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的葬礼》讲的是发生在少数民族回族上的三代家史。昨晚读完后感觉很压抑,不知是昨晚自己身体难受,还是书中故事情节使自己难受。
人生过去是个问题,现在是个问题,将来也会是个问题。人的一生总在不停地抗争,与自己的疾病,与自己的命运,与所谓的规矩抗争,但结局常常是悲剧,人常常用所谓的天命如此来作为妥协的借口,少的恰恰是那份坚持,坚持抗争,那么即使自己终究没扭转命运,铩羽而归,也可以问心无愧了!故事中天星的爱情就是如此,他不知道他的低头正埋下了一生的不幸福的种子,也许以后也会有幸福,但心中始终有痛。人这个个体具有很大的变通性,很多东西习惯习惯一辈子就这么过了,但这样也许和自己的幸福擦肩而过,所谓的随遇而安是指自己尽最大努力改变抗争之后而言的。
个人对宗教信仰没有什么概念,自己揣度,可能人生太苦,需要一个心灵的寄托安慰,也就是现实生活中自己已难以找到自己,幸福,于是希望有一个想象中的主来帮助自己,这也可以说是一件好事,人是需要寄托的。只是一旦有了信仰,有了主,就会有一些愚昧无知的规矩,而信徒们却不加分辨一味接受,这样的悲剧可想而知,璧儿不同意新月与楚老师的爱情就因为楚老师不是回回,多么愚昧可笑。再如,所谓的世俗规矩就像一副铁索永远戴在人们的身上,人们无法跳出生命的舞蹈,人们也没有勇气去抗争,去坚持自己的想法,这个规矩它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又害了多少人,规矩终究是过去人定的,而人们却不知调整,认为它们一定是正确的,多么可笑。老祖宗定下的规矩可能只适合他们那个时代,像任何东西一样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是只供参考的,人们怎么能被它束缚呢?
读到新月与疾病的抗争,我很痛苦,因为我自己也抗争过,我多么希望她能好起来,和楚老师一起幸福快乐地生活,但这个美丽的生命还是凋谢了,我心中一阵惆怅,楚老师在她的坟前拉响了她最爱听的《梁祝》,人生得此一爱人,她也是幸福的吧。
我还活着,的确,还要经历着人生,()还是会有幸福与痛苦陪伴,那么就这样好好地活着吧!
这个星期,好不容易在一个月明风清的晚上看完了《穆斯林的葬礼》,信中既沉重又感到几分清美。想写下些什么,却又不知从何下笔.那个弥散着淡淡的忧伤的月与玉的意境让我不忍下笔,似乎稍不留意就会打碎这个绝美的意境。
玉,是财富,是身份,是地位,虽然美得耀眼,却是易碎的。
月,纯洁,善良,明净,悠悠的挂在深邃的天空,静静的聆听着人世间的爱恨情愁。
韩新月,韩子奇,楚雁潮,梁君璧,梁冰玉,他们每个人都想追求到属于自己的爱情,却都有各自不同的悲剧命运。
记得在我把这本书看了差不多一半的时候,我曾经想到过一个问题:为什么这本书的书名要叫做《穆斯林的葬礼》,穆斯林的葬礼,葬去的究竟是什么呢?
无疑,作为穆斯林的梁君璧虔诚的信仰伊*兰教,可就是这份虔诚葬送了她周围所有亲人的幸福。她是不幸的,时代的原因使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的她永远不会明白那种炽烈的爱情,所以,当她面对自己的妹妹冰玉和自己的丈夫相爱,并生下一个女儿时,她想不到,也无法理解,她想的更多的是对社会伦理的背叛,是对自己所虔诚信仰的宗教的亵渎!
梁冰玉与她女儿韩新月的生活是在交织中展开的,交替的话语把爱情悲剧表现得更真实相似,给我们带来的是畅快淋漓的感受。
梁冰玉大胆的爱和独立的人格令我敬佩,而她的女儿韩新月更是秉承了母亲的个性,只不过表现的更为含蓄一些。
她对自己所喜爱的外语事业充满了向往,却因为身体的疾患永远的失去了为事业而奋斗的机会。幸运的是,她还拥有着最真诚的爱情,她的老师楚雁潮无时不刻的关怀着她,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给了她爱情的滋润。而就是这份来之不易的爱情在韩太太看来却因宗教的信仰而悲剧拒之门外!
宗教,信仰,竟成了阻挡爱情的一道坚不可摧的高墙!
但韩太太不会想到,她一心一意阻止回回与汉人的婚姻,而她自己的丈夫就是一个汉人!
小说的结尾是悲惨而凄美的,新月死了,把爱情也带进了坟墓。
或许,穆斯林的葬礼,葬去的就是爱情,而爱情恰恰是应该不分种族、信仰与国界的!
