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家》有感(通用十五篇)

莉落

读《家》有感1

  在那个黑暗的年代,封建礼教真是可以“吃人”了。而《家》的诞生,则是为这黑暗点亮了一盏灯。

  一个封建大家庭的阴暗在巴金笔下展露无疑,最终的衰败更是为人们敲响了警钟。高价的兴盛,在这一座大宅子中处处可以感受得到,如此多的下人,如此美的庭院,如此富裕的生活与街头贫穷的人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高老太爷的专横冷酷更是成为了高家的象征。

  在读《家》时,我时常因高老太爷的专横而感到愤恨。然而更令我气愤的是觉新的软弱。他的懦夫形象总是浮现在我的眼前。凡事逆来顺受,委曲求全的他,让我难以忍受。但全书中我最爱的也是觉新这个形象。他虽懦弱,但内心又十分渴望冲破禁锢他的牢笼。他受到新思想的熏染,也陷入了痛苦的挣扎。我恨他,是因为他自己的逆来顺受造成了他与梅的悲剧、而他在得知这段姻缘即将被长辈的无理扼杀后,他居然没有反抗,而是大哭一场与瑞珏完婚。

  我时常在想,假如当初觉新选择反抗,那日后时不时就不会造成梅和瑞珏两个女人的悲剧?我爱他,是因为他在反复挣扎后最终选择了帮助觉慧逃离家庭。也许他最后的醒悟换不回他深爱的两个女人的性命,但却为这黑暗的道路上增添了一缕微光。

  而觉民与觉慧,这两个新青年则是这本书中最大的亮点,特别是觉慧,这个虽然幼稚但是勇于同黑暗势力斗争的好青年,勇于冲破封建的束缚,依然与丫头鸣凤相爱,在经历了鸣凤生命的消逝后,他更加下定决心要离开这个封建的黑暗家庭。而他的敢于抗争,坚持抗争也让他最终取得了胜利。觉民与琴的爱情最终战胜了封建势力,高老太爷也在临终前成全了他们的婚姻。觉民和觉慧都象征着“五四”时期我国觉醒的年轻人,是他们让我相信只要敢于同恶势力抗争,就一定能取得胜利!但他们并不是完美的斗士,也跨不过阶级的鸿沟,忘不了主人与奴才之间的差距。

  没有什么抗争能取得绝对的胜利,但巴金的《家》绝对是一部可以同封建势力进行斗争的作品。巴金根据自身的生长环境,将自己的思想融入这部作品中,塑造出了与自己十分相像的觉慧这一形象。巴金说,觉慧并不完全是他,但确实和他有相似之处。我相信,巴金身上一定有着和觉慧一样,敢于同恶势力的精神,否则,《家》也就不会诞生甚至被每个时代的人所喜爱。

  《家》给予那个年代的,是有力的冲击和发人深省的忠告。这无疑为当时那个黑暗的年代点亮了一盏灯。而它现在,也仍以它特有的方式,为人们在黑暗中点亮一盏灯。

读《家》有感2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完美的家。

  家,是灵魂栖息的港口,是心灵停泊的港湾;是我们在风雨中的思念,是冰冷痛苦后的温暖。在那里你可以毫不掩饰地表现自己,真实情感可以与家人分享,不需要再看谁眼色。

  家对于不同的人来说,都有着不同的定义。对归家的游子,家是最可靠的港湾;对尚幼的孩子,家是最温暖的小窝;对忙碌的公司职员,家是可以寻求慰籍的地方。家不是财富堆砌起来的空间,它一定是包含着情,一份血浓于水的亲情。但是在读了巴金笔下的《家》后,却让我对于“家”有了不同的定义和感受。

  《家》,中国作家巴金的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原篇名为《激流》。“家”和“激流”看似是两个完全不相关的概念,但在高府里,激流却是在里头流淌着的。

  《家》中主要写了三个迷茫的青年,觉新,觉民,觉慧。他们成长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却渴望着真正的自由。

