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使我懂得了仁的重要性;这本书,使我感到了那个战国时期用鲜血凝成的友谊;这本书,使我终生受益,一直勉励着我,鼓舞着我做一个重情义,讲义气的人。这本书就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让我们翻开这本传世之作,让我们在一次体会一下当时他们的别样人生。
《三国演义》这本书中,我比较欣赏刘备这个人。他文武双全,凭借着自己的仁义和虚心,将不少名将都招入自己的势力中。著名的五虎上将关羽、张飞、马超、赵云、黄忠等都收入他的膝下,其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
当年刘备因没有一个好军师而愁困不已,听说诸葛亮是一个上至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的人,便带上关羽、张飞去请诸葛亮出山,帮助自己。结果第一次没见到,第二次不顾张飞关羽阻拦,冒着大雪去请仍没见到,第三次等诸葛亮睡醒后才终于见到他本人。这显示了刘备真情实意的邀请诸葛亮出山来协助他统一天下,同时第二次请诸葛亮时,关羽等人说要把诸葛亮绑起来威胁他,刘备却狠狠地斥责了他们,这又体现了刘备的以诚待人。
刘备还有一个故事也让我有深深的感触,那就是三国的四大战役之一的夷陵之战说到夷陵之战,大家可能不太了解,可陆逊火烧连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吧!就是那一次战役让刘备的蜀国,彻底丧失了与其他二国抗衡的基础,夷陵战役,刘备率领了8万大军,去打只有5万兵力的吴国,那是吴国实力空虚,将相都以老,加上兵力的悬殊,没有与蜀军抗衡的基础,有不少将相提出投降,但陆逊却凭借自己的智慧,火烧连营,将蜀军击退,现在人们都怪刘备的鲁莽,但刘备是因为自己的兄弟关于被吴军所杀,才派军攻吴的,虽然这次刘备输得很惨,但我觉得这场战役把刘备的重情重义展现的淋漓尽致!
《三国演义》中不只有刘备的“仁”与“重情义”去值得我们学习,还有诸葛亮的“智”关羽的“忠”,张飞的“勇”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其实人生就像一场战争,正义的信念使我们看清前进的道路,而邪恶的信念会让我们迷失方向,误入歧途。最后告诉大家一句话“仁”可治天下,“智”可管理好人民,“邪”再怎么努力,终究还是会一败涂地。
祝大家都能打赢人生这场战争,祝大家都能成功,成才!
读完厚厚的一本三国演义,不禁感叹历史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演义真的为读者生动活现地演义了一个历史故事,也让我从中学到了一些为人处世之道。
先来说说曹操这个人物带给我的启示。曹操一生都属于十分大胆型的人物,也是十分奸诈的。他误杀了吕伯奢一家人,最后明知错了,还要继续杀了吕伯奢,其无情无义至此,陈宫便离他而去,曹操后来说的那句话耐人寻味:“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但反过来想想,如果当时他不赶尽杀绝的话,吕伯奢若真带了些人过来追杀他,可能曹操会就此退出历史舞台了。但是奸诈带来的只会是一时的小利,一直是奸诈的话,自然会遭到报应。后来董承一伙人便刺杀曹操,可惜事败了。后来陆续都有一些人刺杀曹操,但都因一些意外而失败了,否则这位曹阿瞒也不会叱咤风云了。曹操给我的启示就是,做人不能太狡诈。
与曹操截然相反的一个人物就是刘备了,他以仁义当先,他热爱百姓。刘备一生的行为都与曹操相反,曹操奸诈,刘备仁义。刘备在落难时,还带着百姓逃命,他管理一个新野,或是徐州,都是布施仁政,得到百姓的爱戴。
但不论是曹操还是刘备,他们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非常注重人才,曹操失了一个吕韦,祭奠时他不哭自己曹家的人,独哭吕韦。他的谋臣郭嘉死后,他也十分痛心。刘备则更重视人才了,起初赵云并不是刘家的将军,但他十分器重赵云,几次留他,后来终于归到了刘门下,才使得那个扶不起的阿斗两次脱险。徐庶被曹操“拐骗”到那边,在送别时,刘备哭着送别,还要砍掉挡在前面的竹林,后来徐庶才又回来推荐了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更是成为聘用人才的典范。 日记
所以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招兵买马,寻找志同道合的人,一同创建事业,这才是成功之道。与之相反的例子便是袁绍了,照说袁绍与曹操一战的时候,拥有明显的军事优势,但袁绍为人不重视人才,有许多忠臣在身边也不知道。他如果听忠臣的话,那曹操怎么可能胜得了他呢?而他却听信一些小人的话,致使败给了兵力较少的曹操。
三国演义还让我学到:要善于听取好的意见,忠言逆耳。曹操赤壁之战为什么会败?我觉得还是因为没有听信好的意见,面对新来的庞统这个外人,他却毫不犹豫地相信了他的“连环计”,而面对另一个臣子对他的忠言,那位臣子大致说的是:“若敌人用火攻,如之耐何?”曹操答的大致意思是:“现在这个季节,不会刮东南风,如果用火攻,那便是烧他们自己的营了”。这也怪不了曹操,他又不像孔明这个气象专家能知风雨。但既然有人提了建议,曹操也应该有所警觉呀,不然也不会败了。另外一次就是刘备在一片靠近水的树林中安七百里连营,早有臣子向他提出建议,说敌人如果用火攻怎么办?但他没有接受,致使后来真的被陆逊七百里火烧连营。所以,能否正确听取他人的意见,往往决定着事情的最终成败。
三国演义中的一些人物,也给我许多启示。那些贪财,贪色的人,最终一定不会有好结果。董卓与吕布之所以会兵刃,还不是让一个小女子貂婵在中间挑拨离间,所以董卓便是败在了自己的好色上。曹操也有点好色,张绣投降后,曹操在营中寻乐,便找了张绣老婆来玩弄,后来张绣当然恼火,便暗算曹操,曹操幸亏命大,否则也被张绣结果了。
曹操修了铜雀台后,还要把东吴的“二乔”放于台上,于是便让孔明用这点激了周瑜,让周瑜决心出兵打曹操,曹操才有赤壁一败。三国中还有一些卖主求荣的一些人,也得不到好结果。与之相反的则是关羽了,他不贪财也不好色,得到了曹操的敬佩,也得到了千千万万读者的敬佩。若不是因为他一点点的骄傲,以及刘封的见死不救,他也不会死得那么早了。所以,我又知道了,为人不能贪财色,要做一个正直的人,刚正不阿的人。
三国演义中,还可以学到许许多多的东西,比如研究历史的规律,分析人物性格,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成败原因。毛泽东就曾经读了五次三国演义,原因大致也在这吧。名著是经得起反复阅读,反复推敲的,好的名著伴人一生成长。
