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向来心思缜密,向儿子提建议时,也是委婉含蓄,在信中提到:“爸爸虽是腰酸背痛,眼花流泪(多写了还要头痛),但是为了你,他什么都不顾了。”写父亲为儿子倾注心血,母亲为了告诉儿子切不可枉费父亲的苦心。
母亲在信中写道:“你要真心的接受,而且要拿实际行动来表示。来信千万别笼笼统统的,多一些报道,让他心里感到温暖快乐,这就是你对爸爸的报答。”母亲希望儿子多多来信,让爸爸心里得到安慰,她作为母亲的,也是如此。
母亲在写给儿子的信中,也提到了儿媳弥拉。写道:“弥拉太了解你了,她多么温柔可爱,千万不要伤害她,千万不可把你爸爸对妈妈的折磨加在弥拉身上。虽然我们女人会理解你们、原谅你们,总不是夫妇长久相处的好办法。”母亲站在儿媳的角度劝诫自己的儿子,体现了母亲不偏不倚、客观公正的态度。这是一种持家之道。母亲真心希望儿子少犯错误,珍惜弥拉这个好伴侣。
琐碎唠叨中,一个母亲对儿子的爱展现的淋漓尽致,让人动容。
在信中,母亲也说过:“生为中国人而不能写中文,岂不笑话?”这句话出自母亲之口,丝毫没有刻意,在家长里短中就体现出一个母亲的爱国情怀,以及她希望儿子也热爱母语、热爱祖国。
有一个人修养极高的母亲,必定会有一个不寻常的儿子。在信中,母亲写道:“我想练练字,看写英文,萧邦的传记正在细读,生字太多,记性又坏,不免叫苦,年将半百,后悔当年不努力,一再蹉跎,已是强弩之末,姑且温习温习,聊以自遣,总比不读好。”母亲年将半百仍然孜孜不倦,勇于进取,是傅聪最好的榜样。叙家常,道里短,一位和蔼可亲的母亲形象,栩栩如生的站在我们面前。尤其是母亲的自嘲,体现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
有傅聪、傅敏这样优秀的儿子,必定会有傅雷、朱梅馥这样不平凡的父母,而母亲对儿子的爱, 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以至于让人觉得那些形容词都像枝柳般的脆弱贫乏。爱的诠释,也就是这样,五味陈杂,情感至深。
《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写给傅聪、傅敏等的家信摘编,写信时间为一九五四年至一九六六年六月。
这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教子篇,傅雷夫妇是中国父母的典范,他们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地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着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是他们先做人、后成“家”,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辑印在这本小书里,不是普通的家书。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犊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做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种,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天下父母子女强烈的感染启迪。
傅雷和傅聪的家书给了我许多启示。我们很多家长忽视了同孩子的朋友关系,养了十几年,却没有真正地享受过为人父母的乐趣,他们因为迫切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待孩子的心态扭曲了,各种揠苗助长的措施出笼了。有些家长盲目模仿傅雷“棒槌底下出孝子”的做法,可他们想过没有,他们有傅雷那种身教重于言传的品质吗?光学傅雷一个“打”字,打得出一个好结果吗?于是孩子尝到了辱骂、拳头的滋味尝到压力和恐惧下学习的苦头,孩子的金色童年因此黯然失色。傅雷悟通了,他的晚年虽然由于-治的原因饱受折磨,但在这一点上他是幸福的,因为他和儿子成了最知心的朋友。
现在,很多家长也争相效仿傅雷的教子方式,因此,这就成了亲子教育的典范。
指尖划过扉页,时光流转千年,合上这本书,那一页页的文字讲故事述说与你。
傅雷曾在写给儿子的家书中写道这样一句话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庸庸碌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才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我们只求心理相对平衡,不至于受伤害而已。
