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问课堂读后感

马振华

  扣问课堂是一本好书,它为我照亮教育中前进的道路,解开我心中困惑的结,让我们找到属于自己的心灵方向。

  这本书从不同的角度深刻剖析课堂之病症,让我陷入沉思,并获得心灵的顿悟。

  书中阐述的一些观点让我耳目一新,并有了新的认知。

  观点一:跳出课堂看课堂。

  课堂对于教师而言,犹如人的脸面。

  如果就课堂论课堂,抛开课堂背后的本质,就会背离教育,渐行渐远。

  这如同仅从美化脸面上做文章,涂脂抹粉,而不顾及人的内在品质。

  我们应该跳出课堂看课堂,离课堂远一点,才能把课堂看得更清楚更明白,就会消除对课堂已充溢的感性,培育更多的理性,即从自身专业素养、外部条件等课堂外的宏观认识上去理性思考,这样也许会对课堂教学问题认识得更深刻、更持久。

  像这样跳出课堂看课堂,让我们老师换个角度看自己的课堂,作为一个旁观者理智的分析自己的课堂,换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自己。

  为我们的反思成长提供了一个新的渠道。

  书中帮助我们分析了课堂效率低下的原因:

  (1)教师教学思维不够清晰与接受的'逻辑训练有关。

  这是教师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的疏忽而导致的。

  书中告诉我们,哲学课程与教育学课程都以培养教师的教学逻辑思维能力为主,为我们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指明了方向。

  (2)课堂教学中重点知识与非重点知识的混淆,在于教师对学科知识与教学大纲的理解不够。

  很显然作为一个专业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效率,首先要在专业上过硬。

  观点二: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对教师的爱”的“教师对学生的爱”才可能提高课堂效率。

  是的,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搞不好会“因爱致恨”,如果把“关心学生”转换成“关心学习”,在学生看来是功利的表现,对于考的差的学生他们或许不需要教师讨论成绩好坏,而是需要教师理解他本人的辛酸。

  同时作者还告诉我们,教师给学生心理上的安全感,给学生以尊重和关爱,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学生会爱上教师。

  决定师生关系的并不是教师是否应该爱学生,而是教师对学生付出的爱,能够换回学生对教师的爱的比率,要想提高这个比率需要的是教育智慧,而不是简单的增多感情投入。

  因为感情投入越大,感情的使用率越低,学生的反感就越厉害。

  为了让学生喜欢老师、喜欢学习,我们应该采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的方法。

  从书中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实质上,学生无心于课堂的责任还在于教师。

  我们的课堂就好比一个剧场,不管上演的是多么精彩的剧情,旁观者注定是要离场的。

  学生如果当不上导演,甚至连群众演员也当不上,也就注定了他们离场的必然。

  因此,在课堂上我们要尽量让每一个孩子参与课堂,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事可做,让每一个孩子在课堂上都有所收获,只要能让孩子有所收获,参与课堂,学生就是学习的主人,课堂就是属于孩子自己的,因此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是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

  如今考试成绩不仅仅是学生的命根,她还是教师的命根、学校的命根、家长的命根。

  问题在于,一旦学生的考试成绩成了他人的命根时,学生也就成了追求考试成绩的工具与手段。

  所以,把考试成绩作为他人,而非学生的命根,这才是应试教育的病根。

  正是考试分数主体多元化、考试分数功利化与教育教学眼前化等现象,异化了当前的教育教学。

  我们教师无力改变大环境,可我们有责任把自己的课上好,并潜移默化地调整学生的态度和思想。

  当教师是一份良心活,我们既为人师,就要用心搞真教育,走真正的育人之路。

  社会上每个人都应有各自的位置,而我们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作为教师,我们在上好自己课的同时,还要时刻懂得如何关心差生、尊重差生和热爱差生。

  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必将使差生在学习过程有良好的心境、愉悦的情绪来激发积极认识和意志活动。

  教师要像爱护自己子女那样无微不至地关心他们,和他们交朋友、鼓励他们大胆发问,不厌其烦地给予解答、从内心深处注意发现他们的难处和可爱之处,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及时地发现他们的进步并给予表扬和鼓励,使他们找回自尊、树立信心。

  这本书,耐人寻味,无论从思想上还是行动上给我带来深刻的震撼和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