我不知自己读了这本书多少遍,但是每次看都有不同的趣味,更有不同的感受。天下三分,各国你征我伐、用尽千军良策,为的是统一天下。可叹的是相争了六十余年的三国、最后却并非其一取下江山,而是内政变故、慢慢衰弱、让野心勃勃的司马氏族轻松吞并天下。而我只能用“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一句来安慰自己罢了。“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每当这首深沉雄浑的《临江仙》响起在耳畔时,心底平静的湖面也泛起美妙的涟漪,思想也像插上了翅膀一样随着歌声穿越千年时光,去追溯令人向往的历史……
这一切都缘自我心中永恒的经典——《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一部详尽而宏大的历史。它记载了从东汉末年黄巾之乱到公元280年约110多年的历史。它以陈寿着《三国志》为模板,经过作者罗贯中大胆的艺术创作而完成的,使高深难懂的正史以一种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现在广大群众面前,并为人民所喜爱、传颂。《三国演义》又是一部小说,一部内容丰富蕴涵深刻的小说,作者匠心独运,以生花妙笔勾勒出桃园结义,过五关斩六将,火烧赤壁,借东风,长板桥等一系列生动的故事,为妇孺皆知。它妙趣横生的文字,以及驰骋于神出鬼没境界的畅快深深地打动了我,而它也成了我心中永远的经典。
《三国演义》却是无愧于“名著”的称号,翻开它,就犹如展开了一幅巨大的历史画卷。作者并不华丽却十分准确的文字就像点点笔墨给这幅画卷描绘出朵朵奇葩,使每一位读者都深深陶醉于其中。这里既有鼓角铮鸣,硝烟弥漫的战场,也有文臣武将争权夺利,勾心斗角的纷争,也不乏风花雪月、情意深长的爱情。引人入胜的情节让人忘却了这是在述说历史,而分明是在娓娓地讲述一个个美丽而动听的故事,我想这大概就是经典之作与众不同之处吧。
然而使《三国演义》更让人觉经典绝妙是在于它的战争前后经过的细致描写和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独树一帜,这恐怕是包括《史记》在内的其它史书望尘莫及的。譬如赤壁之战,战争的起因是刘备兵败,曹操妄图吞并吴,诸葛孔明舌战群儒,智激周瑜抗曹是事情的经过,而后孙曹对峙,巧施连环计,火烧战船这一连串惊心动魄的情书掀起了故事的高潮,最后又以曹操兵败,关云长义释华容道这原本出乎人意料却又让人欣然接受的结果圆满地叙述完了这宏大的战争。而在人物塑造方面,更可以看出《三国演义的独到之处,刘备的仁德,张飞、赵云、许诸、典韦的勇猛,鲁肃的憨傻都被描写得淋漓尽致,而“宁可教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的曹操的阻险毒辣,“安居平五路”运筹帷幄诸葛亮的足智多谋,还有“降汉不降曹”“义拔云天”关公的忠义凛然更是被刻画地入木三分,读完《三国演义》,掩卷沉思,满脑是那杀声阵阵的战场,个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不禁佩服作者自然流畅的文笔和巧妙的构思。那种宏大而一气呵成的气势,使人读完有种无可名状的快感,深深地感受到经典之作无法抗拒的魅力。
《三国演义》,一部丰富而深刻的巨作,仅凭我的三言两语又怎能细说?如今,硝烟散去,英雄不在,千年古事已俱付尘灰,只剩那“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古鼓角铮鸣”的淡淡哀伤。但心中永远的经典——《三国演义》却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忘。有人说:“每一本书,都象一盏奇特的灯,不过它照的不是黑夜,而是求知者的心灵。”而《三国演义》更是一盏灯,一盏明亮而永不熄灭的灯,它不仅照亮了我的心灵,更照亮了我的人生。
一位伟人曾说过:“书籍乃世人累积智慧之不灭明灯,”读三国,就时刻能感受到它的光辉带来的温暖,它字里行间蕴含着一股震撼人心的力量。读三国,让人深刻体会到它透露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匡扶社稷,兼济天下”的思想。这种思想与我内心深埋的理想交织、碰撞,产生共鸣,激荡出串串亮丽的火花,鼓励我为实现生命的价值而拼搏、前进……
历史就如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铁矿,只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沉淀更多的精髓,而不会因为人们的挖掘而减少。如果说三国是这座铁矿中一块美丽而硕大的矿石,那么陈寿则原封不动的将其挖掘了出来,组合在一起成了广为流传的《三国志》,罗贯中却将陈寿挖掘出来的铁矿石加工成了一件件精美的饰品,汇合成了同样家喻户晓的中国四大名著——《三国演义》。首饰与原料本是同一种物质生成,可内容却截然不同,原料是真实而死板的,首饰则是原料经过艺术加工后美丽而精致的。
就拿《三国志》和《三国演义》做个对比吧,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三顾茅庐这个故事,同样一个故事,在这两部书中却有着千差万别。在《三国志》中,三顾茅庐的故事情节主要收录在《隆中对》一章中,这一章主要向我们讲述了一代天骄诸葛亮对当今天下形势淋漓尽致的分析以及对前来问计的刘备给出精妙绝伦的建议。而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这些分析的话语却连亮点都算不上,反而在《隆中对》中仅仅用“凡三往,乃见”五个字就一笔盖过的内容,在《三国演义》中却成了最为主要的情节,在罗贯中的笔下,三顾茅庐以刘备为主角,诸葛亮世外桃源般的茅庐为中心展开了离奇曲折的故事,且对其中天气、景象、语言、动作等细节都进行了极为细致的描写,如在小说中提到刘备先后将其认为是诸葛亮的三个朋友以及他的弟弟与叔父,这些在《三国志》中完全没有提及,甚至在真正历史中也并不完全存在。由此可见得罗贯中的文采有多好,仅仅只通过《三国志》中的五个毫不起眼的字便能联想出如此丰富多彩的情节,使得刘备宽容一切的精神完全盖住了诸葛亮的光芒,也正是因为罗贯中生动精彩的描写,三顾茅庐这个故事才能一直流传到今天,成为妇孺皆知的典故。
小说虽然精彩,且更使人喜爱,但我们不能根据一部小说来评价一段历史或一个人,更不能完全依赖于小说而淡忘真实的历史,毕竟小说里参杂了许多作者的个人感情,就像我们不能因为首饰的精美而忘记了它真正的原料一样。但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三国演义》这样一篇精彩的典故,它使一部枯燥无味的历史变得活灵活现,也同样带给我们许许多多的惊喜与兴趣。
读书,可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流淌在书籍中的那一个个如宝石般璀璨的文字,映射的是时间长河里洗礼的文明的积淀!
