淼叔的《宇宙的一生》是一本让读者真正能探索到宇宙的过去,现在,未来的书。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宇宙就像神秘的院子。我们的宇宙是什么样子的?了解宇宙的诞生和演化,可以揭开生命起源之谜。而宇宙的未来也关系着我们何去何从。
淼叔介绍,我们的宇宙起源起一场大爆炸。这个观念是由天文学家乔治勒梅特于1927年首次提出,爆炸,是一种急速膨胀。勒梅特认为,宇宙膨胀意味着当时间回溯时,他会发生坍缩,这种情形会一直持续下去,变小,再变小,一直到它不能坍缩为止。此时宇宙中所有质量都会集中到一个极小的“原生原子”上,宇宙的空中结构就是从“原生原子”产生的。
在大爆炸后的扩散膨胀,宇宙迅速冷却下来,物质来源于宇宙大爆炸。在大爆炸的10-?秒后,所有的粒子形成了质子,中子和电子等等的基本粒子。但是这时的宇宙还是过于炽热和稠密了。这些等离子体没办法形成原子,随着宇宙膨胀,温度下降,质子和中子开始核聚变,结合更大的原子核。自由的质子和中子形成氘,氘再迅速融合成氦-4,这个过程持续了7分钟。因为宇宙的温度与密度迅速下降到核聚变无法继续的程度,这时,所有中子都已经纳入氦原子核,留下质量是氦原子核3倍的氢原子核,氢和氦刚开始处于电离状态,也就是说他们周围没有被束缚的电子。随后,宇宙持续冷却,电子被离子捕获,形成原子,这个过程被称为复合。在复合结束后,宇宙大部分质子被捆绑成了原子,这时离大爆炸已近38万年了。
后来,有了恒星,行星,星系,生命,人类……
可以说,我们来自于宇宙诞生后迸发的尘埃,我们命运和宇宙变迁连在了一起。淼叔的《宇宙的一生》让我了解到了宇宙的奥秘。
我们通常从生物知识或是历史中了解自身的由来,我们通常认为天空、星辰与我们本身的关系是不搭边界的,我们也通常觉得宇宙是宇宙,人类只是宇宙中渺小的存在。殊不知,从古希腊哲学先贤开始考虑人类存在的意义时,人类就注定与整个宇宙的前世今生系上千丝万缕的关系。
《宇宙的一生》开头的三个哲学性问题: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向何处去?我们是谁?就在冥冥中指引我们开启探索宇宙的大门。
我们曾认为的宇宙爆炸就是宇宙的起源的通识看法,而在这里我竟然发现宇宙爆炸并不是宇宙的真正起源和开端,从书中的'现有知识来说,宇宙的开端和起源是宇宙大爆炸之前的宇宙暴涨。而宇宙暴涨之前又是什么样的,会不会在若干年后又出现一个新的“宇宙起源说”呢?这也是书中淼叔给我留下的留白,我可以随意想象暴涨前的宇宙。
曾经我只能在电视上懵懂地看一下带着物理理论性质的宇宙运动的图或视频。而这本书中竟然将宇宙爆炸看作是微波炉中炙烤面粉团的这么一个过程,清晰平易的同时又非常有趣形象。
书中还不乏各种有趣的比喻帮助我理解宇宙的边界、宇宙的大小、时间的形状和世界上一些看似我已经知道的相关事物的名词,但是我又说不出所以然的东西。
当我在晴朗的天气感受到阳光照拂在身上的温暖时,我知道太阳就是恒星,我也知道太阳仅仅是黄矮星分类中的一个星球而已。但是我却没有在忙碌的生活中停下,问一问自己,甚至上网搜索,了解什么是恒星,什么是黄矮星,它们对于世界的存在到底有哪些不可磨灭的印记。
这本书或许不能帮助我找回小时候对万事万物的好奇心,但是它可以提醒我,原来还有很多童年时期对世界、自然甚至宇宙的问题,我还没有寻求到答案。它帮助我重拾小时候看似幼稚,没有答案的问题,但是让我在《宇宙的一生》中找到。
我知道相伴在自己身边,催促自己快快长大,有时会因为缓慢而无聊,有时又会因为太快而恋恋不舍的时间并不是凭空捏造的。淼叔从物理学的角度阐述了物理学中精确的计时方式,也描绘了古人计算时间的方式,解释了心理学上的时间和人与动物相似的生物钟。这是我从未知道的时间计算方式。
最让我欲罢不能的内容不仅仅在于书中生动形象的各种比喻,名人科学家之间的轶闻趣事,举世瞩目的黑洞和引力波知识,还有对宇宙未来的探索。
