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读后感800字1
《人生》讲的是主人公高加林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高加林是一名在农村环境下的知识分子,高中毕业后回到农村做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既能体面的展示他的才能又可以让他对未来充满希望”。但是好景不长,村长高明楼的儿子高中毕业无事可做,高加林被替代了下来。正当他失意无奈被迫重回土地之际,村里最漂亮的姑娘刘巧珍闯入了他的生活,在善良的刘巧珍眼中,高加林就是一个完美的化身,她不顾村里人的指指点点,向高加林表白了,故事看似正在向人们料想的结果发展。
然而,命运总是充满惊喜和机遇,当兵走了几十年的叔叔荣归乡里,这为高加林提供了一次回到城市的机会。在城里,高加林重遇了他的同学黄亚萍,一个活泼开朗又能在事业上帮助自己的现代女性,高加林经过惶惶不安的思想斗争,最终选择了与农村姑娘刘巧珍分手。
选择总会付出代价,因为黄亚萍的恋爱自己被情敌张克南的妈妈告到纪检处查到“走后门”,高加林再次被命运作弄了,不得不重新回到生他养他的土地。善良的村里人并没有看他的笑话,家乡人给了灰头土脸的他各种安慰,德顺爷爷用朴实的话语为高加林找回自信,已嫁为人妇的刘巧珍一把鼻涕一把泪在高明楼面前为高加林央求工作……
读完《人生》,给了我一些想法。
人生,有时候需要妥协,在高加林被辞去农村教师职务之后,他不得不向村长高明楼低头哈腰,放弃“清高”,求得一份“掏粪工”的工作;面对现实,不得不卖白馍换取买油盐。还要在清苦的生活中避免与同学相遇暴露自己的不堪。
理想从来不乏浪漫与传奇,当理想照进现实,我们或许只能去适应现实,向现实妥协。抱怨、牢骚并不能改变适者生存这个铁律,向现实妥协是一种智慧,也考验着人们的勇气。
人生,要面临很多选择。如果高加林经受了生活的考验,坚强能干的巧珍是他幸福生活的不错选择;如果没有后来的变故,放弃巧珍的同时是告别了粗俗底下的农民生活,高加林也将迎来他更为广阔的未来。
人生,要学会珍惜和感恩。面对朴实的乡亲给他的各种安慰、善良的刘巧珍对他背叛的包容、德顺爷爷为他在村长面前斡旋,高加林趴在热情的乡土上大声痛哭。
现在,似乎每个人都有一个强大的内心世界,它驱使着人们追求更大的权益,是人们自我提升的源泉。但在人生道路上我们不得不去面对很多岔道口,我们不得不让自己的人生本源、价值道德和理性思想反复斗争而做出抉择。走过之后,回望自己的人生,或许能给我们带来很多美好回忆,我想这就是《人生》要带给我们的真谛。
《人生》读后感800字2
读完了路遥先生的代表作《人生》,感慨良多!当年大学时候读他的成名作《平凡的世界》算是浑浑噩噩,现在过去了大概有十五年了,再读他的作品,似乎读到了他身上特有的那种黄土高原的气息!让我有种去看陈忠实先生《白鹿原》的欲望,一方水土养育着一方拥有很多共同的人。
读过这本书第一个感觉就是干净,不拖泥带水,读起来相当舒服!黄土高原的质朴跃然纸上,梦想与现实总是会有距离,恋爱与结婚也不是一码事,但不管怎样总要把双脚踏在这个真实的土地上。生活中让你苦恼的一面,总蕴涵着种种甜美;让你轻松的一面,总有藏着种种你忽略的不堪。这本书叙事并不复杂,甚至在我看来似乎过于简单:主人公由民办教师转为务农,而后又去县城当记者,最后由于被揭发回乡!情感段落也很简单:由于心情压抑与爱慕自己的女孩恋爱,到之后的为了灵魂上的沟通与前者分手,与曾经的同学相恋,到最后的由于回乡的再分手!能把人性和社会的复杂简化到如此简单的故事中,并且把故事讲明白,再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本就是一种水平!
