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哲学著作读后感(精选五篇)

秦风学

  教育哲学读后感1

  这两天读了《教育哲学》,这本书的逻辑性是很强的,从什么是教育哲学,教育哲学的历史,从人生与教育,知识与教育,理性与教育,自由与教育,民主与教育,公正与教育几个方面进行论述。其实,我也不是很明白里面讲的东西,主要的体会就是:教育哲学是个力量学科,研究人的发展问题,比如人生:书中讲了很多的人生观,宗教人,自然人,社会人,理性人等,可以讲是用哲学的方法研究教育的问题,用教育来扩展哲学的界限。记得最早的时候教育学是从哲学中分出的一门学科。康德最早在大学里讲授这门课,随后赫尔巴特在大学里教授教育学。

  (1)缩短师生距离,建立自信心。多年的教学经验证明,在美术教学中与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很大程度上,能影响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强度及时间。因此,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主动在美术课堂里来回走动的方式“接近”后面的学生:拍拍头、摸摸小手……主动借美术用具给胆怯的学生,缩短与他们之间的空间距离,从而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为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创造条件。

  (2)给予学生安全感,培养自信心。绝大部分学生对教师有一种畏惧心理,为了使学生主动地、充分地参与教学活动,在美术课堂教学中首先使学生从心理上感到是安全的,回答问题不论对错,都不会影响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看法,特别是回答错误时不会受到批评与嘲笑,还不断鼓励学生:“你说的非常棒!如果能再补充一点,会更好!”“小朋友,你回答很精彩,能再说的更流利些吗?”……接着,多鼓励所有学生参与各种美术课堂活动,给学生改正错误的机会,使用一些使人轻松愉快的教学手段:谜语、故事、游戏……给学生足够的安全感,那么,即使没把握回答的问题,学生也会争先恐后地参与,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而且其创造性也会大大增强了。

  (3)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巩固自信心。

  教育与人生,教育可以提高人生的境界,可以从一般接受很好教育的人都有很好的素质和宽广的胸怀。接受过教育的人遇事冷静,沉着,认真地思考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而没有接受很好教育的人会遇事冲动或盲从,他们更容易被感情所辖制。由此定义可知,教育哲学涵盖的层面十分广阔。在《教育哲学》这本书中,书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读来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的品味、反思。

  教育哲学读后感2

  最近,我读了一本《教育哲学》专著,获益匪浅。这是一本理论性很强的书,深奥、枯燥、难懂。细读后稍有感悟,作者从教育者的角度深刻思考教育是什么,人是什么、教育特性、教育公理、教育社会性等一系列问题,从而阐述教育特点及发展等。

  张楚廷先生说,机智是智慧的化身。因此,教师要做到“机智”地处理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必须具备诸多素质和条件。我以为,以下几方面是不可或缺的:首先,要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涵养师爱,以情促教。育人之道,爱心为先。台湾教育家高震东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教育未能触及人的灵魂,为能唤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成其为教育。要实现真正意义的教育,爱几乎是惟一的力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什么条件下知识才能触动学生个人的精神世界,才能成为一个人所珍视的智力财富和道德财富呢?只有在这样的财富下——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在知识的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

  《教育哲学》的.阅读,是对身心的净化,也是对未来从事教育工作的`知识积累。书犹药也,善读则可以医愚,对于我们这些在校大学生而言,读书是通往成功的不二法则之一。

  教育哲学读后感3

  有人说:读书,就是一次与大师的对话,与智者的交流,是一次难得的精神之旅,同时也会让人受益匪浅。我有幸拜读了《教育哲学》这本书,感想很深,对于如何解决工作中的烦恼和困惑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它使我深刻认识到只有不断的潜心学习和揣摩,只有掌握各种教育理论,我们的教育工作才能更加得心应手。

  教育的失败某些方面在于教育者思想的迂腐,教育者对人对教育对生活理解的不透彻,很可悲也很可气。北京师范大学班建武博士讲了题为“如何理解当代学生——青少年文化视角下的学校德育”的讲座,讲座中他提到“自由是让人培养责任的前提”“绝对的自由意味着绝对的责任”“责任教育前提是自由教育”这三句话让我感触很深,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今天,应提供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把“以人为本”作为目标,尊重学生的个性和选择,使教育回归到对“自由人”的呼唤,培养具有自由个性,各方面和谐发展的新人。自由教育要注重学生的自由选择和自主建构。自由教育的意旨是使个体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实现“自我生成”,促进个性的解放,使各方面得到和谐自由的发展。