初次邂逅这本书,应该是在高中,看着同班的一个女同学拿着一红色封面的书,上面写着“穆斯林的葬礼”,我当时有些纳闷,怎么一本介绍少数民族葬礼的书怎么这么厚,而且她还读得这么起劲。现在想来,那时的范的望文生义的错误不少,在那种阅读极度匮乏的中学时代,很多书大都只知道名字,很容易就按字面意思来解释了。原来以为《简爱》是教人如何“简单恋爱”,《牛虻》是介绍一种叫“牛虻”的动物,以致于很长一段时间对它们敬而远之。
不过读完之后,才知道,为什么当年那个同学会这么着迷。其实很难说这本书有什么很奇特的地方,但是它有着矛盾文学奖的殊荣,至少得到了大部分人的认可。这本小说对我而言,很像是一曲很轻快安静的牧歌,很清新,任何时候去读,都可以唤起那种关于青春,关于奋斗,关于生活,关于家人,最干净的记忆,即便是在我如今不再相信任何童话的年纪。
书里面的主角应该是韩子奇和韩新月父女,全书又分别以这两个人为主线,两头并进,不同的两个系列,交叉分布,读者的时候,常有时空交错之感。虽然这本书的时间跨度,很大,而且历史背景对于故事的演进有很大影响,文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仍旧是美好的爱情,两代人在不同时空下,截然不同的爱情。
韩子奇在一开始的时候娶了梁冰玉的姐姐,生下儿子天星,后来和梁冰玉在伦敦避难的时候,两人之间也产生了爱情,最终有了女儿韩新月。当战争结束,一家人团聚的时候,梁冰玉把女儿留在家中,独自出走。故事的另一部分就是韩新月的爱情,她和他年轻的大学班主任在彼此相处中,互生爱慕。几乎所有凄美的爱情会遭遇的,他们都有,双方父母的反对,反动的社会风俗,可惜的是这些爱情最终没有一一个抗争或者妥协的悲剧结束,十八岁正当豆蔻年华的新月,因为先天心脏病,未曾开放便已经凋谢。如果说,全书的高潮是新月离开的时候,我想作者达到了这个目的,看着一个曾经那么鲜活的的女孩,就这样匆匆离去,没有人会不动心。
韩新月这样的女孩子,我想任何人都会喜欢的,她文静、优秀,聪明、勤奋,知书达理、浑身散发这一种蓬勃的青春朝气,如果楚雁潮能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无疑是世间最幸福事。世间事情多不凑巧,往往错过的,人这一生,又岂止爱情。“有些事年轻的时候我们不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成长像是一个悖论,我们只有经历过,失去过什么,才会发现我曾经多么看重那些东西,看是我们已经没有机会带着这种悔悟从头来过。
最近读完了《穆斯林的葬礼》,我感动于韩子奇对玉的痴迷,韩新月与楚雁潮的浪漫凄美的爱情,敬佩于梁冰玉对爱情无畏的追求,然而给我感触最深的,确是那个一开始让我气愤,后来让我同情和敬佩的女人——梁君璧。
她用爱的名义用计拆散儿子的爱情,替儿子做了自以为正确的选择,让他一生活在痛苦之中;她用刻薄尖锐的嘴脸对待丈夫,让丈夫过得如行尸走肉;她还坚守着所谓的不与汉人通婚的宗教信条,阻隔了两颗年轻的炽热的心相互靠近,更是断了在重病中女儿的最后一丝念想,加速了这个美好生命的消逝。她自私、刻薄、自以为是,开始的时候我简直对她痛恨至极,我觉得一切的不幸都是因她而起。
但是到了小说的最后,我完全改观了。她是个可悲可怜的女人,一生都不曾得到过爱情。幼时,她忙里忙外为家操劳;少女时顺理成章的嫁给了"奇哥哥",他是亲人,也是一个少女的梦。战乱时,丈夫把家业丢给她,自己带着他心爱的玉远渡重洋。一个没有文化,一直躲在男人身后的女人,是怎样一边抚养孩子,一边守着这日渐衰弱的家业!是靠着这对丈夫的期盼,对这个家的爱,和对生活的希望。然而让丈夫归来,还带着一个女人和一个孩子,女人还是自己从小百般疼爱的亲妹妹!她心里的痛心里的苦又该向谁去倾吐!可是为了这个家,她忍。她忍住痛,咽下苦,也封住了自己的心。
她真的是个可怜的女人,她也有过梦,可是被现实打碎;她也有过光,可是被现实扑灭。她心里的苦,又有谁能懂呢。她也是个可敬的女人,在丈夫不在的时间里,她展现了巨大的勇气和魄力,才堪堪保住偌大的家业;面对亲情和爱情的背叛,她展现了一个女人所拥有的巨大的隐忍,为了让家庭完整,宁愿让自己痛苦。可她毕竟是个有血有肉的人,如何做到完全不介意,即使把痛苦压在心底,总有一些时刻会忍不住的喷薄而出。
她爱丈夫,但也怨恨他;她爱这个家,也埋怨命运的作弄。她终其一生在守望丈夫,守望这个家,她承受了太多太多,我为她心疼,更对她钦佩。
掩卷,叹口气,小说的情节在脑海中慢慢回味。真主啊!虽然我不是穆斯林,但是您为什么这样戏弄了韩子奇。 当还是汉人孤儿的小奇子遇到吐罗耶定巴巴,他不是存心去欺骗一个虔诚的回族巴巴,他只是为了生存!
