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寻寻觅觅》读后感
一代词宗李清照,出生在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山东省章丘市明水镇的一个诗书官宦家庭。父亲李格非精通儒家经典,勤于著述,颇多文学作品,名列“苏门后四学士”之一。在朝为官,为人清正廉洁,刚直不阿。母亲王氏也是官宦世家出身,有很好的文学修养,“亦善文”。受家庭环境和父母的熏陶,使得李清照在十五六岁的年纪就已经显示出过人的艺术才华、深厚的文史功底和深远的政治见识。
少女时代的她无忧无虑,活泼快乐:“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没有小家碧玉的扭捏作态,自小有着大家闺秀的风范,经常与当代一流的文学家唱和诗词。
李清照与当时为太学生的赵明诚,两情相悦,婚后甜蜜幸福。丈夫赵明诚喜欢收集文物古玩,有较好的文学功底,。两人典衣购文,分茶品玩,赋诗添词,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使得李清照前期的作品清新柔美,情意绵绵。而与丈夫两地相思的词作尤为动人:“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靖康之变后,四十多岁的李清照饱尝了丧夫之痛,战乱之苦,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而选择再嫁更是超脱当时世俗的惊异之举,经历婚变后的李清照寄于弟弟李迒篱下,无儿无女的.她孤独凄苦的走完了后半生。一个女人经历了从幸福的天堂到经历人间无数惨痛的历练,使得她的作品不同凡响。其中,在述说个人不幸的同时也看到了那个时代的缩影,把个人的情感赋予时代的洪潮之中,这就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的成就所在,其时还写了不少悲壮的爱国诗词:“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声声慢寻寻觅觅》是她晚年的代表作: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寻寻觅觅”,是作者一人在房间魂不守舍,好似要寻找什么,又不知道要找的是什么,这种孤独怅然若失的感觉,通过这一寻觅的动作充分表达出来,而失去丈夫又年老体衰的她,怎不是一种“冷冷清清”的境况,满屋子空空,无从寻觅,可还是寻觅,渐而把寻在手中的只是一种“凄凄惨惨戚戚”的心情。无儿无女寄人篱下的她,品味着一种凄凉的心境,这七组叠字劈头盖来,一下子将读者的心紧紧抓住了。叠字的运用更好的抒发了一种愁苦的心情。
在这样一种坏心情下,偏偏又赶上这“乍暖还寒”的暮秋时节,冷暖天气的交错,怎样才能平息起伏的心绪,“三杯两盏淡酒”却怎挡得住“晚来风急”,阵阵寒风从心底生发出来。望眼窗外南飞的大雁,便想起自己自北而南的迁徙流浪生活,而故乡沦陷在金人之手,有家不能回,平添了一段愁绪,那大雁却是旧时相识的,它从我那家乡而来,可家乡却再也回不去了。
送别大雁,俯视脚下,“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曾经开在枝头绚丽多姿的花儿,如今劳损了,谁还会珍爱地把它戴在发髻上呢?影射我这一孤苦老太婆,就像这飘零的落花,再无人欣赏了,又有谁听我的叙说,只有喃喃自语罢了。
就这样孤单的“守着窗儿”,捱着时光,要多久天才能黑下来呀?好不容易熬到黄昏,却一阵小雨敲打着梧桐叶子,一滴一滴,好似眼泪,滴到人们的心里去了。
怅然若失的寻觅,冷清的房间,凄惨的内心,冷暖交错的天气,黄昏时候的风寒,还有满地堆积的黄花,旧时相识的大雁,以及点滴的梧桐雨,这些难道用一个“愁”字能说的清楚吗?
词中每一句话似乎都是非常的寻常,通俗易懂,却又好像并不寻常,似乎经过千锤百炼,这就是李清照艺术上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她卓越艺术成就、天才创造力的集中体现。
在这首词中通过日常生活的细节表现内心世界;用了平常通俗的生活化的语言表现细微的情感变化;词的内容、语言虽然很有寻常的生活气息,但是一经写出,却有了一种淡雅的审美境界了。
这首《声声慢寻寻觅觅》集中体现了李清照的艺术特色,不愧为《漱玉词》的压轴之作,代表了李清照晚年的最高艺术成就。
李清照的词格调高雅清丽,情感浓烈真挚,个性鲜明突出,语言通俗清新,她善于借助日常细腻的生活细节,传达复杂的微妙的内心情感,善于汲取琢练新鲜活泼的民间口语、俚语,形成晓畅雅致的语言风格,读之令人回味无穷,她的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自成一家,被称为易安体,李清照因此成为一代“婉约词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