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读后感范文1200字(通用三篇)

孙小飞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1200字1

  在十九世纪群星灿烂的法国文坛,维克多?雨果可以说是最璀璨的一颗明星。他是伟大的诗人,声名卓著的剧作家、小说家,又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旗手和领袖。这部伟大的作品《巴黎圣母院》是他的第一部引起轰动效应的浪漫派小说,它的文学价值和对社会深刻的意义,使它在经历了将近两个世纪的时间之后,还是在今天被一遍遍的翻印、重版,从而来到我的手中。

  在我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强烈的“美丑对比”。书中的人物和事件,即使源于现实生活,也被大大夸张和强化了,在作家的浓墨重彩之下,构成了一幅幅绚丽而奇异的画面,形成尖锐的、甚至是难以置信的善与恶、美与丑的对比。

  《巴黎圣母院》的情节始终围绕三个人展开:善良美丽的少女爱斯梅拉达,残忍虚伪的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弗罗洛和外表丑陋、内心崇高的敲钟人伽西莫多。

  印象深刻的是这样的几个人物,代表美丽善良的姑娘——爱斯梅拉达。她不仅有迷人的外貌,更有一颗纯真善良的心灵,从她对待那只山羊,救下那个落魄的诗人,对于伤害过自己的卡齐莫多,送上的水和怜悯,对待爱情的牺牲,等,我们看到她是美丽的,她的身上心灵上没有污垢,她是没有被污染的。可是,这样的天使一样的姑娘,受到的是怎么样的对待呢?流浪,在最肮脏的环境里面生活,被所谓的上流社会排斥和嘲讽,被玩弄,被抛弃,被诬陷,被威胁,最后,作了彻底的牺牲。

  至于副主教克洛德和敲钟人伽西莫多,这是两个完全相反的形象。克洛德表面上道貌岸然,过着清苦禁欲的修行生活,而内心却渴求淫乐,对世俗的享受充满妒羡。自私、阴险、不择手段。而伽西莫多,这个驼背、独眼、又聋又跛的畸形人,从小受到世人的歧视与欺凌。在爱斯梅拉达那里,他第一次体验到人心的温暖,这个外表粗俗野蛮的怪人,从此便将自己全部的生命和热情寄托在爱斯梅拉达的身上,可以为她赴汤蹈火,可以为了她的幸福牺牲自己的一切。

  这种推向极端的美丑对照,绝对的崇高与邪恶的对立,使小说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能卷走我们全部的思想情感。这也许正是浪漫派小说的魅力所在。

  悲剧永远是悲剧,在悲剧中却给我们这些读者许多想象,例如:卡西莫多抽泣着从心底发出一声呼号:“啊!我所爱过的一切!”时心里的那种矛盾、悔恨、自责都一统表现出来。我猜:他的矛盾因为他轻松地把养父给“杀死了”,毕竟这是养父——恩父,但是为了他所爱的爱斯美拉达,他只能情不自禁的做了这一切;他的悔恨因为他认识并爱上了爱斯美拉达,至使他杀了救命之恩的养父;他的自责是因为他没能救出爱斯美拉达,只能眼睁睁看她被绞死,他没能尽举手之劳,救出养父,只能眼睁睁看他活活被万丈深渊吞噬。

  对于三个主要人物,概括而言:纯洁、善良、坚贞不屈、极富同情心、舍己救人的爱斯美拉达;阴险、狠毒、虚伪、没有人性的克洛德和善良、高尚、疾恶如仇的卡西莫多。

  千言万语,还是那句朴素的话——《巴黎圣母院》不愧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佼佼者,雨果不愧为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领袖。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1200字2

  走进《巴黎圣母院》这一部辉煌的史诗,排山倒海的气势,翻涌的字句贴着现实和浪漫的脸颊将岁月的遗迹描绘得壮丽雄伟,跌岩起伏的情节拉扯着中世纪的面貌,透过想象的巍峨山川探访深海底的精神内核。时代赋予故事以无限的背景,那些至死不渝的爱穿越宗教信仰将人心的悬河扯破开来,从雨果极其浪漫主义的文笔里,我接受深沉的心灵洗礼,看见了那些难以触及的珍贵艺术。