  大哥觉新,由于他处在长房长孙的位置,因此,为维护这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他凡事都采取“不抵抗主义”。他与他的梅表妹有一段美好的恋情,但是在这个封建大家庭里,婚姻大事是不由得他们做主的。他的父亲为他做了亲,他没有反抗,有的只是默默地接受父亲为他安排的一切。虽然他的内心十分痛苦,但他不敢说一个“不”字。而后他与妻子瑞钰成了亲。祖父死后,陈姨太以“血光之灾”为由,不许瑞钰在家生孩子,叫觉新送她到城外去,结果封建迷信吞噬了她的生命。而在这之前,他的梅表妹也因为他,郁郁寡欢而死。然而对于这一切悲剧的发生,他无力反抗,甘愿继续痛苦地过着“旧式”的生活。在这个家中,他是懦弱的任人操纵的木人,他曾经流泪向弟弟妹妹说过他在家中的无奈,可到长辈面前,他又是那个屈从“孝顺”的好孩子。他的生命里似乎永远不会有反抗,他只知道一味地服从,忍耐。最终,他失掉了所有的幸福。他只能守着空空的躯壳,孤独的怅望着世界。

  二哥觉民,敢于同祖父对抗,甚至离家出走,是个在家中的逆子,是弟弟觉慧眼中的英雄。他拥有进步思想,但有时不坚定,处在守旧与进步之间,然而,就是这样,他凭自己的力量,得到大哥和三弟的帮助,赢得了琴表妹——一个进步的、充满自信的新女性的青睐,可以说,觉民是《家》中最幸运的一个了。

  三弟觉慧,似乎是个平和的人,却有着旁人不易察觉的痛苦与无奈,他虽不懦弱,却也不敢与祖父对抗,十分地矛盾。因为现实的残酷,他眼睁睁地看着心爱的婢女鸣凤拒婚自尽,只有让梦去洗刷他的痛苦……面对虚假的人和物,他实在无法忍受,无法忍受下去,最终选择孤身前往上海。

  《家》还重点描写了几个有着不幸遭遇的女子形象——梅、鸣凤和瑞珏。这三个女子虽然性格不同——梅忧郁,瑞珏贤慧,鸣凤善良却柔中有刚。她们的社会地位也不同,但她们的悲剧结局却是相同的。作品通过对这几位女子悲剧遭遇的描写,进一步控诉了封建礼教以及封建道德对弱小、无辜人民的压榨。

  这样厚的书,我刚开始阅读时,觉得有些枯燥,毕竟故事发展很平淡。但最后合上书时,我的心情却久久不能平静。里面的故事,若是落在我的头上,我肯定不会有勇气像觉慧那样离开。他是值得赞叹的。

  我觉得,觉新是这部小说里塑造得最成功的一个人物。为维护这个四世界同堂大家庭的“和睦相处”,他凡事都采取“不抵抗主义”,逆来顺受,委曲求全。觉新身上虽然有着很严重的旧观念的束缚。但同时,他又是一个接受了新思想熏染的人,也同情受压制的青年。总之,觉新是一个有着“双重性格”的悲剧人物,被写得血肉饱满,个性鲜明。

  在那个年代,《家》是一部思想深刻的现实主义力作,深深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和家族制度的腐败与黑暗,控诉和揭示了大家族和旧礼教、旧道德的罪恶以及吃人本质。同时,作品还以极大的激情歌颂了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

  这种觉醒,也适用于现在的青年。无论何时,我们都要保持反抗精神,与腐败对抗。

读《家》有感3

  读完巴金的《家》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好比在严冬里往身上浇了一盆热水,好比在炎夏中赤脚逛街,心中一直有股劲头在不停的上升,上升。书中形成鲜明对比的两个人物,同时也是兄弟两觉新和觉慧,他们虽然出生在同一家庭,但是两人的思想完全不同。觉新更多相关范文>>

  读完巴金的《家》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好比在严冬里往身上浇了一盆热水,好比在炎夏中赤脚逛街,心中一直有股劲头在不停的上升,上升。书中形成鲜明对比的两个人物,同时也是兄弟两——觉新和觉慧,他们虽然出生在同一家庭,但是两人的思想完全不同。觉新的“作辑主义”和“不反抗主义”使我义愤填膺;觉慧的初生牛犊不怕虎,追求自己的理想,使人感到一点欣慰。

  因为懦弱,因为封建礼教的传统旧思想,断送了觉新这个有为的,年轻的生命。觉新虽然有过向往“五四运动新潮”的影响,但是在封建家庭的“孝”道的感染下,在全家的封建思想的带动中,他放弃了,他不敢说“不”字。当父亲决定用抓阄的方法决定婚姻时,他默认了;当家人要让瑞钰到城外生孩子是,他更默认了……当他意识到家庭的腐败,正想追求自己的理想时,梅却在忧郁中死去。不久,觉慧又离家出走,这不仅没使他放飞梦想,却让他在腐败的家庭中更加讨好每一个人,更加小心翼翼。因为他在懦弱中更加懦弱。