记不清从孩提时代至今多少次翻开《三国演义》,随着年龄的慢慢增长,知识阅历的不断增加,里面的故事情节却给了我更深深的震撼。它以“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张作为中国五千年历史象征的横幅拉开了一段详尽而宏伟的历史。它记载了从东汉末年黄巾之乱到公元280年司马炎建晋约110多年的历史。虽说它是罗贯中以陈寿的《三国志》为模板而创作的一部小说,可能有很多地方与正史相否,但它却以一种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现在广大群众面前,并为人民所喜爱、传颂。作者罗贯中以兵法三十六计汇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因为这样,它又是一部兵书。它也因此被列为“四大名著”之一,它的确无愧于这一美誉。
《三国演义》让人觉经典绝妙是在于它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独树一帜。
诸葛孔明雄才大略,神机妙算,精忠而耿直,谦虚而谨慎,认真而尽职。他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即使在魏将司马懿的十五万大军面前,也表现得镇定自若、处变不惊。面对曹操南下的百万雄兵,他并没有慌张,更没有绝望,而是主张联合东吴,凭借自己的过人才智,在青史上写下了火烧赤壁的著名篇章。七擒孟获的千古绝唱,更将他的过人胆识表现得淋漓尽致。在逆境中,他也从不放弃自己的理想。不管遇到了多少风雨,不管前路有多少坎坷,他心中希望的火苗从未熄灭,他逐梦的脚步也从未放慢。他一步一步征服着世界,凭借着一颗造福众生、矢志不移的心,经历了多少失败,多少风雨,他终至目标,促造了三国鼎立的格局,在中国青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世纪路上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但他的重任却依旧没有完成——北伐。一次次的出征,却注定是一次次的失败。但他依旧没有气馁,总是怀着那份试图力挽狂澜的希望,那份一统山河的决心,不骄不躁、坚韧不拔地向着理想的终点出征。
“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被称奸绝的曹操——雄才大略,残暴且奸诈;他既是一个政治野心家阴谋家,也是一个生性多疑的疑虑家;他是一个“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明主,却又是一个凶残杀戮的暴君;他讨董卓,剿黄巾,诛袁术,灭吕布,平袁绍,定刘表,而确定中原的霸主地位。最后他也因他多疑而烟消玉陨。
“降汉不降曹”,讲述了一代名将,被誉义绝的关羽——威猛刚毅,义重如山;他既是一个军事战术家谋略家,也是一个骄横跋扈的骄横家;他被尊“五虎将”之首,却又是一个蛮横无理的统领;他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而威震华夏。最后他也因骄横跋扈失荆州,败走麦城,壮死于江东。
还有许多人物。譬如“成也刘关张,败也刘关张”的刘备,“粗中有细”的张飞等。
每当我沉浸在《三国演义》这本书时脑海就犹如展开了一幅巨大的历史画卷。在这画卷里,讲述了“三分虚,七分实”的历史故事。这种宏大而一气呵成的气势,使人读完有种无可名状的快感,深深地感受到经典之作无法抗拒的魅力;这画不仅描绘出了无烟寂静的斗争,也显现了硝烟弥漫的战场。这里既有七侠五义,同样也有儿女情长。引人入注的细节让人忘却了这是在述说名著,而分明是在清晰地描述一个个美丽而动听的故事,我想这大概就是经典之作与众不同之处吧。
《三国演义》确实是一部蕴意细长的经典巨著,我们世人又怎能凭借三言两语而论述?如今,硝烟以散去,光阴以逝去,英雄以过去,唯有留下了那“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古鼓角铮鸣”的淡淡哀伤。不管历史如何去改写,历史的潮流如何去进展,它却不回随时间的流逝而被世人健忘。因为它的魅力影响着世人,因为它的意义提醒着世人,最后它又以经典这个赞美而埋葬世人的心中。
在暑假里,我读了好多书,其中我觉得最有意义的就是<<三国演义>>了,<<三国演义>>讲的是蜀魏吴三国纷争的故事,这本书写了近百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的活动,展示了三国兴亡的历史画卷这本书里有很多人物,有像诸葛亮一样足智多谋的人,有像董卓一样恶贯满盈的人,有像周瑜一样小心眼的人诸葛亮通天文知地理,别人的狡猾和阴招都瞒不了他,他七次庄擒孟获,但是孟获因为不服,诸葛亮一次次地放他走,直到第七次他才心服口服地归顺诸葛
作者笔下的张飞是粗鲁的,我觉得他人不错他虽然粗鲁,是个屠夫,没有文化,但是他做的很多事都是为刘备做的,刘备长得和善,如果让他去和敌国谈判,安敌国不就得寸进尺了,本国的气场就没了。可张飞在就不一样了。敌国就知道刘备有后盾,虽然刘备没什么本事,但他有兄弟,张飞可以让别人敬畏三分,别人就不会欺人太甚。
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用兵举世无双,司马懿就用兵如神,他们也有自己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阴险,各有各的弱点和优点。
我最佩服的是关羽,他不但武功好,人也好,和曹操打仗时,他带着二嫂,所以假装投降,他一心想找到刘备,保护二嫂的。在山下遇到二嫂也不忘把二嫂带回去,他真是一位当之无愧的好汉,他过五关斩六将,又在华容道义释放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已知道故主消息,就千里万里赶过去,他不但忠而且还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忠。青梅煮酒论英雄情节历来为人所称道,曹操用手一指刘备,再指自己说:天下英雄是你和我丫,这一话语展现了他的踌躇满志和骄横的霸气,刘备听了曹操的话吓得变了脸色,东西掉在地上,急忙借惊雷之声掩饰过去,体现了曹操小心谨慎,机智从容。曹操在与吕布作战时,中了陈宫之计,仓皇败逃,火光中正撞见吕布挺戟跃马而来,查查以手掩面加鞭,纵马超过吕布从后面拍马赶过来,向曹操头盔上一击,曹操最终得以脱险,这件事反映了曹操处变不惊,镇定自如的性格。