  看作者写圣母院,那座主教堂在一瞬和永恒般反复更替的对比衬托中凸显人类智慧的高明,古老的巴黎城在雨果的俯眺和远仰的目光之中,呈现出粗色的轮廓,分布明显的三个格局,精妙绝伦的雕饰画栏涂满了金色的阳光,高矮不一的建筑在鬼斧神工的细刻之下如一张宽大而流动的荧屏。自从书的诞生,墙壁文字的符号被阻断,取而代之烙刻在白色的纹痕里,它们以流传的使命呼唤着未来的文明,它将一种思想逐渐普及到多数人的脑海中。因此那些被一而再修筑的建筑,在风格迥异之间得以保留,幸存的墙壁上的文字被慢慢的腐蚀或销毁,却有着更深的脚印。

  作者看到石壁上的拉丁字母,是“命运”,这激发了作者对苦难的思索及小说创作的源泉。从爱斯梅拉达到副主教弗罗洛,敲钟人卡西莫多,卫队长弗比斯,相互的矛盾导致了碰撞,一切来源于爱,而副教主弗罗洛的爱由原来的纯洁性到占有性,是人性的贪婪铸成了心灵扭曲,是盲目的,自发的,深沉而强烈的欲望引起了燃烧的苗头,而爱斯梅拉达对弗比斯的痴情是建立在美貌和身份的基础上,是到头来终会破碎的玻璃石,它因少女内心的过分透明因而掩去了背后不为所知的肮脏污迹。表面的吸引力在揭晓谜底后总能看见那深邃的漩涡急流。因此无论结局画上一个怎样的结局。命运的噩耗永会纠缠着她,只不过由煎熬的痛苦换成了执念不晓的死亡。

  然而从副主教弗罗洛看来,那些嗔痴的狂想经权力在幕后精心设计里一步步落成圈套,落成少女在十字架上最后的无颅尸首,丑恶和阴险的萌芽,如芽孢的飘飞和生长,急剧的繁衍成一座遮天敝目的城池,高高的桅杆背后是策划的窝点。尽管他是丑恶的化身,身上满是黑色的虫蚁在铸造着阴谋,但一切的一切褪去深色的墨汁,露出原形的本色,实质仍是爱在揉造着灵魂。那样的爱慕之心本意上仍是真实的,诚挚的,有时在双层的苦恼里无法分辨出痛苦,在得不到后用尽计算搅毁,当复杂的局面步步逼近,有人被一把推进梦魇,最后的无力挣扎像是早已翻覆的巨舰,留下死亡的阴霾及颤动的余音。

  而敲钟人卡西莫多的现身则给予了故事更具艺术性的效果。别人给他唾沫和怒骂,赐以憎恶和抛弃,让一颗同样普通的心在丑陋之间酝酿着鄙弃的命运,然而圣母院给予了他心灵的殿堂,摆脱世俗的起伏落没,只需阵阵钟鸣声唤醒音乐构成一幅恢宏震撼的场面。有些爱只能留存在石烙的印痕上,就像凛冽的冬风吹拂荒无人烟的戈壁,黄昏日落都涂上了灰色的阴影。可作者还是为他纯净的心在最后的边锤线上凸出了缝隙,可以抱着所爱的人,像押着自己圣洁的天堂般坠落在鹰山和爱斯梅达拉一起旋升到天堂。

  《巴黎圣母院》处处游荡着文学魅力的芳香,弥散在无数句子中,构成了熠熠光辉的星系,以里程碑的形式铸成一道高不可攀的艺术巅峰,将思想精髓注入生动的想象。这部著作表现了人性的贪婪,美貌不能代替深沉而永恒的爱情,只有经过岁月的风沙,才可能产生海枯石烂般永恒的真爱。