  相反,觉慧这个封建礼教叛徒,这个胆大妄为的青年却在不平中走向光明的大上海。离开了这个关着他18年的恐怕的笼子。

  正因为有了觉慧,才使这个生气沉沉的大家庭中带来了一丝朝气,一股清风。“无论如何,我不,跟他们一样,我要走自己的路,甚至于踏着他们的尸首,我也要向前去。”这是觉慧对封建礼教,对就制度发出的一声警告;“我们是青年,不是畸人,不是愚人,应当把自己的幸福争过来!”这句话证明了觉慧追求自己理想,是个热血沸腾的青年。虽然他没有和鸣凤结合,虽然他努力的想把腐朽的家庭变朝气,但是他失败了,而他在失败中选择了离开和放弃,去追寻自己的理想。

  许多人在谴责与犹豫中一直没有正确的选择。可你要知道“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只要坚持自己正确的理想,不要管别人是如何指责,相信自己,向胜利之门冲啊!

  ,

读《家》有感4

  你们认识毛伟鹏吗?他就是江苏省“百名美德少年”之一。他肩上挑着一个家,这个家在他的步伐中,不断充实着新的内容。

  他的妈妈是在他勉强记事时走的,父亲连自己混口饭吃都难,奶奶更是老弱多病,可他从不怨天尤人,爸爸奶奶挑不动这个家,他来挑!这种精神是多么的可贵。他还做人不忘本,学会了感恩。一天,他的邻居“驼背”奶奶在雨中大声哭喊,伟鹏赶忙冒雨赶了过去。原来,“驼背”奶奶家的房顶漏水了,家中已是水流成河了。他随即搬来梯子爬上房顶,雨水模糊了他的眼睛,他就用手抹一下,十分钟、二十分钟、半个小时过去了,房顶终于修补好了,可伟鹏身上也全湿透了。看到这里,我的眼睛湿润了,心里想:这么多年来,伟鹏一直把“驼背”奶奶当做自己的亲奶奶,像照顾自己的亲奶奶一样对待她,这是多么不容易啊!我一定要向他学习。

  毛伟鹏上了中学,成为了学校的重点培养对象,他有着一颗感恩的心,同学的腿受伤了,他不厌其烦地背同学上下楼;雨天谁忘记带雨伞了,他就送同学回家。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给我勇气和自信……,做人不能忘本,要学会感恩。”我把这句话作为我的座右铭。

读《家》有感5

  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用“菊与刀”来形容日本的民族性,而德川家康就是日本历史上那在刀尖上盛开得最灿烂的一朵菊。

  这本书里有让人净化浮躁心灵的力量,既有男人文韬武略的人生历程,又细腻的刻画了不同女人命运的沉浮起落,阴与阳的共同存在,让这种无声的力量更体现出了生命的智慧。

  忍耐不是怯懦,更不是屈服,只有巨人才知道什么是忍耐,似勾践战败后,甘心当敌人的奴隶,韩信被流氓强迫从裤裆下爬过去,他默然接受,这种缩回拳头式的忍耐,一个人如果不够坚强,就绝对无法忍受。

  读历史、品权谋、学商道。金融危机、来势汹汹,以史为鉴,立于不败!想立于不败就以德川的忍耐掌控金融漩涡的沉浮;用战场的谋略赢取低迷市场的完胜。

  “等待!”这是一个奥秘--卑屈的懦夫用它遮羞,坚强的巨人把它作为跳板。家康的历程,值得细品,日本的崛起,值得借鉴。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是悲壮的,但历史上多少政治领袖往往宁为瓦全,忍人所不能忍的民族,一定复兴。

  厌烦了那种艰涩的文字和怪异的节奏,讨厌被大量的心理描写和繁乱的人物关系给弄得迷茫晕眩,这里能给你最紧凑的情节、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凝炼。

  很庆幸能阅读此书,因为一位友人的介绍,让我顿悟生活的珍贵,而不能再迷惘下去,时间不等人,斗志会消逝,请站起来,勇敢地面对一切,抵御一切,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读《家》有感6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所产生的心理与态度上的反映,《小音乐家扬科》。人们在与任何事物的接触中,总是会产生多种多样的情感。列宁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于真理的追求。”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些论述,都说明了情感的作用。教学活动是具有强烈情感因素的行为。特别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重视情感因素,利用情感的作用强化教学效果是十分重要的。

  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各类型的情感因素。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把教学过程中的情感分为智力情感,即学生对智力活动的热情,兴趣、自信、厌恶、消极、迷惑、惧怕等情绪;道德情感,即学生对事物的是非善恶表现出来的喜欢、追求、接纳、反对、抵触等情绪;审美情感,即学生对事物的美丑所产生迷恋、欣赏、向往、害怕、逃避、厌恶等情绪。上述这些情感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是综合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调动和利用情感因素的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和感情素质,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增加对于所教内容的理解,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怎样调动和利用情感因素呢?

