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推行新课改以来,探究教学一直是教育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在广大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的努力下,业已产生了大量相关理论成果与实践案例,但与同时,仍有很多教师不会也不愿开展探究教学。的几年来,笔者十分关注探究教学进展情况。并经常到中小学进行课堂观摩。观摩过程中尽管也遇到过精彩的探究,但总体来说主流仍是讲授。在与任课教师的交流中,我感到他们对探究还有诸多困惑与误解,并严重阻碍着探究教学实践的推广。下面结合科学课程就就这些问题作简要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什么是探究教学
这个问题在今天似乎无讨论的必要,但实际上最令人困惑。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重要在于,有关重要文献多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谈论的多是学生应该怎样做,而很少谈论教师怎样做,用语上偏爱“探究学习”,而不是“探究教学”。在讨论探究学习的内涵时,要么引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的定义:“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们用以研究自然界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种种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科学探究也是指学生们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要么引用我国《科学课程标准》对科学探究过程的说明: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观察实验与制作、搜集整理信息、总结与思考、表达与交流。这种用科学探究解释科学学习的做法,一方面容易使人产生认识上的混乱,将学生的探究等同于科学家的探究,要求学生探究时遵循探究的基本程序;另一方面也使教师开展探究教学时不知所措,不知道怎样做才能引起和促进学生的探究。
了解科学探究的定义与程序虽然有助于开展探究教学,但对于习惯讲授的一线教师来说,即使对定义与程序能倒背如流,也不意味着以用其指导课堂实践。事实上,对教学起直接指导作用的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探究教学的理念与策略只有转化成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才能形成相应的教学信念,发挥有效的指导作用。因此,若能帮助教师多了解探究教学方法,并从实践中去体会,从而获得更为感性、直观的认识,无疑更能促进他们的探究教学实践。为此,我们建议一线教师可多了解一些探究教学模式,并根据实际情况尝试使用这些模式,在实践与反思中深化探究教学的理念与实践。美国是开展探究教学较早的国家,现介绍四种常用模式供教师参考。
①结构的探究。教师给学生提供要通过动手活动来调查研究的问题、程序及材料,但不提供预期结果。学生要自己对收集到的数据作概括,发现变量间的关系,作出自己的结论。这种探究在性质上有点类似人们常说的“照方抓药”,只不过学生在观察和收集数据时教师的指导相对较少,因而被研究者称为低级水平的探究。②指导型探究。教师只提供调查研究的问题与材料,学生需自行设计解决问题的程序,寻找问题的答案。由于指导型探究要求学生承担更大的责任,发挥更大的主观能动作用,因而被研究者称为中级水平的探究。③开放型探究。这种模式与指导型探究基本类似,所不同的是学生也要自己形成调查研究的问题。也就是说,在开放型探究中,学生需独立完成所有探究任务。从很大程度上说,开放型探究类似科学家搞科研即科学探究,因而被研究者称为高级探究。④学习环。这一模式包括探索概念、引入概念、运用概念三个基本环节。在探索阶段学生从事动手活动,以便获得某个概念的实际经验;接着由教师引入这个概念的科学术语;在运用阶段学生把概念运用到新环境中,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上述模式中,前三种主要侧重于发现科学概念或原理,第四种模式侧重于科学概念或原理。教师尝试运用运用前三种模式时应注意由易到难,把握好师生在提出问题、设计程序、得出结论中的角色要求与参与程度。至于第四种模式,既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前三种模式结合起来使用,即发现概念或原理后增加拓展运用环节。
我国也有各种水平的探究教学,从易到难如“做中学”、“演示探究”、“实验探究”、“纯理论探究”等。因此,教师要认识到探究教学不仅有多种类型,而且真实的探究课不可能一开始就完美无缺,也不可能节节都精彩纷呈。用科学探究来要求课堂上的探究,用精彩的案例来示范,虽让人高不可攀,但对探究教学有引领作用。教师可把这些要求和范例当作努力达到的终点,并从低水平的探究即起点做起。
二、探究教学适合所有儿童吗
