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他将一位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的一生娓娓道来,一格性格鲜明、多才多艺、形象饱满、可敬可爱的苏东坡清晰地浮现在人们的眼前。
之前,我对苏东坡并不了解多少,在看了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之后,才对这位不朽的传奇人物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苏东坡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但连林老先生都说自己无论如何都无法用详尽的语言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说他是自己“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
为官,一生只要安安稳稳,脚踏实地就可以了。例如苏东坡的同胞亲弟,在才华上,可能不及苏轼的十分之一,更或是百分之一。但是他一生平平安安,妥妥当当,官职也扶摇直上,最终也能够安享晚年。
而在于苏轼面对生活,面对错误,有敢于提出,敢于批评的态度。富贵荣华,安宠荣辱在他看来,只不过是过眼云烟罢了。苏轼的一生,艰辛只有他独自品尝。他一生为官,一生清廉,一生都在与王安石斗智斗法。对于王安石的变法究竟是对是错,暂且不管。他的人生,他的奋斗目标是定位在老百姓的生活上的,他的双眼,更多关注的是他们的快乐或是艰苦。只要他认为变法脱离了实际,与救百姓于水火发生了抵触,他就要反对到底,甚至于在他管辖的州府里,这些所谓的强国措施他概不搭理。这就是苏轼为民着想的一生。
苏东坡与王安石的斗法决定了他的一生,也决定了宋朝的命运,王安石的变法本意是好的,可他过于自负,有许多新法得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给人民增加了很多的负担。于是王安石把许多反对他的贤臣都贬到其他地方,反而提拔了一些小人,苏东坡对新法极力反对,连续上奏,最终也被贬到杭州,可这只是刚刚开始。被贬后,苏东坡仍然坚持对抗新政。把幽怨的感情全寄于诗中。
虽然苏轼的人生道路上有许多的泥泞,一生饱经忧患,可他并没有尖酸刻簿,没有消沉。从他的诗篇,他的文章,以及他的生活见闻中能够发现,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是积极向上的,他是一个乐天派的诗人。即使是双足深陷的时候,他依旧能唱着小调,邀上三五个知心的朋友,享受生活的美好,他四处游历从出生到架鹤西去,他的足迹遍布中国的大江南北。他每到一处,都会给当地人带去他所独有的深远影响。苏东坡的诗词良篇里,他既能写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豪迈,也能写出“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样富有深远意义的诗句。
拿林语堂做结时的话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用我自己的话说就是:苏东坡已去,其浩然之凛然正气,必然永存。
苏东坡,一位元气淋漓富有生机的会诗人。他那样的人物,世间是独一无二的。
在一千年来,为什么中国历代的人都是那么喜欢这位大诗人,我一直不解,直到读了《苏东坡传》,才能稍微理解一些,不是那么透彻,也不是那么清晰明了。但就是这么一些,冷我有了深深的感触。
苏东坡是一位多才多艺,生活多次多彩的人。他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百姓们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月下的漫者,是诗人,这些还是永不足一勾画出苏东坡的全貌,也许到现在也没没有人能够完全了解他的人品品性。苏东坡,他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政治上的钩心斗角与厉害谋算,与苏东坡格格不入,他反而好像是和弗兰西斯。培根相反的人。他的诗词文章,或一时有感而发,或随兴而为之。但都是真性自然流露,顺乎天性,刚猛激烈,正如他所说的“陈春鸟秋虫之声”。虽然他一直卷在政治的旋涡当中,但他却觉月吟诗作赋,独处于政治之上。但他有体恤民众,为百姓做好事。
书中有一回这樟写道,苏东坡现在自己衣食足堪自给,心满意足。他今日之使我们感到亲切自然之处,是那一片仁爱心。当年在他所住的地方溺死初生婴儿的野蛮风俗,最使他痛心,所以他立刻提笔给本地太守写了一封信,请朋友带信亲身去见太守。由此可见,苏东坡他是一个有仁爱,体恤民众的人。事后,苏东坡自己还成立了一个救儿会,为乡村贫苦的孕妇提供帮助。苏东坡说,如果一年能够救一百个婴儿,该是心头一大喜事。而且他自行每年捐出十缗钱。他行的才是最上等的佛义,这本书记载的是一个诗人、画家与老百姓之挚友的事迹。他感受敏锐、思想透彻、写作优美、作为勇敢,绝不为本身利益而动摇,也是不因俗见而改变。
所以,苏东坡过的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不无缘故。
苏东坡亲历五朝,而在这悠悠五朝之间,除去童年和青年时春风得意,自神宗之后,一直到苏东坡身死,苏轼一生可以说是坎坷动荡,政治上小人,为了打击这一代文豪,不惜使尽万般手段,一次次贬谪,离中原愈发遥远,到最后,甚至有了元祐党人碑出现,被刻上党人碑官员,重者关押,轻者贬放远地,非经特许,不得内徒,而苏轼,与司马光一起,名列黑名单前列。但就是这样政治上迫害,苏东坡丝毫不以为意。“苏东坡对他弟弟子由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所以,苏东坡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不无缘故。”
苏轼以他坦荡胸怀,尽情享受人生,不惧权贵;他敢于说:“我做华堂上,不该麋鹿姿。”,他敢对天子说:“我岂犬马哉,从君求帷伞?”,他敢于向帝王直言陈述:“苛政猛于虎。水旱杀人,百倍于虎;人畏催欠,甚于干旱……是常有二十万余虎狼散在民间,百姓何由安生?”