  一、要善于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对于小学教学来说,学生课堂情绪明显地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效果。我曾利用识字课进行过简单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当教师采用严肃的神志、严厉的语调进行教学,对学生的答问错误和书写错误不断评点时,学生学习精神压抑,识字能力大大降低。如果教师教学态度和蔼,用启发式进行教学,则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发言踊跃,答问连贯,记忆力提高,识字能力也大大提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使学生的情感保持在对学习充满热情的状态之下。让学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生动活泼地协调于学习过程中,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成果。

  要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情绪。教师首先要有正确的教学观。其次教师要力求在课堂上形成师生相互信任,喜爱的亲近关系。例如:儿童的情感往往是比较肤浅的。他们往往只根据人的衣着打扮、动作表情来评价一个人,也常常为了很平常的鼓励而高度兴奋,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小音乐家扬科》》。因此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十分注意自己的衣着言行。在上课之前带着微笑迎接每个学生入座。并以期待的目光与每个学生接触。有的教师喜欢用简短的开场白来吸引学生注意。改善他们的学习情绪。在教学中有的教师还善于掌握教学节奏,有张有弛使学生的情感始终围绕着教学中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要配合教学过程,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所学内容中去。

  语文教材,往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为学生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教师如果在教学中能充分利用情感因素,使学生在情感上与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就会大大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如教《十里长街送总理》这课,课前教师在教室前方黑板上挂上一帧披着黑纱的周总理像。上课后,小录音机放出哀乐,教师进行课文范读。这时,学生完全被强烈的悲痛气氛笼罩,含着泪花上完课,教学效果很好。再如我教《八只小猫》,课文中有这么一段话:

  “八只小猫虽然各自有独立的神态,但它们又是一个相互关心的集体。有时可以看出谁是它们的队长,谁最调皮,谁的行动引起大伙的注意总之,一种摆法,是一个童话摆弄这些,孩子们比我有办法,也比我认真。八只小猫真的成了和他们共思想,共行动的好朋友。”课文深深地打动着孩子们的心。我抓住“摆弄这些,孩子们比我有办法也比我认真”这句话鼓励学生“摆弄”这八只猫,编写新童话。孩子们热情地投入这个工作,都想比一比谁摆的故事好。于是一篇篇趣味横溢的作文交上来了。有的孩子写了一篇童话,还要再写一篇。这样孩子们的创造性、想像力、思维力都充分地调动起来。

  孩子们遇到剌激后,情感变化无常。这是儿童情感上的一个特点棗易变性。根据儿童这个特点,教学中采取灵活多变的形式进行情感培养也是很重要的。一次,我在上作文课,讲的是怎样观察和想像。课上一半,窗外传进了隆隆声,一架直升飞机掠屋而过。孩子们的注意力被吸引了,飞机过后再想继续上课,可飞机又来了。原来,它在上空打圈。我想这时如果硬要孩子压制好奇心理,定下心学习是不可能的。于是我顺势让孩子们走出教室到走廊上观察直升飞机,边观察边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飞机盘旋圈之后飞走了。我就利用刚才所见继续跟学生议论。接下来写一篇观察日记《直升飞机》。打这以后,孩子们对观察产生了兴趣,对写作文不但不怕,还挺感兴趣。

  再以《小音乐家扬科》为例。这是一篇悲剧性的文章。作者运用艺术的力

读《家》有感7

  在读完《家》这本书之后,最让我记忆深刻的人物是大哥觉新。

  觉新他是一个生活在封建绅士大家庭中,他一边接受着学校里面的新知识,一边听从长辈们的话,接受封建旧思想。他为人懦弱,畏首畏尾,但又有孝心。可以说他就是一种矛盾体,就连他的三弟觉慧都说:“我无法理解一个人竟然可以一边接受新思想,另一边却按着封建思想做事。”

