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活着》有感10篇

孙小飞

读《活着》有感1

  暑假里,我在妈妈的推荐下,读了余华的《活着》。

  小说以“我”一位旁听者听一位老人讲述他过去经历的形式展开,老人用平静的口吻讲述了他自己充满悲剧色彩的一生。老人叫富贵,年轻时是一个地主少爷,经常在城里吃喝嫖赌,无所顾忌的胡闹很快让他倾家荡产,变成了一文不值的穷光蛋。他从此一蹶不振,日子越过越穷苦,但厄运总是追随着他的脚步。他的父亲在从老宅迁到茅屋的当天一头栽入了粪坑;为生病的母亲到城里买药时,他自己被抓壮丁,饱尝颠沛流离、飘无定所之苦之后,终于死里逃生,回到了家,但母亲已病故;儿子在一次意外的采血事故中被冷漠的医生夺去了生命;女儿凤霞因为一次高烧,失去了说话的能力终于长大成人却死于了难产;妻子家珍死于软骨病;女婿二喜死于工地的事故;死神连他年仅7岁的外孙苦根都不肯放过。身边的亲人一个一个相继死去,他亲手埋葬了父亲,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和外孙。四十年后,他仍然活着!并买了一头老牛,取名“福贵”,与它相依为命。

  看完后,我不敢想象,如果主人翁换着是我,我会不会继续活下去。想起初一时我们学过一篇寓言《落难的王子》,王子说:“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头上,谁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在这个世界上,的确每天都在发生着灾难。当灾难没有落到我们自己头上时,作为旁观者,我们往往不敢设想这灾难落在自己头上怎么办。但事实上,一旦这种情形发生,你就必须承受,往往也就能够承受。

  在我们老家对面有一个老公公,已经风烛残年了。每次我回老家,总能看到他一个人坐在墙角晒太阳,安静平和。妈妈曾告诉我,这个公公苦难的一生,他的父亲在他小时候被抽壮丁就再也没有回来;他的弟弟在刚好成年时因受不了生活的痛苦上吊而死;他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小儿子在一次晚自习回家时不慎掉到万苍初中前的溪里淹死了;大儿子儿媳雷雨天气时在野外割麦被电死,留给他们一个10岁的孙子;他的妈妈伤心绝望一病不起,离开了他;后来妻子也因痛风去世。两个女儿远嫁他人,这个公公历经磨难,带大了他的孙子。听完后,我想这简直就是现实版的《活着》,看着祥和的老公公,我肃然起敬。活着,才是道理。活着,才有希望。

  记得中国达人秀里的无臂钢琴师刘伟也曾经说过“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的活”,表达了他对生命的深刻感悟。无臂的他16岁学习打字;19岁学习钢琴,一年后通过了七级钢琴考试;22岁挑战吉尼斯世界记录,一分钟打出了233个字母,成为世界用脚打字最快的人;23岁不仅成为中国第一个达人,而且还登上了维也纳金色大厅舞台,让世界见证了中国男孩的奇迹。他还用双脚敲打出来的自述传记《活着已值得庆祝》,诠释了精彩的活着。活着才是硬道理,并且要有尊严地活着、要有价值地活着……

  人生在世,活着,才有希望。

读《活着》有感2

  《我们活着的可能性有多少》的作者是史铁生,我们从课文《我与地坛》中了解过他,活着是美丽的——读活着有感500字。我们知道了他是个残疾人,知道了他的主要经历和主要成就。而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的母亲,在《我与低坛》中,我被深深打动了,这是位多么伟大而苦难的母亲。于是,我看了这本《我们活着的可能性有多少》,希望发现更多关于史铁生的事,当然还有他的母亲。

  他在《我与地坛》中写到: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就是这样看似简单的一句话让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文字间透着哀伤和悔恨,因为当他意识到这一点时,母亲已不在,他已不能再做一点作为子女该做的事,唯一能做的就是哀叹和回忆。