在许多教师看来,探究教学只适合聪明学生。这种看法当然欠妥。正确的看法是,有些探究适合所有孩子,有些则可能对聪明孩子更加有效。自20世纪中期美国学者萨其曼、施瓦布等人掀起探究教学热潮后,研究者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来研究探究过程,近20多年来研究者又多从建构主义的角度来考察学习过程,这些研究基本上取得以下两个共识:第一,探究过程涉及大量的归纳和演绎推理。一般来说,从问题的形成到假设的提出需运用归纳推理,而假设的扩展及检验需运用演绎推理。第二,处在动作思维与形象思维发展阶段的儿童,理解抽象概念时会遇到很大的障碍。对中小学生而言,这意味着并非所有知识点都适合采用探究教学,或都能取得理想的探究效果。尽管从理论上讲,处在具体思维发展阶段的学生适合探究具体概念,处在抽象思维发展阶段的学生可探究抽象概念,但从实际教学结果来看,具体概念远比抽象概念容易探究。如在小学四年级“摆的研究”这一课中,“摆”是个具体概念,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主要是摆线的长短,但处在具体思维阶段的小学生,会认为摆线、摆角、摆锤都可能影响到摆摆动的快慢,因而适合开展探究教学。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做摆和注意观察摆,所以他们能在亲身经历的基础上,通过具体思维较为顺利地完成各阶段的探究活动,得出“摆线越长,摆动越慢;摆线越短,摆动越快”的正确结论。
有时即使是具体概念的探究,如果对小学生的推理活动要求太高,也不会取得理想结果。如对于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学习,教师用学生熟悉的“水”进行探究。为引起学生注意观察水位的变化,教师事先用墨水把水染成红色。当学生观察水加热与降温的演示实验,并对观察结果作讨论得出“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结论后,教师问学生:“煤油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吗?”学生毫不含糊地回答:“没有!因为煤油不是红色的。”当教师再次通过实验显示煤油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再问酱油是否也能热胀冷缩时,令教师失望的是学生仍然异口同声地回答:“没有,因为酱油烧不着。”这些回答反映出小学生尚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他们的思维受事物外部特征的影响很大,不能摆脱具体形象(红色、燃烧)抽象关键变量(液体)作假设推理,从而不能以水、煤油或酱油的热胀冷缩为依据,得出所有液体都具有热胀冷缩性质的假设。至于液体热胀冷缩的分子运动模式这一抽象观念的探究,那更是小学生力所不及的了。
此外,实践还表明,学生越熟悉探究所开展的活动、采用的材料、涉及的背景,探究教学过程就越顺利,相反若越陌生,探究过程越难持续下去。如为探究“空气”的阻力,教师用真空管设置问题情境,当小学生看到真空管中羽毛与石头下落速度一样时,学生感到这“很神奇”、“很奇怪”、“有点吓人”,得出“没有空气,羽毛就变得与石头一样重”的结论,根本想不出与空气阻力有关的问题,以致教学无法进行。这种情况主要是学生置身陌生环境中,产生的惊奇情绪影响了正常的思维活动。因此,为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探究,并从探究教学中获益,我们建议:①选择具体、可观察的概念即具体概念开展探究教学;②围绕学生可通过直接调查研究加以解决的问题开展探究活动;③探究活动要尽量利用学生所熟悉的材料与情境;④选择适合学生知识技能水平的探究活动。
三、在成功的探究课堂上教师做什么
尽管探究应由学生自主进行,但它的成功与教师的努力密不可分。教师必须具备鼓励和引导学生成功开展探究学习的某些态度与技能。
首先,教师必须支持探究教学,必须深信学生自主决定探究活动类型及其方式的重要意义,并进而在课堂上创造民主的课堂气氛,允许学生大胆发表意见,鼓励学生自由交流。往往有这样的情况:面对学生的意外问题,由于教师自己也是“胸中无数”,于是索性抛开事先的教学预设,建议学生想办法自己解决问题,结果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思维相当敏锐,反而取得意想不到的理想效果。新课改涌现出许多这类案例,这从另一方面说明,相信学生,鼓励支持学生自主探究很有必要。
其次,要促使学生的探究成功,教师必须具备抽象思维能力即皮亚杰所说的形式思维能力,深刻理解要探究的学科内容,了解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选择和设计那些既符合学科内容要求,又适合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探究活动,并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发展思维。因此,在成功的探究课堂上,当学生从事各种探究活动时,教师要仔细观察学生的操作活动,耐心倾听学生的表达与交流,敏感判断学生存在的困难与障碍,及时调整探究教学模式与策略。
为促进学生的探究学习成功,我们建议教师采取如下教学行为:①多提开放性或发散性问题,使用诸如“你们想研究哪些问题”、“你们有哪些想法”、“如果某种情况发生,你们认为会出现什么情况”;②在提出问题之后,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而不是急于要他们回答;③对学生的回答作回应时,教师宜重复或重述学生的表达,而不是作出表扬或批评,以免学生从中得到某种暗示或偏向,从而鼓励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而不是从教师那里寻找答案或证明;④制订诸如提问、答问、分组、交流等课堂活动常规,维持课堂纪律。
四、教师如何维持课堂纪律
探究教学过程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它具有开放性和生成性。对许多教师来说,探究活动多种多样,课堂情境复杂多变,管理起来非常麻烦。从实际来看,探究的确比讲授容易引起混乱,很多教师为课堂纪律恼火,甚至出现难以收拾的局面。我们认为,探究不同于讲授,它的管理一方面需要教师树立新的课堂纪律观,改变习惯的“静听”课堂,逐步适应新型的“活动”课堂;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探究过程中的生成不是盲目的,学生的自主也不等于放任自流,仍需要教师的计划和指导。因此,为减少课堂混乱,教师应加强课前的准备与安排,课中的引导和调控,以使自主有法,生成有序。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越是强调生成,越要加强计划,做到“精彩产生预设”。
