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好友推荐我有空看一下,余秋雨先生系列书籍。其正在阅读《中国文脉》一书,故亦从此书读开去,以窥端倪。自上周从淘宝天猫购得《中国文脉》一书,即阅之。
深深被余先生文笔吸引,第一次看到有人以人为脉,以史为鉴,融会贯通将史上孤立的人物,孤立的事件,通过文化的启承转接发展串联在一起。使每一个历史人物,宛如昨天,就在眼前,是那么有血有肉活灵活现,个性实足,仿佛隔空在与历史人物对话,仿佛余先生穿越到4000年前的古国,一步一步沿着每个朝代,一路一风景,详细记下了沿途所见所思。真实所见的就如实记叙,道听途说的,难以见证的,多方求证,力求真实。史上没有结果的,想象无穷而符逻辑。
其将文人、政治家等,置身于当时当刻来分析,显其质,传其神。将历史人物以史学家般的研究并给予文学家的独到见解,让枯燥的历史人物生动而易读易懂。
复原人物情感,凸显历史地位,摘其一二感受如下:禹传位于子,结束了禅让选贤,开创了世袭制,实是无奈防争斗;老子之学乃吾友,道法自然,沁人心脾。孔子之学乃吾师,深深教诲,发自肺腑。两者秋水共长天一色,相映趣;一身侠气,四海为家,充满理想,自视过高而缺乏判断力和执行力的李白,时时想报效朝廷,却输得一败涂地;南山脚下,悠然采菊,怡然自得的陶渊明,数百年后才被人记起;聊发少年狂,欲要射天狼的苏东坡,多次被贬谪,等不到冯唐持节云中;当年万里觅封侯,却身老沧州的陆游,至死也未见九州同;本想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辛弃疾,可怜白发生;八千里征途,三十年征战,而怒发冲冠,欲雪靖康耻的岳飞,终究不抵流言,空悲切;不畏汉武,严谨记实,受奇耻大辱后仍不停笔写《史记》的司马迁,人情失恰,不知所踪;死而后已,鞠躬尽瘁的诸葛亮,终究敌不过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曹操。前者忠心耿耿,留下《出师表》受人敬仰,后者雄才伟略,成就一代文豪;墨子兼爱非攻过于理想而不宜推行,孔子仁爱人本现实而易行;持《离骚》,问九天的屈原,一路在问却无人回答,曲高和寡,郁郁寡欢,投江而去!
综观余秋雨先生在本书所写的文人志士,大多壮志未酬,空留遗憾!但是正是这帮豪情高涨,充满斗志却显无奈,似是不懂风情的文人志士,传承发展了中华文化,是真正的民族脊梁!他们那种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置生死与度外,不失气节大义的气概,是我等学习的楷模!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中国文脉,好大的气派!读完余秋雨先生的《中国文脉》一书,我长时间沉浸在一种感动和震撼之中。
中国文学几千年的发展史,著作浩如卷帙,星光璀璨夺目,哪些作品和人物能够经历时间的考验,可以成为穿越时空成为不朽的经典?余秋雨先生站在历史的高度,以他独特的视角,灵动的思考,运用"减法"的研究方法来梳理了中国文学的脉络。他说:"减而见筋,减而见神,减而得脉"。在博而精的文学基础和底蕴之上,他目光如炬,深邃的穿越漫长而悠远的历史,进行了大胆而独到的取舍。
秋雨先生的中国文脉,是中国文学历史发展中最高等级的生命潜流和审美潜流。这股潜流体量不大,不一以贯之,时断时续,就像一条倔强的山脊连成的天际线,绵延不断,生生不息,代代相传。正是这条天际线,让我们知道那个天地之大,以及那个天地之限,并领略了注定要长久包围我们生命的文化仪式。
等级,是文脉的生命;等级,是由品味来决定的。品味决定等级,等级构成文明。秋雨先生的中国文脉,是中国文学的等级和品味,是精神文化层面上的高低之分,是民族大道,人类尊严。文中字里行间都充满着秋雨先生慷慨豪迈的情怀,俯仰天地古今的感悟和对中华文学家园满腔的热爱和关切之情。
从汉字的起源到诗经的出现,从先秦诸子到汉大赋,从魏晋南北朝到大唐盛世,从英杰辈出的宋代到文脉衰弱的元明清。先生用诗意充沛的笔墨夹叙夹议,带领我们去亲近百花齐放绚丽多姿的先秦诸子、僻居荒村气定神闲的陶渊明;去敬仰行吟江边孤傲悲怆的屈原、倍受酷刑而握笔的司马迁;去了解风骨飘逸桀骜多才的魏晋名士、唐诗宋词巍峨顶峰上的诸多身影……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逐渐模糊的形象,通过他的.文字,变得清朗而感性,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和别样情怀。同时,秋雨先生对影响中国文脉至深的科学制度,进行了深刻批判和公正评价,并剖析了文脉的根本,用清新简练的文字表达了精神之脉和人格之脉的深刻思想与启蒙精神。
在饱蘸深情、荡气回肠的笔墨间,我们也不难发现始终云绕着秋雨先生的淡淡忧伤和飘忽的无奈。中国文脉源远流长,有过诸多的辉煌,也有过百年的苍凉。中国现代文学成果寥落,偌大中国没有出现过一个近似于王阳明的哲学家,也没有出过一个近似于曹雪芹的小说家。研究队伍的夸张、伪饰、把玩的风尚大幅贬损了文学的形象。面对当前寂寥的文化良知领域,秋雨先生主张重启文脉之思,重开严选之风,重立古今坐标,重建普世范本,清理地基搬开芜杂,寻获大柱石基,让出疏朗空间,洗净众人耳目,呼唤亘古伟步,期待中华文化的复兴。
现代是如此的荒瘠,我们不要在那里流浪太久。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心浮躁。中国文脉在今天的断裂,是中国文学的悲哀,是中华民族魂的失落。
中国文脉她不是一篇散文,她是一种宣言,是一种思想。她对于提高我们的精神生活,防止当今工业社会人性的异化和疏离,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读《中国文脉》一书至少可以让我们短时间沉静下来,细细体味文中优美的词句,慢慢感悟文学的品味;忘记尘嚣,忘记利益,忘记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耐心地回顾过去,静静地审视周围,回归自然回归本我。
明天,我们还能这样吗?
