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明亮的人读后感范文

阿林

  篇一:精神明亮的人读后感

  “是时候播种泪水了。”当我读到王开岭先生的散文时,我才发觉脑海里的那些空白,不是没有存在过,而是在人类文明的重复进程中,一次次被淡化,一次次被洗得苍白。当你听到激动的舌头犹如大醉后的反复吟哦,还有什么比酒醉后一夜摇落的星月更为真实更为坦然了呢?当作者有意地为我们这个时代做下一些真实的笔录时,那一次次抵达灵魂的书写,告诉我们那个属于神的国度曾一度存在过,后来却永远从越来越厚重的化学天空下消失了。

  倾听一种真实是困难的,用一种真实去直击自己以及人性中的许多阴暗面也同样是困难的。我们无法选择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而作为我们自身——也就是这个世界的某一部分来说,也在社会越来越方便快捷的许多进程中,逐渐消失了“人”的许多特性。我们所能歌所能哭的那些大哀,它就在我们的体内,也在我们身外,一切都是不由自主地发生,当你有时还能在黎明前的梦魇中醒来,那些梦无法让我们停止,我们亦无法停止这个世界,虽然在很多时候,我是真的感觉到——它几乎快要放弃我们了。

  在这个人们时常被物欲折腾得筋疲力尽,而对良知与尊严漠然视之的年代,王开岭是鲜有用灵魂和铮骨进行创作的知识分子,他说,“在上帝缺席的年代,艺术家是这样一群履行‘神职’的人——面对狼藉的生存,他必须哭泣。然而他必须停下哭泣,必须在夜的中央祭上理想的蜡烛,擎举着,照亮着,然后用它寻找光明……”就是这样的人格力量和道德勇气,让我们看到一个思想者坚定而执着的目光,品咂到他在挤出灵魂胆汁后的苦涩。他想成为那个点燃肋骨充当路灯的人,为的是让“影子”出现,辨清道路,让黑夜永远退去。

  一切也正如劳伦斯告诉我们那样,“没有什么永恒的真理,真理是随着时光变迁的,昨日优秀的柏拉图今日就是一个满口胡言者。”或许吧,千古梦一场,醒来纸半张,当我们所处时代沉沉地也快要过去了的时候,王开岭先生就是固守在心灵家园中一个迟迟不肯入睡的守夜人,读他的文字和他文字中的许多故事,是一件诱人而危险的事情,有着一种令人惶惑的清醒和可怖的美,总会为我们唤醒,或是保留一些更为重要的东西。

  真正的思考注定是孤独而痛苦的,但王开岭却在他思想的长河里依然溯水前行,我们看到了一个思想者挺拔而高大的背影,看到了一个灵魂始终仰望的姿态,因为他深知:仰望,不仅是个深情的动作,更是一道信仰仪式。只有让疲倦的视线从物面上移开,从狭窄而琐碎的槽沟里昂起,向上,向着高远,才会看到那巍峨与矗立,自由与辽阔,澄明与纯净……

  怪不得在思想界,他被誉为新生代的旗帜人物;在文学界,他被视为优美的灵魂书写者。我想这就是他的作品经常出现在大中学语文读本和中高考试题中,被很多校园师生公荐为“精神启蒙书”和“美文鉴赏书”的原因吧。

  最后我想用一句来自吴散人对这本书的评价结束。“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智者,一位诗人,一颗良心,一个浪漫而冷峻的同时代人。携上这样一本书,与之同行,我感到了雪的融化,心的欢愉和春天的临近。”

  篇二:精神明亮的人读后感

  清楚地记得翻开书的第一篇《精神明亮的人》就被作者优美的措辞和细腻的语言以及纤细的情感所叹服。我从未在阅读的时候经历着这样一份情感,不是像以往喜欢一本书那样简单地在享受着文字所带给我的快乐,带给我的想象,带给我的沉醉,而是无法克制的赞叹,钦佩与敬仰。作者深刻的生命体验和锐利的思想与他充满着文学而又诗意的表达结合后仿佛产生了一种可以撼动我心灵的力量,就像有人说的那样“犹如你在混沌,慵懒与麻木的沉睡之中听到一声嘹亮发叫声很刺耳的鞭声,凛然惊醒,肃然起敬。”

  在开篇《精神明亮的人》中,触动作者心弦的是福楼拜写给女友的一封信中所提到的“我按时看日出(像现在这样)。”正是他的“按时看日出”让作者猝然绊倒。一位如此吝惜时间的世界文豪,却每天惦记着“日出”,把它当作是一门必修课来迎对,那是何等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于是作者感叹“迎接晨曦,不仅仅是感官愉悦,更是精神体验;不仅仅是人对自然的欣赏,更是大自然以其神奇的力量作用于生命的一轮撞击。它意味着一场相遇,让我们有机会和生命完成一次对视,有机会认真地打量自己,获得对个体更细腻,清新的感受。它意味着一次洗礼,一记被照耀和沐浴的仪式,赋予生命以新的索引,新的知觉,新的闪念、启示与发现……”正是因为作者的这些文字(事实上还有很多其它令人动容感慨的文字)让我为自己对待大自然的态度而潸然。原来自己的日常感受是那么的.冷漠、粗糙和鲁钝;原来自己漏掉了那么多珍贵的、值得为之欣喜和感激的东西。这让我突然怜惜自己不再是一个童心未泯的人,没有了儿童般的好奇与纯真,不知觉地走进成人的世界,漫无目的地追寻着成人的游戏规则、同人打交道的经验和逻辑。经常我会为自己的麻木和无精打采摸不着头脑,而今当我漫步并沉浸在作者的精神洞穴里时,我才顿然发现自己缺的是儿童般的明亮的精神和清澈的目光,因为只有拥有它,才能在这个有着无数缺陷与霉暗的世界里、无数懊恼与沮丧的生活中注视到美丽与神奇。是的,我渴望且拼命地提醒自己做个童心未泯的人,去享受童年的美,自然的美,既而是心底的那份热情与释然。