  他回想起小时候,他问母亲:“你给大伙买过糖吃吗?”母亲回答:“为什么我要给大伙买糖?”“那你结过婚吗?”母亲大笑,揪着他的耳朵说:“我没结婚就敢有你了吗?”而当时他怎么会懂得这跟他有什么关系。每次想起这些,他总是禁不住笑起来,然后望着天空,眼中闪过泪光。我想不只是他会这样,任何一个了解他、关心他的朋友,甚至读者都会为之感慨。

  史铁生的印象里,年轻时的母亲漂亮,且天性浪漫。她有过很多愿望,而愿望多的人似乎注定生活的不快乐。史铁生的姥爷在他未出生前就离开了人世,也因此,他的年轻的母亲没上成大学,很多梦想随之消散。长大后的史铁生还未有工作却已双腿瘫痪,以后他便悄悄的学写作,他的母亲知道后,跟他说:“我年轻时的梦想也是写作。”但她说这话时,是那样惭愧地张望四周,看窗上的夕阳,看院中的老海棠。

  在史铁生四十六岁那年,他第一次回自己的涿州老家,去看母亲出嫁前的那间小屋,他想:那时我在哪儿?那时是不是已经注定,四十多年后她的儿子才会来看望这间小屋,来这儿想象母亲出嫁时的情景?

  他幻想自己在拒马河畔,看见一个19岁的年轻姑娘,那就是他的母亲,在桥上邂逅了他的父亲。然而这一幕只是虚幻,即使它是真的,那也只是发生在四十多年前。现在母亲已经走了,走了二十年了。

  史铁生的一生能说坎坷,而他的母亲何尝不是呢?

  当他再次想起小时侯调皮的问母亲“你结过婚吗”,然后惬意饿一笑,在含泪望向天空时,是否会看见天上映出的那张饱经风霜却扔微笑着的母亲的脸,擦干眼泪,微笑着,像个孩子。

读《活着》有感3

  《活看》是我唯一一本一口气读完的作品,看了开头后,就总忍不住想知道后面怎么样了,可主人公富贵总是在有些光明的时候,又跌人Z黑暗。从良田百亩到租五百田,从耀武扬威到低声下气,从一·大家人到孤身一人,这种种的痛苦按压而至,用祸不单行此时都显得有些苍白,有些无力。就像富贵他爹说的“先养鸡,鸡大厂变鹅,鹅大了变成羊,羊大了又变成牛。到我手里,徐家牛变成羊,羊又变成鹅,传到你这里,鹅又变成了鸡,现在是鸡都没有了。,’ 或许你觉得这是一个悲剧,那我再给你讲一段,福贵被俘,解放军说可以让他回家,“我就站起来,—‘直走到那位长宫面前,扑通跪下后就哇哇哭起来,我原本想说我要回家,可话到嘴边又变了,我一遍温叫着:‘连长,连长,连长‘别的什么话也说不出来,那位长官把我扶起来,问我要说什么。我还是叫他连长,还是哭。旁边一个解放军对我说:‘他是团长。”。 是不是又有些搞笑,但这绝不是喜剧,因为富贵所有的亲人都死了,到晚年的时候只有一只老黄牛陪伴着他,我想这样的结局让谁都不会有一丝喜悦。那这到底是篇怎样的小说呢,听我细细道来。