  觉新的懦弱与没有主见还体现在他与梅明明互相喜欢,可是由于长辈给他谋了一门亲事,他们没有在一起,而觉新他竟然都不敢向长辈提出反对或说出自己的想法。就像一个布偶一样,任凭长辈肆意摆布不做任何反抗。唯一有一点反抗的行为就是喝酒、打牌和看戏,让自己不那么痛苦,来证明自己还活着。

  不过说回来,这一切他都是有苦衷的,作为家中长子理应担起重担孝敬长辈维持生计。所以他不得不放下过去在学校所热爱的化学,放下自己的新思想,把自我封闭起来,成为长辈眼中的“孝子”。当他的二弟也因婚事困扰最后离家出走的时候,他痛苦不已。当他的三弟责怪他不肯去帮他的二弟说情时更是雪上加霜,其实他已经努力地突破了内心的封锁,尝试着去找长辈说情,结果老太爷却狠狠地骂了他一顿。左边是封建家庭的压迫,右边是兄弟情义,这些都在挤压这个可怜的人,让他承受这些痛苦。当长辈去世时身为长子的他又不得不用他羸弱的身子去撑着整个家。

  觉新他是一个很矛盾的人,他十分可怜,让人同情他的遭遇,同时又十分可恨,让人恨他的没有主见。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也不少,心里怀着希望,却冷眼看待这个世界,也不努力,每天像行尸走肉一般的活着。但是我希望他们不要成为像觉新一样的人,我希望他们敢于冲出现状,就算物质方面不行,但精神一定要冲出现状,找到自我。

读《家》有感8

  吃过晚饭,收拾好碗筷。正准备到楼下去散散步,倾盆大雨就直泻而下,只好呆在家里。因为不能看电视和玩电脑,所以感到很无趣,就顺手拿起桌上的《读者》翻看了起来,正好翻到第36页。文章叫做《送给沃尔特一家的圣诞花篮》。

  内容是这样子:只是个孩子的作者,他与妹妹特别希望在自己10岁那年的圣诞节能够收到礼物。但这种愿望是奢侈的,因为,那时他们家里没有钱,生活非常拮据。就在这么困苦的情况下,作者的母亲却用一直攒下的钱买了一篮装满食物的篮子,并把篮子送给沃尔特一家。这个举动使作者很不理解,要知道,自己家也不富裕。可母亲的回答是:“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多点儿奉献精神就行了,这样别人也会拿东西作为回报的。”后来,作者与他的妹妹都收到了彼此想要的礼物。

  读完整篇短文之后,发现作者并不是像题目写的一样,完全讲的是送给沃尔特一家的礼物故事。而是借用圣诞节送礼物这件事向我们讲述了一个道理:做人要懂得分享。我们所拥有的一切都是上帝恩赐给我们的,不论是谁给予谁,这都无关紧要。只要我们始终保持一颗善良的心。

  其实我发现分享真的是一件很美好的事,因为我的身上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我这人平时挺大方的,但对于零食方面却有一些小气,生怕这些美味被人吃了。有一次上学,我拿了一包青豆放在书包,在课间休息时装备吃掉,却被好朋友发现了。为了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我在她的手心放了一些豆子。她津津有味地吃完,顺手从口袋里拿出一块巧克力给我。拿着巧克力,我顿时觉得与他人分享很快乐。

  真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感觉非常棒!

读《家》有感9

  今天,老师在阅读课上给我们读了三个故事,分别是:馥华,朱恩汉,胡继汕。我印象最深的是馥华。

  她是一个很坚强的小女生,妈妈去世了,爸爸卧病在床,奶奶身体也不太好。她一个人肩挑起全家的重担,而她才只有11、12岁。有一次,奶奶生病了,爸爸老毛病也犯了,她一个人骑着三轮车把他们送到了医院。小馥华又要上学又要照顾爸爸和奶奶,忙里忙外。过了很长的时间,小馥华的爸爸才醒了过来,很幸运的是奶奶也可以回家了。爸爸和奶奶都很欣慰有这么一个好女儿、好孙女。

  这篇故事我听完以后令我很感动,小馥华跟我们一样大,却要干着我们从未错过的事,而我们却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她不仅要照顾爸爸和奶奶,最重要的是她还要上学,身边又没有妈妈的疼爱和关心,她小小的身子背负着多大的重担!

  希望馥华可以一直这样坚持下去。馥华,我看好你哦!

读《家》有感10

  在暑假里我读了一本叫做《动物发明家》的书,在读书过程我不仅实践了还有许多感悟。

  初读此书,看着这个题目便有疑惑,什么叫做动物发明家?发明家不是我们人吗,难道动物也会发明东西吗?