  带着对童心的向往,我又翻开了王开岭在《精神自治》中的另一篇美文《向儿童学习》。其实看到题目时,我猜想作者大概是要让我们这些掌握着“妥协、欺骗、虚与委蛇……”等厚黑技巧的成人们在与朴实、干净、简单、明朗的儿童们相比时感到惭愧,让我们学习儿童们对弱者的之同情,救援之慷慨,施舍之大方和他人之坦诚。果然亦然,但即便如此,我在读其文时仍然感受一种生命的洗礼,心情就像是收获心灵的甘露般的舒畅与渴望,没有一丝强求反而如此情不自禁。或者说是我像站在一片思想森林前,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让人感到灵魂愉悦而神清气爽,顿感收获了一份意外的惊喜。它让我知道自己为何那么怀念童年并想极力挽回那份因为童心的缺失而逐步陷入的“生命丢失”;它让我感激童年所赐予我的勇气、快乐、鼓舞和信心,珍惜童年所教给我的高尚、善良、正直和诚实。于是我决心要向孩子们学习,更加真诚本色地热爱自然,热爱动物,热爱和平,以一颗简单,朴实,坦然,不折不扣的心面对生活。

  我被王开岭的这本书所深深吸引的原因不仅仅是他文学而又诗意的表达,更是那种“饱蘸着理性思考之庄严与队人类命运之诗情关照的笔墨”给了我一种深刻的警惕,让我审视自己。这种像是“心灵之尘的清扫”的表达愈加在《我们为什么不快乐》一文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文中让我第一次接触到“生命不到位”这个问题,从而折射出许多相关的问题,如“我们可曾真实有力地生活过?我们有多少可以自由支配、随心所欲的事?有多少可不看别人眼色、不听候别人判决、自己说了算主张?压抑、委屈、焦虑、愤懑、庸散、怀才不遇、战战兢兢、怨天尤人、浑浑噩噩、庸庸碌碌、潦潦草草不正构成了我们生活的主貌吗?”可怕的是这种精神境遇却被我们大多数人熟视无睹了。在我们国人的身上确实很难找到像西方人那种朴素本色自主自愿的生活状态了。文中作者呼吁正义、发人深思的呐喊让我也为西方人做事时(哪怕是我们眼里再微不足道的小事)的那种投入、虔诚、兴致盎然,兢兢业业而感动,而为我们身上所流失的那种生命的“个”和精神上退却的对生命的热忱而悲哀。这让我突然明白我为什么会多次和我的朋友说“我特别怀念过去的我”,怀念那份激情,那份纯粹,那些属于自己更多的“个”。就像作者在文中提到的“没有独立的精神领地,没有个性的生动与闪光,没有自足的个体意志和理想,一个人无论面皮多么红润白皙,其生命都谈不上鲜活与健康;无论肉体的居住环境多么轩敞耀眼,其生态都是黯淡、阴郁和低垂的,灵魂都无法真正明快起来。”

  其实这本书对我的另一大影响就是它是让我温习了许多精辟的词汇,使得我在写这篇读后感时显得那么小心翼翼,深怕我这般粗糙欠缺感染力的文字会影响你对阅读这本书的欲望。甚至是此时此刻我依然怀着这种从未有过这样强烈的愿望——期待有更多的人去阅读王开岭的《精神自治》,就像是被赋予了某种责任甚至是使命一样。最后我想用另一位读者的感言结束我的这篇读后感,希望你相信这本书给你带来的心灵的触动远比你想象的更具震撼力。

  “这是一部像森林一样丰富的书,构造出一个思想探险般的神秘世界,灵魂的“诗意地栖居”地遍布它的每个角落。”

  篇三:精神明亮的人读后感

  读完《精神明亮的人》,我感触很深。

  人生苦短,几十年如弹指一挥间,宛若一场梦。这本书教会了我如何做人——要做一个有用的人,脱离低级趣味的人,这样的人就必须要有高洁的品质和顽强的意志。当然,你要尽可能做一个不折不扣的真实的自己。

  现实总是残酷的,一些人总是把现实想得那么美丽,未曾想到面前的路总是充满了坎坷与艰难,自己没有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而最终失败。有时残酷的现实总是与我们如影随形,当你放慢奋斗的脚步时,它就会让你尝到失败的滋味;当然,它也激励着我们,使我们奋发上进,催促我们不断地向前奔跑,超越以前的自己。

  人类是自然的一分子,是大自然的孩子,可是人类有时却自私地把自己当作一切的主宰者,为此做了许多离经叛道的事——文中描述的这一切,无不让人触目惊心,但至少人类良心未泯,正用行动来弥补着自己所犯的过失。

  正处于花季的我们,如果你前面的日子被浪费了,不必掩面而泣,你可以从现在做起,追寻你那曾经美好的记忆,让我们的精神充实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