<<三国演义>>创造了不少性格鲜明的人物,最突出的便是毛宗岗所说的三绝——奸绝,义绝,智绝,其中奸绝是曹操,曹操被奸臣追捕和陈宫逃到吕家,吕伯奢是曹操世伯收留他们,半夜曹操听到磨刀声,以为要害他,就吧吕家人全都杀光,后来才知道错杀,半路遇到给他买酒回来的吕伯奢,把他也杀了。义绝是关羽,关羽得知刘备的下落,当即将官印吊干屋中,并留下书信,带上嫂嫂,不辞而别,奔向刘备路径东岭关,洛阳城。因为未得到曹操手中的文书,各关隘的守将将皆不放行。智绝是指诸葛亮,诸葛亮三气周瑜,一气是赤壁之战后,第二年周瑜去夺荆州被诸葛亮先夺,二七是周瑜本想借把孙权的妹妹嫁给刘备之机,把刘备扣下,逼诸葛亮交出荆州不料诸葛亮用计使他赔了夫人又折兵,三气是周瑜向刘备讨还荆州不利,又率兵攻打失败。这本名著不把主要笔墨放在单纯的实力和武艺较量上,注意描写在具体条件下不同战略战术的动用,指导作战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如赤壁之战。刘备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憨厚仁明的君主形象,但也有些描写让人觉得虚伪最典型的莫过于长板坡之役,赵云大战之中,救出阿斗交到他手上,他却掷之于地,说: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这里自然不无心疼赵云的意思,但毕竟不舍人情,连作者也说其天由抚慰忠臣意,故把亲几掷马前,是明显的作秀。义是《三国演义》的思想精髓和灵魂,俄国有学者称赞《三国演义》是一部真正具有丰富人民性的杰作。吧一个个英雄刻画的十分英勇,每个人都有其性格特点,我每个人都特别喜欢,不同的人物性格发生了很多故事。
这个暑假最让我感到有收获的就是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不仅让我品味了名著,还让我知道了一个个精彩的故事情节
那是一个王者崛起的时代的神话,演绎着英雄的本色;那是一段风起云涌的历史,书写着神奇的故事;那是一曲千古流传的绝唱,散发着迷离的格调。
三国的风是绿色的。给人带来无尽的希望。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祝他完成霸业。是什么打动了诸葛亮?是荣华富贵,是那至高无上的权利,是那众人赞赏的目光?不,都不是。仅仅是刘备的执着,刘备的谦虚,刘备的诚心。所以,诸葛亮就像那股山野清新的风,吹来了无尽的希望,让刘备看到了诸葛亮为他的千秋霸业勾勒出的宏伟蓝图。历史告诉我们:做一件事,只要真心诚意,那么就一定会成功!
三国的雨是灰色的。朦朦胧胧,让人看不清方向,在夜色笼罩下,是什么?是曹操的眼睛,它让你头骨转向,他让你分不清东南西北。历史告诉我们:生活是残酷的,现实的生活,就更加残酷。“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有时反而是正确。
三国的墙是泥金色的。掩盖了人心。一片泥金色的世界里,酒香四溢,佳肴美味,杂然陈前。餐桌上的是欢笑,笑脸下的是阴谋。谁也不知道,明天的路将会怎样,貂蝉的美貌让吕布失去了理智,失了男儿的血性,失去了他善良的本性。他太愚昧了,他不知道背后有一支利箭已对准自己。历史告诉我们:对待他人,要真诚,关爱他人,我们也会收获关爱;但关爱之情不可无节制,俗话说得好: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不要被美好的事物所迷住,美好的事物也有消极的一面。
三国的天空是红色的。血一般的红。关羽的义,打动了所有人,凭他的义气,可以让风云变色,使天地动容。他一脸红色,映在了人们心中,成了人们心中英雄的`形象。历史告诉我们:做人要讲义气,要有正义感,邪恶永远打不过正义。
三国的越是金黄色的。花,染不透乡愁;月,回不了故梦。刘备有多少次对月长啸。他心中的梦何时才能园?汉室江山何时才能统一?他唯有对月长叹。历史告诉我们:人世间没有十全十美,总会有些磕磕盼盼但我们要乐观面对。
三国的色彩数永远道不完的,唯有天空中高悬着的明月,见证了历史,见证了一切。让我们用心去读三国,品三国,去感受三国史诗般的壮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三国演义》开篇就是一首磅礴大气的词,勾勒出三国乱世,群雄并起,逐鹿天下的宏伟壮观场面。
读三国,印象最深的当然是被徐庶郑而重之的推荐给刘备的诸葛亮。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先生,诸葛亮常自比管仲、乐毅,其才不可限量。司马徽曾说,诸葛孔明“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也”,可是,司马徽也曾说“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似乎开篇就注定了诸葛孔明之后的七出祁山未有大建树却星殒五丈原。
众所周知,孔明是刘备三顾茅庐请来的,后世都赞扬因刘备的尊贤纳士,故能在乱世中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可是,没有人会想,诸葛亮真的想这样选吗?这样真的值吗?看诸葛亮未出山前之所居隆中: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鹤相亲,松篁交翠,观之不已。而孔明未出山前的生活呢,则是:或驾小舟游于江湖之中,或访僧道于山岭之上,或寻朋友于村落之间,或乐琴棋于洞府之内;往来莫测,不知去所。看看,分明是神仙一样的生活啊!
可是,就是这样神仙一般的生活,随着刘备的三顾就轻易的打破了。孔明真的舍得离了这样的生活吗?看诸葛亮在知道徐庶将他引荐给刘备时的反应:“孔明闻言(即闻徐庶所言将其荐于刘备之言)作色曰:君以我为享祭之牺牲乎!言罢,拂袖而入。”看看,他的反应是如何之大!徐庶是他的挚友,他不至于在好友面前做作吧!徐庶至此,好像亦明白一些,故“羞惭而退,上马巑程”。再看诸葛亮,对刘备前两次来访避而不见,在刘备第一次来访不见留名时,你看小童的反应:我记不得这许多名字。一方面,也许小童真的记不得刘备絮絮叨叨的一堆所谓“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备,特来拜见先生”之云。一方面,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孔明的回避态度及刘备之虚伪,明明是一个空壳子,没落的皇族,还是打着求贤的旗号来寻访世外高人的,却偏偏放不下这许多虚名。
再说诸葛亮,在刘备一而再,再而三的拜访之后,他知道,这隐居的生活是过不下去了,所以,第三次,他见了,是怎么见得呢?“玄德徐步而入,见先生仰卧于草堂几席之上。玄德拱立阶下。半晌,先生未醒,关、张在外立久,不见动静,人见玄德犹然侍立。张飞大怒”看,张飞怒了,但被云长劝住,至此我是不信此时卧龙先生还能不醒。可知,张飞乃是“大喝一声退曹百万兵”的勇将啊。但此时,“玄德仍命二人出门外等候。望堂上时,见先生翻身将起,——忽又朝里壁睡着。又立了一个时辰,孔明才醒,口吟诗曰: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孔明吟罢,翻身问童子曰:有俗客来否?”听听,姿态做的多足啊!当童子言说:刘皇叔在此立候多时,你看孔明的态度:“孔明乃起身曰:何不早报!尚容更衣。”遂转入后堂。又半晌,方整衣冠出迎。”虽说一方面,孔明是想考察刘备求贤的决心和诚意,可是,另一方面,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认为,对于出山参与天下之争,孔明本人并不是那么热衷呢?他在临行前曾对小童说:“吾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于此,勿得荒芜田亩。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一句“三顾之恩,不容不出”道出了多少无奈。他亦想功成之后,即当归隐,可是谁知“只因先主叮咛后”,立了一位乐不思蜀的刘阿斗,致使孔明先生归隐成梦,最终“星落秋风五丈原”,由不得人不扼腕长叹!
