式用生命的力量战胜了现实。除此之外,小说中福贵家人带给他的温情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段话是家珍病重,自知时日无多时对福贵说的话:“我不想死,我想能天天都看见你们”。不想死,不为富贵名利,只为相伴家人,朴实真挚的深情让福贵的生活在痛苦凄凉之外蕴含着人性的温暖。
《活着》,以波澜不惊的文字震撼着我的心灵。生活固然坎坷,何不握紧坚韧与乐观,找寻生活中的美好,如福贵那样活着,不屈地活着。
这是余华的一篇长篇小说。也是他的代表作,和许三观卖X记一起入选中国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20世纪90年代最有影响的10部作品,和获得一些国内外奖项,以及在多个国家出版。
对于作者的文笔和才华是毋庸致疑的,但是我们要看的是故事本身。
作者对自己的作品是这样描述和评价: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这就是最为感人的友情,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活着讲述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就像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的重量,它没有断;活着讲述了眼泪的丰富和宽广;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对于作者自己对作品的这样描述已经很透彻了,但我还要要加几句,不然写这篇也没有意义。
首先得归功于我住院了,身体的破败在某种程度上让我有了歇息的机会,虽然我总没有做什么事情,但是现在更闲了,也因此为了打发时间看起了书,并且是耐心的:所以我说要归功于住院。插句废话,现在的我全身上下只有大脑好用了,其他的不是未老先衰就是毛病不断。
得了这样好的机会,我把活着仔细看了两遍,看完后觉得有些话要说,但还是没有底,然而最后还是写了。
福贵这个人物的性格是洒脱的,也是可以逆来顺受的。做为主角,别人可以死,他必须要活,为了活着他就不得不承受命运给他的苦难和遭遇。
福贵拿自己当牛,从他的承受能力来说,他也确实堪比头牛,压不垮。但是牛的结局是注定悲剧的,因为牛不能反抗命运;也正因为这样,作者就没有写下结局,就单从“活着”的理念开始故事,到讲述故事,最后结束故事。
活着即是主题,就不能讲死去,但也不是不能讲死,而是用别人的死来反应主角的活。
福贵是一个纨绔子弟开始,含着银勺子出生,吃喝嫖赌都行,典型的阔少爷形象。既可以说传承了他爹的习性,也可以说传承了广大少爷的秉性。但是当他遭龙二算计后,输光了家产,他清醒了,到了这里也端倪的反应活着的内涵。不然福贵是可以设定他想不开而去死的;然而作者没有这样去做,而是让福贵继续落魄。
家产没了,他爹死了,又被抓了壮丁,遭遇战争;眼看解放了,回到家才知道母亲已病死了,女儿也因病聋哑。故事讲到这里似乎已经描述活着的艰难了,但是苦难并没有结束,而是接踵而来。
玉珍得了不治之症;有庆在一次献血献出了生命;凤霞好不容易苦尽甘来,嫁给了“偏头”二喜,却生下儿子苦根后大出血死了;二喜也随后出了事故离开人世;苦根眼看是独苗了,是最后的希望了,但是命运还是无情的把他带走;终于只留下福贵一个人和一头老牛活着。
这里面最苦当然是福贵,但是他没有哭,而是用笑来迎接痛楚。
小说的主题也就在这样的悲剧下反应得彻底。
起起落落。死的人早已经消失无踪了,但活着的人还要继续承受活着时的所以痛苦。没有办法,如同待宰的老牛只能眼泪汪汪,然而福贵洒脱和顺受的性格,没有让自己眼泪汪汪终日叹息,而是如洞察人生,买下老牛,和它为伴当牛如己了。
活着的意义在此无限放大,他用福贵告诉人们,不管你遇到多大困难,也不要悲秋伤春,要坚强乐观开朗的活着。
相信现实中比福贵更惨的绝没有,但我们可以拿他做面镜子,遭遇苦恼时就告诉自己:活下去,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事物而活。
余华说过:“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国语言里充满了力量,他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去忍受,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活着,就有希望,就是一种胜利。没有比活着更简单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难的事。只有活着,一切才有希望。只要活着,一切都会更好。
余华简练的语言,淡淡的文字,平凡的故事,却生动地刻画出了生活的真实,会让人忍不住地去联想自己的生活。我难以忘怀,那个小村庄,那家人,那头牛。
小说主人翁是一个地主少爷,他叫福贵。福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也输了父亲,他家变得一贫如洗。穷困之中的福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xx党部队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聋哑人,儿子机灵活泼……然而,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妻子因困苦的日子而失去了生命。福贵没有退缩。他试着学做农活,要承担起养家的责任,“万事开头难”,这并不容易。而每次生活有了起色时,亲人却一一故去,只剩得老了的福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可悲,但又没有办法。
福贵,没有因为亲人的离去而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是需要勇气的。那么,人活着为了什么?人活着不为什么,只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人生多彩,世态万千,我们有幸经历这一切,不得不对生命的磅礴肃然起敬。
我们像是命运手中的蝼蚁,挫折总来得猝不及防。福贵的真身,生活中也不少见。我家附近住着一个老人,年龄已过百岁。爸妈和我讲述过他的故事。那些年,我们是住在山上的。他和他的妻子,儿子,还有儿媳妇,也是如此。盛夏的某一天,洪水肆虐,他所在的村庄,也被洪水淹没了。洪水带走了一切,也带走了他的妻子。洪水远去,他无助地站在以前的家门口,手足无措,一下泄了气。他却并没有绝望,也许还牵挂着孩子,也许心中对生的希望还未泯灭。年近晚年,儿子和儿媳妇也相继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滋味很痛。现在,每天经过老人家,他却总是坐在门口,面带笑容,没有一丝对生活的绝望。显然,他看淡了,他没有放弃活着,既然活着,就好好活着。
现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一些青少年,风华正茂,却总因一些小挫折,要死要活。活着对他们来说,只是一种乐趣吗?乐趣尽了,便不再延续吗?你们可曾想过,在灾难中,不计其数的人,为了活着忍受了多大痛苦。活着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幸福,一种值得追求的幸福。
活着,是一张通往死亡的单程票,它无法退票,生命于人,无论高贵或是低贱,富有的,贫穷的,都只有一次,这一次可能是悠长的,也可能是短暂的。无论怎么样,我们都要善待这一次,善待自己的人生,善待自己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