他以自己的才智和隐忍重振奇珍斋,为回报梁家,娶了梁君璧,挑起了梁家的重担,他是个真正的男人。可是命运总是多舛的,当他离开了旧中国,离开了妻子和儿子,来到了没有穆斯林氛围的英国,真主和他开了个天大的玩笑!我们一心痴迷玉石的玉王在将近40年的人生中,竟然收获了自己小姨子的爱情。一个是追求自由民主的燕京女高材生,一个是自幼学徒出生的玉王,他们的爱情之花在英国开花结果。他们没有“古瓦西”,也没有穆斯林的祝福,可我们难道能说,这不是爱情嘛,这不是成年男女出于天性的必然结果嘛?! 韩子奇的爱情是美好而短暂的,当他面对妻子责难时,当他面对早己不认识他的儿子时,他在爱情与家庭之间已经做了选择,但他不知道苦难的隐患已经埋下。中年丧女,晚年丧玉,真主让他失去了他最珍爱的人与物。他的坚持,他的执着,在命运面前竟然如此的无力。他能责怪谁,是怪真主的不公,还是责怪妻子的偏心。在我看来,韩子奇怪因为对妻子的亏欠自责,过早的把人生的舵放开,他已不能再像年轻时一样改变自己的命运了。 我相信很多人对梁君璧一定非常厌恶,认为她是整个故事中的坏女人,冤枉忠心的掌柜,对善良的新月的冷漠。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她自己也只是个玉匠的女儿,但她更看不起卖糕家的女儿。她爱自己的儿子和丈夫,可是他们却也因她而受到伤害。她以教门为理由,拒绝了楚燕潮对新月热烈的爱,她自己却嫁给了一个汉族的“卡斐尔”。
这个女人是个一天要做5次朝拜的虔诚的穆斯林教徒,可是真主同样的没有给她好的命运。 也许有人更爱新月那纯真的爱情,可是我却更迷恋于韩子奇那从谷底到谷底的人生之路,让我想起《金刚经》中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即使在最困难的一刻,他也没有抛弃穆斯林的身份,我想真主应该能接纳这位汉人穆斯林的子民,让他的不幸随着历史而灰飞烟灭把。
其实,我并不会写读后感。只是,为了摆脱这枯燥无味的假期而信手由缰的发发感慨,以减轻这种自然而然的郁闷之情罢了。
记得看这本书时,正逢我出水痘而闷在房子里,一边是拿着镜子看着脸上的水痘慢慢的消失,心里感觉到一种难以名状的欣喜和期盼;另一边是由于好几天没有出过房门,没有晒过太阳,一种无形的压抑伴随左右。好想出去兜兜风,嗅嗅阳光的味道和花草的清香,但我不能,我只能披着衣服,静静地站在窗口默默凝望远方,在这种活动以外的时间,我看《穆斯林的葬礼》。
回想一下,《穆斯林的葬礼》到底带给我什么?是在为韩新月与楚雁潮的爱情悲剧而惋惜?还是在为韩子奇在婚姻上的懦弱而痛心呢?我不知道,冥冥之中,我总觉得霍达带给了我一些很现实的东西。
在书中,我第一次了解了回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和礼节。当然,这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葬礼的仪式。梁亦清死了,韩新月死了,“姑妈”死了,韩子奇死了,这些人的离去,怎能不使我对“葬礼”记忆深刻呢?虽然我曾经为他们伤感过,痛惜过,感慨过,流泪过,但它也带给了我许多的思索。
也许此时,此年龄,信口开河的谈论爱情似乎让人感觉到我的稚嫩与单纯。但它却使我不禁要问“什么样的爱情才会幸福”?那些因为怜悯、因为同情、因为感恩而形成的婚姻是否存在真爱呢?为什么爱情在世俗、在民族差异、在宗教信仰面前竟是如此的苍白无力呢?我想谁也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自己的家庭,却又权利去寻找自己的爱情。也许是因为生活,生活让我们改变了太多。是生活让爱情变成了婚姻,由婚姻组成了家庭,但也是因为生活,让大多数人在压力下凑合着过日子。我太年轻,不懂得什么是真爱,在现实中,人总是要生活,这也许就是韩子奇为什么割舍梁冰鱼儿回到与梁君璧组成的家庭中的原因吧。
好了,写到这,我无法再写下去了。因为我没有什么更深的理解或有什么能让人引起思考的感慨。我看完《穆斯林的葬礼》的收获是我还想再看一遍,至于这美其名曰的读后感,权当我个人在这浓厚的氛围中呼吸一点别的空气,至于其他的意义,我觉得很寥寥,只是希望看到此文的人别见笑,本人就倍感欣慰了。