不过叹归叹,最后还是多亏了卧龙先生出山了,要不,我们不会欣赏到感人至深的《出师表》,也不会欣赏到如此精彩的三国割据争雄,亦不会明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神奇,好一出三国!
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
《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统治集团相互斗争为主要描写内容。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其中有庸主献帝刘禅,气量狭隘的周瑜,忠厚的鲁肃,勇猛的张飞,重义的关羽,纳贤的刘备等等,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先说关羽。
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
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国家的统治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
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再说曹操。
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三国演义里的故事中,我最喜欢的故事就是火烧赤壁了。
因为在这个故事中诸葛亮显得更机智了,黄盖也体现出了他忠诚、勇敢的高尚品质,诸葛亮和周瑜都想到了用火攻曹营,随后周瑜在众大臣前打黄盖,然后黄盖假装向曹操投降,诸葛亮又请法师作了个法,要求后天刮东风,而到了后天,黄盖带来了二十条船放火烧了曹营,这时又刮起了东风,使火势越来越大。
你是不是也觉得这个计谋很完美呢?可是我并不觉得这个计划天衣无缝,因为当时曹操再谨慎一点,也许就不会造成这样大的损失了,这太使我感到惋惜了!
我虽然最喜欢的故事是火烧赤壁,但是给我最大感触的是诸葛亮气死周瑜的故事。也许你们不知道,其实周瑜是中了毒箭,命虽然保住了,但是就是不能生气。
诸葛亮一共气了周瑜三次,而我在第一次看见周瑜生气时我就觉得不值得了,他明明知道自己不能生气还偏偏和自己过不去,凡事都要看开点,气坏了自己的身体还不是自己的损失?如果周瑜把一切切都抓得那么紧,到头来还不是在增加自己的负担?在周瑜在死前,大喝一声:“既生瑜,何生亮。”可见周瑜含怨而死,死时只有3岁。我可真替周瑜感到可惜。
这场“游戏”的结局是魏、蜀、吴三国统一了。可是,在我看来,这场游戏并没有最后的赢家,因为他们在尔虞我诈的过程中都有在身体或心灵都有所损失。他们争皇位太像皇宫中的妃子们勾心斗角了,只不过皇宫中的妃子们每天是想着怎么讨皇上的欢心,当上皇后﹔而他们则是想着怎么打败对手,当上皇上。
三国演义给我带来了太多太多感触了,让我明白了人世间的许多真谛。如果你也要选择一本经典来读的话,你也来看三国演义吧!让我们一起诵读经典,感悟成长!
重拾《三国演义》,眼前便是一段艰涩的记忆:就是我手中的这本书吧,曾几何时带着迷惘的我从小学走过初中。因为并不全是白话文,从前的我并不能完全看懂,却还是被它左右。而现在,再次翻开封页,看到尘封已久的稚嫩的我的大名,心中如同看完过《三国演义》后一般的感慨。
高中再翻过《三国演义》,果然是不一样了呢!我并不每章都阅,精彩处暗自叫好,绝伦处拍手称赞。表弟取笑我看这种连他们小学生都已经看完的书还乐成这样。我笑而不语——他不知道的是,这才是《三国演义》真正魅力所在之处吧!既是中国四大名著,存在便必定有它的道理——家里也有《红楼梦》,我从未看完过,但我却还是毅然选择了《三国演义》,大概也只有我知道,我真正追求的,需要的是一个谋略英才横空出世豪落大方的世界,而不是一本《红楼梦》!
《三国演义》是我百读不厌的一本书,在不同的时期读它,会有不同的感受。《三国演义》是由明朝大文学家罗贯中依照当年所流行的话本收集而成的,书中主要是以介绍东汉末年,群雄四起,争霸天下的野心为背景,故事由魏、蜀、吴这三国交织而成。书中的情节是以没落王族刘备为主导,故事是讲述他在偶然机会下,遇到了关羽、张飞两位豪杰,因为志同道合,所以三人于桃园结义,故事就这样开始,而以其后约九十年的晋渡江灭吴为终。其中,大体以介绍蜀汉为主体,因此,作者对蜀汉中的主角包括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等人则是赞赏有加,对魏中的主要角色,但是对于曹操则是以贬居多。但从个人的角度,曹操不失为众多英雄之一,即使不是,也算是个枭雄罢!不然,哪来这么多类似称赞曹操的歌曲和文篇呢?
《三国演义》构造了一个强大而又丰富的人物系统,让人不禁幻想其中。同时,这也是《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的灵魂所在。也许是个人性格的因素,我喜爱赵云赵将军甚至于过了诸葛亮。赵云是个性格鲜明的角色,英勇、忠诚并且通情达理,这在当时的时代并不是一类多见的人物。当然,赵云的性格也许来自主上的影响。也许是市面上诸多类似《三国群英传-赵云传》等也影响我许多,但赵云的形象依旧是在脑中挥之不去的存在。同样的,罗贯中勾勒的精彩人物也并不是只有这些而已,各种为世人所熟悉的人物们,或仁和,或武敢,或阴险,或狡诈,不都活生生地活在我们的世界么?
当然,铸造一部成功的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并不是仅仅靠人物的渲染就可以成功的,故事的情节无论对什么小说来说都是重中之重。书中一些情节,如“借东风”、“捉放曹”,都是家喻户晓的故事,由此可以显而易见的发现《三国演义》的精彩之处,真的令人生再三阅读的念头。
《三国演义》中拥有庞大的战场以及种种设置,众人耳熟能详的赤壁、祁山等地一定也是一部成功小说的之所以成功的原因所在。一部《三国演义》就足已经让我们记住太多太多,这应该就是任何小说以至作者都可以引以为豪的地方吧。不知道罗贯中泉下有知,会是什么样的一番情象呢?