  文中的故事是作者通过富贵这样一个没有多少文化的老人的回忆讲述出来的,他经历了许多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平静地对待这个世界,没喊天喊地的抱怨。小说的语言很浅显,易懂。看起来很平淡,就像一个真实的故事,真实到没做任何文学的渲染一样。正如作者在前言里写的“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与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而作者所做的也只是叙述,用一种近乎冰冷的笔调娓媚叙说着一个并不正常的故事。 《活着》是高尚的作品,它向我们表达着这样一个道理:人活着本身除了活着以外,并无任何意义。如果一定要赋予意义的话,那么唯一可以算作意义的恐怕只有活着本身了。看完这部高尚的作品让我觉得有些闷。就像空气中的氧气不够,呼吸有些吃力一样。它似乎在抱怨些什么,但没有发泄‘似乎在批判些什么,但又没有控诉,似乎在诉说些什么,但又没揭露。好像除了叙述一个故事外,作者什么都没做,这也许就是当下一些作家所谓的“军区写作”吧。其实作者在言语之间已经暗暗向我们表露,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我也很想像作者一样写一篇高尚的文章。可这又是一篇必须谈感想、谈看法的文章,任何东西一让人改感想、谈看法的话,那它就不再单纯。世人总喜欢以自己的眼光去判断黑白,也许又正是这黑白蒙蔽了世人。如文中的龙二,他在富贵败家的时候赢光了富贵所有的财产,他此时的身份就有些模糊,到底是惩罚富贵败家的执法者?还只是出老干的赌徒?其实世上本无黑白,谈看法的人多了,便有了黑白。 写到这里,我把笔顿了顿,回想看书时的愤怒、忧愁、郁闷,以及无可奈何,一直到情绪千万,千言万语。可现在仔细想后才觉得作者的用心良苦,他不发泄、不控诉、不揭露,让我们读完后心静如水,大法回味。就像一道泉水,喝时甘甜可口,喝完后发现什么味道都没有,也许恰恰正是这种无法回味,才能让人铭记于心。

读《活着》有感4

  原来一个人可以这样活着,即使面对死亡、面对苦难、面对坎坷曲折的命运。

  《活着》是一首荡气回肠的史诗,一个人的一生,无论经历了怎样的生死祸福,都要活着走下去。一个人的韧性究竟有多大,亲人的死去、命运的无常,即使被苦难压弯了腰,即使生命中有那么多无法忍受的真实,也要坚强地站立在这片土地上。在福贵的身上,总能看到一种力量,这力量是深入到骨子里的压抑,一步一跪的隐忍,默默无言的忍受,就像承受一切的大地可以发出沉闷的巨响一样,福贵就是在沉默中孕育力量,他带给我的就是一种震撼。

  余华写作《活着》是因为无意中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幸福伴侣,如今东飘西散,怀中爱儿,早已离我去远方,他们已到我所渴望的乐园。”福贵就像中国版的老黑奴一样,隐忍执着,像沙粒一样活在世上,渺小得可以忽略他的存在,却坚硬而顽强。或许在他们看来,存在的意义,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是一种简单而又铿锵有力的生存愿望:我就要活着!而不是为了名誉、尊荣、幸福这些活着以外的事物。

  作者余华在日文版的自序中写道:“时间创造了诞生和死亡,创造了幸福和痛苦,创造了平静和动荡,创造了记忆和感受,创造了理解和想象,最后创造了故事和传奇。”福贵就是一段传奇,一段关于幸福和苦难交织的传奇,经历了所有的悲欢,经历了时间的洗礼,才能锻造一颗金子般的心,在人生的夕阳中微笑着回忆自己的一生,去给几十年的风雨写下注解,谁也没有权力去评判福贵的一生究竟是幸福的还是苦难的,我们只是一个旁观者,没有权利去给别人的人生作一个中肯的评价,只有感受到福贵的眼泪和幸福,经历了他见证过的死亡和悲伤,经过时间的沉淀才有资格去总结他的一生究竟是苦难还是幸福。生活属于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人的看法。

  整部小说中最为打动人心的是福贵就像一个讲故事的人,把自己一生中所有的眼泪和幸福、绝望和希望、死亡和新生一字一句地述说出来,又仿佛他是在讲另外一个人的故事,否则怎么可以这样平静淡然地回忆生命的悲欢。故事的讲述,就像完成了一次人生的总结,又像一场悲喜剧的谢幕,忍受了生命的一切悲欢,赶着那头叫福贵的老牛奔向夕阳的尽头,细数着日子一天一天地过下去。如今的福贵仍旧在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在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下继续细水长流的点滴。

  三毛说,世上的欢乐幸福,总结起来只有几种,而千行的眼泪,却有千种不同的疼痛,那打不开的泪结,只有交给时间去解。《活着》让人看到的是眼泪的重量,也让人看到时间的漫长,长到已经记不清经历了多少悲欢,抑或是时间的短暂,短到可以抽着烟袋坐在树荫下眯缝着眼睛去细数一生。福贵只是千千万万中国土地上劳动人民的一个,他的生命是狭窄的,几乎所有的故事在一生的长度中都在那个村庄,或者是那个茅屋里展开,但是,他的生命又是宽阔的,难道不能说那是中国人的一个命运的缩影吗?