  怀着满腹的疑惑,我津津有味的读完了这本书,原来动物不是真的会发明,但是他们身上奇特的功能产生了发明。我们人类根据动物的一些特征从而经过构思发明了一些可用于我们生活的东西。

  比如科学家们通过蝙蝠发明了雷达,用乌贼发明了火箭,莱特兄弟通过蜻蜓的飞行原理发明了飞机,用狗发明了电子警犬,帮助警察进行侦缉坏人……还有许许多多的发明,简直不可罗列出来。而一切都是通过动物们而创造出来的。

  看来,我们人类的生活与大自然是息息相关的,那些动物就是我们人类的老师。所以为了发明创造,我们应该多去大自然里走一走。通过我们一双敏锐的眼睛,捕捉到大自然传递给我们的信息,再经过大脑的思考将无形的信息变成可以看见的发明,更好的用于我们人类的生活。

  看得越来越有劲,我喜欢思考《人体内的时钟》。故事里说在我们的大脑里的下丘脑中有一小串神经细胞。这个细胞会控制人类生活的节奏,如果遭到破坏,我们就会分不清白天和黑夜,生活完全会乱套。不过我不敢相信有这样的神奇,得通过验证证明书中说的结论。

  妈妈是一名医生。书上说可以通过婴儿的睡眠,心脏跳动的频率和体温变化来证明。我就央求妈妈通过同事让我看了一份关于刚刚出生的婴儿的生存情况。

  我发现从三个出生日期相近的婴儿来看,他们白天睡觉和夜晚睡觉的习惯,竟然在3个星期以后才会形成。证明了这一点,在六个星期后,三个婴儿心脏跳动的频率和体温变化竟然开始有了节奏。看来这一点完全被证明了,我们生命的活动是有节奏感的。那么我猜想如果我生病感冒了,是不是也有规律呢?我想应该也是这样的,因为妈妈说人每一次生病都是在检验人的机能。就像我们每天要吃早餐,中餐和晚餐,第二天,第三天也是如此,所以我们在围着生活的规律在转。

  这下我读了书明白了,后来知道了我们人体内有个“生物钟”,我就拿我自己做了个实验。从星期一开始时,每晚八点钟睡觉,关掉闹钟,到我自然醒的时候,记录下了自己的睡眠时间。一连七天,我看了记录表,我大吃一惊,每次都在六点五十到七点十五这个时间段醒来,竟然还有两次的时间只相差一分钟。这太奇妙了,那一刻我相信了科学的真理,知道了任何事都有规律可循,就像我们人的睡眠也有规律。

  看完了这本《动物发明家》,我受到了很大的.益处,懂得了什么事都要科学合理。我们人类的生活是离不开科学的。我们人类的伟大发明都是通过仔细观察生物来的。所以我以后一定要多去看看小动物的一举一动,并且多学习生物学。还有通过我的实验,让我的记忆更加深刻了。我明白书是要看的,但是记住了没用,是死读书,很快就会忘记。所以我们在读书的时候,也要实践,多去感悟一下发明创造的过程,毕竟真理都是读书与实践相结合而得来的。

读《家》有感11

  《中外艺术家故事》主要讲了中国及外国众多名人成才的故事,他们成才的经历很值得我们学习,让我受益匪浅。

  其中我觉得“认真的米开朗琪罗”最值得我学习。米开朗琪罗是意大利著名的雕刻家、建筑师,一次他全神贯注的雕刻一尊雕像,在即将告成时,一位朋友到他家来做客,欣赏他的作品,一段时间以后,朋友又来到他家,发现他还在雕刻,于是嘲笑他的动作比蜗牛还慢,作品跟上次看上去差不多,没什么区别。

  于是米开朗琪罗说:“只有细节,才能成为完美的雕刻。”他认真的态度和对细节的追求令我折服。平时我学习总是不太认真,有时较难写的字就记个大概,不注意里面的细节,还有些较难的数学题,不会也不认真思考,妈妈讲,不管懂还是不懂,装明白,不求甚解;要么听老师讲,只听个皮毛,就认为会了,一知半解。所以学习总不是非常好,我一定要学习米开朗琪罗追求细节、追求完美的精神,我相信,我的成绩一定会有大的飞跃。

读《家》有感12

  巴金先生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是尤其值得一看的。他通过对一个家族兴衰的叙述,来反映当时的社会环境,有点儿与《红楼梦》有异曲同工之妙。