三国演义的文学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历史价值,只不过它的历史价值并不在书中所“创造”三国时期,而是在于三国演义故事流传的宋朝到明朝,因为三国演义是坊间的书籍,我们可以透过这本书了解当时的政治状况,就比如像张飞这样的英雄出现,大都是因为汉朝人在元朝时饱受欺压,百姓渴望有一位敢作敢为的英雄为他们出头,张飞才会由温文儒雅宽大画家、书法家被改成敢作敢为的大老粗,而“张翼德怒鞭督邮”一事就可完全表达百姓对元朝官员的强权欺压有多大厌恶。也许作者的本意就是在此也说不定呢,我们无法去揣测,但只能通过阅读加上自己的理解,让这些想法通过大脑思想而散发出来。
不敢说我有多了解这本书,但是通过我的了解,《三国演义》的确适合深读。它能够给予我们不仅是在文学上,更是一种大脑的进化过程。多少人不愿将《三国演义》放下手,我想其实我也一样,只不过我会去想,而不是一遍一遍不停地去看书。
说到底,《三国演义》在我的道路上,不说为我铺垫了通往什么的道路,但却为我的旅程渲染上一层豪迈自由情深义重的性格色彩。也许一个人的养成真的应该从一本好书开始吧。
书者,述也,以载道,以寄情,以解惑,以明智。读《三国》,可载道,可明智。
明朝虽驱逐胡元,把中国恢复过来。然而元末明初之际,用兵颇甚,不免有人感叹民生之凋蔽,于是平地一声炮响,出现了《三国志通俗演义》。《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105年的历史。这之间战争极多,场面也是极磅礴的。英雄人物,更是不胜枚举。所以要写感悟的话,怕是一辈子也写不完。故趁此舞象之年,权且寄下一篇感悟,及弱冠,可供咨嗟。
《三国》全书大可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分归晋”五大部分。其高潮部分,即“群雄逐鹿”“三国鼎立”最为精彩。”群雄逐鹿奠定了日后三分天下的最初基础:董卓死后,中原大乱。军阀混战之中,青州黄巾又起,曹操前往征讨,势力再次扩大。并趁李傕、郭汜内讧,劫献帝至武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孙策也借来袁术之兵,奠定吴国基业。刘备本占了徐州,但吕布却趁刘备与袁术相争之际,袭了徐州,刘备暂居小沛,不久又和曹操合兵,攻杀吕布。可谓“四方盗贼如蚁聚,六合奸雄皆鹰扬”。这一段,是要你知道用人,善用人,方可成事。下一段就更精彩了:关羽一路,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关羽一生是极重情义的。当初与曹操在土山三约,第三约最使曹操头疼。果然,斩颜良、诛文丑之后,听刘备在彼,便“马骑赤兔行千里,刀偃青龙出五关”。关云长自幼熟读《春秋》,只是性格上有些自负。这为他后来败走麦城,痛失荆州埋下伏笔。
再说刘备,《三国演义》将刘备描绘成忠义仁德之士,观其正史,实则不然。不过通俗小说,本就七分实、三分虚。鲁肃本非老实懦弱之人,周瑜也非忌贤妒才之辈。刘备前半生漂泊孤苦,谋士中竟无一人可指望者,实在是到跃马檀溪之后,得水镜先生之言,闻卧龙凤雏之说,才明白自己实无一智人。明日便得单福,即徐庶徐元直,颇为得力,但不久被曹操赚取。不过,刘备确实礼贤下士,如若不信,且看他对徐庶临别言曰:“先生既去,刘备亦将远遁山林矣。”送了一程,又送一程;又要尽伐阻其望元直之树木。其礼贤下士,可见一斑。所以才有后来“南阳三顾情何深,卧龙一见分寰宇”。
诸葛既出,《三国》的气象为之一新。孔明不愧为治世之全才,先在博望坡初用兵,后又火烧新野。自赤壁战后,辅佐刘备,竟成大业。司马徽言他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斯是矣。可惜先主不听孔明之言,执意进寇东吴,被陆逊火烧连营八百里,败退回白帝城,郁郁而终。诸葛亮镇守西川,内修政治,把个益州治得事事妥帖。所以能以一州之地,先平南方之乱,次出师北伐,和中国相抗衡。当初诸葛亮将出草庐之时,便有归隐之心。但“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真乃千秋万代之典范。
诸葛亮说曹操“名托汉相,实为汉贼”,我看倒冤枉了他。曹操本就怀着匡汉兴刘的愿望进仕,历经四朝,可时汉帝多柔弱,乃后汉之“阿斗”也。汉末军事家,首推孟德,于是荡平北方,纵横天下三十余年,平黄巾、战官渡、灭袁绍、诛吕布、征乌桓、定凉州。位极人臣却不思篡汉,只道:“若天命在孤,孤可为周文王也。”。曹氏多才,自不必说,似“建安风骨”何如?其《观沧海》、《短歌行》等至今仍脍炙人口。《三国志》中也称他“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英雄”。死后,后人有《邺中歌》一篇叹曹操:邺则邺城水漳水,定有异人从此起,
雄谋韵事与文心,君臣兄弟而父子;英雄未有俗胸中,出没岂随人眼底?功首罪魁非两人,遗臭流芳本一身;文章有神霸有气,岂能苟尔化为群?横流筑台距太行,气与理势相低昂;安有斯人不作逆,小不为霸大不王?霸王降作儿女鸣,无可奈何中不平;向帐明知非有益,分香未可谓无情。呜呼——古人作事无巨细,寂寞豪华皆有意;书生轻议冢中人,冢中笑尔书生气!然而汉朝人也有汉朝人的好处。因其去古近,所以有封建时代之士,一种慷慨之风。和后世的人,唯利是视,全都化成汉人所谓商贾者不同。汉代之士,让爵让产的极多,这便是封建时代,轻财仗义的美德。至于武士,尤有慷慨殉国之风,当时不论南北人民,都有尚武的习气。我们观于三国的往事,真不能不神往了。
俗话说:“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意思是说年轻人不应该读《水浒传》,而老年人则不宜读《三国演义》。原因是水浒中的打打杀杀太多,会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而三国中勾心斗角太多,会损害老年人的身心。因此,古人才会对这两本名著发出如此的感叹呀!