且不说穆斯林的生活与信仰,只想谈谈穆斯林的爱情,嗯,其实就是爱情,以书中人物为例子,谈谈爱情而已——反正闲着也是闲着。
韩新月和楚雁潮的爱情真的非常打动我,或许是因为我总是期望自己能有这样纯洁的爱情吧,而且这悲剧的结局也令我也很喜欢,新月的死亡与楚雁潮的至死不渝让这爱情变得神圣而美好,令人神往却又望而却步。
没有人不期待爱情,却不是谁都有勇气去追逐。因为隔着教门的关系,这段有缘无分的姻缘阴阳两隔难道不是更容易被世人接受?他们的爱愈是热烈悲壮才愈是显得难能可贵,动人心魄。
恰恰是他们悲惨的爱情与人生,反衬出了当时环境的残忍与极端。在那样的年代,本是活着就已经不易,爱情相比婚姻应是比玉更珍贵的东西,因为珍贵,所以谁有谁翻车,都要翻进现实的阴沟里。
对比里面林林总总的几对人的婚姻与感情,我倒觉得韩新月死亡为她和楚雁潮的感情添了几分“宁为玉碎”的动人色彩,虽然悲惨,但死亡已是最好的结局,人亡情还在,逝者已矣生者如斯。韩子奇与梁冰玉、楚雁潮与韩新月两对爱情来的确实有点突兀,可是换种说法,感情是需要一个爆发的,唯有爆发才能体现出与其他人的不同!唯有爆发出来的感情才是强烈而炙热的!
战争之下,人们为了活着,就已经失去了大半理智。
《梁祝》如此深情的曲子若是不能勾起人们对爱情的感想,那怕是世间又多了一首庄严的生命赞颂曲,而少了不少佳人知音。
令人遗憾的是,最后一面没有见到。一个抱憾而亡,一个遗憾终生,死去的那个在我这个汉人的眼里永远都解脱了,活着的那个却要永远缅怀,永远承受着爱而不得的痛苦。
当然,作者给的结局已是最好的结局,虽然我曾抱有皆大欢喜的幻想,可那是不可能的,时间的长河下,人会死以及历史被遗忘这都是必然的,可是活着的人总会宽容死去,心中有爱的人总会纪念亡者,这便是于我这个读者最大的安慰。
战争之下,人们为了活着,就已经失去了大半理智。
《梁祝》如此深情的曲子若是不能勾起人们对爱情的感想,那怕是世间又多了一首庄严的生命赞颂曲,而少了不少佳人知音。
霍达说:“我并不认为自我的作品具有如此神奇的魅力,而更愿意相信,是因为读者在阅读中融入了自身的感悟和经历,和作者共同创造了文学。”的确,能令人内心产生巨大波澜、仿佛理解了一场心灵洗礼般的作品,总是让人爱不释手。
读罢《穆斯林的葬礼》,我宛若置身那庄严肃穆的气氛中,与书中血肉鲜明的人物共同经历了人生世事。天星在顿悟自我的感情葬送在母亲手中时,满腔怒火,他想为他尚未来得及结果就已被厉风刮残的花朵般的感情讨个说法,只是,他不能。他明白母亲爱他,妻子把身心都交付给了他。所以,他只能行尸走肉般游荡在街上,任凭雨点在他身上肆虐,任由无奈在啃噬他的心,放手让一切把他狠狠打击。他是家中长子,他的不满与委屈只能在这倾盆大雨中洗净,大雨过后,他还是要应对一切,可是,在风吹雨打中,他的腰杆更加挺拔傲然,证明他已是真正的男子汉了。生活之不如意十有八 九,哪能一受挫就摞挑子不干呢?一场撕心裂肺过后,即使拖着残躯,也要直面挫折。惟其如此,才显得尊重生命,热爱生活,对待坎坷坚韧。
我们赤条条来到这世上,也只能赤条条归于黄土。韩子奇在云游传教的途中,在前往麦加朝觐的途中,被虚幻的凡尘蒙蔽了双眼,在珠宝钻翠、奇石美玉中度过了自我痴迷的一生。直至弥留之际,他才醒悟过来,可是,人生的路已经不能回到去了,他只剩下一具疲惫的躯壳,一个空虚无物的灵魂,一颗伤痕累累的心。我们总会迷恋一些东西,甚至为此而干出骇人惊俗的事情来,可是我们终究会明白,刻骨铭心或如痴如醉,终会被时间洗刷得不留痕迹。正如《哈姆雷特》中所说:“谁造出东西来比泥水匠、船匠或是木匠更坚固?掘墓的人!因为他造的房子能够一向住到世界末日。”我不相信人死后会有天堂、轮回,我只明白人死了,便是死了。无论生前富贵辉煌与否,都只能化为一抔黄土。
如此一想,我似乎有点明白佛家偈语“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意味了。当你的心灵不被繁华世俗所约束时,也就无需净化心神了。