计划与准备探究教学时,重要的是使师生双方都能逐步从接受教学转向探究教学,在熟悉和掌握某种新形式的教学活动后,再作下一个新尝试。比如,对于教师而言,前面所说探究教学模式,宜从有结构的探究开始,因为它与传统教学并不存在巨大差别,师生过渡起来相对容易。如美国兰本达倡导的小学科学教学“探究一研讨”法,便属于这种有结构的探究,它之所以为我国许多小学科学教师所熟知,并得到较广泛的运用,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它充分利用儿童喜爱的活动形式与日常所熟悉材料,但却又避免对教师和学生提过高的推理要求,一般都是让儿童在归纳自己动手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得出描述性的科学结论,而很少涉及因果关系的判断与推理。反之,教师若贪多求快,一下子从开放性探究开始,课堂难免会陷入混乱状态,无法达到探究的目的,甚至会使整个课堂计划流产。
对于学生而言,他们需从事的多侧面探究活动如观察、提问、假设、分析数据、表达交流结论等有难易之别,教师应让学生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我们建议刚开始探究时,教师可把数据的选择与分析留给学生自主探究。比如,当实验活动结束获得大量数据后,让学生自己决定记录哪些数据,以及怎样记录这些数据。刚开始学生可能会感到迷惑与混乱,不知道哪些数据有用,哪些数据不合适,但只要教师给予恰当引导,询问他们为什么要作这样的选择,是随意作出的还是有什么依据,学生会慢慢明白数据的选择不能随心所欲,而要看它们是否与要解决的问题有关,明确哪些数据支持假设,哪些数据与假设相冲突。数据的选择与分析之所以适合探究,原因在于它既不是单纯的动手活动,也不是纯抽象的动脑活动,需要学生弄明白的是数据与观点之间的联系,这虽需思考活动,但不需太大的跳跃,因而是学生力所能及的。学生习惯自己记录和分析数据后,教师再作其他调整,逐步让他们独立完成探究程序中的两个或更多阶段,直到最后从事开放探究。
探究式教学是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一系列多种形式的开放的探究式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能力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它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而不是机械的记忆,同时强调学生通过参与探究问题的体验,加深对学习价值的认识,使学生在思想意识、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方面得到升华。高三复习阶段的教学往往是教学改革难以触动领域,在复习阶段的教学中,教师习惯于以自己,将自己对学科知识、技能的归纳总结细致地灌输给学生。而学生也十分“乐于”接受这种“填鸭式”的灌输。然而这样的教学更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机械记忆,学生学会的也是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的技能。这种技能既适应不了信息量大、灵活多变的高考形势,更谈不上是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了。基于上述情况,我尝试在高三地理复习中开展探究式教学模式,具体通过如下图四步骤来完成。
高考典型例题展示学生分析暴露问题教师归纳总结规律教学反思教学相长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既能够有效地暴露学生在主干知识、重要知识点中的缺漏,让课堂教学有的放矢;又通过规律总结,举一反三,能够有效地增强学生地理综合分析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地理原理解决地理实际问题的能力,适应素质教育环境下的高考。具体做法如下:
(一)高考典型例题展示,引发求知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从疑问开始,因而通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求知欲成为调动学生主动性的起点。作为教学过程起始环节,问题的设计是十分关键的,而以近年来高考题型为案例设疑更能够激发学生地理思维能力,为实现预定教学目标提供了可能。由于近年高考试题不讲究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知识点的覆盖面,而是采取专题化考查方式,要求学生对某个知识点有从不同侧面、多角度分析和解决的能力,命题的切入口小,纵向挖掘深的特点,因此在进行小专题复习的时候将近年来高考有关这个知识点的题型集合起来统一训练是很有必要的。比如分析影响工业布局因素的时候,就把2007年全国卷:
(1)高考36题和2007全国卷
(2)36题展示出来,让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二)学生分析,暴露问题高考题型的设计让学生思维活动就有了明确的目的性,他们就会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和方法,来分析、解决地理问题,这个过程也是暴露学生知识缺漏很好的方式。在具体的复习课堂中,暴露学生缺漏的方式也比较多样,通常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方式:
(1)个别提问:让个别希望生起来回来问题,要求回答结论,得出结论的依据有哪些,比如题目中的材料,图表信息,运用的地理原理等,通过对学生解题思路的分析,教师主要做好引导,分析优劣。
(2)小组讨论:对于一些综合题目,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允许同桌之间,上下桌之间进行讨论。在小组讨论时,每一位成员都需要提出自己解题过程中的方法或者出现的思维障碍,同时认真倾听其他组员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将所有的观点进行分析、归纳,得出比较全面的综合性的结论。这种合作学习方式,促进了同学之间的思想交流,学生获得了相互取长补短的机会,也提高了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合作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巡视,一方面确保纪律,另一方面个别小组,对于要讨论的内容无从下手,白白的僵持着浪费时间,此时,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提示,帮助他们打开思路,深入到讨论中来。
(三)教师归纳总结规律,案例迁移,举一反三针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教师发挥引导作用,因势利导,有的放矢,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在课堂中,教师要善于关注学生,通过以点带面,表扬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分析总结暴露出来的问题,尤其高考地理试题设计更加侧重于地理信息的判断、摄取、分析、应用能力的考查,这也要求老师要善于总结归纳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地理基础知识点缺漏,主要体现在地理概念和地理特征上;
(2)地理规律、原理不会运用,没有做到《考试大纲》要求:“理解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运用所学的地理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观点,运用地理事实材料,简明地推导或定性地说明地理规律和原理”;
(3)不能有效地从题目中获取地理信息,包括文字材料信息,统计图表信息,地图信息。
(4)地理特征、规律、成因描述不清楚。对于属于审题思路的问题,教师要对高考题型设计,题目切入口的位置、方向,以及跟书本基础知识点的联系做出深入的分析,以高考题型为案例将这种解题思路进行拓展迁移,举一反三;对于属于地理知识运用能力不足的问题,教师要善于归纳总结,将知识要素化,努力使学生答题做到“点多、面广”以适应高考踩点给分的要求。比如教师可以将工业、农业、城市等的区位因素分析,地形特征描述,影响气温和降水因素类似的地理特征、规律,成因渗透到分析高考典型试题上,让学生知道如何进行运用。探究式的课堂模式让学生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机会,但教师千万不能掉入到就题论题,讲解练习当中去,一定要不断地归纳总结地理规律,进行地理知识迁移,努力使学生对同个知识点不同角度考查和同种角度考查不同知识点的题目都能够做到得心应手。
(四)教学相长是整个教学实践十分重要的一环,课后教师可以自我反思,回忆下课堂教学设计是否存在纰漏,教学思路是否清晰,师生互动是否和谐,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阶段性地向希望生征询课堂教学意见,包括学生对教学方式的接受情况和对重要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最终达到教学相长的目标。
将探究式教学引入高三地理复习中,通过以问题为导向,尤其以高考题型为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提高将地理原理解决地理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学反思,调整教学方式,使得课堂教学更具有针对性,这些不仅使学生能更好地应对灵活多变的高考,而且使学生提高其地理素养,今后更好地应对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创设奇妙的情境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可以为学生创设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一位教师教学平面镜成像,在教学导入环节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了一个魔术表演——水浇不灭的烛焰。出人意料的奇妙情景让学生产生了认知上的矛盾,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使之萌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然后,再继续播放视频展示真相,原来是利用一块玻璃板呈现了水火相容的奥秘。这种景象是利用局部拍摄,授课时播放结合暂停操作,达到了魔术般的视频艺术效果,而这一效果正是通过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功能实现的,是利用常规的教学手段所不能达到的。因此,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可以有效开发、利用现代教学技术,给物理课堂教学增添生机与活力。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节约教学时间