  那是一个临于破晓的时代,是一个薄近黎明的社会,传统封建与创新进步进行着抗争。正是新旧过渡的时候,这就如同画作中白向黑过渡时产生的灰,它不如黑白般显明,但却不可缺少。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高家大少爷高觉新。我认为他象征了新旧交替时代的半个牺牲品。为什么是半个呢?因为在《秋》的末尾并未说明觉新的最终命运,仅说“我请读者记住他自己的那句话‘我的上进之心并未死去’”或许他会向封建屈服,又或许他能追赶上新时代,不论如何,他的上进心是熠熠生辉的,没有让他沦为封建的阶下囚。

  看到觉新的一段人生,我不禁忆起鲁迅先生对于孔乙己之“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但对于觉新,我对他更多的是同情。处在那样一个特殊时期,我不知当时的人们是否会偶觉恍惚,是否会有人念及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之情?前方是黑暗的未知,背后是光明的深渊,有多少人克服恐惧走向前方,又有多少人向恐惧称臣,只能待于原地或坠落身后的无底渊?觉新就是在这新与旧、白与黑、生与死之间挣扎。他身为长子,就注定要放弃自己的梦想,去继承家业,处理人情世故。他的老一辈都已被封建制度腐朽,同辈与年轻一辈的命运只因了那特殊的气氛环境,觉慧、觉民、琴以及淑华、报社的同志都跻身黑暗,终究走上了新路见了光明;也有梅、大少奶、鸣凤、淑贞、蕙被迫走向了看似光明,实则落后复古的路,面对的确是永远的黑暗。那是一段艰难困苦的岁月,让人想不明白,究竟过了多少个那样的日子,一个社会才有了全新的面貌?

  我敬佩觉民觉慧的勇敢上进,另一方面,觉新的忍耐与生活对他的压迫更令我感怀。是我太感情用事,还不能够明辨世事吧?在很多人眼中,觉新该是改革中的怯懦者的形象,可在我心中,除开那的确有的怯懦与固执外,我对觉新还怀着同情与悲悯。我见了他的几个叔叔阿姨(文中为其阿爸阿妈)对他的恭维与为维护自己利益提出的不合理要求;,见了他的作揖主义;也见了他几次在弟弟的激励下决心进步,却又被尘间繁杂拖入泥潭;还有他为了维系家族、照顾家人所受的委屈;他无数次被命运捉弄,痛失至亲后在深夜失声哽咽;他甚至连唯一的儿子海臣也失去了……世间苦难千千万,但如觉新般接二连三地遭受厄运,人们不免为之唏嘘。觉新,无数次捧起进步书籍阅览,在刚蓄集一丝力量后,却无奈被“打回原形”。在时间的长河中,总有惊涛拍浪打在觉新的天空,但正如诗人普希金所讲“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觉新的世界终将雨过天晴。最后,高家散了,各自的新生活也就此开启。选择新路的人解锁了新的社会。

  觉新的泪水、那一代人的泪水都会在新社会的春天里化作汩汩溪水推动发展、孕育新生。还有那发自心底的声音“我的上进心并未死”!

读《家》有感13

  “流浪了那么多年,终于发现,这里才是我唯一的家。我只想回到这个对自己是那样熟悉那样亲切的环境里,在和自己极为相似的人群里停留下来,才能够安心地去生活,安心地去爱与被爱。”这是席慕蓉写的,第一次读到它,我还不能看懂太多,只觉得这段文字很美。于是,我喜欢上她的文章,买了一本《槭树下的家》。

  《槭树下的家》是一本散文集,它描绘了一个温馨的、幸福的家庭,美好得令人羡慕。席慕蓉笔下的家,有她亲手种下的树,有细密的草丛,还有湖边那个爱笑的短发圆脸女孩……书中的文章,没有气势磅礴,只是记下了她平淡生活中的幸福与感动,却更为真实,更让人有感触。很多我们总是忽略的事情或是不起眼的东西,却成了席慕蓉的哲学老师。

  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离别的痛苦、成长的烦恼、现实的事与愿违。这些,似乎我们都正在经历着,并且以后必定会遇到更多。而这本书告诉我:不必畏惧,我们也可以在不完美的生活中磨砺出好的自己。我们总是在抱怨:学习压力太大,作业太多,不断地有烦心事。而在席慕蓉看来,回忆起这些都是美好的。所以,苦一苦,将来的阳光明媚,终会属于你的。