看完回族女作家霍达的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我掩卷而思。我被小说引人入胜的情节带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我对书中描写的每一个细节都感到既新奇又陌生,也被小说的精彩情节、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深深地感动了,亦为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以及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容却又交错的爱情悲剧留下了伤感的泪水。
书中以“玉”和“月”交叉展开来写。只看目录:月梦、月冷、玉缘……一种十分纯净、脱离凡俗的感觉油然而生。书中的另一个背景是故事发生在一个和玉器有关的家族中,在这里,可以看到梁亦清作为一个玉雕技艺高深的匠人,对自己事业的执着和对玉全身心的热爱,也看到了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中华民族有崇玉、爱玉、敬玉的情操。玉是风雅高洁的象征,古时形容有德行的男子,都说“谦谦君子,温润如玉”,文中也隐隐流露出如玉般雅致宁静,与世无争的气息。
书中最令我难以释怀的就是新月和楚雁潮的爱情,不附带任何关系去爱,爱时如夏花之绚烂,结束时亦如秋叶之静美。他们从一开始的师生情深,发展到最后的心灵盟友,乃至灵魂密友,是何等高尚纯洁的感情啊!尤其是新月患了心脏病住院,再到她离世,楚雁潮给予她的关怀呵护,再到后面试墓穴的那段描写,我内心深处也被一种深深的极为强大的情感震撼着。
人生无常,无论你是一个怎样坚强的人,面对死亡都是那么不堪一击。我的心情就如一片漂浮在空中的落叶,随着主人公的心情起伏变化。说实话,我对他们的爱情既羡慕又有种揪心的疼痛,甚至向往他们两人之间的那种心灵相犀的情感,因为这样纯美的爱情在当今社会中已经极为少见了。
爱情是一种信仰,它储存在人最珍贵最真诚的地方,储存在心里,它和生命同在,它和灵魂同在。不管怎样,缘分到来时就珍惜,把握现在,即使给不了太多的温暖,也不要去伤害。我觉得真正的爱情是新月和楚雁潮之间的那种爱情——纯洁、简单、真挚。他们的爱情虽然短暂,刹那芳华,转瞬即逝,可是留在心里的却是永恒。人生就是一首歌,每一个曲调,都诠释一种震撼。或许爱情原本就是需要想念的,让念想在岁月中悠然绽放,凝成彼岸的遥望,缘来缘去,千般婉转,终会羽化成蝶,妖娆成尘世里最美的绝恋。
这本书的爱情有点畸形,韩子琪对于君璧的不是爱,而是对他师傅的一种回报,他心里把君璧当成小妹妹,娶她一是为了振兴玉器坊,承担师傅的基业,还有就是对君璧十几年撑起这个家的一种爱怜吧!
君璧是搞不清楚什么事爱情,第一眼看到韩子奇就很喜欢,然后对他有种好感。还听到爸爸说要把子琪当儿子养着,心里觉得自己早晚会嫁给子琪。然后就根本没有思考自己爱不爱他。从小就一直陷入子琪是我丈夫的困境当中无法自拔。
到了长大之后,也是等着嫁给子琪。所以看到璧玉跟子琪搞在一起,真的接受不了。我似乎可以理解。到最后君璧对璧玉的女儿月儿的无视,冷淡,漠视,甚至仇视,敌对。硬生生的拆散月儿和楚(忘记是谁了)老师。还毁了自己亲生儿子的婚姻。后来就是一个典型的老式恶婆婆的形象,腐朽,落后,封闭,狭隘,丑陋。
但君璧最让我感动的是那时候自己没有去上学,错过了机会,她会叫爸爸支持妹妹璧玉去上学,还有小时候特别护着妹妹,真的超级善良,淳朴,可爱。
这也是为什么无法原谅妹妹的背叛吧!爱之深,恨之深。
对于璧玉和韩子奇,我真的有点蒙。璧玉是一开始就喜欢上韩子奇吗?从小暗恋吗?长大了他是姐夫也不放弃。然后再战争来临,跟韩子奇去国外。抛下姐姐一家人,并且做出背叛姐姐的事情。虽然在国外是说姐姐在国内可能发生了不幸。才最后决定跟韩子奇发生。关系。但璧玉给我一种也不是很成熟的印象。
韩子奇这就很需要挨批了。搞不清楚自己爱的是谁,然后战争来临,就会跑,还不带妻子和儿子的那种,自己一个人跑路。这样心不痛吗?前半生一直是沉迷于玉器,后半生是一种活在负债中。对不起君璧和璧玉,对不起自己的一双儿女。对不起太多人了。韩子奇活的太糊涂了。
月儿就很善良,温柔体贴美丽。玛丽苏类型。在大学里面碰到喜欢的人,可惜是她老师,成绩优异,但是发现自己的得了心脏病,叫了几十年的妈是姨妈。
在那样一个社会里,月儿肯定很难走出自己的黑暗世界吧!所以,悲情的葬礼来临了。
啊,安拉!宽怒我们这些人:活着的和死了的,出席的和缺席的,少年和成人,男人和女人。
啊,安拉!在我们当中,你让谁去生存,就让他活在伊斯兰之中;你让谁死去,就让她死于信仰之中。