这段文字中不难看出傅雷对于平衡生活的见解,这使我深有同感。在我身边不少的同学认为平衡生活就是就是平淡生活,也就是听听音乐,打打篮球,但笔者认为必然,所谓平衡,就是蛋糕要放奶油和面包,而不是只有奶油或面包;就是川菜里面要有姜和蒜,而不是只有姜或蒜;也正如傅雷先生所说,人生要有低潮和高潮而不能只有一个,但高潮不能使你太紧张,低潮不能使你太颓废,就像蛋糕不能有太多奶油或面包,川菜不能有太多的蒜或姜。
平衡的生活更需要一种平衡的心态,当我们遇到挫折和困难的时候,不要气馁。人生总会有阴霾,天空也不总是晴朗,遇到这些时,我们不能陷入崩溃,我们要坚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要坚信未来是美好的,光明的。正如普希金所说:“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想等待黎明的来临,必然要在黑夜里默默守候,想要看到美丽的彩虹,总是要经历暴风雨的洗礼。
而当我们处在也许是巅峰的成功之时,周围充满鲜花和掌声时,我们不要过分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古人语“月盈则亏,水满则溢”,人生道路很漫长,没有永远的平安大道,也没有永远的一帆风顺。当我们做好这样的心理准备,才不会让喜悦冲昏头脑,任自满蒙蔽双眼。“三人行,必有我师”,明白这个道理也会让我们学会谦逊。才能不断进步,得到更大的上升空间。
可见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平衡的心理对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是多么的重要。“我们只求心理相对平衡,不至于受伤害而已”,每次读到这一句话都让我感谢在少年时代能够读到傅雷先生的这一篇文章,让我明白一些做人的道理,获益匪浅。
什么叫爱?或许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但是,当你翻开《傅雷家书》,听着书页翻过的刷刷声,听着窗外的鸟叫虫鸣,你就会从字里行间发现什么是真正的爱。
文章从不断的书信中讲述着傅聪的海外留学的成长之路,父母通过书信告诫傅聪要有一颗爱国之心,不论获得了多大的荣誉都不能自傲,要懂得谦卑,在傅聪失恋时,傅雷鼓励傅聪应该做到心理平衡,分析原因勇于面对,并且吸取教训,而在傅聪得奖时从信中表达出了一种激动与欣慰之情,又在日常生活中教会了傅聪如何理财,把全身心投入艺术,正因有了这位严厉与温和的父亲理解他,教导他,他才能在国外取得成功,在艺术上卓有成效。
在毎封信中,傅雷在傅聪失恋时,借太阳过于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过猛,也会淹死庄稼,告诫他要爱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达到心理平衡,才能不因回忆而痛苦,
借这种心态才能茁壮成长,在不为人知的尘世中才能变得坚强,又在信后告诉他倘若认为这些话是正确的,有作用,当再次遇到痛苦与困难时,拿出信来读几遍,每当写信之时,傅雷都苦心孤诣地教育孩子,严格要求孩子,只为儿子能够理解他的一番苦心,懂得爱父母,理解父母的爱,将父母的爱传达到心灵深处,在任何时候都能想到他们的教诲,同时在傅聪获奖后,傅雷与的母亲都为此十分激动,但是谁能想到他成功的原因正是因为傅雷不断地教育他要有一颗赤子之心,心怀祖国,因为祖国是生你养你的地方,正因为心怀有赤子之心,所以傅聪在外国不断奋斗之余依然想着祖国,在他寄给父亲信中,他总向父亲诉说他十分喜爱读诗,尤其是李白杜甫的诗,这些短短小诗随无多大用处但是这正能体现傅聪热爱名族文化,这些民族文化在他成功的道路上起着重大的作用。
再回想一下,如今的社会中,人们是否有真正理解爱呢?如今的人们只是懂得情侣之间的一种爱,却很少有过真正的对祖国,父母,名族文化的爱,似乎他们也不曾理解爱,正因此所以在中国的乐坛中没有再出现任何名人,如果我们没有爱,我们就是行尸走肉,在肉体上没有灵魂。
用爱来温暖自己让自己的生活与灵魂变得更加充实,用自己的温暖传达爱,温暖这个世界。
《傅雷家书》是翻译家傅雷和妻子写给儿子傅聪的信集。每一封家信都汇集了父母的心血和对儿子深切的关爱。作为钢琴家,傅聪不得不在世界各地奔波,傅雷夫妇的信时时提醒着傅聪如何聪明地做人处世,引领孩子不断前行。
静静翻开《傅雷家书》,如深沉父爱一样,有许多足以令我感动的细节。譬如,身为父亲的傅雷为了弥补爱子因远离故土而产生的诸多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日渐陌生的因素,不顾重重的困难,坚持给孩子邮寄有关的书籍,从《诗经》、《楚辞》到宋词、明曲,还有自己的译作。在信笺中他阐述着民族的文化哲学思想,不止一次给儿子纠正用错了的字词,为的是让儿子明白:作为一名炎黄子孙,他是足以骄傲的,因为祖国有着无尽的文化财富,一代又一代在所有中国人的血脉里传承着!