中国有句成语是“人定胜天”。科学家们甚至在想地球末日来临的那一天。那么宇宙会不会有末日?我们人类终将走向何处?我们会不会像恐龙一样灭绝?其实这些,没有一个人敢断言宇宙的未来。我们都无法断言自己的未来是如何的。但是我们知道,人类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世界上的所有种族在未来的世界中生存更久。即使宇宙有一个生命的尽头,我们也不会因为堕怠而后悔。就像我们现在的人生,不到最后一刻,拥有巨大能量的宇宙都没有放弃,我们就更该努力一把。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儿去?这两个问题对于我们人类本身来说,都是两个极具哲学意味的问题或者话题,那么对于宇宙来说,这两个问题又该如何解答呢?站在天文学家,物理学家的角度对于其的解释可能对于我们普通读者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但是现在随着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对宇宙产生浓厚的兴趣,如何做到生动有趣的将晦涩难懂的宇宙专业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文字传达给普通民众,这就是科普工作者需要解决的问题了。
这本由物理学家李淼先生编写的《宇宙的一生》就通过十二堂课程的形式,将关于宇宙的基本信息进行了生动的讲解。我们在这本书中不会看到那些非常难懂的公式以及难以理解的专业概念。在作者这里,我们会发现离我们非常遥远,充满神秘感的宇宙变成了我们生活中非常熟悉的事物。如在第一堂课介绍宇宙大爆炸理论的时候,没有一开始就讲述什么奇点理论,什么微波背景辐射等概念,而是将宇宙首先比喻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碰见的面包,宇宙大爆炸里面所处的环境用微波炉里面的环境来形容,可以说这样的讲述非常浅显易懂。
在这本书中只要我们阅读了开始,保证一定有兴趣一直读完,那种感觉可以说是非常痛快的。在这本书中可能有些读者会认为作者用了非常浅显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宇宙的基本信息,那么是不是就介绍不全了呢?事实上不是这样的,作者不仅仅介绍了物理学界,天文界对于宇宙的共识部分,也对里面刘有争议的部分也进行了介绍。如量子力学与相对论的不可兼容性,当然如果用专业术语进行讨论的话,一本书是不可能讲的很清楚粗的,而且也不利于普通读者理解,所以作者在这里进行了简化处理,有兴趣的可以进一步找相关资料阅读。
总的来说,在作者的这十二堂课中,我们应该对于宇宙这个系统的运作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而且趣味性强到本书就算是作为一本亲子读物都不算过分。对于为人父母者,对于天文爱好者来说,本书都是一本不错的读物。
之前给淼叔的书写过柔肠寸断极端私人的评语,得到了一些“无用”。但我却微微激动:喜欢这两个字,人类太多的科技与诗句,从功利心看来都是“无用”,正因为无用,它们美到发烫。
《宇宙的一生》,这个书名就有股穿透的劲儿,这是一本坦白地展示人类无知的书,也是一本剖白人类已知界限的书。
看完全书,我做了很多标记,其中最后一条停留在这一句:里斯毛利认为,每个黑洞的内部都通往另外一个宇宙,我们的宇宙或许就是这样诞生的。
科学走到宇宙学,很多都是猜想,就像文科来到哲学,面对人类的全部无力感与软肋,必须要慢慢去探索它们的本质与解脱之方。
此时我又开始翻看我最初的笔记,是淼叔也是所有科普门外汉都会首先提出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去关心这些过于宏大渺远,仿佛事不关己的事情?
令我感动的是,他的答案是这样的:虽然从各种物理维度上说我们都不可能和整个宇宙相提并论,但组成我们的元素却与这个宇宙一生的演化息息相关。所谓头上的星空心底的律令,其实我们每一次呼吸都是在和宇宙低声耳语。
我也很喜欢淼叔关于“套娃”的比喻,这种宇宙观和许多其他学科又是相通的,譬如和数学上的分形,和文学上的回文,人类是迷宫爱好者,这边又可以连接上魔幻,连接上小径分叉的花园。
尊重科学像是打开胸襟,这比现如今的打开脑洞更为重要,容纳,意味着吸收的开始,通过淼叔去读解世界之外的世界,生命之外的生命,体验很美妙。
看到他把科学与神谕相联系,看到他用很敬畏的文字写下科学家们一步步的探索与发现,看到他将自己与当代最伟大的那些头脑交流的感悟写下,见证传奇者,自己也是一种传奇。
相信他也不会反对我对此书的这些读解,毕竟我看到他也抄下诗意的文字:屈指可数的几种基本粒子不断地在存在和不存在之间震荡起伏,充斥在似乎一无所有的空间中,也就是真空中。它们就像宇宙字母表里面的字母一样,以无穷无尽的组合讲述着星系、繁星、阳光、山川、声音、天地,以及节日里孩子们脸上的笑容和星光璀璨的夜空的漫长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