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诊断》读后感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包括数学的价值,数学的理解,数学与生活,数学与探究学习,数学与训练,数学与思维,数学与文化等十章内容。本书采用了呈现案例或问题、诊断探讨、提供相关阅读素材的结构框架。
分享与体会
1、关于教育的责任感:教育的责任感是建立在人性、道德与良心的基础上,失去了这一基础,教育的责任感就失去了支撑,就成为非教育和反教育的东西。教育育的责任感应始终闪烁着人性、良心、道德和美丽,违背教育的道德与人性,越负责越糟糕,越负责越反教育。
2、关于教育的严格: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必须建立在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权利的基础上,没有这种尊重就没有教育;无论如何严格,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宽容学生都是教育严格的应有之义,甚至是先决条件。同时严格要求还需要教育智慧、教育艺术相伴随。三毛的故事告诉我们,缺少教育的爱心、宽容和智慧,严格要求会走向严厉、严酷、严惩,会演变为一种教育的野蛮和粗暴。
3、熟也可能生笨!在数学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精细地讲解例题后,学生能很快掌握一类题的解题技能,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操练后,学生的解题技能进一步提高,但遇到稍有变化的习题或具体的问题情境时,学生或变得不愿思考,机械照搬;或不会思考,一筹莫展。这可能就是机械的接受学习带来的弊端,也就是所谓的"熟能生笨"现象吧。我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是片面强调解题方法的"机械械化",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第二是过于追求解题方法的"最优化",限制了学生的探索能力。第三是主观突出解题模式的"类型化",限制了学生的解题能力。
4、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波利亚主张:与其穷于庆付烦琐的教学内容和过量的题目,还不如选择一个有意义但又不太复杂的题目,去帮助学生深入发掘题目的各个侧面,使学生通过这道题目,如同通过一道大门而进入一个崭新的天地。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少做题目而会解题,使数学训练出实效。如何进行数学训练是有窍门的。要使学生越变越聪明,就需要一个好问题,因为问题是数学的策略,()学生的数学素质就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发展起来的。问题应具有开放性。冲破每一问题都只有惟妙惟肖一标准解法和惟一的标准答案的传统观念,才能使数学解题训练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问题应具有发展性。问题并不一定在找到满意答案时就结束,所寻求到的解答可能暗示着可以对原问题的各部分作种种变化,并把问题的答案引向一般,以获得更多的东西,同时也预示着能引出一些新的问题。问题应具有生成性。教师创设一种情境,其中隐含的数学问题由学生提出,由学生自主生成问题,解答问题,做出解释,形成结构体系。
温故而知故。当我从书架翻出这本书时,本以为肯定是被我遗忘在角落未曾看过的书,不想翻开书,才发现,这本书居然从头到尾都看过,满是画过的痕迹,偶有批注,我愣神许久才想起确实曾认真看过这本书。但当我再次读此书时,发现不少故知已模糊仿如新知。我想温故不仅为了知新,更为知故。好书就得常常读, 或细读或略读,总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