不过,说到三国中的勾心斗角,最精彩的莫过于诸葛亮和周瑜之间的那几场较量了。
他们二人之间的第一次较量是在周瑜的总部,周瑜因为降曹还是抗曹这个问题纠结了好长时间,结果诸葛亮指出大小乔实乃曹操所欲,又背了一遍《铜雀台赋》,激得周瑜怒发冲冠,立即发表了:“我与老贼势不两立!”这个观点。从两人初次交锋看来,诸葛亮是略胜一筹。周瑜意识到诸葛亮是个人才,就想拉拢过来为己所用。周瑜派诸葛亮胞兄诸葛瑾游说诸葛亮归顺东吴,结果诸葛亮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险些把诸葛瑾给游说过来。此局,周瑜又败。
周瑜见如此优秀人才不能为己所用,就想除了诸葛亮。设了借刀杀人之计,让诸葛亮去劫粮,想借曹操之手杀了诸葛亮。不想这小小计谋却被诸葛亮识破。不仅没上周瑜的当,又施了个激将法:“周公瑾只善水战,不能陆战耳。”周瑜乖乖中招:“何欺我不能陆战耶!不用他去!我自个去!”诸葛亮笑了:“曹贼多谋,他平生惯断人粮道,今必以重兵防守,公瑾若去,必为所擒。”诸葛亮只言片语,周瑜即容纳不下,可见周瑜气量之小。经此事后周瑜摇首顿足曰:“此人见识胜吾十倍,今不除之,后必为我国之祸!”因要合作抗曹操,只好暂压心头之火。
接下来,他们的第三次较量便是著名的草船借箭。诸葛亮与周瑜签下军令状,三日之内,造十万支箭。乃是周瑜心怀妒忌,寻事害孔明。诸葛亮神机妙算,通晓天文地理,算定三日后必有大雾,便驾二十只轻快小舟去佯攻曹营。不费吹灰之力,就得来了十万余只箭。当鲁肃将诸葛亮得箭之法告知周瑜,周瑜大惊,慨然叹曰:“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
周瑜屡次败给了诸葛亮,心中不平。当蜀吴火烧赤壁,大败曹操,形成三国鼎立之势后,周瑜想要乘胜追击,一举攻下南郡、荆州和襄阳,但是此时刘备和诸葛亮也想拿这三个城池作为他们的根据地,于是刘备屯兵油江,周瑜看出了刘备和诸葛亮的意思,于是对鲁肃说:“吾自去和他说话。好便好;不好时,不等他去南郡,先结果了刘备!”诸葛亮这次又是略胜一筹,看出了周瑜的来意,让刘备对周瑜说:“先让周瑜去取;若不下,再让刘备取。”
结果周瑜与曹仁大战一场,周瑜自己还受了毒箭之伤,终于击败了曹仁,第二日到南郡城下,却发现城楼上站着一位白袍将军:赵云。周瑜于是想强行攻城,但城楼上箭如雨下,他只好退兵。他有派兵去攻襄阳和荆州,却发现也被诸葛亮派关羽和张飞攻下了。于是周瑜气得口喷鲜血,晕厥在地。
在此之后,周瑜恼羞成怒,又下美人计迷惑刘备,但这也仍然逃不过诸葛亮的火眼金睛,他给了赵云三个锦囊,其中有妙计,最终刘备安全脱身。周瑜率兵攻打荆州,却被诸葛亮部下四面埋伏,周瑜被击溃了,蜀兵大叫:“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气得周瑜金疮迸裂,倒于船上。
周瑜用计不成,便派鲁肃去与刘备和诸葛亮商议:待刘备攻下西川,就将荆州还给东吴。周瑜于是又生一计:假意去攻打西川,让刘备给他们东吴兵一些粮草,乘机攻下荆州。不想诸葛亮又看出了周瑜的如意算盘,派赵云严守城池,又派张飞、关羽、魏延和黄忠四面围攻周瑜,破了周瑜的假道灭虢之计。气得周瑜再次金疮迸裂,回到本营后,诸葛亮又派人给周瑜送来一份带着挖苦和讽刺的信,周瑜看完后,昏绝又醒,大叫几声:“既生瑜,何生亮。”而死,年仅三十六岁。
其实,在我看来:周瑜之死完全是因为他的心胸狭窄,嫉妒人才,根本不能怪诸葛亮。他的死告诫我们不可以因为别人在某方面比自己强就嫉妒别人,要是善于向别人学习,以长补短,才能真正地做到提高自己。同时也要热心地帮助别人,因为在帮助别人的同时,我们自己也会得到提高。
正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今儿再看《三国演义》。吕布不但神勇无敌,而且长得英俊、是十足的美男子、就是现在说的帅呆了;吕布思想简单、性格但纯、正是那种文字里风华秋月的所在。吕布的这些特点很讨女人喜欢、绝对是女孩心中的白马王子、就连绝品女人貂蝉也爱上了他;但他的这些特点、在那个风云变幻的社会只能成为幼稚的牺牲,就泛起了那么一点有好身手有好马有好戟配了好女人的浪花。
董卓过于张扬、曹操含蓄;董卓想当皇帝、曹操一心取天下,一路货色、结局却截然不同。最爱刘备总是哭哭滴滴、他的哭感动了赵云之勇、拴住了关羽张飞之心、擒住了孔明的思想、还三分天下;刘备的哭哭滴滴还打动了罗贯中的文笔、感动了读者和观众的心扉;刘备的哭哭滴滴、遮掩住了他刘备的本来面目、俨然化身为堂而皇之的正人君子。可是、历史不相信眼泪、桀骜不驯的历史之马只有大勇敢加大睿智的人才能征服。
颜良正要告诉关羽、你的哥哥刘备在我主这里,关羽却趁颜良不备一刀杀之,一代名将颜良就这样成就了关羽的声名,真是有点滑稽。关羽身陷曹营,曹营的不少猛将看不惯关羽的心高气傲、就像当年刘邦那一班兄弟看不惯韩信一样,关羽懂得这个道理、因此不敢与曹操为伍、只能千里走单骑找寻刘备,因为刘备是他的拜把哥、因为刘备此时落魄、大有他关羽的用武之地,这就成就了关羽忠义的好名声。由此可见、关羽打斗善于趁其不备避实击虚;善于踩着别人的名气提高自己的声名;关羽精通人情世故、能透过表面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善于以自己的狂傲来增强自己在刘备心中的信任度。最后也由于狂傲丢了地盘丢了性命。
最有意思的是司马懿,他就一个‘守’字、最后打败了天才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孔明。由此可见、孔明虽智、但有些言过其实。孔明用什么‘木牛’马、搬用什么天时地利、都奈何不了司马懿、最后只能把失败的责任推给马谡、只能把失败归结为天数。孔明在诸侯崛起的大气候下、独投刘备,从未带过兵打过仗的孔明、一出手就顺手、不是他孔明天下无敌、而是此时没遇着司马懿;他遇着的是平庸的曹仁夏侯惇,他遇着的是年轻的一心一意对付曹操的周瑜,他遇着的是此时骄傲得意以致麻痹大意的曹操。。。。。这些有意无意布置的巧合、把孔明涂抹成了智慧的化身。可事实就是事实、无论什么化身、孔明投错了意气用事的主子、直接注定孔明只是昙花一现的结局。再看司马懿、他在多疑睿智的曹操手底下、司马懿不骄不傲不做作、他能低三下四,他就一个守、就一个绵里藏针、就一个扮猪吃虎。可就是这么简单明了的方法、对外避开了孔明的咄咄逼人、最后拖死孔明;对内、避开了曹操一族的锋芒、审时度势、最后一统天下、改朝换代。由此可见、孔明的才华表现于外、善于抓住人的心理、是一个天才的人生艺术表演家;司马懿才藏于内、强调实质、注重实效、不图表面的光华、能恰到好处的一剑定乾坤,无论是在军事、还是政治都比孔明高明多了、司马懿的深谋远虑可与勾践比美了。