  在教育活动中,学生可以根据内在需求和兴趣进行自由选择,反对不加区别的以权威的仲裁来代替理性的思考,个人的信念和行动必须是自己选择的结果,经过个体的自由选择和自主建构所获得的经验和能力,才能体现真实的个性和自由。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是自由的,通过主体的自主选择和行动使其主观性得到充分发挥。因此,教育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基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唤醒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将其引入精神充实,富有挑战的境界。

  教育哲学第三章我感觉非常好,我也拜读了于丹的论语心得,其中豪猪原理,理想之道、处世之道都给了我很多启发,我也在思考自己研究生两年来的一些经历,也在思考接下来一年半我又该如何走。当我对生活疲惫时,我能看到自己积极的那面,当叶子黄的时候,我能记起那时的绿。

  教育哲学读后感4

  《教育哲学》这本书,不仅仅适合从事教育工作的老师们阅读,还适合家长和学生同时阅读。老师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了解教育中哲学意义的存在,从而更好的进行教育安排;家长们阅读则可以在家庭教育的情节中适时地帮助孩子成长;而学生自己阅读后会更了解学习的意义,教育在人生中扮演的角色等,因此,《教育哲学》这本书让我们受益匪浅。

  存在的意向性中指出,意向性的基础是“意志自由”,从某种角度讲,“灌输”“洗脑”是不人道的,是违背人性的,是“精神上的屠杀”。文章里的字词色彩很浓重,但是我认为说的非常恰当,现在我们中国的教育不也存在这种违背人性的教育吗?学生创造力的匮乏、墨守陈规、不敢于改变,为什么会出现种情况?在我看来教育应负有最大的责任,有些教育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意志自由。

  我认为有理性的人都喜欢接受教育,而受过教育之后更加理性了。假如问我理性是什么?我真的不知从何说起,在石中英老师的《教育哲学》中这样说:理性是一种“推理能力”,在《牛津哲学词典》中的释义:“人类心灵活动的各种表现形式,如行为,信念,论述,政策等都可以看作是理性的。后来康德又把理性分为世间理性和纯粹理性。黑格尔把理性分为积极理性和消极理性。韦伯把理性分为分解理性等。这些我都是才知道的名称,具体的内涵也没有查资料。人事需要理性的,并且越想做大事的人越需要理性。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目的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作为高中数学教学目的之一而列入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近几年的新课程高考也加强了创新意识的考查。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新思维,即“促进人们产生新颖、独特想法的思维”,它是创造活动的必备条件。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数学课堂教学是主阵地,只有优化教学过程,才能有效地进行创新教育。

  教育哲学读后感5

  近期购买《教育哲学》一书,平常时有接触一些教育名家的书籍,但有关哲人关心或关注教育问题的书是便是头次,试想他们能从更高的视角来思考教育,一些深邃的教育观点和思考值得深思。

  关于“开学第一课”事件,想必记忆犹新,微信、微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让重新审视现阶段社会培养怎样的人呢,我们的教育如何跟上时代的步伐呢?按《春秋公羊传》的分类,现在社会的形态是正处于升平世(小康水平左右),教育也应该与之相适应以追求审美主义、自然主义和情感主义的浪漫主义。但如果长期推行智育、美育与情感教育的“休养生息”必然导致国家或者社会的危机。在我们追求“柔性”教育过程中对于学生“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磨练或挫折的“刚性”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强大的个人或民族,并不见得头脑多么聪明,四肢多么发达,重要的是这个人或民族是否有强大的意志力。因此培养学生勇敢果断、刚毅坚韧的意志训练尤为重要。

  目前的学校教学还是偏向于智育,单向度地重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学校被简单理解主“学知识”或“读书”的地方,学生的学习似乎与情感、情趣、信念、信仰没有任何关系。常常听到学生厌学、逃学的现象,而教师简单地抱怨学生的怠慢、冷漠或堕落,更有甚者指责“世风日下”。“对牛弹琴”固然有牛的冥顾不化的责任,但首要的过失在于弹琴者的鲁莽和盲目。对牛弹琴式的教学属于不顾对象、不顾时机的强迫教学。

  在这个地方缺乏情感、情趣、信念、信仰等教育该有的温度。如何使学生被唤醒、被激励、被引领、被召唤、被兴奋,更是我们教师教学艺术的反应和回馈。因此教师要把“兴发”(兴起和引发学生主动学习)作为自己的首要责任和使命,学生将自动进入“孔颜乐处”的自我兴发状态。同时在评价上能够以不同的形式满足学生“被尊重”、“被承认”的情感需要,学生将会主动学习或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