  我悄悄的走进,又将悄悄的`离开,然而书中那些精妙绝伦的画面却携同记忆的转轴不断的翻转,继续寻觅下一个真谛。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1200字3

  雨果曾说:"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美与丑既有矛盾斗争,又会相互依存。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运用了美丑对照原则,将美丽、高尚与丑陋、卑贱的人物或意象作对比,在美与丑的一次次碰撞中,使美的事物愈发美好,使丑的事物更加丑恶。

  美可以分为内在美与外在美。外在美是能通过肉眼直观地看到的外在形象所体现的直观的美感。而内在美却是人类内心的真、善,潜藏在一个人的灵魂当中,是需要挖掘的深刻的美好。所以,外表华丽光鲜的人也难保内心不是丑陋的。

  一表人才、英俊潇洒的弗比斯,骨子里却是一个虚情假意的风流伪君子。这个轻薄的花花公子,对任何女性都是虚情假意,根本没有真爱,只是玩弄。这样的人的确令人反感、厌恶。他是一个不配得到真爱的可怜虫,怎一个"丑"字了得。

  至于副主教克洛德,他阴沉的脸本来就令人害怕,扭曲的心更叫人恐惧。他对爱斯梅拉达的贪恋慢慢发展成为一种畸形的占有欲。在教会的禁欲下,作为一个副主教,他却一直在寻找机会得到爱斯梅拉达。克洛德口口声声对爱斯梅拉达说着"我爱你",但每一句话都只为占有她,这是爱吗?美其名曰的"爱",不如说是占有欲在作祟。"我得不到,别人也得不到",这是克洛德畸形的信条。他得不到爱斯梅拉达,就要彻底毁灭她,亲手把她推向死亡的边缘。阴险手段的背后,潜藏的是人性的丑陋与不堪。

  其貌不扬的人也未尝不能拥有纯粹而善良的内心。

  人们称卡西莫多为"魔鬼",因为他的外貌奇丑无比,"四面形的鼻子,马蹄铁形的嘴巴,左边的小眼被杂草般的红眉毛遮盖住,右眼则被一个巨大的肉瘤挡得一干二净,牙齿东倒西歪,残缺不全,下巴分了岔,驼背,鸡胸,大腿和小腿扭曲得厉害,只有两个膝盖可以并拢,手脚皆奇大无比。他就像是一个支离破碎复而胡乱拼凑起来的巨人。"人们嘲笑、鄙夷卡西莫多的外表,称他为"圣母院的驼背!独眼龙卡西莫多!瘸子卡西莫多!"但是,没有人愿意去发现奇丑无比的外表下藏着一颗金玉般美好的心灵。卡西莫多纯洁、无私、忠诚。当爱斯梅拉达想见弗比斯时,卡西莫多虽然心疼,但没有嫉妒,而是去帮她找弗比斯。在与卡西莫多的相处中,爱斯梅拉达相信卡西莫多是个好人,当卡西莫多问她害不害怕自己时,爱斯梅拉达回答说:"我不怕你,那个副主教比你要可怕得多!"卡西莫多听到后是多么高兴呀。那些与爱斯梅拉达相处的日子,就是卡西莫多短暂的一生当中最幸福的日子。内在美,使卡西莫多"渺小变成了伟大,畸形变成了美好"。正因为有着一颗善良的心,卡西莫多用心灵美弥补了外表的缺陷。他的外表越是丑陋,就越是表现出作者对人类深沉的同情,而越是丑得真实、丑得可信,就越能显露内心的高贵与美丽。

  鲁迅说过:"悲剧就是把美的东西撕毁给别人看。"在《巴黎圣母院》中,卡西莫多奇丑无比,却心地善良,为爱人牺牲一切;弗比斯,英俊潇洒,却虚情假意,玩弄别人的感情;克洛德,衣冠堂堂,却卑鄙下流,得不到爱就毁灭。我们看到了美在丑陋中陨落,但也看到美在丑陋中升华。

  每一次美与丑的碰撞、对比,都会反复告诉我们:美与丑并不在于外表,而取决于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