物理探究性课教学往往容量较大,而适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为设计、操作、思考、交流等探究活动节省出一定的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如教学电路的串联和并联时,我告诉学生任何复杂的电路都是由串联和并联这两种简单的电路组成。接下来便组织学生分组展开探究性学习:把一个开关和两个灯泡连入电路,要求两灯能亮,设计电路。方案越多越好,并画出电路图。最后,安排学生对所画电路图进行分类、比较,给出串并联电路的概念,借此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由于学生所画电路图的种类很多,在用实物投影集中展示之后,概括出六种合理的电路,笔者利用课件幻灯片的动画效果引导学生进行分类,通过直观图形帮助学生建立了串并联电路的概念。在串并联电路的教学中,启发学生以探究的方式学习物理概念,并设计了多个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教学环节,学生参与活动较为投入。学习过程中,多媒体课件能够服务于大量电路图信息的展示、分类,营造了良好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性学习氛围,学生在“探索——实践——收获”环节中不断探索前行。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数据处理
在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引下,物理教师虽然格外重视引领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来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但实验探究的力度与效果却未能在一些教师的课堂上得以体现。如由于实验探究的器材、时间、场地等诸多因素限制,大多数初中物理实验只要求重复极其有限的实验次数,以至于闹出三次实验的数据可以得出普适性的物理规律,而两次实验的数据则不行的笑话。那么,在各方面条件有限的初中物理课堂上,教师就要尽可能地创造出贴近真实的实验探究氛围。如在探究电流跟电阻两端电压的关系的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对用电表测得的实验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得出电流与定值电阻两端电压成正比关系的结论。尽管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我还是在实验数据采集的要求上尽量放开,不要求在规定的三四个电压值下测量电流,鼓励学生尽可能地多次测量,且允许用多种电阻值进行实验。因为后面的数据处理分析工作有功能强大的电子表格帮忙,处理数据时学生只要简单地输入就可以了。这样,实验时间的`重新分配,不仅使学生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普遍性物理规律,还激发了学生利用熟悉的软件知识继续进行探索的热情。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模拟类比
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一些新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往往会成为学生深入探究的障碍。有些重点、难点概念仅凭借教师的口头讲解或借助传统手段,还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理解与掌握。而如果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则可以增强学生感性认识,降低理解的难度,促进学生的认识上升到理性层面。如在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中,我利用几何画板这一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生动、形象地再现力臂的几何模型,再加上自由的动画操作效果,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能较透彻地理解力臂的变化规律,为接下来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做了很好的铺垫。
又如教学浮力,按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首先要向学生讲解浮力产生的原因。但如果教师仅凭口头语言来向学生讲授,让学生理解由于向上和向下压力差的存在导致了浮力的产生,学生听起来会感到抽象和茫然;而如果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制作课件,以动画的形式展示当小木块下方表面压强增大时,小木块则缓缓上浮的情景,生动可感的动画效果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让学生真切地理解了浮力产生的原因。同时,这一演示也为接下来学习阿基米德原理奠定了理论基础。事实证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可以为学生创造生动、形象的学习环境,让物理教学收到事半功倍之功效。然而,在实验探究过程中,还需要教师们多做一些大胆的、有益的探索。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感兴趣的一切现象、事物、规律等,总是主动积极地去认识、探究。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设法激发学生探究的乐趣,引起探究的动机,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身边的物理现象、实验等方法来刺激学生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培养起他们的创新意识。如在上“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笔者事先准备了一些常见乐器,让学生观察乐器发声时出现的现象,亲身体验发声的变化;在“凸透镜成像”一节中,笔者要求每位学生带一个凸透镜,动手找出成像规律并自制望远镜;在“串联电路”这节中,笔者要求学生用电池、导线等制作一个音乐门铃,安装在家里。
