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我也是一个拥有着很多梦想的女孩!但是,在现实面前,还会一直坚持吗?是的,我动摇过,埋怨过,放弃过,直到我遇见它,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书--《故事里有你的梦想》。是的,我的梦想就在那时开始隐隐闪耀,并希冀它会一直向前迈进,直到终点!
这本书本身并没有多吸引人,让我难以释怀的是书中一个个打动人心的教育名人自画像,他们直白白的叙述,让深刻的道理简单明了,让原本困惑的自己,有一种“一语惊醒梦中人”的感觉。各种各样的教学经历是最发人深省的,最初的也就是最原汁原味的,浅尝辄止,豁然开朗!虽然看似一位位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师,但却实实在在地为伟大的教育事业奉献毕生,让人油然而生敬佩之感!作为一名刚踏入教师行业的晚辈,只能用一个字来形容我此刻最大的感受:学习!是呀!他们能教育出如此这般优秀的人才,能用偌大的毅力去克服各种教学上的难题,能写出这么多沁人心脾而又刻骨铭心的教育哲理,我想,除了不断地学习,还是不断地学习!现在流行一句话:活到老,学到老!
对我影响最大的一句话: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不因虚度年华而羞耻,也不因碌碌无为而悔恨。此话也是于永正先生最喜欢的名言警句。于永正,一位被万千老师所崇拜的教育者,从他身上我看到了他对教育事业浓浓的喜爱。他的“五重教学法”阐释地精辟犀利,他之所以能不断地取得各种优秀的教育成果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他不断地总结失败的原因,让自己在接下去的工作中更加取长补短。认认真真地过好每一天亦是他所崇拜的。于老的《教海漫记》,简洁质朴,那本色自然、娓娓道来的文字让人顿生感悟:于老师,不正是一本历久弥新、韵味无穷的教育艺术之书吗?
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题不在多但求精彩!孙维刚老师认为:教师应该教会学生正确对待做题。通过做题,掌握所学知识如何应用;通过应用,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学会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多题归一。孙老师还提倡让学生做课堂真正的主人,教师在课堂上要创造条件,造成学生总是想在老师面前,向老师挑战,让学生在思维运动中训练思维。是呀,给学生创造机会,主动提问,思考,既培养学生动脑思考,积极探讨的习惯,也让教师教得轻松,何乐而不为呢!
好的经验实在是太丰富了,有兴趣的同志可以去看一下此书,真的会受益匪浅的!
年后,去书店为孩子购买新学期的教辅书,顺便也为自己找寻一些精神食量。
在教育方面的书架上,我看到了一本《故事里有你的梦想——18位名师的精神档案》。书名挺吸引我的,随手翻阅一下,书中所介绍的这十八位名师都是我国建国以来最有名的教师,记录了他们崇高的精神世界。那时我正需要这样的精神支柱来支撑自己对教育工作的那份热情,于是,我把它带回了家。
我把这本书放在床头柜上,每晚入睡前,我总会花上半个小时,让这十八位名师,逐个儿“约见”我。半个月的时间,我从每一位名师的访谈介绍中了解了他们的教育理念,获得了他们丰富的教育经验,这些经验让我犹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待教育问题。他们的教育思想,让我对自己工作的意义,有了更深一层次的理解。对于减负、对于教育质量工作也有了新的思考。
教育家吕型伟先生对学校教育质量有这样的观点:看一所学校的教育质量,关键看“成才率”。这个“成才”不是狭义上的看这个孩子目前考了多少分,这个学校的升学率,而是看这所学校培养的学生参加工作以后对社会的贡献如何。何等好的立意,但是现在,我们的学校,我们的老师,目光只在分数这个点上,校与校之间的竞争与比较,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比较都化为了硬邦邦的分数与指标。这种升学分数的压力,从学校传递给了教师,又从教师传递给了学生和家长。为了考高几分,学生的辅导材料一届比一届用得多,睡眠时间一届比一届少,对于仅存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是仅仅为了应付考试而已。如果从人的本质意义上讲,这样的教育很摧残。所以学校的管理者对于学校的教育质量应该有自己坚持的原则,那就是,一切为了学生发展。
我是一名语文教师,曾经上过不少公开课,课前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总会一遍一遍地修改,但是有的公开课很成功,有的公开课却上得很沉闷。。有时有了很好的教学设计,一心想给学生灌输更多的知识,但却不受学生的欢迎。于永正老师如是说:没有艺术的教学是残缺的教学。而这个教学艺术,来自准确地把握教材、处理教材的艺术。而要使教学成为艺术,还得研究学生。一席话,让我豁然开朗,戏剧表演艺术,是自我表现的艺术,而教学艺术则是由师生共同创造、共同完成的,而且,课堂教学的精彩常常不是因为老师的精彩而精彩,而是因为学生的精彩而精彩。是啊,好多情况下,听课者的掌声不是送给老师的,而是送给学生的。是啊,我们面对的学生不是装知识的机器,所以他们需要理解尊重和肯定鼓励。我们也只有把他们研究透了,才能更好地设计教学,让教学成为艺术。
