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的女生萨哈拉》、《走出大漠的女孩》这两本书是同时买的,前一本很久之前就读了,而且很震撼,有很多我后来听到的词语都是那本书的奉献。
一开始很不在意《走出大漠的女孩》这本书,觉得这本小书应该是模仿作品。网课期间待在家中,搜索书架上没有读过的书籍,然后就取下了《走出大漠的女孩》,不到10万字,几乎是一口气读下来的。
这本书是陈美丽老师根据真实改编后写成的,它讲述了在内蒙古鄂尔多斯罕台验小学一个叫曼曼的小姑娘,已经上二年级的曼曼念不成儿歌,写数字只能写到7,四年后成长为自信、活泼和坚定的女孩,毛虫蜕变成蝶的过程着实打动了我。
更打动我的是陈美丽老师。
还是先说说曼曼吧。
曼曼有一个不幸的家庭,爸爸没上过学,只会埋头干活,是一个连手机都不会主动接的人,更不会主动与人交流;曼曼的妈妈是一个智障。曼曼从小跟奶奶住在土房子里,但是祖孙之间交流很少。陈老师在做家访的时候,看到这个家庭的状况,又通过邻居了解到他们家连住房都是政府扶贫盖起来的。这就是曼曼的原生家庭,从小缺少父母的陪伴和关爱,没有幼年学习的'启蒙,她在上学后也没有好的学习习惯,接受能力差,老师只要求她上课不捣乱别人就可以,对她的学习没什么要求。
如果我们碰到这样的孩子,你能怎么办,家长指望不上,孩子本人学习能力又低,是一个注定被放弃还不自知的“野”孩子。
她遇到了陈美丽老师和陈老师的“愿望花班”,一切都变了。
我一直很好奇干国祥、魏智渊老师他们这一群教育的理想主义者从江南来到塞外,放弃舒服的工作和生活,只为一种教育实践。
陈老师给曼曼制定了一套学习计划,从讲故事读故事开始,从绘本阅读开始,从绘画开始,利用寒假和暑假把她和小蒲接到学校自己的家,像妈妈一样照顾着她的生活起居,还要帮助他们学习,不让曼曼回到她那个冷冰冰的无人交流的残破的家庭。
四年级时候的曼曼写出了《力量来自真正的愿望》,我们发现了曼曼的成长,五年级上学期的曼曼语文能考到60分了,六年级的时候曼曼张口唱了老师教会的《隐形的翅膀》,在罕台小学第四个立校纪念日,曼曼竞争了那一次的主持人,而且,最终,她真的站在了那个舞台上。
陈老师和他们的团队用岁月证明了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教育首先是无限的信任,相信种子,相信岁月,然后是漫长的引领和陪伴,就是在这样一个缓慢的过程中,曼曼发生了惊人的变化,由一粒已经快腐蚀完的种子,成长为一枝花,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陈老师在书中写到她读狄金森的《如果我能使一颗心免于哀伤》,被深深击中,我有深深的共鸣,这首诗多年来也一直影响着我,我以为我一直在实践着,我以为我爱我的学生,看到陈老师把一个看似无望的孩子拯救出困境,这种教育的意义远胜于帮助一个优秀的孩子走向成功。
曼曼是幸运的,或者说遇到陈老师和干老师是她的一种缘分,尽管教育她带着研究的性质。这中间有反复,有挫败,因为学习过程本身就有枯燥,就要付出毅力,如果不唤醒一个孩子的自我觉醒,如果没有真正的愿望,怎么会有力量。
阅读能够唤醒生命的内在力量,无条件的信任和爱让她永远看到未来值得期待。生命如此神秘,岁月的流终究让曼曼脱胎换骨。
掩上书本,我对那个远在内蒙古的罕台实验小学神往不已,清晨,他们晨诵的随着朝阳的升起响起,春夏秋冬,在农历的天空下徜徉,中午,是大家自由的沉浸式阅读,夜幕降临,他们有小桥歌会,他们有佳作欣赏,他们有电影之夜,他们有写作擂台。一天的生活结束,他们每个人开始反省。他们的校歌就是他们的生活:“晨诵诗赋,午读典章。含英咀华,如品如尝。入暮思省,一天回望:是否勤奋,有无独创?”这样的校园生活是不是让人神往?!
如果没有一颗热爱和坚守教室的心,又怎能见证奇迹?又怎能赋予这一切诗情画意?
陈老师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她说过的三句话:
一、守住一个教师的良知。决定一间教室的,不是教室的好坏,而是谁站在教室!己立立人,己达达人,这才是教育亘古不变的真谛,教师若想让孩子们站立起来,就先让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站立起来。
二、守住每一个孩子的心灵。挽救一个受伤的落后的孩子,比教育一个优秀的孩子更能显示教育的真正意义。
三、守住属于我们的每一个日子。岁月是什么,岁月就是这一个个平法但不能虚度、不能浪费、更不容颓废的日子。
教育的初衷或许就是如此吧。不是虚假的数字,不是空洞的口号,是弯弯曲曲的道路,是实实在在的每一天,我想起上一届离校毕业的学生,两年来真诚的付出,从世俗的意义上讲,他们在考入理想高中的分数和数字上并不能引发我们的骄傲,但是他们从从面八方来到新的班级到两年后的变化来看,他们是最让我感到骄傲的一批。为他们的成长,为他们都拥有愿望的力量。
教育,无论走过再长的路,回过头来,你会发现,我们拯救的不是学生,而是我们自己。充实付出的岁月会让生命更加丰富,那些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困境都是让你蜕变的力量。
从陈老师那了解了曼曼的现状,在一所大专学校读书,她的理想是毕业后当一名体育老师。
向陈美丽老师致敬!向所有走出大漠的学生和老师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