教师还要充分利用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神秘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动机,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和实践性。如在“沸腾”这一节课中做了一个湿的纸盒放在点燃的酒精灯上不会燃烧的实验;在“大气压强”一节课中做了一个把硬纸片放在装满水的杯子的杯口上,用手按住倒置,纸片不下落的实验,使学生感到好奇,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动机。
二、注重合作交流
在现代社会生活和科学工作中,个人之间和团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十分重要的,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干出一番大事,要想有所发明创造,只有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教师在安排科学探究活动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良好素质。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在引导学生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必须重视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和交流活动。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探究者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探究者共同研讨、交流,彼此表达与相互倾听,具有一系列价值:探究者通过“相互交流”,会明白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解释,有利于摆脱自我中心的思维倾向;在合作、相互表达与倾听中,探究者的想法、思路会明晰化、外显化,探究者可以更好地对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进行审视和监控;在讨论中,探究者之间相互质疑,其观点的对立及相互指出对方的逻辑矛盾,可以更好地引发探究者的认知冲突和自我反思,深化各自的认识;探究者之间交流、争议、意见综合等有助于激起彼此的灵感,促进彼此建构新的假设和更深层的理解;探究中的合作、分享与交流,可以使不同探究者贡献各自的经验和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使探究者完成独立难以完成的复杂任务。因此,教师要创造良好的“合作交流”氛围,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和交流活动,使学生发表自己的探究成果和方法,倾听他人的探究经验,并进行客观的比较和鉴别,从不同的角度改进自己的学习经验,提高认识,克服独立探究中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正确理解所获得的知识。
三、重视引导探究方法
科学的方法是行动的指南。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层次上,更应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引导学生了解物理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教师要以问题为纽带,及时引导和指导学生把直观现象加问号的问题转化为要探究的科学问题;适时引导学生回忆与问题有关的现象,把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要探索的内容联系在一起,区分有关因素和无关因素,对问题提出初步的猜想与假设;通过讨论,修改选择设计出最佳实验方法(对比、控制变量、实验等方法);指导学生进行实验(事先交代实验的注意事项,指导学生根据实验方案选取合适的器材,阅读相关说明书,了解器材的性能和用法,按照实验方案,正确使用器材进行实验),并且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及时准确地收集实验数据,而学生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会得出各种现象及数据,再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概括后得出结论,并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指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思路、方法、步骤、结果处理等,检查是否有错误和疏漏,从而对探究活动的可靠性进行评估。科学探究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合作与交流”七个要素。探究的教与学是通过内容的操作来体现的,探究活动的组织形式是根据内容来确定的,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探究方式,探究过程可包含几个或全部要素。例如:陈述性知识或操作技能的学习,可采用教师提供有关知识和背景材料或指导阅读课文—操作或讨论—得出结论—应用反思的探究方式。如学会使用天平这一节,指导学生看书、天平挂图与天平实物,让学生分组讨论顺序和天平使用的注意事项,得出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最后进行作业。
