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请把手给我》著名作品的读后感

李盛

  《孩子,请把手给我》著名作品的读后感1

  粗略看了《孩子,请把你的手给我》,作为父亲,我觉得羞愧难当,有一种不安的情绪在蔓延。记得自己非常喜欢鲁迅的一段话: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现在“我该怎样做父亲”一个急迫的命题,摆在我的面前。恰逢《孩子,请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用大量生动的案例,向我们展现了教育孩子的不同视角,给我这样一个毫无章法的父亲,一次警醒、一剂清醒剂。

  以前,我总认为,女儿快十岁了,现在对她的教育,只要提要求就可以了。于是,考试没达到理想的成绩,就责怪她不够努力;在家里不做事情,就认为她没有分担意识;犯了错误,就责怪她不吸取教训……我们之间的谈话,变成了一个命令,另一个服从;一个是真理,那另一个只能是荒谬可笑的。

  作家杨红樱说过,她写作的目的之一就是:破解童心。而《孩子,请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给了我“破解童心”的角度——当孩子和我们谈话时,我们更应该读懂他们的暗示。

  比如:孩子会跟我说:爸爸,这次考试我考砸了。其实,孩子是在向我暗示:爸爸这一次你就不要责怪我了,下一次,我一定能考好,请你相信我。可是通常情况下,我们都会对孩子大发雷霆,不问青红皂白地说落孩子一通。我想这样的事情大概会时常发生,我们常常对孩子缺乏耐心,一次的考试失败,仿佛就是世界末日的来临。我们忽略了孩子奋发自醒的能力,看清了孩子自身的努力。

  在书中,我还看到了这样的一段话:我们都没有养成向对方敞开心扉的习惯,甚至我们常常不知道自己的感受以及如何去感受。

  我们已经习惯了“虎爸”、“虎妈”的角色,对待孩子,我们总是严肃有余,从不肯轻易地表露出自己的真实情感,认为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更好地发展。其实,我们更应该能够感受到孩子情绪的变化,在我们看来微不足道的事情,可是对孩子就有着很大的影响。当孩子失望、害怕时,我们应该给他们一个结实的拥抱;当孩子愤怒不满,我们应该能够感同身受;当孩子疑惑、不安的时,我们更应该成为他们的“知己”。或许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少了一些先入为主的主观感受,少了一些是是而非的标准,少了一些成年人的“自以为是”。正如书中所说:当我们诚恳地承认孩子的困境,说出他们的'失望时,孩子常常会获得现实的力量。而这种力量,不就是我们期盼的吗?

  《孩子,请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去借鉴的地方,它告诉我们教育孩子“应该怎样”,把我们带入教育的“应该状态”。但我也深知,它不是包治百病的良方,不是一蹴而就的。我想“怎么做父亲”更应该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其中最重要的是和孩子一同成长,用我们的进步换取孩子长足的发展,给孩子更多的幸福时光。

  《孩子,请把手给我》著名作品的读后感2

  和同事们交流,很多时间会把话题引向学生,引到一点,那就是现在的孩子怎么一年比一年难教,怎么越来越难管理,怎么样才能改变这种不太和谐的关系,实现师生之间真正的沟通呢?今天,我研读了海姆。吉诺特这位心理学博士、儿童心理学家写给老师的书《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告诉我们的的是如何实现与孩子沟通的有效方法和技巧。

  老师如何与学生通,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老师需要具体的技巧,以便有效而人性化的处理教育中随时出现的令人烦恼的小事,在处理这些事情时,理论是没有用的,用的只是技巧,如何获得这些技巧是本书的主要内容。

  在生活中,教师怎么和孩子相处,大家都意识到应该是:尊重、平等、民主的,大家都知道,但是一旦到实际生活中,我们的语言就会出现一些偏执,出现的偏执,并不是老师不爱这些学生,主要应该是缺乏对孩子的理解,理解沟通在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本书一共有十二个篇章,每一片都围绕一个主题,用的都是实际生活中发生的小矛盾去指导老师,给老师使用日常用语上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和小妙招,有了这些少许的改变,事情可能会变得更好办一些,掩书而思,我对书中“一致的交流”和“赞扬的危险”印象深刻。

  在“一致的交流”中说到,如果要改善教室里的生活,就要从检查我们对孩子的回应方式开始,一个老师如何与孩子交流,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要了解孩子的想法,老师必须要抓住孩子的心,一个孩子只有感觉良好,他才会正确思考,也只有处在良好的状态下,他才可能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他们的良好状态,也源于我们,他们的老师们。