  永远没有走不下去的路,硬着头皮往下走,总会在无边的绝望里找到一丝活下去的希望。

读《活着》有感5

  《活着》是一本十分沉重的小说,余华自己也说过《活着》本身讲述的就是一个,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的故事;讲述的是一个,人是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就像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的重量,它没有断的故事;讲述了眼泪的丰富和宽广;讲述了绝望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活着的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或者以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活着》读后感 刘志纯。我用了一个上午一口气完成了他,读完小说,虽然有完成的如释重负但却像又背上了沉重的枷锁一般的喘不过起来。我有些迷茫,难道我们所追求和趋之若鹜的生命就只是为了这样简简单单的幸存,平平静静生活,而没有其他更大意义的事情值得去追求而放弃与有所生存的意义。这与我们平时所接受的,或者说是所被灌输的伟大精神背道而驰。因此,我们更迷茫了。那,活着是什么?活着是为了什么?为什么活着?我们年轻,我们活力,我们快乐的活着,我们肆无忌惮的挥霍着金钱、时间、生命。就像年轻的福贵一样。肆无忌惮,不计后果。因为我们无所谓时间,无所谓青春,我们的人生刚刚起航,我们的太阳刚刚升起。像福贵一样,我们挥霍着,觉着家里还有一百亩的田产,还有爹娘,老婆孩子……等到终于有一天,福贵把钱输光了,我们把青春挥霍完了,才蓦然发现,其实很多东西便如同白驹过隙,眨眼的当儿就没了。

  冷静下来的我们开始反思活着的意义,这不像考卷上的难题一样,丁是丁卯是卯,对了得分,错了失分的标准答案。活着的意义几乎不可能用简单的语言标注出答案,甚至是近似的表达。这便是老子的《道德经》里开篇的两句永恒的经典:“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因为这不是个简单的为什么,当然也不会有简单的什么。这样的答案需要人们用活着去寻求,当不用再活着的时候,或许这个答案就出现了。因为它诠释的不仅是生命,或是人生的一种崇高而简单的意义所在。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人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狂傲不羁的呐喊,也不是来自于凶残猛烈的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读后感《《活着》读后感 刘志纯》。忍受所能忍受的,忍受所不能忍受的,在绝望与痛苦的边缘继续活着,而且骄傲而坚强的活着。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绝望和希望,在我们的命运里比比皆是,更如朋友那般亲密无间。

  正如没有绝对的苦难,也没有永久的幸福。无论是去,感恩幸福,抑或是感恩苦难,都是感恩生命,感恩或者。感恩这种无间的友情,感恩我们活下去的奇迹。在不断地感恩中,我们和幸福,和苦难产生了友情,而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因为我们互相感激,也互相仇恨;我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我们活着的时候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尘沙,最后,默默然消失在海角天边。也许,这就是活着。而这一切的前提却是时间。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在这里,时间影藏了它的身份,可是却掌握着两个人的命运。我们的阅读无法抚摸它,也无法注视它,可是我们却无时无刻的感受着它的存在。就像寒冷的来到一样,我们不能注视也不能抚摸,只能静静地浑身发抖的去感受。