啊,安拉!不要为他的报偿而剥夺我们,并且不要在他之后,把我们来作试验。——穆斯林葬礼上的祷辞
第一次听说《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是听至交好友介绍的。说这本书的资料很丰富,也很感人,曾感动了一辈人,当然也感动了我的这位好友。鉴于他的强烈推荐,我不禁有种立刻要看的冲动,但更有几许怀疑,这书真有他们传的那么好么?说她好,她到底好在哪呢?书拿到了,粗粗一看封面,很平常,简单的文字和几笔图画,一弯月牙一行回文,看不出有何奇特,感觉是很普通的一本书,洋洋数十万字,也没有感到什么奇特地方。匆匆粗略看完这本书,才在脑海构成一个大概格局,但我再次欣赏此书时,却得到了更多的感触,惊叹于回族女作家霍达的笔触,能够让人陶醉在那样的意境里,让我真实地感觉到和主人公进行一次零距离接触,为他们欢乐,为他们痛哭,当一个个的送他们离开人间的时候,也为他们生死离别折磨的痛彻心肺,甚至于担心自我葬礼先于书中葬礼而举行。默默地,我流着泪,以特有的方式向已逝去的人表示我最沉痛的哀悼!
这本书巧妙地将玉与月作为线索贯穿整部小说,讲述了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一样时代、有着不一样资料却又交错扭结的感情杯具,读来着实让人心动!韩子奇是梁君璧、梁冰玉的父亲梁亦清收留的孤儿。为了师傅临终的遗憾,也为了他自我爱玉如命的嗜好,他和梁家的大女儿梁君璧结成了连理,并成了梁家的主人。随后,他经过自我的努力,选择了和他师傅截然不一样的发展道路。也成就了他在这一行业的顶尖地位。然而,抗日战争爆发了。为了他心爱的玉,他背井离乡,携带了他的全部玉器来到了英国。而战争的硝烟同样弥漫到了英国。在痛苦与绝望中,韩子奇与相依为命的梁冰玉相爱了,他们在绝望中努力找到了期望。并有了感情的结晶——新月。在国外飘泊了数年后,还是为了玉,韩子奇回到了妻子的身边,带着女儿,守住了他的玉,继续做着玉的奴隶。
六十年代初,韩新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大的西语系,也就是她亲生母亲梁冰玉以往就读过的燕京大学的前身。在北大,新月和他的年轻英文教师楚雁潮深深地相爱了。一切都是那么的完美。命运偏偏就是如此的残酷,新月,一个十七岁的姑娘却在他风华正茂的岁月被检查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那是一种不治之症。在楚雁潮的支持、鼓励下,新月勇敢地与病魔作着斗争,即使病魔缠身,她还是进取、乐观地生活着。想着等到病愈那一天重新回到学校。而另一方面,对于新月来说,最渴望得到的就是母爱,从他记事起就似乎没怎样受到过母爱,一位母亲该担心的,该操心的事,全是由疼爱自我的姑妈所代替,似乎姑妈更像妈妈。每当新月看到写字台上那张六寸大小与母亲的合影时,才会感受到隐约的母爱。她不明白,这一切都是有原因的。当新月了解到了事实的真相后,她微弱的心脏难以承受如此沉重的打击,和楚雁潮的真挚感情也最终没能留住她的生命。新月带着无尽的遗憾闭上了眼睛……
看了文题也大概猜出了文章类型,但自始至终,情节没向着我所想方向走,总是出人意料。于是,我被它深深牵引着,进入人物的悲欢离合。
很多人会为新月的命运,和楚教师的感情所打动,或是对韩子奇一生所感怀。但我的心却被一个人物深深勾住——梁冰玉。
故事背景发生在战乱年代。在那个新旧交替的年代,中国人的思想开始从封建腐朽转向新生,而梁冰玉就是新社会女性的代表。敢于同命运搏斗,敢于为感情付出,同时也有迷茫,也有失败,但最终她认清了自我,认清了生活。
和璧儿一样,从小时候起,失去了父母的疼爱,玉儿和姐姐有了相同但截然相反的性格——坚强。姐姐被生活所迫,敢于当家作主,却没有主见,没有知识;而她学会了自强,她经过知识的汲取和自我的认知,重新定义了坚强。我想这才是新时代女性所应有的思想。
随着渐渐长大,我升入了大学。大学里,她有了自我的第一个恋人,也是深深伤害了她的恋人。应对恋人的打击,同学们的另眼相待,也曾另她对生命感到迷茫,也曾对感情失去了信心,甚至狠心拒绝对她忠爱热爱的奥立弗,说明她曾迷茫于感情,和现代的女性一样。但不一样的是,她能从奥立弗的死中重新正视感情,并能敢于追求真爱,这却是现代女性所缺乏的。