教师应重视学生怎么学,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在原有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的基础上学习创新。教学设计要以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创新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为宗旨,以指导型探究为主要教学方法,以问题解决为主线,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注重生活实际,培养探究能力
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相当密切,在物理教学中,我们要学会将学生的探究视点从课堂引导到社会,开展广泛的社会调查及其他学习活动,切实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例如:“生活中的声音”、“比较材料的保温性能”、“生活中的测量”、“电冰箱中的物态变化”、“生活中的光现象”、“自制指南针”等,都离我们的日常生活相当近。教学之余,我们可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布置学生利用生活经历来探究新知识、实践新知识。又例如:在讲到“声现象”时,笔者要求学生调查家乡的噪声现状,鼓励学生调查了解当地噪声严重的企业,根据各种噪声研究减弱和防治方法,给这些噪声严重的单位提出整改建议;在学习了“光现象”后,笔者让学生到校外广泛了解光污染及光污染的治理,如:给学生提出探究式问题:“光污染引起的交通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在交给学生探究式学习任务时,同时将探究评价量规发给学生,学生在进行探究活动时可以作为活动依据。笔者通过不断尝试,从学生学习的每一个方面展开探究活动,一方面使学生更好地领悟科学思想和精神,经历发现科学的过程,另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其终身发展夯实了基础。实验结果表明,教师让学生感知探究模式,激发探究欲望,内化探究方法和分析探究结果,可使学生自己学会如何去自主学习,去主动地获取科学知识,从而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在学习中体验科学探究的快乐,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创新能力。
总之,探究式教学就是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亲身体验物理,在体验中感受物理,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物理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一定的学习能力。
《新课标》阐明了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所谓探究式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来说是教师启发诱导,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初中物理探究教学的体会。
一、以问题为载体,创设情景,调动复习热情
创造始于问题,问题激发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高三复习课由于时间紧、容量大、任务重等特点,常规上以教师讲述结合提问的方式完成第一轮基础知识的复习,知识的系统化网络化也多以传授的方式教给学生,所以复习课的气氛往往是紧张、疲劳、沉重的,对于成绩不理想而努力想赶上的同学来说还多了一层焦躁。这样的学习情绪和气氛对复习效果的影响极大。因此,在复习课的教学中同样需要独出心裁创设情境,在知识的结合点上巧妙设疑,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入到复习的氛围之中。如复习氧化还原反应,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知道补充维生素为何能防止与延缓皮肤老化吗?使学生联想到选修1中重点探究过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再结合生活实际,有不少女性买维生素C、维生素E美容,原因是人体的老化与氧化有关,还原性维生素可以延缓衰老,还你青春容颜。尽管这只是复习知识点前提出的一个小问题,但却使复习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营造了轻松、活泼、积极思考的学习氛围,调动起学生的复习热情。
二、变零为整,探究知识的脉络性