即使刚因诗文而遭逢牢狱之灾,诗人身份已融于苏东坡血液深处,释放当天,他又写了两首诗,诗里说:“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而另一首诗里嵌有“窃禄”,意为自己无才为官,但“窃禄”一词却源于一份写给曹操信件,写完这首诗,苏轼自己也掷笔笑道:“我真是不可救药!”
但正像林语堂称其为乐天派一样,似乎是没有什么是可以真正使苏东坡止步不前,有所畏惧,在他一生里,苏轼永远自由自在,正如他行文一般,那些迫害,打击,在他眼中似乎就从未发生过,他所关心,只有民生,即使在贬谪之地,他政绩依然出类拔萃。
孟子曾经说过,人要有“浩然之气”,如果你是正确,那么,要有“虽千万人吾往矣”勇气,而苏东坡一生都追求着这样浩然正气,他不偏执,不狭隘,在王安石一党掌权时,在各地都积极推行新法时,苏东坡和他一干朋友,站出来指责新政,结果被贬谪;而在新法被全面废除时,他依旧没有严格执行,他留下了他认为对百姓有利新法,被京中新贵所不容,自此他已不容于旧党和新党之间,因而再度自求外调,这一次,他回到了杭州。在那里,他过得依然很惬意,自比白居易,甚至有了朝云这样知己。
“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苏东坡不以形所累,他在《记游松风亭》里写道:“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要登亭子,亭子还在远处,人却已累极,苏东坡却忽然想到,为什么不能就地歇息呢?是啊,何处不可安歇,何必要到亭子里去呢?有了这样心境,他才能纵情山水之间,不以为贬谪为忧。有了这样心境,即使在穷山恶水岭南,依旧可以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有了这样心境,他才可以在瘴气重重海外,完成了《论语》、《尚书》、《易经》注解。
在林语堂笔下苏东坡,可谓是几千年来才一出奇人,他曾这样评价文坛巨子:“李白,一个文坛上流星,在刹那之间壮观惊人闪耀之后,而自行燃烧消灭,正与雪莱、拜伦相似。杜甫则酷似弥尔顿,既是虔敬哲人,又是仁厚长者,学富而文工,以古朴之笔墨,写丰厚之情思。苏东坡则始终富有青春活力。”“苏东坡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人性更趋温厚和厚道,并没变得尖酸刻薄。”
纵观苏轼一生,在才华毕露背后,几度升迁辛酸却只有他独自品尝。他一生为官,一生清廉,一生都在和大文豪、大政治家王安石斗智斗法。至于王安石变法究竟是对是错,我们暂且不管,但要和当朝得宠人物、位高权重宰相相逆而行,用一颗博大心斗那种善于剪除异己,心胸狭窄小人,在封建宋朝,也许真是需要一番勇气。类比苏子由——苏东坡同胞亲弟,在才华上,可能不及苏轼十分之一,更或是百分之一。但是他一生平平安安,妥妥当当,官职也扶摇直上,最终也能够安享晚年。说到底,在于苏轼面对邪恶,面对错误,有敢于提出、敢于批评态度。也许富贵荣华、安宠荣辱在他看来,只不过是一己私欲,这是十分卑微事情,他人生,他奋斗目标是定位在百姓身上,他双眼,更多关注是他们愉悦或是疾苦。只要他认为变法脱离了实际,与救百姓于水火发生了抵触,他就要反对到底,甚至于在他管辖州府里,这些所谓强国措施他概不搭理。
虽然苏轼人生道路上有许多泥泞,可从他诗篇,他文章,以及他生活见闻中能够发现,他人生态度是乐观、是积极向上。即使是双足深陷时候,他依旧能唱着小调,邀上三五个知心朋友,享受生活美好。他为小姐提诗,他和和尚趣谈,他为百姓求雨,他四处游历。苏东坡诗词良篇里,即能写出《赤壁赋》这样恢弘文章,也能写出“天涯何处无芳草”这样富有深远意义诗句。
拿林语堂作结时话说:“苏东坡已死,他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是他那心灵喜悦,是他那思想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用我自己话说就是:苏东坡已去,其浩然之正气,必当永存。
《苏东坡传》是林语堂先生众多作品中其中一篇,我自认为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作品,而他所有作品都是需要我们细细品味,只有这样才能知道其中精华。就如同一壶好茶,需要我们坐下来好好去品尝,才能读出其人生哲理,如同一瓶好酒,甘甜纯美,让人留连忘返。一直都知道苏东坡是豪放派代表人物之一,就像他所写诗一样豪迈、大气凛然。当然我也是非常喜欢他。
我敬仰苏东坡,因为他无可比拟才华。一说起苏东坡,就不能不提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诗才。他诗,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激昂豪迈,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深情款款,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清新雅致,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生哲思……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透过东坡,我触碰到中国文人飘忽衣袂,聆听到中国文化舒缓脉动。