“一个人对人民的服务不一定要站在大会上讲演或是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随时随地地点点滴滴的把自己知道的、想到的告诉人家,无形中就是替国家播种、施肥、垦殖。”这是傅雷在启发他的孩子,报效国家是每个人的权利和义务,即便自己是普通人,也可以为国家、社会作贡献。每个人都是社会前进的车轮,我们的所作所为、点点滴滴,都与国家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地为祖国作贡献,创造美好的明天。
当傅聪忙于演出、练习而时常熬夜,以致精神疲惫,傅雷劝告傅聪劳逸结合,多到郊外或博物馆。“人寿有限,精力也有限,要从长远着眼,马拉松才会跑得好。”傅雷用形象的比喻,劝诫傅聪爱惜自己的生命。
傅雷还告诫傅聪,“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到老也不会落伍,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相契相抱”。只要我们心系祖国,不断适应社会发展,就一定能为自己和国家造福。
傅雷还常劝诫傅聪不要放弃,多虚心向身边优秀的人学习,成功时保持虚心,这些都造就了傅聪的成功。之后,傅聪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千里赶来,这是赤子之心的最好体现。一个人一生要面对许许多多难题。傅聪身上具备的优良品质,是在傅雷的教导中获得的。作为新一代青年,我们要在生活中时时刻刻警醒自己,为创造美好的将来而努力。
读书就应该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书是逆境中的慰藉。阅读一本好书是一个人吸取人生养料的重要一步。
《傅雷家书》是我国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傅雷的著作。他的一生译著宏富,译文以传神为特色,更兼行文流畅,用字丰富,工用色彩变化。
书中所学的《傅雷家书》两则让我们记忆犹新。傅雷和傅聪父子,不但是生活上的朋友,而且还是艺术研究上的知音。傅雷以自己深厚的学养,真挚的父爱,倾听着万里之外的儿子的每一次心跳。预想着前进道路上可能出现的各种困难,传送着自己惦念和祖国的声音。
看着里面一封一封的信,我不由自主地想到自己。感动只是在那一瞬间,而傅聪面对这些信时,感动是给予他最好的安慰。而对于我,加大了我对读书的欲望。
千叮咛万嘱咐,父母心放不下儿子面临社会的千变万化,如何应对,作为父母百感交集。用自己的经验,才是天下父母心中托起太阳的希望。父母走的弯路不希望自己的儿女重蹈覆辙,希望他们能比自己“更上一层楼”。青春期的我们,都应该放下逆反的心里,听从父母的教诲,理解父母的苦心。其实,这也是为了我们自己好,为了我们以后的生活更加快乐。
“望你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研究学问上,多用理智,少用感情。当然那是要靠你坚强的信心,克制一切的烦恼。”
这段话说出了母亲就是这样关爱我们的。要说还是母亲的心理,父亲在儿子前途上的用心良苦。母亲在儿子感情了路上的苦口婆心。唯独我们的学习之路总是被自己的耳朵忽视得无所紧要,从不在乎父母对我们的期望。
从书中我们谁都能体会到父母对我们含辛茹苦的养育。而我们每天只是“人身在世,吃穿二字”的想法消遣这时光。每天就那么一睁一闭地敷衍了之,然后我们活的并不有意义。就像读书,没有充分利用好自己的有效资源,每天无所适从地在教室里追逐打闹。六年又三年,人生哪有那么多时间给我们浪费。在我们即将终老之时想到的是:我们这一辈子到底活出了一个什么名堂。就那么眼睛一闭,这个世界你还能再看到什么,还能在享受什么。
现在,不妨学着傅聪,理解傅雷,好好地为自己的读书负一回责任。这兵荒马乱的青春藏夹着我们太多的歇斯底里,当天真遇上现实,才明白我们不能这样无所适从下去。
近日,读了《傅雷家书》后,颇有感悟,家书,家信,在那个年代里犹如我们手机一般系着彼此的心。而《傅雷家书》正是由186封傅雷写给傅聪的家信组成。
那时,傅聪正在波兰留学,而恰在此时,父亲傅雷与傅聪有些隔阂,以至于傅聪走的那一天,两人都没怎么说话,但在火车站惜别儿子之后,傅雷心中对儿子的挂念逐渐强烈。如书信中所说,好像大病了一场,起初傅聪很少与家里沟通,傅雷就几天或一周给傅聪发一次家信,在一封封家书里流露出对傅聪的关爱,慢慢地,傅聪心中的石头也终于软了,被浓浓的父爱感染了,也渐渐与父亲有所交流,本书虽然没有摘录出傅聪给父亲的书信,但是从字里行间都能读出傅聪成长的一点一滴。