孙权割据江东,江东地肥物美只能自保、虽然江东多才俊、比如周瑜、鲁肃、吕蒙、陆逊,但都改变不了最后被吞并的现实。孙子兵法有云:地域决定了军队数量、战争环境和战争的形势决定了军队的能量和素质,这些因素决定了最后的走向、这些因素熔炼出英雄熔炼出杰出人物。
记得以前第一次看‘三国’、刚开始看时、我料定刘皇叔必能一统天下、因为他爱民、仁义、心怀人民的疾苦;我料定曹操应该不会有好结局、因为他奸诈、暴杀恩人、负天下人。当我看完以后、相反的结局让我瞠目结舌好久。慢慢反思自己、是受了多年的政治教育才有这些幼稚的观点。其实、真实的曹操能文能武、是一个集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于一身的历史人物、他的气魄、他的功勋、在当时的三国是无以伦比的。我们看到的所谓名著、里面掺杂了不少作者的个人偏好,特别是现在的电视剧、为了剧情和商业的需要、硬是把一些花花草草和含糖的水分加在里面点缀、往往使读者和观众对历史的真实产生混淆以致模糊。
历史就是历史、历史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的车轮滚滚,无论你是真仁义还是假仁义、是真奸还是假奸,历史车轮滚滚依然永远向前进。这些鲜活的生命、只是历史长河泛起的浪花,是非成败转头空。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每当这首《临江仙》出现在我的视野里,耳畔就仿佛响起古典剧《三国演义》中杨洪基那深沉而雄浑的音调,令人神往,令人神思。心底平静的湖面也泛起美妙的涟漪,思想也像插上了翅膀一样随着歌声穿越千年时光,去追溯令人向往的历史……而这,都缘自《三国演义》——心中永远的经典。
《三国演义》被学者们列为“四大名著”之一,而它也确实无愧于这一美誉。翻开它,就犹如展开了一幅巨大的历史画卷。作者并不华丽却十分准确的文字就像点点笔墨给这幅画卷描绘出朵朵奇葩,使每一位读者都深深陶醉于其中。这里既有鼓角铮鸣,硝烟弥漫的战场,也有文臣武将争权夺利,勾心斗角的纷争,也不乏风花雪月、情意深长的爱情。引人入胜的情节让人忘却了这是在述说历史,而分明是在娓娓地讲述一个个美丽而动听的故事,我想这大概就是经典之作与众不同之处吧。
然而使《三国演义》更让人觉的经典绝妙是在于它的战争前后经过的细致描写和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独树一帜,可以看出《三国演义》的独到之处,刘备的仁德,张飞、赵云、许诸、典韦的勇猛,鲁肃的憨傻都被描写得淋漓尽致,而“宁可教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的曹操的阻险毒辣,“安居平五路”运筹帷幄诸葛亮的足智多谋,还有“降汉不降曹”“义拔云天”关公的忠义凛然更是被刻画地入木三分,读完《三国演义》,掩卷沉思,满脑是那杀声阵阵的战场,个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不禁佩服作者自然流畅的文笔和巧妙的构思。那种宏大而一气呵成的气势,使人读完有种无可名状的快感,深深地感受到经典之作无法抗拒的魅力。
《三国演义》,一部丰富而深刻的巨作,仅凭我的三言两语又怎能细说?如今,硝烟散去,英雄不在,千年古事已俱付尘灰,只剩那“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古鼓角铮鸣”的淡淡哀伤。但心中永远的经典——《三国演义》却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忘。有人说:“每一本书,都象一盏奇特的灯,不过它照的不是黑夜,而是求知者的心灵。”而《三国演义》更是一盏灯,一盏明亮而永不熄灭的灯,它不仅照亮了我的心灵,更照亮了我的人生。
许多人读完《三国演义》后,都会记住宽德仁厚的刘备,足智多谋的诸葛亮,阴险狡诈的曹操,义薄云天的关羽,相比这些人,我更偏爱赵云。
赵云十七岁拜师学习枪法,深得师傅真传,赵云身长八尺,浓眉大眼,相貌堂堂,威风凛凛,赵云先后追随袁绍、公孙瓒。见他们皆不是时才之人乃投刘备帐下,赵云对刘备忠心耿耿,连诸葛亮都说他是不可多得的将才。他凭借超群的武艺,过人的胆识多次随刘备、诸葛亮外出,总能化险为夷。先后两次危难之中扶幼主,又辅佐刘备成就一番霸业。
刘备在荆州失利后,派赵云保护家眷突围,当发现自己冲出来时,不见了甘糜二位夫人和阿斗,又单枪匹马地冲入曹军寻找她们,赵云杀得曹军尽皆丧胆,杀了个七进七出,把甘夫人送出后,去寻找糜夫人与阿斗下落,在糜夫人投井自杀后,赵云怀抱阿斗,杀散曹军,左冲右突,突出重围,此情此景曹操不由得赞叹:“真虎将也!”这一场仗,赵云夺得轻釭宝剑,砍倒大旗两面,杀死曹军名将五十余名,血染征袍,这就是著名的长坂坡救主的故事,这一故事足以看出赵云的赤胆忠心。
后来孙刘联盟共杀退曹操后,赵云又助刘备夺下荆州四郡,后来,孙权用阴谋骗孙夫人与阿斗回东吴,正巧遇上了赵云,这又有了后来的截江夺阿斗,后来刘备与刘璋决裂夺得益州时,有人建议将成都有名的田宅分给诸将,赵云却说:“益州人民久遭战火,应还与百姓,安居复业。”刘备听从了他的建议,益州人民皆深感赵云之仁德,这个故事令我对赵云更增加了几分敬佩。
刘备平定汉中后,刘备称帝,又封赵云为五虎大将。
赵云一生过着戎马生涯,不曾打过败仗,他死时诸葛亮说:“国家损一栋梁,我损一臂也!”刘禅又说:“朕昔年幼,若非叔父则死于乱军矣。”
蜀国五虎将中赵云不像关羽那般心高气傲,不像张飞那般鲁莽轻率,不像马超那般年轻气盛,不像黄忠那般勇而无谋,相比这些人,赵云在世人心中有国将家臣的风范。在我的心中更是无人能比。
后来,三国终于统一了,但不是魏蜀吴,而是晋,他救出来的刘禅举国投降。哎,千古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可是赵云曾在史册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笔,令世人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