这是一本值得经常翻看的书,这些名师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能经常地鼓励我,给予我启发。
换了几所学校,几乎每所学校都在要求假期老师要读书,但是我总是主动的买书,被动的读书,以至于许多书在书架上睡了多年,而我却只是一个“被动的”拥有她的主人,到了东校,我发现自己开始有了变化,愿意去听老师们的课,因为那是一种享受,开始主动的`又去买书,因为我感到没有书的日子少了许多的幻想和力量,这次我是主动的去阅读,主动的与人分享书递给我的那份感觉。
中国有许多的名师,有大批的教育家,在这里我静静的翻阅18位名师他们的精神记录,寻找启迪我教育智慧的火花。吕型伟老师说:“一个人一辈子能够干好一件事就很不错了,不可能样样都好。”我想我就要好好做一名合格的教师。钱梦龙老师说:“我是一个精神上的长途跋涉者,我的脚下只有起点。”我想每一刻我们都应该把它看做一个起点。孙维刚老师说:“我教数学,更要当班主任”我想让更多的东校人说这句话。读到孙双金老师影响他做人最大的话时,也和我一样是那句“静坐常思自己过,闲谈莫论他人非”。我们的思想就是天空中的繁星,有距离,同样支撑点缀着天空,让她美丽!……
在东校的论坛跟帖中我看到了杨晓露老师读过这本书;在奚九芳老师的办公桌上又与这本书不期而遇。原来18位名师他们的思想也像书一般,无处不在,流动着,感染着,传递着,奋斗的生活真的很快,在东校真好!说大了,为人民成才!说小了,为东校尽责!
《故事里有你的梦想——18位名师的精神档案》书中记载18位名教师的成长故事与教育教学理念。我对书中的名师吴正宪教育精神尤其记忆深刻。吴正宪老师是个数学教师,我曾经听过她的课,阅读过她的文章,她是小学数学教师的良师益友。
吴正宪老师在小学教育战线上辛勤耕耘,默默奉献,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她总结出的“吴正宪数学教学法”享誉国内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数学在许多人眼中是枯燥无味,是难懂的。可是,在她的眼中,在她的学生的眼中,数学却是美的,却是有意思的。但是数学的美是隐含的美,是不会自发地起作用的,这就需要教师努力地挖掘它的美------而吴老师就是这数学美的一位挖掘者,是一位用自己的一生,用自己的学习、实践、思考去创造数学美的人。坚持不懈的学习,让吴老师有了丰厚的知识储备。在教学的道路上,不断的学习,不断求索,不断的思考,不断的改进让吴老师的课变得异常美丽。
吴正宪老师告诫年轻的教师朋友:一个教师只有善于学习,不断地反思自我,挑战自我,丰富自我,才能提高自身的素质,实现人生的价值,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学海无涯,教无止境”,只有不断充电,才能维持教学的青春和活力。教师要想不断进步与提高,就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这是掌握学科专业规律及研究成果的途径。不断学习,可以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更可以轻松地面对一切,自如地处理一些事情。以这个来不断充实自己,要求自己,使之成为一个准则。在众多的信息面前,该如何对待,使之为自己所用。不仅要学百家之长,博众家之采,更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创出自己的特色和教学风格。冷静地思考,点点滴滴就会积少成多。
我的努力与名师还有很大的距离,吴正宪老师是我学习的榜样。我要时常以名师的精神激励自己,脚踏实地地用行动去阐释教师成长公式:学习+实践+反思=成长。
寒假里我读了《故事里有你的梦想》这本书,感慨万千,甚有“胜读十年书”的感觉。书中真实地记录了一位位名师独特的成长历程,他们的起点不同,境遇不同,悲喜不同,付出不同,人生不同······但是,他们的人生信仰是相同的,百折不挠的精神是相同的,铁杵成针的勤奋是相同的。
浸润着《故事里有你的梦想》的书香,我仿佛在实施新课程的“骄阳”下,找到了一片绿荫,我情不自禁地融入到一位位名师奋进的足迹中,与他们展开坦诚的心灵对话……当我和一位位"名师"对话时,不难感受到他们谈论最多的话题是一个"爱"字。爱不是教育的全部,但是,教育的全部过程都充盈着爱。爱,是教育永恒的话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耳熟能详的教育理念。但是,如何把爱化为教育者的教育行为,让爱走进校园、充盈课堂、触摸到一个个灵动的生命,让爱产生智慧,让爱在孩子心中留下岁月抹不去的美好回忆,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感受到教育的幸福……我要从《故事里有你的梦想》中学会用学生的眼睛、学生的情感、学生的心理,,构筑自己的内心世界时,想必我才能真正走近学生、了解学生、认识学生,我才能走进学生五彩缤纷的内心世界,捕捉到藏在学生心底,影响一个学生整个人生的梦想与追求。这是一个学生成长的动力,是师爱的根。当我触摸着自己的爱心,把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我才能感受到教育的幸福、教育的旨趣。
教育是一门艺术,是一幅精美的图画。临摹是可以的,但复制和仿造是没有多少价值的。学习更重要的是神似,而不是形似。学习名师的教育思想和经验,也不能简单地临摹,重要的是要领悟这些名师的精神,认识教育的真谛,经过自己的钻研和努力,一定也能创造出新思想和新经验。
