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培训归来,一同回来的还有一本书——《输在起跑线上的哈佛男孩》。咦?这书名怎么这么奇怪?他输在了起跑线上同,难道还能赢吗?还有,为什么要在“输”字上加上引号?带着许许多多的小问号和难以遏制的好奇心,我翻开?这本书。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天哪,他这种情况,算是输在了起跑线上吗?嗯?他就是输在了起跑线上呀!你看,他上小学时留了级,中学时成绩一直是班里倒数,可……你再看看他长大后的成绩。上“东俄”大学时当了宿舍管理员——校园里薪水最高的工作;在“密州大”创办了“布莱德中国物流论坛”,获得惠尔浦实习的机会,后来在联合利华实习8个月,为公司解决了不少问题,毕业后在DELL工作,考上了哈佛MBA……长大后和小时候判若两人呀!如果小时候他没有打下基础,他怎么可能…… 噢,对了,他长大后为什么能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呢?
是因为他的软实力基础!
说实话,“软实力”这个词我也是第一次听说。那么何为软实力呢?
软实力,就是除学习成绩以外的能力。比如:运动能力,演讲能力,领导能力,吃苦能力等等。书里的主人公——于智博哥哥,其实,在软实力这方面没有输在起跑线上,所以“输”字上加了个引号。
那么,软实力,你注重了吗?
人生有无数条赛道,可是,有好多人只注重“学习”这条赛道。不知是哪一年,有了这么一句口号:“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说的当然是“学习”赛道。
于是,就有了一批批在提高学习成绩上绞尽脑汁的孩子。可是,在“软实力”的赛道上,只有稀稀拉拉的几个人在奔跑。
成功人士能有几个呢?如果说硬能力(即学习成绩)好的人一定能成功,那为什么只有几个人成功了呢?那么多的高材生呢?
所以,我呼吁:在注重硬实力的今天,也要着重培养软实力!
有些知识学了不一定有用,但软实力却能助你成功。名校哈佛,录取人时,不但要看硬能力,还要考验软实力!
说来惭愧,我的硬能力不错,但软实力还是有些欠缺。比如,书的作者认为最重要的软实力——体育精神,恰恰是我的最弱的。于哥哥在球场上所向披靡,威风八面,而我,跑不了几步就开始喘气;于哥哥被人撞倒了,眼冒金星,还说:“继续练!”。而我,才练了几小时篮球,第二天就走不成路了,练篮球这件事也不了了之了。我要向于哥哥学习,在培养硬能力的同时,还要注重训练软能力!
近日,阅读了《“输”在起跑线上的哈佛男孩》这本书,或许是独特的.书名吸引了我,让我没按“要求”阅读,来了个一睹为快。封面上的“输,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后劲。找到自己最佳的匹配,按照个性规划未来,让软实力助!”和“蜗牛只要能够爬到山顶,和雄鹰所看到的景色就是一样的。”两句富有哲理的话语像磁铁一样吸引着我,让我急切地走进书中,真切地感受了于智博的成长传奇。一个晚上的时间书就读完了,读完后我掩卷沉思,心中涌起许多个假如:假如于智博不到美国,在国内上大学会怎样?假如国内也有与美国同样的教育制度,我们的教育会有怎样的发展?假如我们的政府能有像美国一样的高投入,我们的教育又会怎样?
于智博的成长经历可谓传:21岁的他竟被当时全球最大电脑商戴尔电脑公司聘用,先后在3个重要部门任职;哈佛大学商学院毕业,曾是花旗银行10名“全球领袖计划成员”之一; 29岁时已经是世界五百强企业联想ji团的总裁高级助理。可就是这个被书中称为“输”在起跑线上的哈佛男孩,在国内时小学留过级,初中成绩倒数,而后来到美国最小级别的乡村高中——密歇尔高中就读,再到普通的东俄勒冈大学求学,最后成功迈入哈佛商学院 。于智博的经历可谓传奇,但于智博的成长经历至少说明一点,那就是:真正的成功是终点的成功,而不是起跑时的快与慢,因为人生是一场漫长的耐力赛,不是短跑。
虽然成功不能复制,但于智博成功的经历带给我们太多太多的启发。美国的教育说来道去,我想无非就是咱们所说的“素质教育”,也就是关注人的智商、情商、生活学习中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对于素质教育,我们再熟悉不过了,我们不是每天都在喊 “素质教育”吗?可“素质教育”现在实施的怎么样?不得而知。现在很多时候检验素质教育的很大方面往往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考试成绩成了检验素质教育的重要标准,学习成绩差,就是智商低的代言人,学习成绩好,一好百好。现在,于智博的典型案列告诉我们:“好学生不是培养出来的,是放养出来的!”
苏格拉底告诫我们:“认识你自己!”读了这本书,我也在努力的自我反思,努力地给自己寻找最佳匹配:
1、全面的看待学生。用欣赏的目光关注每一个学生,学习成绩不是学生的全部;
2、关注学生能力。学生在学习方面的表现只是他的一个方面,不代表全部。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着很在的潜力,关键在于找到适合他们的最佳匹配,赋予学生肯定,给予他们奋斗动力——自信心;
3、给学生充分的师爱。正确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意志、意识、品性、品德,相信每个学生都是优秀的;四、寻找到符合学生性格的匹配,从根本上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人生有多个起跑线,也许我现在落后于人,但并不见得会永远落后于人,找到属于自己的最佳匹配,这才是最重要的。”五、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的教学不局限于书本知识,让课堂服务于生活,让生活充实教学。
唐旭东说:“于智博的人生经历之所以对学生有意义,是因为他的经历是可以复制的。”是的,只要我们老师觉得每个孩子都是重要的,每个孩子都可能是天才,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给他们多一些期待、多一些信任;如果每一个学生也来尝试复制于智博成长的经历,相信不久的将来,中国可能还会出现第二个、第三个的于智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