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雅俗共赏》读后感
《论雅俗共赏》最早是由观察杂志社于1948年出版,是朱自清先生生前的最后一本书。书中国共产党收录十四篇,有三分之一谈诗歌,谈朗诵诗。
《论雅俗共赏》放在第一篇,并且用作书名,朱先生有其独特的用意。用现代"论雅俗共赏"的立场解读传统,充分体现了俗人或常人的立场,更体现了人民的立场。同时,书中各篇论都体现了人民立场,也向着人民说话。
雅俗共赏,语出自明代孙仁孺《东郭记·绵驹》:"闻得有绵驹善歌,雅俗共赏。"具体讲的优美、通俗,形容某些艺作品既优美,又通俗,各种化程度的人都能够欣赏。
"雅俗共赏"是雅化和俗化的最高境界。
学者刘双平说,人类化是多元共存、丰富多彩的。从总体上看,可以分成两大类:"俗化"和"雅化"所有通俗易懂,明白如话的、艺术都属于"俗化",如新闻通讯稿、报告学、民间艺术团体的各种表演等。雅化又可分两类:"曲高和寡"之雅和"雅俗共赏"之雅。雅化要保持其生机与活力,就应从小众走向大众,为大众服务,让群众喜闻乐见,做到"雅俗共赏"雅化如果只为"小圈子"服务,脱离群众、脱离生活,注定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
书中的《百读不厌》出自苏轼《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诗:"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指出,人要多读经典,也要多读诗、、小说等。诗的"百读不厌"主要是靠声调,因为人们的吟诵,可以让诗给人以别致的感受。小说的"百读不厌",主要是靠故事或情节。在现代艺里,让人"百读不厌"的作品也很多。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茅盾先生的《幻灭》、《动摇》、《追求》三部曲,余华先生的《活着》。这些作品让人每一次阅读都有不同的感受。
虽然"百读不厌"以趣味为主,但还是要积极向上的纯正的趣味才能长久流传的。
书中的十四篇论,让我受益匪浅。如《歌谣里的重叠》让我知道歌谣以重叠为生命,脚韵只是重叠的一种方式。从史的发展上看,歌谣原只要重叠,这重叠并不一定是脚韵;那就是说,歌谣并不一定要用韵。韵大概是后起的,是重叠的简化。现在的歌谣有又用韵又用别种重叠的,更可见出重叠的重要。重叠为了强调,也为了记忆。
顾颉刚先生说过:对歌因问作答,非复沓不可。……儿歌注重于说话的练习,事物的记忆与滑稽的趣味,所以也有复沓的需要。(《论〈诗经〉所录全为乐歌》上)
"复沓"就是重叠。这对于现代人写诗与小说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从古到今,从古诗到今天的散,或者再到今天的影视,"既重复又新变"的复沓手法几乎成了一条艺术的铁律。所以我们看到了很多的"三"的运用——"三打白骨精"、"三打祝家庄"、"三进"……,"三"意味着反复出现,增强审美刺激;而"三"中每一次出现都不同,都有新变化,这就在反复的审美刺激中,增加变化的内容,增加新的审美体验,当"三"个即重复又新变的审美体验一整合,艺术的效果、艺术的魅力就构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