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会计发展史有感(精选三篇)

黄飞

  读会计发展史有感1

  寒假期间,我完成了对索科洛夫的《会计发展史》的阅读,该书包括前言、经济核算与复式会计的产生、核算成为科学、改革前俄国核算的产生与发展、俄国的会计科学思想、资本主义国家的会计核算、*条件下的会计核算等九个部分。

  索科洛夫在这本书中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出发,以会计科学思想的逻辑发展为主线,详细地介绍了会计观念、技术和方法的演进过程以及有关会计学派的特点,特别是通过结合不同学者对会计科学发展贡献的理论概括与观点介绍,注重从史学展的角度来研究会计科学思想的演变规律,从而体现出该书与其他西方类似著作所缺乏的一个基本特征。该书的基本内容大致可分为四个大的部分,及主要观点如下:

  一、会计核算科学的产生与发展

  索科洛夫在研究会计核算科学的产生与发展时,区分了经济核算、会计核算、复式会计、会计学与会计科学等概念,认为复式会计是会计核算发展的结果,而会计核算只有在摆脱经验主义、教条主义的约束并确定科学的原则之后才能转变为科学,会计核算科学是会计发展的高级阶段。

  二、十月革命前俄国会计核算体系的形成与变化

  受列宁的有关会计核算阶级本质思想的影响,或许国的史料更为翔实,所以索科洛夫对改革前后的俄国会计核算进行了专门研究。

  三、20世纪资本主义国家的会计核算思想

  当人类社会开始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世界经济的'发展格局出现了变化,美国开始占据重要地位。到20世纪中叶,英美的会计理论开始活跃起来。所以索科洛夫在研究资本主义国家会计核算思想的发展时,不仅介绍了德国学派、法国学派,还重点研究了英美学派。

  四、*条件下的会计核算实践

  索科洛夫出生于前苏联,也许前苏联是最早成立的*国家,也许前苏联是当时的“老大哥”,所以作者在介绍研究*条件下的会计核算时,将主要部分放在了前苏联,仔细研究了前苏联建国初到20世纪80年代的整个会计发展历史,而对当时其他*国家的会计核算发展则采取了概略研究的方式,简单地研究了当时*各国取得的主要会计核算理论与成果,认为*国家的协作实现了会计核算的同步发展。

  读会计发展史有感2

  在索科洛夫的《会计发展史》一书中,他把会计的产生与发展决定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管理生产的客观需要。人类要生存,社会要发展,就要进行物质的生产,生产的行为同时也是生产的消费行为。生产的消费,除了自然资源耗费外,都可归结为劳动的耗费。人们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时,总是力求在尽量少的劳动时间里创造出尽量多的物质财富。为了达到节约劳动耗费,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人们在社会生产经营活动中,必须加强对生产经营管理,力求以较少的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这就需要对劳动耗费和劳动成果进行记录和计算,并将耗费与成果加以比较和分析,借以掌握生产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在我国,“会”、“计”二字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的《周礼》中。

  根据考证,在此之前,殷、商时期的甲骨文、金文共五千多字,均未发现此字样。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对生产活动的计算和计量仅凭头脑记忆即可。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经济发展的鼎盛时期,这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及商业都有了显著的发展,会计也随之有较快的发展。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时候,生产活动频繁,劳动产品增加,剩余产品出现,单凭头脑计算和记忆已远远不够,于是产生了“结绳记事”、“刻木记事”等记录和计算方法。这是会计的萌芽。但它只是生产活动的附带工作。随着社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文字的产生,会计由“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逐渐发展为独立的记账、算账等管理活动。

  据我国历史记载,我国西周王朝已设立了“司会”这一专职官吏来掌管国家和地方的“百物财用”。《周礼。天官》中记载:“司会主天下之大计,掌邦之六典、八法、八则而听其会计以参互考日成,以月要考月成,以岁会考岁成”。当时,就设有专门的官员记载和管理王室的钱粮赋税,并设有官厅会计部门,主管官员称为“司会”,“司会”在总揽国家政大权的天宫大宰的领导下,组织年度的总合核算.“司会”下面又设有掌管王朝全部会计账薄的“司书。唐宋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高涨,社会财富不断增加,从而使会计核算的方法又有了较大的发展。唐代出现“账簿”一词,到宋朝会计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出现了“四柱清册”。四柱是指:“旧管、新收、开除、实在”,其含义分别相当于期初余额、本期收入、本期支出期末余额。并归纳出了四柱之间的平衡关系:旧管+新收=开除+实在。“四柱清册”将一定时期内财物收付的记录,通过“旧管+新收=开除+实在”这一平衡公式加以总结,既可以检查日常记录的正确性,以可分类汇总日常会计记录,使我国传统的单式收付簿记记账法提高到较为科学的层次。可以看出,在四柱中,每一柱都反映着经济活动的一个方面,各柱相互衔接,形成整体,不但彼此具有相互核对的作用,而且可以总括表现某一特定会计核算内容的增减变动和结余情况。“四柱清册”的创建和运用,是我国会计史上的一大成就,为我国通行多年的收付记账法奠定了理论基础。

  读会计发展史有感3

  明末清初我国的商业和手工业出现空前的繁荣,反映了我国封建经济中的资本主义萌芽。于是到了明末,出现了比“四柱清册”更加完备的“龙门账” 核算方法。“龙门账”是把全部账目划分为“进”、“缴” 、“存”、“该”四大类。所谓“进”指全部收入;“缴”指全部支出;“存”指全部资产(包括债权);“该”指全部负债(包括业主投资)。“进”、“缴” 、“存” 、“该”四柱之间的结算关系可用下面会计方程式表示:进—缴=存—该或进+该=存+缴年终结算,按照上式,从两方面计算盈亏:进—缴=盈亏;存—该=盈亏。两式计算结束相符,称为“合龙门”。“四柱清册”只能应用不计盈亏的政府(官厅)会计,而“龙门账”则能满足商业上核算盈亏的需要。在“龙门账”的基础上,我国会计工作者又创造了“四脚账”,这种账主要应用在民间商业界。“四脚账”对企业发生的日常经济事项无论现金出纳、商业购销、内外往来等,均在账簿上记录两笔账,即要登记某一账项的来龙和去脉。

  可见我国会计工作者早在明末清初就为近代会计中的“复式记账”原理作出过极为重大的贡献。在封建社会,由于我国历来实行闭关自给经济政策,社会生产力逐渐落后。到了19世纪中叶以后,逐渐论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会计发展的步伐一停滞不前。中华人民共利国成立以后,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的变革,国民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在建国初期,我国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引进了与之相适应的前苏联会计模式,前苏联会计模式的引入是对旧中国会计制度和方法的变更,我国会计水平在原有基础上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改革开放以后,为了加强经济管理,维护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我国于1985年出台了第一部《会计法》。1993年和1999年根据社会改革开放发展的需要,分别对《会计法》进行了修订。新《会计法》的出台,对进一步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严惩会计工作中存在的秩序混乱、管理松弛、违规操作、会计造假、监督不力等问题,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标志着我国财务管理日趋走向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对稳定社会经济秩序,促进经济快速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同时,为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完善企业经营机制的需要,适应全方位的对外开放的需要,我国于1992年制定和实施了《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突破了原有的会计核算模式,建立了反映市场经济发展和企业自主经营要求的科学的会计体系,为了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我国又陆续颁布了一系列会计核算准则。从此,我国会计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从会计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来看,会计方法经历了一个从不完善到比较完善,从不系统到比较系统的发展过程。今后,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计算技术的进步,会计的方法必将继续发展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