傅雷每次用航空公司去寄家信,但在那个年代,这是多么奢侈的一件事。但在傅雷眼里,了解傅聪的安危及他在学校的一些情况,比什么都重要,金钱在父爱面前,不值一提。
在傅聪走后,傅雷给儿子发的第一封书信,让我们了解到,什么是细致入微,什么是无微不至的关怀,什么是父爱。
聊聊几句,充分反映出,不是老师的教导,不是长者的叮嘱,是父母对儿女的关爱,是另一番教诲。不同于其他父母的关爱,但又不失细心呵护的感觉。这有点像我妈妈写给我的一封信,虽然我不在异地,但我们母女那段时间存在着一点隔阂,那次,我惹她生气了,她晚上三点钟起床,为我写下了长达七页纸的信。那封信让我很心痛,就像一次谈心,接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我感受着,聆听着,用心铭记着那深深的母爱。
其实,《傅雷家书》完全是写给傅聪一个人的,也是写给中华儿女的一部教子篇,不仅让我们体会傅雷对傅聪的关爱,更重要的是让我们体会傅雷教导儿子如何立身行事,爱国成才。
用心诠释什么是父爱,用文字诠释什么是父爱,虽然不是每个人都有如此深沉的.父爱,但他写下了那埋藏在每个父亲心底的那份真爱。
听见有人说‘赤子孤独了,会创造出一个世界’我很好奇,终于在傅雷家书中找到了答案,翻开书,是作者简介,傅雷先生是一位翻译家,评论家书上说傅雷夫妇以生命为代价,捍卫了他们的人格是这样一个伟大的人,他会与自己的孩子说些什么,我开始在书中寻找答案。这是一个细心的父亲,他关注的不仅仅只有孩子的成就,还有生活,礼节方面。他希望傅聪能注意饮食习惯,双手不拿刀叉时,也要平放在桌上,不能放在桌底,搁在自己的膝盖上。
这些小细节,一般人都不会注意,而傅雷先生却仔细,他还关注孩子的生活经济情况,教孩子如何合理的使用零花钱。在他写给儿子的家书里,我能看到一个父亲对孩子的关心,每当我要自己一人去做事的时候,我父亲即使不在身边,他也会发信息给我,告诉我注意事项。这是一个亲切的父亲,他感叹世界上最开心的事情,莫过于儿子变成了朋友,我当时也些奇怪,为什么总是一件美好的事情,读着读着,我似乎感到字里行间流露出一个父亲用一种平和的态度,似乎在与一位知心的朋友谈心,他告诉孩子不要一直去参加应酬,不要沦为机器,与儿子谈话,说音乐,谈文学,聊家常。这也是一个牵挂孩子的父亲,他和妻子自从寄出一封信后,就开始数着日子等儿子的信,这个父亲因为很久没有收到儿子的信,竟然卧床不起,儿子的信一来,病似乎好转了大半。
我似乎看到了傅雷夫妇兴奋的打开信封,共同阅读。原来,孩子的音信对于家长那样重要。我父亲常对我说“用自己的不懈努力,证明你一点儿也不比别人差。”每一个父亲都愿意将自己一生的感悟尽数的传达给孩子。是《傅雷家书》告诉我们,每一个孩子在父母心中有着不同的重量。每一个孩子,都来读一读这本深入人心的书吧。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从古至今,天底下流传了多少父母对子女的文章、图片、事物。父母不论何形式,对孩子的爱一直在他们的心中。今天让我们一起阅读一个书香世家,与在外留学的孩子的一封封书信往来吧,让我们一起感悟信中父母用千言万语表达的关心和挂念,以及孩子对父母的尊敬和体贴吧!
傅雷是我国著名的文学翻译家,在外他是声名远扬文学家,在家他却是个节俭严肃又慈祥和智慧的父亲,俗话说得好“望子成龙”。而他的大儿子则真的是人中龙凤,是世界乐坛中活跃的音乐家。这样的家庭怎会不谈论艺术呢?在来来往往的几百封信中有大量的信都在谈论艺术。每一句都把美学诠释的一清二楚,并进行了深度的见解,从中可以感受到父母的智慧和对孩子的细心教导。在大儿子傅聪结婚的时候,他们并没有任何不满和劝阻之情,也显现出了傅雷一家的清高和不攀炎附势,也显现出父母对孩子的选择和自由有信心,对孩子的做法都持有认同,也说明孩子的选择是正确的,说明“名师出高徒”,一个好的家长教出来的孩子也是体贴人意,优秀的。
在傅雷的最后一封信中,傅雷本人面对年幼的孙子流露出了喜爱之情,看着儿子过上了幸福的日子,当父母的怎么不会开心呢?虽未见到远在异国他乡的孙子,但对于家人的关爱丝毫不减,这才是一个称职的家人。
可怜天下父母心。多年未见远方的骨肉,但对家人的爱是永恒不变的。父母永远是我们孩子坚实的后盾,让我们对父母心存感激,过好每一天,让我们无愧父母。
家人永远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