化学教材编写,为了教学适应学生认知规律,把概念和元素知识穿插并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不断地消化和整理,使知识系统化。所以复习课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帮助学生构建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是学习的中心,如果教师在引导学生复习时,采取简单的知识点机械罗列、知识网包揽构建和题海战术的方法,则无益于提升学生知识的运用水平。如何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构建知识网络呢?引导探究、探究性问题的设置可用于构建知识网络。
例如:金属及其化合物(新教材人教版化学1第三章)这部分内容是按单质、氧化物、氢氧化物和盐来分类,横向对比钠、铝、铁、铜的知识写法,能比较出典型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相似性,同时突出了个别物质的特性反应。但这样对每种物质并没有全面介绍,对物质的化学性质的介绍也像很不全面。所以在复习的过程中很有必要引导学生从纵向再织一张网,理清知识脉络。于是先请同学们按金属单质→金属氧化物→氢氧化物→盐这样一条主线,分别写出典型的金属Na、Al、Fe及其重要化合物,有同学自然会提出,它们之间能相互转化吗?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提问,经过讨论确定它们的转化关系,并用箭头表示出来,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总构成一个个完整的金属单质及其化合物知识网。这样教师只是一个引路人,引导学生自主进行知识归纳整理,完善知识结构,是提高学生归纳、总结能力的有效方法。又如,硫及硫的化合物知识也是零散在教材各章节中,在复习课中,我直接让学生先设计实验:制备SO2并验证SO2具有还原性、氧化性、漂白性及与水反应、尾气吸收的情况,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学生通过联想回忆,知道利用H2SO3的不稳定性、浓H2SO4的强氧化性、S及H2S的还原性都可制备SO2,同时我在讲台上放了许多仪器,请两位学生演示SO2的制备与性质实验,进一步归纳就很自然地引出了硫及其化合物相互间的知识网络。这种知识网的构建过程让学生探究进行,将被动枯燥的知识复习变成积极、有趣的探究过程,使学生的知识真正实现了内化,印象深刻,经久难忘。
三、变单调型练习为趣味型练习,激发探究欲望
在“耳熟能详”、“熟能生巧”的思想指导下,长期以来在高三复习课中都以练为主,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习题,让学生练习再练习。学生成了一台解题机器,单调乏味。那么,如何克服这一弊端呢?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往往都对自己熟悉的事物感兴趣。习题生活化、主题化,能让学生感觉化学就在身边,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以致用的渴望和兴趣。因此,在设计练习时,应设法增加一些具有趣味性、贴近生活的习题,以调动学生的感觉、情绪、智慧,让他们以愉悦的心情投入到思维活动中,不断的探索,逐步形成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并且根据化学学科特点,每年的化学高考题中都会有一些与近年科技前沿相关的信息题出现,更应该注意及时捕捉与化学相关的科技要闻,注意及时收集各类与化学相关的新信息题,在复习教学中渗透这些最新的信息资讯。例如:被吵得沸沸扬扬的苏丹红事件、巨能钙事件、孔雀石绿事件,纳米材料、液晶材料是什么,把二氧化碳可“埋”入地下抑制温室效应,“甲醇基气体”可杀死非典病毒,大肠杆菌可以做电池原料等等,都是很好的课堂素材,及时把其引入课堂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能提高解信息题的能力。
四、适当的合作探究,拓展思路,增强信心
进入高三,面对日益灵活、发散性思维很强的高考题,相当部分学生对自己信心不足,尤其是一些基础不扎实的学生,在复习课中总觉得这也不懂那也不懂,产生焦躁心理,很难有好的学习效果。而运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加以适当的小组合作,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如:2003年上海卷中的一道实验设计题,实验室有CuO和Cu粉的混合物。请你利用给出的实验仪器及试剂,设计两种测定该样品(已称得其质量为m克)中CuO质量分数的方法。对于这一类实验设计题目,理论性的设计原则学生们一般都烂熟于心,但具体运用时往往会考虑不周,叙述时丢三落四,或者想来想去都想不到多种方案,成为得分“杀手”。若教师直接反馈纠正,学生们肯定会认真听讲,快速记录(甚至照抄)现成的结论,这不利于创新素质的培养,稍微换一下题目,学生的思维又启动不了。针对这种现象,复习课上给出实验设计题目后,要求坐位相邻的四个同学为一组,每人先写出自己的答案,然后相互交流,补充完善,形成小组结论,最后将各小组答案综合整理出较完整、理想的实验设计方案。这样由同伴间的相互补充反馈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和思路的拓展,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在交流中找到自信。相似的开放性习题都可以应用这种方法。
总之,探究式教学可以渗透到复习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如:创设情景引入复习、探究知识的脉络、习题引导探究、说题引导探究等等。通过探究式教学,复习课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程度显著提高,复习效果越来越佳,能有效地启动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