  要拯救老师和孩子们的沟通,就要学会不带任何侮辱的表达具有细微差别的各种愤怒,他们所要的,就是一种能够表达这种关心的沟通方式,如果即使在被激怒时,一个老师也能避免使用诋毁的语言,这些自我试试的控制,不会使他的表达变得平淡,相反会增加老师的风格。沟通,就像健康一样,取决于未然,要和孩子进行有效沟通,首先是要尊重孩子,被尊重被关爱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当学生感到被尊重被理解,就能拉近、缩小师生之间的关系,在安全的、放松的、没有疑虑的情况下,孩子们在学习时就会更主动、更积极。

  在教育的路上,我觉得语言太重要了,它既可能是文明的,也可能是野蛮的,既可以用来疗伤,也可以是伤人的利器。所以,我们要利用好语言,在语言中浸透着尊重和理解,多与孩子做有效沟通,那么,孩子们就会幸福的学习,我们也会快乐的工作,我们都能身心愉悦,何乐而不为呢?

  《孩子,请把手给我》著名作品的读后感3

  第一章

  讲的是和孩子交流时要注意的问题。

  理解孩子语言背后的本质问题,并做出反应。

  第一时间关注孩子的感受,接纳孩子的感受,并且的对孩子的感受做到理解和共鸣,如果孩子不能表达要帮助孩子去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第二章

  这章告诉我们该怎么样赞美和鼓励孩子。

  赞美要描述事实以及说明事实带给你的感受,让孩子通过你的话去推断出自己这个行为的好坏,给自己做评判!

  当出了问题时要给孩子回应,而不是反应!给孩子指导而不是批评!

  要允许自己生气,承认生气时是感受不到爱的,只有言语和情绪一致时才是最好的。当生气时,我们要承认自己的情绪,接纳它,并表达出来,或者可以再加上我们希望的行为。但不能攻击孩子的人品或者性格。

  不停回答孩子的问题只会鼓励孩子继续问问题。要给孩子引导。

  第三章

  告诉我们要避免的一些错误做法。同时又告诉我们要怎么做更合适!

  少说和沉默有时会让你更有权威。

  当孩子犯了什么错误,或者做了一些不好的事情时,我们不要去反问,而是直接指出不给孩子创造撒谎的机会。当你知道答案时,不要问为什么,开诚布公的说出来,并且经常问为什么会让孩子有种被审讯的感觉。

  第四章

  这节给我们讲的是孩子责任感的培养。需要多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且传输给孩子价值观。

  孩子只会被他们爱戴和尊敬的人同化。所以我们需要注意自己的态度和处理问题的技巧。及时的理解孩子的情绪,并帮助他表达出来。同时在表达自己的情绪时不要抨击,只陈述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让孩子明白你当下的状态。

  给孩子一些选择和发言权。

  第五章

  我觉得这一章对于我很有用。它告诉了我该怎么给孩子建立规则,保持纪律,怎样通过有效手段管理孩子而不是惩罚孩子。

  最关键的是要寻找替代惩罚的有效手段。

  明白宽容和纵容的区别。宽容是要接受孩子法律规定的各种权利,以及各种情绪和愿望并且允许他们用适当的方式表达出来。

  纵容是允许孩子的不良行为。作为家长或者老师,我们要允许孩子的情绪和愿望,但是要限制他们的行为。

  怎样保证我们的教育有用呢?需要我们给孩子明确的界限。这包括三个领域,第一个是认可并允许的领域。第二个是不认可但是允许的。第三个是必须禁止的领域。在这里要注意的是,当我们禁止孩子的某一行为时,一定要限制明确,全面,不要给孩子部分限制,并且要给孩子一个可替代的行为。例如,生气时不可以摔杯子,但是可以扔枕头。

  第六章

  这节主要说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积极教育。从生活中的点滴,吃饭,上学,甚至到系鞋带这些小事来告诉我们应该怎样给孩子正确的引导。

  第七章

  这节讲的是孩子之间的嫉妒。所以在有二胎的家庭,在二胎来临之前一定要先告诉老大,只需简单告知。并且我们要允许孩子的嫉妒,并且觉察到孩子的嫉妒表现,用同情理解的话语去帮助孩子消除嫉妒。要明白我们给给孩子的爱是惟一的爱不是平等的爱。

  第八章

  主要是说当孩子有焦虑情绪时,给予孩子情感上的支持。孩子一般焦虑来源有几种,如担心被抛弃、内疚、不信任或者不耐烦、父母之间的冲突以及生命终结。不同的来源需要不同的处理方式。

  第九章

  这一章讲的是性和价值感。我觉得和我们中西方的文化有些关系。他们更倾向于一种比较开放的态度来对待。当发现孩子对这种事情好奇,做了有关性的行为时,父母的态度最好保持平静,并且还禁止的还是禁止。但有些我是不太认同的,例如在孩子面前表现太多关于性方面的爱抚就不太好。

  最后一章是对这本书做了一个总结,告诉我们要如何养育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