  这种感受是脱离了,或者说是超越了五感而伟大的存在着的。这就是时间,这就是生命,而这些便组成了我们所要的活着。我们活着了,在爱与痛的交织里和冰与火的缠绵中,我们活着了。我们站在苦难的边缘坚强的活着,因为我们活着是为了那与痛苦相交织的——爱。物欲的纵横捭阖迷惑了我们原本单纯的心境,年少轻狂的愚蠢让我们自命不凡的轻薄生命,当一切真的即将消散,死神让你最后一次回眸人生,留恋的也许不是带不进棺材的名利和财富,留恋的或许只是生病时母亲的轻声关怀,失意时朋友的鼎力支持,或许是那个大雨滂沱的雨夜里那份相濡以沫的温馨。也许,这就是爱。活着为了爱,为了爱活着!当绝望和痛苦如狂风骤雨消失在宽广的海岸线,温暖而和煦的阳光总会相聚在某个云淡风轻的下午,让我们都去到山涧,望着无垠的天边,恬静而从容的呐喊出心中的那一缕缕不凡和坚持——活着,只是为了活着!

读《活着》有感6

  看完这本书我很感动,最主要的原因不是余华写作手法文艺高超,而是全本描述的事真实感很强,形象,生动,富有乡土气氛。别认为我对这本书评价过高,因为事实确实如此,《活着》这本书感动了无数的人······

  刚开始认识余华是读他的《许三观卖桖记》,那本书让我受益良多,让我对余华这个人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和好感,这次看了《活着》我脑海里只想到改变、真实和感动。

  真的再说不出什么了。

  福贵是《活着》里的主人公,与他相关的还有妻子家珍、女儿凤霞、儿子有庆、女婿二喜、二喜的儿子苦根等等,这些挚亲的人都死在了福贵前面,他用自己的手一个个送葬了他们,中国过去几十年的一切灾难都降临在他的头上,死神的呼唤不止一次找上他。一次又一次的死亡,仿佛一张白纸慢慢变黑,世界越来越冷、阴沉,一切的不幸好像有了眼睛一般盯上了福贵······但神奇的是,他仍然活着。后来他买了一头老牛,给他取名为福贵······

  故事讲完了,闭上书的那一刻我好像是从另一个世界中走了出来,在看《活着》的时候我仿佛身置其中,在福贵的身边看着一切所发生的事,天空忽明忽阴,我感受着人性的真、善、美,福贵对生的执着和人间的悲哀和幸福。

  愿天下和乐。

  愿人间真、善、美。

读《活着》有感7

  春节一口气读完余华先生的《活着》,一次次被故事中的人物所感动而落泪。人生本是一场繁华灿烂的喜剧,为何如此心酸和悲痛。

  福贵本是地主家庭的阔少爷,却因为自己的劣习而败尽家产,于是一生尝尽辛酸苦辣。在成长和经历的过程中,他最终明白,原来活着就是幸福。

  我们从小在父母的关心爱护下成长,不经历风雨,也不用去承受苦难。回首短短的二十年,我一路平安地走来,从稚嫩到成熟,从青涩到成长,春秋冬夏,虽不说看穿了人生的悲欢离合,却也懂得了恩怨得失的道理。

  文章中最后福贵说了这样一段话:"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来了,过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耀祖宗,他算是看错人了,我啊,就是这样的命。年轻时靠着祖上留下的钱风光了一阵子,往后就越过越落魄了,这样反倒好,看看我身边的人,龙二和春生,他们也只是风光了一阵子,到头来命都丢了。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人生中最大的痛苦或许是静等死亡来临的一刻,而我在读完《活着》之后,我才明白,原来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身边的亲人朋友一个个离开自己,孤独地去面对这个世界。

  在生活中,我们总爱怨天尤人,将自己无理的脾气发到身边的人身上。我们觉得这是应该的,是正常不过的事。可是,如果我们最亲近的人们都渐渐离我们而去,我们到哪里去后悔那些冲动、那些不理解和那些没有珍惜的时光?