有人会说梁冰玉是个下流的女人,背叛姐姐而和姐夫在一齐。但正如她所说,那个时候谁都不能保证自我能活下去,仅有两个人相互依靠,才有了能活下去的勇气。而她与韩子奇的爱,也不再只是为了生活和后代,而更多的是因为内心所感,心灵相通。虽然因为韩子奇的懦弱,没能最终在一齐,但她的决绝足以让人震撼,。
她的一生不像新月,韩子奇般曲折,但却折射了自我的光彩。我佩服她的坚强,佩服她的勇敢,佩服她的敢作敢当。人的生命仅有一次,碌碌无为或是大放异彩。也许你平淡地活着能够活到100岁,但轰轰烈烈地活着只能到50岁,但这50岁却比100岁值得的多。
我总以为自我生活中很勇敢,但和玉儿比起来,却差了天地,我曾觉得自我足够坚强,却没有经历过亲人的抛弃,战争的恐怖,或许我们缺少的也正是这些。不光是生活中,学习中也亦如此。玉儿凭自我的坚持考上了大学。我们坚持的不应当只是考上大学那么简单了。我们将来会有更多选择,学业上的,人生上的,都离不开坚强。
也会有风雨阻挡,不可能一帆风顺。勇敢的小船才能乘风破浪,不管是学习上的,感情上的,总会充满挫折,想不为之所打败,仅有努力扬帆,像玉儿一样勇敢,不为别人,但为自我。
书中的开头,便埋下了疑问,结尾的呼应才明白了前因后果。用玉儿的回来结尾或许是有深意的,她是那个年代的代表,一家人几十年的代表。
一部杯具书,看完没有哭,而是有了许多感触,学会了很多,看清了很多。
就在近日,我从图书馆借阅了一本小说——《穆斯林的葬礼》,是作家霍达的作品,读过之后,改变了我对中国人骨子里的匠人精神和气质的看法。
如今,我们经常谈论起一个词——工匠精神!而说到这个话题,经常就有人会对我们自己的国家进行毫无保留的批判,认为中国是没有工匠精神的,而我却持有不同的观点。比如,当你阅读了《穆斯林的葬礼》之后,就会发现这里面就是对大国工匠这样一种精神的描写。
小说描写了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在小说中,回族手工匠人梁亦清一直穿插在其中,让我们看到了主人公的起起落落和不懈奋斗的精神面貌。
曾经我在一篇文章中读到这样一则消息:说全世界有5000多家经营超过200年的企业,其中日本一家就超过了3000家,让我们读之非常触动。没错,现在的中国处于制造业阶段,确实需要工匠精神来弥补我们的不足,对产品进行精益求精的完善和提升。不能让我们自己的优秀文化和传统丧失,也失去了我们骨子里的精神食粮。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笔记好句摘抄及赏析:
1、当我读到“满怀希望的人往往易于冲动,一旦失望了,反而倒冷静了。”这样一句话时,心里充满了崇拜感,这简直是至理名言,是对人们心理过程的完美解析。百家笔记网也是提醒我们在读书和学习的过程中或者完成一件产品时,应该抱着希望,也需要出处谨慎,不能因为冲动而失去了机会。
2、“时时想到可能会被别人超越,才会用双倍的时间和精力去超越别人。”没错,每个人都应该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态度,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嘛,我觉得作者解释的很好,用很通俗的语句就表达出了很有哲理的内涵。
3、“只有谎言才拼命鼓吹,唯恐别人不信。”是的,我还很信奉戈培尔的一句话“将谎言重复100遍,就变成了真理”。这就可以解释一些社会现象了,我们不能人云亦云,应该要有自己的主观判断,思考其中的细节。
很久没有一口气读完一本书了,上一次还是《活着》,同样是三代挣扎在特定历史洪流中的人,同样是生死变故、悲欢离合交替上演,但在《穆斯林的葬礼》中,我看到的更多是美的意象,以及生命的不屈和伟大。
爱是一个容纳百川的字眼,用它来体现生命之美最为合适:父母子女之间深沉细腻的爱,手足同窗互相挂念的爱,男女之间纯粹的爱,对宗教信仰虔诚的爱,把一生献给事业的爱等等。在这其中,爱情最为人所寻求追逐,它连接两个个体,使他们的生命有了光和亮。