我敬仰苏东坡,因为他乐观豁达性格。“成也其诗,败也其诗”用在东坡身上再恰当不过了。“乌台诗案”让人不禁感叹:天才往往是被人嫉妒,要不是苏东坡太有才华,锋芒太露,原来与之为友同道们也不会转而排挤他,他也不会落几度外放他乡下常好在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乐天派,他没有郁郁寡欢,而是随遇而安,创作才情与此同时也越发充沛。在密州,他写出了公认为最好中秋词《水调歌头》,那动人词句和凄美意境至今长盛不衰。而在他晚年身处岭南蛮荒之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也正是苏东坡明朗豁达心境写照。
我敬仰苏东坡,因为他浩然之气。当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种种弊端,苏东坡等人立刻提出反对,苏东坡利用他最擅长武器——笔,写出了上神宗皇帝万言书,其中包括他自己政治哲学,也表示其个人之气质与风格,其机智学问与大无畏精神,都显然可见。随后苏东坡反对变法失败被贬至杭州,于是,他远离了喧嚣,回归于清纯空灵;他习惯了淡泊,才情更加俊逸洒脱;他明白了如何应对困难,才能做到宠辱不惊。“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苏东坡这一豪气干云惊世骇俗之语昭告世人: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至大至刚浩然之气,就能超凡脱俗,刚直不阿,坦然自适,在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享受使人感到无穷快意千里雄风!
诚如林语堂所说:苏东坡已死,他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是他心灵喜悦,是他思想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苏东坡浩然之气,也将如他诗词一样永留千古!
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把《苏东坡传》读完了,原谅我的才疏学浅,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也才是这几年的事情,所以也不敢夸夸其谈,只是在不断的提升自己,是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
第一次听说这本书是在公司的读书会上,会议的章程中有一项是每人向大家推荐一本书,公司的一位领导为我们推荐的就是林语堂所写的《苏东坡传》,通过他的推荐,让我了解了苏轼不是我之前认为的那个苏轼——只是一个诗人,小时候对诗人这个概念很模糊,认为诗人就是喝喝酒、写写诗,然后平时也没什么特别的事情,我完全忽视了当时的科举,他们也是为政一方的政治人物。第二次接触到《苏东坡传》是在看余秋雨写的《山居笔记》——苏东坡的突围,字里行间秋雨先生对东坡先生很是佩服,佩服他冲出重重围挡后坦然自若、淡泊静定。
读完全书,林语堂先生对东坡先生的概述很到位也很简练,我自己也想不到能用什么更简单的文字来提升。林语堂先生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明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珈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寥寥数百字就把苏东坡的一生所为全部囊括,他最后才是诗人,在诗人的身份之上东坡先生更是一个有所作为、百姓信赖的从政者,是苏子由的好哥哥,是朋友能够推心置腹的知音。
林语堂对苏东坡的喜爱溢于言表,全书读下来每个字都透漏着这种喜爱,他喜欢苏东坡的生活态度。苏东坡坎坷一生,各处为人民奔走,一个正正把人民疾苦放在心上的人,无论多大的挫折,都改变不了他豁达、达观、自得其乐的生活态度。
苏东坡近乎高中状元,没考中的原因只是欧阳修误以为东坡的文章是自己的门生,为了避嫌,将其评为第二,不过这根本不足以遮盖东坡在文学上锋芒,欧阳修评价他的文章“喜极汗下,老夫当退让此人,三十年后,无人再谈论老夫”,要知道欧阳修在当时还是文学权威,门生遍地,同时欧阳修推荐苏氏兄弟二人参加制策,宋仁宗看了两兄弟的策论文章直呼“今天我已经给我的后代选了两个宰相”,足以能证明东坡在文学方面的造诣。
东坡并没有恃才傲物,他说自己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在他眼前没有一个不是好人。同时他一直努力为底层老百姓发声,为人民谋福祉,放到当代也是一个名声很好的从政者,为百姓建造医院,改善饮水,疏通湖泊,被贬黄州后成立救儿会,一生功德无量,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描写东坡先生再合适不过。
东坡先生也是个普通人,在深陷“乌台诗案”,朝廷派人去抓捕他时,他也会害怕。他也会求“长生之道”,他所求之法不是强求,只是在修炼身心,她在惠州的书房叫“思无邪斋”,他相信纯洁的思想才是淳朴生活的基础,这也是他一生所信奉的宗旨。
苏东坡的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恃生而存,不随死而亡。他的这股正气,一直持续了一千多年,直到现在,我想我们就应该学习他的这种浩然之气,纵使学不到这个高度,但起码也应该有一身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