  我们往往为了眼前的蝇头小利出言中伤他人,为不值一提的利益争来争去。可是,人生短短几十年,陪伴我们的绝对不是那些到手的物质,而是相依相伴的感情。人啊!总是看不穿功过得失,总是不明白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一个人的世界永远不会精彩,只有分享的快乐才是最珍贵的记忆。

  珍惜眼前的亲人和朋友,善待每一个有缘相逢的人,乐观去面对生活,豁达的人生才是理想的。当你垂垂衰老将行远去的时候,回首一生,没有孤单,这才是最充实和没有遗憾的人生。事业的成功和高高的地位并不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我们也带不走那沉重的包袱。只有心中那一丝丝温暖的情怀和一幕幕快乐的回忆,才是我们永远拥有的财富。不要等到老去才后悔,生命只有一次,而且就在短短几十年,为何不放开心胸,拥抱朋友呢?

  感恩生活,珍惜眼前。现在的,才是最美好的!

  谢谢那些一直陪伴我的亲人和朋友,和你们在一起活着,我很幸福!

读《活着》有感8

  “有庆再也不会从这条路上跑来了。”每当我看见这句话时,就会想起那本字里行间都充满了悲伤的书——《活着》。

  这本书以旁观者的身份写了富贵“精彩”的一生,而他的“精彩”莫过于年少不懂事,嗜毒如命,败光了家产,气死了父亲。母亲生病,他在求药的过程中被抓去当了壮丁。回来时,母亲已染病而死,后来,妻子和女儿也死了。

  这本书让我记忆深刻的就是有庆的死了。在这里生死就像玩笑一般,富人的命值钱,而穷人的命便如粪土一般,在旧社会的背景下,权力地位显得格外重要,而生命的去留却是格外的草率,有庆的悲哀不是死亡,而是他怀着对生活的美好念想和对社会的善意去对待着生活中所有的人或物,而现实回报给他的`却是残酷的死亡。是人性的自私,是生命的草率。那些人,配不上他的善良。

  对于富贵而“精彩”的一生,我只有着感叹,没有可怜与同情,他的一切都是他自己造成的,每个人的生命质量都一样,只是你怎样体现,怎样发挥,他自己选择了好吃懒做,选择了吃喝嫖赌,才使他的人生走向了悲剧,并不是命运捉弄了他,而是他摧残了生命的质量,并不值得可怜。

  富贵能接受前半生的艳福,自然也接受得了后半生的苦难。他前半生活着是为了物质的索取,后半生则是为了单纯地活着。书中也提到了,活着就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这不免有些消极,我不这么认为,我认为人活着是为了提升生命的价值,是为了世界的进步而活着。

  年少不要做让自己后悔的事,不要让自己最后只为活着而活着。

读《活着》有感9

  我是一口气读完这篇小说的,因为它实在很吸引人,尽管结局不是美丽的,没有苦尽甘来,但是,我似乎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故事的主人翁福贵老汉,这位“脸上的皱纹积满了阳光和泥土”的老农,本来家境富裕,赌博使他失去了所拥有的一切,随之倒霉的事接连发生:被抓去当壮丁,加入队伍,共产党胜利后,他自由了,回到了老家,等待他的却是艰难的现实:闹饥荒,从事极其繁重的劳动,为抢救校长,儿子因被抽血过多而子因被抽血过多而夭折,女儿因分娩难产过世,妻子也因长期抱病离他而去,接着女婿出了工伤事故致死,外孙子吃豆子时被噎死,一个个亲人相继死去。只有福贵老汉,在历经磨难和创伤之后,顽强而达观地活了下来,在垂暮之年仍和自己喜爱的老牛在田间辛勤耕作,依然唱着“皇帝招我做女婿,路远迢迢我不去。”

  这让我们想到了一个问题: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

  为了亲人?朋友?享受和快乐?不,不是的,不应该仅仅如此。福贵老汉到最后一个亲人也没有了,只有一头老牛做伴,生活根本也谈不上什么享受,可他不是也活了下来吗?

  “你千万别糊涂,死人都还想活过来,你一个大活人可不能去死。”这句发自老汉肺腑的话便足以回答,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活着总是美丽的,尽管活着的时候常有许多痛苦,但和死亡相比,却无疑是一种幸福。死亡犹如飘零的枯叶,没有了生机,没有了梦想,再也无法散发鲜活的清香,而活着还可以感受温馨的阳光,编织各种绚丽的梦幻。

  然而当今世界,人们物质生活越发丰富了,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在享受优越的生活的同时,却倍感空虚无聊,因为因为小小的挫折而放弃生命?与福贵老汉相比,他饱经沧桑,最后仍然活得很快活自在,尽管他并没有优越的生活。这不是一个很大的反差吗?