韩子奇梁冰玉:“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战争带来痛苦的同时,也给两个在异国他乡漂泊无定的人带来了爱情。伦敦空袭,地下室里的两人第一次离死亡那么近;抱团取暖,互相安慰,真正的爱情从不因迟到而逊色半分。尘埃落定,回国后却发现,世俗的眼光和身份是跨越不了的羁绊。刚强的女子选择离开,去追求独立自由的生活,男子却不敢也不能远走高飞,只好隐忍留下,这一留,就是二十多年。韩子奇到死也没能等到“玉儿”,当洒脱的女子再度归来,已经是满头银丝的老人。遗憾无限,还好拥有共同度过的十年,那段彼此最为颠沛也最满足的时光。
韩新月楚雁潮:“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当两颗心经历了长久的跋涉而终于走到了一起,像镜子一样互相映照,彼此如一,毫无猜疑,当它们的每一声跳动都是在向对方说:我永远也离不开你!那么爱情就已经悄悄地来临,没有任何力量能把它们分开了!”第一次见面,未名湖畔,新月是北大西语系新生,明媚又充满希望;楚雁潮是刚毕业一年的教员,意气风发。作为师者,他是“传道授业解惑者”,后来因对翻译事业的共同热爱,两人逐渐成为知己。他曾鼓励她说民族无贵贱之分,人人平等;在爱情面前,他们同样平等,“献上心灵中蕴藏的全部感情”。
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毁灭给人看”,那么对一个刚踏上人生路,前途一片光明的少女来说,查出先天性心脏病应该是极具悲剧性了吧。但是,即便知道了这样一个事实,两个人还是如同飞蛾扑火一般走到了一起。对于逝者来说,“永远”是十八岁到二十岁的两年,对于留在世间的爱人来说,“永远”则是漫漫余生独自度过了。
最后以书中最喜欢的一句话来结尾吧:“人生虽然艰难,生命毕竟可贵,人生应该像鲲鹏展翅,扶摇而上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
就像冰心奶奶所说的,《穆斯林的葬礼》真的是一部奇书。用巧妙的方式将一个横贯半个世纪的家族故事贯穿起来,从时间的两端开始行进,最终汇聚成一个完整的圆。用一个玉器家族的几代兴衰,唱出一曲人生的咏叹调。在中国博大精深的玉器文化长河中唱出一曲关于命运、关于人生的悲歌。 《穆斯林的葬礼》中的章节目录的每一章的名字也很特别。全是两个字,而且第一个字是用“月”、“玉”来互换。那两个世界,一章章地轮番出现,其中一个世界是上一代的,是新月的爸爸那一代的世界,另一个世界时下一代的,是新月这一代的。刚刚在这一个世界发现动情处,这一章却完了,轮到另一章中的另一个世界,调整好自己的心情,深深地吸一口气,重新投入另一个世界,也带着上一章的感情读,两个世界就这样相互交融,最终汇聚出故事的答案。 当然,每本小说中的人物都和美,但是那种美式小说中丑的形象来衬托出来的。
《穆斯林的葬礼》中大部分人物的美是很自然流露出来的。琢玉高手梁亦清在沙沙的磨玉声中的那种“心中只有玉”的专注很美;两姐妹壁儿和玉儿拿着绿茸茸的盛着玛瑙似的樱桃的鲜荷叶,很美;易卜拉欣捧着清凉的滑腻的玉婉,失了魂的陶醉很美;新月在北大的未名湖畔上的石阶上坐着凝神阅读很美。 小说的主人公新月与一种别开生面的美,那是一种“不必特别地打扮自己,便有种天然去雕饰的朴素的美”,这种美含有简爱的刚强。她自信:高考时,新月自信地只填了第一志愿那是破釜沉舟般的勇气。新月凭着她的努力及自信考上了北大,当新月毕竟不成熟,她也有不自信的时候,面对对手会感到不安,担心被打败,同时又不甘心落后,这样新月这个形象才丰满,真实。这样一个有血有肉的花季少女,却又心脏病,但病魔带来了爱情。我想,这就是《穆斯林的葬礼》一书中饱含的凄美,它埋葬的不仅仅是少女年轻的生命,还有悲伤的过往。开篇上的“穆斯林的葬礼上的祈祷”所说的“宽恕我们这些人”中的“我们”是指全世界吧!穆斯林为着全世界祈福。让存在着民族歧视的都埋葬了吧!这一场葬礼后,全世界的人没有了障碍,天下一家亲。在新月的葬礼上,不是有汉人(楚雁潮)参加了吗?而且他还为新月试坑(试坑—穆斯林向亡人最好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这一规定的打破,不正是作者心中的呼声? 故事的结尾似乎不是结束而是开始,那是“玉器梁”的又一代人,诉说这下一个新月,下一个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