在书中记载了建国以来的18位名师,其中有教育界的老前辈吕型伟;有精神世界的跋涉者钱梦龙;有毕生耕耘的马芯兰;有追寻教师幸福的刘可钦;还有追求情智教育的孙双全等等,其中给我留下极其深刻印象的是:带“高帽子”进课堂的孙双金和“宽容”学生的刘可钦。
在课堂上经常会遇到学生精神不集中的情况,于是我在耐心提醒过他几次之后,如果依然没有改变的话,我便要批评甚至怒其不争,愤其不要,然而效果却并不如意,正当我彷徨的时候,我读了孙双全老师的故事,在孙老师的课堂上却少有这样的现象发生,究其原因,是孙老师总揣满了“高帽子”进课堂,因为他知道赏识能使学生愉悦,能使学生快活,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在课堂上,学生在戴了老师的“高帽子”之后的情形就可想而知了。于是,我便如获至宝地也试着将“高帽子”——小红花、小星星等带给学生,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提高了,师生关系融洽了,课堂氛围有了极大的改善,效果自然也就好了很多。非常感谢孙老师的“激励”教育法。
有这样一种现象,当上课铃声响过好久,教室外面传来一声“报告”声?每每遇到这样的情形,我总会有一股无名之火从心底升起,声调也会随之高出几度。即使这样,学生迟到的现象还是时有发生。然而刘可钦老师遇到同样情况却是这样说的:你瞧,我们都在等你呢!简简单单一句宽容的话语却说的那个本来因迟到而不好意思的孩子觉得更加不好意思了,我想,这个孩子肯定会记住这样的一个早晨,也肯定不会再迟到了。想想自已升高八度的厉声斥责对于孩子来说根本没有什么作用,自己还生了一肚子气,学生也会因此而疏远你,真是得不偿失。教育是一门艺术,读了刘可钦老师的那一部分,我突然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当孩子昨天没来上学时,你是不是可以夸张地说:“嗨!你昨天怎么了?我们都很想你呢!”准备上课了,有学生还在说话或玩自己的东西,你不要去责备,只有善意的期待:“没关系,我们都会等你。”当学生近来学业不佳的时候,你是否可以主动询问:“你有什么困难,让我帮助呢?”等等。
本书副题是“18位名师的精神档案”,书中写的是我国建国以来最有名的教师的崇高的精神世界。有教育界老前辈、教育世纪见证人吕型伟精辟的教育思想,有教育理论家、实践家顾泠沅对教育的领悟,有钱梦龙对语文教育的解读,有马芯兰对数学教育的改革经验,有孙维刚的教育智慧,还有许多基础教育领域一线名师的事迹。如张思明、于永正、吴正宪、刘可钦、窦桂梅、孙双金等。
当我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在心中记住了特级教师吴正宪送给教师的一句话:“做一名好教师,就从上好每一节课开始吧!”的确,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师生交流的主要场所。给孩子们一个怎样的课堂,完全看我们教师的主导。怎样的课才算是好课呢?孙双金曾说过:“如果说大榕树是鸟的天堂的话,那我们应该让课堂成为学生精神的天堂。学生在课堂上是自由的、充实的、快乐的、美好的、幸福的。”“一堂好课应上得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这是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的具体体现。”而要达到这样的课堂效果需要我们教师付出多方面的努力。每一节课,我们要问问自己,课前我们备好教材了吗?备好学生了吗?课堂上,我们关注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后进生了吗?课后,我反思过我的教学了吗?我有没有想过如何才会上得更好……当然,好的课堂还需要教师更多的智慧。我们要努力追求,让孩子们喜欢上我们的课,如果哪一天我们也能像吴正宪老师那样学生强烈要求不下课,我们做教师的付出再多也感觉是值得的。
“教育是事业,其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其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其生命在于创新。”——这是吕型伟老师的三句话。我想这本书记录的每一位教师的事迹和精神世界,哪一位都缺不了这三句话。他们把教育作为事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他们把教育看作是一门科学,不断实验,用心钻研;他们都把教育当作一门艺术,因材施教,因时创新,精益求精。他们的事迹,他们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书。用心做教育就需要我们留心观察、细心品味、专心实践、、恒心坚持;用平常心去面对誉毁成败,用童心和感恩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和工作。”这是张思明说的话。我想这些话我也曾多次听过,可是扪心自问一下,我们做到了吗?很多时候我们做的还很不够。我们经常鼓励学生,“只要你努力,你会做得更好”,现在我也要把这句话送给我自己。
教育是一门艺术,学习名师的教育思想和经验不能简单地临摹,重要的是要领悟这些名师的精神,认识教育的真谛,我想经过自己的钻研和努力,一定也能创造出新思想和新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