  我们活在这世上,很多梦想也不一定能够成真,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好好活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本色,如果你不能成为一棵大树,就做一棵小草,如果你不能成为太阳,做一颗亮晶晶的星星何尝不可。只要你活出了自己的本色,活出了自己的价值,生命同样绚丽夺目。福贵老人虽然年轻时嫖赌逍遥,但是经历了这么多的磨难,仍然坚持活下去,快乐地活下去,这便已经活出了价值。何况平凡人的天地不也是有一番绝美的风景吗?五亩地,几口人一起干活,累是累,但不也是非常快乐吗?平凡简单,未必不好。福贵年轻时败尽家产,可因福贵当上地主的龙二最后不也连命都丢了吗?起码福贵还保了一条命。有时候,我们还真应该放弃荣华富贵,好好去享受精神上的幸福,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物质上的充裕。现在,有许许多多的青少年,因为家境的富裕不懂得什么是吃苦,什么是生命,如何过才有意义,还真应该让他们过一过福贵老汉的一生,让他们体会体会。不懂得活着的美丽,活着的价值,活着能有什么意思?等到死亡真正临近时,才对生命愈加留恋,就已经晚了。

  可是有很多人会说:“难道就非得像福贵老汉一样过日子才有意义吗?”

  其实不是的。人生在世,谁都想过上好日子。不过,所谓的好日子不仅仅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幸福是一种感觉,跟物质的多少是毫不相干的,很多时候,物质的锈蚀反倒让人失去了体检幸福的触觉。所谓“决定一个人心情的,不在于环境,而在于心境”,说的正是这个道理。这个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到处都是存在的阳光,关键是要去感知这个世界的丰富,感知世间的美好。那么如何的人生是有意义的呢?我的理解是:只要你真正创造了自己的价值,那么你的人生便无撼了。而价值分两种,一种是自我价值,一种是社会价值,福贵老人更多地是创造了个人价值,对帮不帮解放军,还是有些由于,可是他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也实现了社会的价值,面对平日好心的队长如今落魄地无米下锅,他还是狠下心来把仅有的米分了些给队长,这是值得肯定的。不过,社会价值是占主导地位的,只有多实现社会价值,人生才能真正地充实,有意义。可是像福贵老人一样也不要紧,最最重要的是要有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

读《活着》有感10

  《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这本书主要写的是:张海迪女士5岁患了脊髓病,无法上学。可她仍然在家里自学完中学课程,还做了大量的社会工作。她这种永远不放弃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

  “面对残酷的命运,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而是以顽强的毅力与疾病作斗争,经受住严峻的考验。”读到这里,我的眼睛一下子红了。张海迪真勇敢,患了脊髓病,还那么勤学好问,我为她的学习精神而感到高兴。

  “多年来,张海迪还做了大量的社会工作。她经常去福利院、特教学校、残疾人的家庭,看望孤寡老人和残疾儿童,给他们送去温暖,激励他们自强自立,为残疾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读到这里,让我想起了与张海迪女士同样命运的奥斯特洛夫斯。他不仅全身瘫痪,而且双目失明。可是,他没有放弃生命,因为他知道活着就是一种希望,更知道人应该怎样活着才有意义。后来他以比钢铁还要坚强的意志战胜了病残,终于成功地写出了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美国有一位盲聋女作家海伦,她在一岁半时就因病丧失了视觉和听力,可他却没有向命运屈服,24岁的时候,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哈佛大学。

  我要向张海迪学习,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

  张海迪身残志坚、自强不息,以满腔的热忱和高尚的品格服务社会,奉献给大家。

  生命的价值是由自己选择的。让我们都来珍惜生命,感受生命的价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