意志是每一个人的精神力量,是要创造或是破坏某种东西的自由的憧憬,是能从中创造奇迹的创造力!
借着暑假这个空闲的假期,我花了7个小时把余秋雨的《中国文脉》读完了。总体感觉给自己的中国文学史复习了一下。复习过程比较轻松。有笑着感叹的地方,也有不甚满意的地方。
新意并不多,把冷饭热炒一遍,模模糊糊都是晓风明月的感觉。好在时间线索比较清楚,分类也比较明确。
最不满意的地方是他因为对曹操的偏爱,冷落了孔明,冷落了三国。对罗贯中缺乏足够的敬意。
其次是他对越是遥远的东西评价越高,越是接近现代的文人和作品,越缺少充分的评价。好像是文脉消失了一样。这个见解缺乏说服力。
第三是对百姓在文学史上地位评价的前后矛盾。前面说稷下学宫里不需要草民。后面又说只有百姓还记得屈原,好像给了屈原无上文学地位的是百姓。
最后是对红楼梦的解读评价,虽然很高,说这是人性生存与美好的幻灭,但是分析软弱无力,缺乏独到见解,又不敢在众多理论中阐明旗帜,不够给力。
为了可以追求语言的生动,很多地方做了一些想象,确实有效果,我往往就是被此逗笑。但是越到后面,越觉得写法出现模式化,就在笑不出来了。
《中国文脉》是一本很不错的书,在这我也推荐大家有机会一定要看下。
我读了余秋雨先生的《中国文脉》。这本书从一开始就深深地吸引了我。作者开篇第一句即指出“中国文脉,是指中国文学几千年发展中最高等级的生命潜流刘和审美潜流。”谈到文化,势必是一个极为博大深远的话题。它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根源,是我们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历经千余载岁月的涤荡,我们获得了不计其数的文化瑰宝。面对如此之繁华盛景,一个中国人,若是对自己的文化渊源一无所知,甚至鄙薄,显然是极端可怕的。这不禁让我们意识到,品鉴和把握先祖赋予我们的财富,并将其不断延续,推向高峰,是每一个炎黄子孙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古往今来,文化洪流奔涌不息,其之大,浩浩荡荡,其之深,难寻其底,其之绚丽多姿,琳琅满目。正如我上文所说,把握和品鉴其精髓是关键所在。而文学的发展变迁正是华夏文化延续变化的一条清晰而又重要的主线,它的活力充分展现了我国文化旺盛的生命力和璀璨的精华。因此,抓住这条主线,有助于我们更准确,更深刻地领悟文化的神韵精髓。
然而我惊喜的发现,点明主题之后,《中国文脉》以中国文字起源为原点,从《诗经》讲起,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楚辞,再到秦汉时期的统一与书同文对文学的影响,汉赋及《史记》,魏晋时期的三曹及“竹林七贤”等文人雅士的诗作文采,再到唐宋诗词,元曲及明清小说,一气呵成,展现出一条清晰的脉络,既是文学的发展,亦是历史的变迁,生动地为我解读了中国文化的演化过程。
纵观全书,开始的两个篇目,《中国文脉》和《笔墨历史》是总体纲领,它们酣畅淋漓地揭示了三千年中国文学的精神主脉,以及作为文脉载体的中国书法史,之后是对每个时代文脉分别以个体进行精细论述,使全书更加丰满充实大浪淘沙,历史沉浮,那一条贯穿中国文化的文脉正逢抉择的关键。我们面对着继承与发扬的机遇与挑战,余先生的作品点明了社会的现状与背景的潮流。经典不可复制,此话掷地有声,既承认了人类一切文化壮举由盛而衰的必然规律,同时也提出,应当敬畏经典,保护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