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三十年小小说》读后感

李盛

《四川三十年小小说》读后感

  李永康写小小基本上写成了人精。

  说李永康人精,是他的小小说还真不好套用这样那样的技法来评说,这很容易让人想起武侠小说里的一个词:炉火纯青。李永康的小小说故事之精致之不露痕迹,语言之简洁之准确,让人很难挑出什么毛病来。而且我觉得李永康之人精,还在于他把小说与寓言结合得水乳交融,那既不是一个纯粹的小小说,也非一个完全文本意义上的寓言故事。用跨文体来界定他的小小说显得很俗,但这种文体非常适合如《读者》、《青年文摘》之类的小品杂志。而一个作品要被广为传播,没有比这类杂志更适合了。

  《四川三十年小小说》里收录李永康的两篇小小说,我这是针对《两棵树》而言的。

  《两棵树》表达的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就是生在顺境未必是福,处于逆境未必是不幸。或者换句话说,叫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再或者可以称作梅花香自苦寒来,又或者可以表述为弱者往往才是真正的强者……反正就这么些个意思吧。其实我们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或普通人,经常用这些思想或理念来教育自己的孩子或者劝勉身边的人,而作为非强势群体,这也是我们的一种精神武器。这不是什么高深的道理,也不是什么新的发现。但是,从这个小小说里,我们似乎也可以得出一个启示:小小说不一定非要表达什么新东西,而重要的是你怎么表现那些最最普通的东西。怎么表现,这成为小小说创作中非常重要的东西。

  李永康用类似寓言的方式来表达的。在中学课本里,这叫拟人手法。

  李永康写的是两棵松树。

  两棵松树,还是种子的时候,命运无法选择,未来存在多种可能性,而小说中的这两粒种子落到了地面上,只是此地面非彼地面:一粒落在沃土里,一粒落在了石缝间。

  因为生长环境的不同,落到沃土里的种子生长很快,很快就挺拔参天了,而落在石缝里的种子许多年之后依然那么弱小。参天的松树当然赢得了人们更多的青睐,赢得了许许多多的虚荣,而另一棵,一直无人关注。

  但是100年后的某一天,在大风里,那棵参天的松树倒下了。木秀于林,风必催之,这倒未必是风的妒忌,而是自然界的天然法则。而另一棵树,因为长在石缝里,却因此得以保存生命。由此,读者很自然得出一个结论,即一时的荣光不一定代表永远的`光荣,看似的弱小或许本身就是一种自我保护。电影《孔子》里有一段孔子和老子之间的对话,老子说的上善若水,说水虽柔弱,却无坚不摧,就有这个意思。

  在整个表述的的过程中,李永康用词干净,语言柔和,色彩明亮,这不能说不是一种功夫,而且是非老手难以企及的功夫。

  我很难说这种功夫是好事还是坏事,至少在这篇小说里,很难看到作者本人的影子或者叫性格,给人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感觉。不食人间烟火,那是传说中的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