  席慕蓉用只言片语记录下了她的经历,写下一段段发人深省的道理,在这本书里,我懂了很多,我想我将会像她那样,从容地面对生活带给我的酸甜苦辣。

读《家》有感14

  我读了霍英东老爷爷这位慈善家的事迹,让我最佩服,最感动的是爷爷坚信:德行善举是惟一不败的投资。

  霍英东是一生爱国的香港慈善家,过去数十年里,他用做慈善的捐款超过150亿港币,在推动各地教育、医疗卫生、体育、山区扶贫等方面,做出了许多的贡献。

  当然,这些捐款活动有许多人参加过,但霍英东却不一样,在短短数年里,他在教育事业中的捐款竟达8亿3千万,如此大的巨款,着实让人惊叹。我想当那些急需钱来读书的学子收到捐款后,会是多么地感动。

  想起我自己读四年级的时候,家里生活非常拮据,我们一家人只有靠爸爸打零工维持生活。直到开学那天,还不够凑齐交午餐费的钱,父母只得东拼西凑到处去借。上学不久,学校了解了我的情况,就用爱心人士的慈善款给我和一些生活有困难的学生交了午餐费,慈善协会 还 发给我们录音机、新校服和新书包,其实我就读的学校也是爱心人士捐建的希望小学,正是像霍爷爷一样的爱心人士,让我们这些穷苦孩子也能够和其他孩子一样快乐地生活在这个美丽的校园,就因为有你们,我们才能坐在这么明亮的教室,接受着老师的知识熏陶。

  除了支持教育事业,霍英东还很钟情于他的家乡——番禹南沙,他给自己家乡的捐款也不遗余力。他捐巨款兴建南沙中学,拨款支持香港大学北上南沙,他在南沙捐款兴建的道路、大桥等民生项目更是不胜其数。二十多年来,在家乡已投资建设超过40亿,这个巨大的数字让人目瞪口呆。

  我很小的时候就离开自己的家乡,如今,每每谈起自己的家乡,我总是饱含热泪,总会忍不住想起小的时候在家附近漫山遍野的野花。家乡并不富裕,没有高楼大厦,没有宽阔的大道,但那是我的家,谁不说自己家乡好,谁又愿意看到自己家乡贫穷落后呢?看到霍英东的事迹,我满腔热情,如果我长大了,我一定要回到自己的家乡,为建设家乡出一份力。

  “我的捐款,就好比大海里的一滴水,作用很小,说不上是贡献,就只是我的一份心意。”这是在“霍英东基金会”成立以来,霍英东回答媒体的一句话。短短的一句话,却表达了霍英东老前辈乐善好施的品质。“生于忧患,以自强不息生就人生传奇,逝于安乐,用赤诚赢得身前身后名。” 这是世人对他的评价。

  是啊,霍英东老人,你是值得我学习而敬佩的人。每个人都有爱。但有的人只爱自己,爱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我要像霍老那样,把爱给值得爱的人,给家乡,给美丽可爱的世界。

读《家》有感15

  自从我学了《小音乐家扬科》这篇课文,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脑海里一直浮现着扬科生活的种种画面。

  多么可怜的孩子啊!扬科生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贫穷家庭里,他8岁就做了牧童,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可是,他又是那么酷爱音乐。他喜欢自然界的各种乐声,也喜欢小提琴那美妙的声音。可是,扬科只为了看一看,摸一摸地主仆人的小提琴,而两次被毒打死去。天啊!就这么一个小小的愿望,这么一个简简单单的愿望都不能实现,还被打死,这是一个什么社会呀!那里的有钱人像冬天一样冷,像石头一般坚硬,我恨他们,恨他们那样残酷。我为扬科感到可怜,为什么他生活在那样的社会?我恨不的从书中把扬科带到这儿来,让他也像我们一样,每天都能开心地上学、放学,快乐地,自由自在地生活,这样,他说不定还能成为一个伟大的音乐家呢!

  和扬科坚定的一直比起来,我真是太不专心了。扬科虽然准备摸小提琴那天已经知道会被打死,可是他还是坚持去摸。而我,我从10岁就开始学弹古筝了,可我一直认为弹琴是一种负担,想尽各种办法偷工减料:当老师不注意我的时候,我就不弹;有时我还经常去上洗手间拖延时间。我决定以后再也不这样做了!

  唉!扬科的命运真悲惨,他过的生活是那样的穷苦,而我过的日子是那样的幸福、快乐。我真为扬科感到悲哀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