这本书创作与80年代初期,当然也印着鲜明的时代烙印。首先是写作手法上,文中有些地方:“高加林的悲剧包含诸方面的复杂因素——关于这一切,就让明断的公众去评说吧!我们现在仍然叙述我们的生活故事。” “他折一枝柳树梢,一边走,一边轻轻抽打着路边的杂草,心想:他回到村里后,人们会怎样看他呢?他将怎样再开始在那里生活呢?可是现在……他忍不住一下子站在路上,痛不欲生地张开嘴,想大声嘶叫,又叫不出声来!他两只手疯狂地揪扯着自己的胸脯,外衣上的钮扣“嘣嘣”地一颗颗飞掉了。”按照现在写作的处理方式可能就不会加入作者的旁白,也不会太清楚的来用“心想”来直接的表述,这样故事的叙述可以更加的平稳,更能引起读者的深思。当然,这也是先生的第一个可爱之处。然后是对于时代的理解,在那个年代,政府人员、父老乡亲、亦或是工作伙伴,整个的大趋势都是正直无私、单纯可爱、团结友善的,对生活在新世纪的吾辈只能呵呵了。对于这种内心对社会趋势的理解,是先生的第二个可爱之处。真心的希望人生能像《人生》一样简单,在不堪的时候,更多的感受是生活的美好。
前段看到“简书”上有一篇叫写书并不复杂,我真心不敢认同,我感觉写书不是套路,写出一本书出版并不难,要是写一本书能把自己对于社会与人生的理解提炼出来融入故事中,似乎并不容易。真正能让人称的上先生的作家是不是应该对眼前有深于常人的洞察,并且能印于纸上,让读书的人略有所感呢?读书是大众,写书也在大众化,但用心读书,用心写书似乎不那么大众了吧,用心写大众能读懂的小众书似乎更加小众了吧!用金钱和畅销量来衡量文学作品,总感觉不是那个味道。
《人生》读后感800字3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秒。
在大山里面,有一个心怀大志,一心向往城市与自由的年轻人高加林,还有一个朴实善良,脑子灵光但没上过学而略显低文化的年轻姑娘刘巧珍。他们俩身边,有一群性格各异的人,加林的母亲和父亲对他宠溺,而身边的刘之本等人对他却是冷眼无视。他有着顽强的精神却被迫仅以耕地的方式去获得地位、获得在村里的尊重、获得一个正常人的称号。高加林生活在这样一个矛盾的地方,但是矛盾中又给高加林一些意想不到的地方,与巧珍的相遇让他享受到了爱情,让他的心不在局限于耕地的痛苦当中,而且在向现实乞求的转角,阻止了高加林往错误的方向一直走去。巧珍代表的,是所有人都代表不了的自由和善良,她恳求高加林,让他在极其局限的情况下找到了精神的力量。他开始得到了机会,是高明楼为他走后门找到了报告员的职位,这让他开始得意忘形。高加林逐渐喜欢上了高中同学邓亚萍,二人开始相爱,但始终是沉醉在由仰慕组合成的恋爱感觉,缺乏自由和善良。没有这些的支撑,高加林的未来变得越来越迷茫,最后因人举报,一下子回到农民,重新开始了他的闯进城市之路,多了一份真实,不在向往虚假的自由。
说了那么多,造成高加林这种命运的原因有很多,一种压抑的社会环境下,一种自身精神也没有的整洁的条件下,才会使高加林失去了最后的胜利。他追求了虚假,高加林没有自己真正追求的社会目的,没有真正的爱情观。我们生活在这样的'时代里,是不会有这样的结果的。自由,平等,和谐,富强,民主,文明,诚信,友善,法治……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追求,这是我们所要达到的社会目的。一个农民,他理解*核心价值观的含义,他生活在现在这个时代,他能够活得出色,像高加林这样的文化人,更能获得出色的生活。这就是*核心价值观的力量。
我们似乎从不在意,但生活中的处处体现。我们向往着衣食无忧的未来,向往一种自己做主的生活,这就是富强民主。喜欢与人交往,行为文明,这就是文明和谐。在社会受到不平等待遇,有法律保护,这是公正法治。保护国家荣誉,坚守自己的岗位,这是爱国敬业。这是*核心价值观,也是我们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个人要做到的就是文明和和谐,爱国和敬业,诚信友善。国家层面就是富强民主,公正法治,自由平等,高加林处在一个没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环境,我们则生活在这种环境中,我们应正视这种正能量,正视*核心价值观,他引导我们,为我们的未来营造良好的环境。
我们处在这样优越的环境下,我们将会以最大的努力努力学习,去工作,去努力实现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去努力实现自身的*核心价值观。
《人生》读后感800字4
路遥的小说读起来总是那么苦涩、艰难、悲苦和凄凉,也许在那个艰苦、贫瘠、混乱、动乱的时代背景之下,举步维艰、吃苦耐劳、勤俭节约、败于现实、趋于命运就是人生该有的样子,因此无论是路遥本身,还是小说的主人公高加林,他们都只能努力的活着、拼命的活着、不甘心的活着、磕磕绊绊的活着、平凡的活着,最后在无声无息、不情不愿、不由自主的消逝而去,然后为自己传奇的一生画上句号。
小说《人生》中的男主人公高加林是一个悲情的人物,作为陕北高原的一份子,他迫于凄凉的宿命只能作出一个又一个艰难的抉择,因此他内心充满了煎熬、痛苦、迷茫和失意。所以也就有了高加林离开故土,回到故土,再离开故土,再度回到故土的曲折经历,这让读者觉得很是难受、震撼、心疼和怜惜不已。而让我感触最深的一幕就是高加林失去工作的瞬间,那一刻我似乎能感同身受的体会到高加林内心的质疑、不公、委屈和绝望,所以当高加林内心在哭泣嘶吼的时候,我也忍不住泪流满面、心痛如绞。
高加林是一个有志青年,当他凭借着努力、拼搏、辛酸和卓越成为村里的教师时,他是激动、开心、满足和甘愿的,自此他也以为自己真的做到工作稳定、前途光明、命运坦荡了,他也是真的坚信读书改变命运的真理了。可是时不逢人,高加林出生的年代给他戴上了沉重的枷锁,所以当他的工作被有权有势的大队书记的儿子顶替掉的时候,他连挣扎、投诉、控告、争取、抗议的机会和平台都没有,这真是让人觉得无奈、可悲又愤懑不已。可是正如高加林的父亲所说,为了好好生存下去,人就要学会圆滑、妥协、忍耐和牺牲,因为当人处于低位的时候,那就得以低姿态的模样去生活,而这就是残酷的现实。
《人生》这部小说的悲苦基调极其符合当时那个艰苦的时代,而通过这部作品,我也再一次真切领略到了那个时期的文化、背景、生活和风情,这让我触动很深。再者,通过高加林这个人物,我也深刻了解了父辈们艰辛、悲惨、困苦的生活,这让我更加懂得了艰苦奋斗、勤奋上进、不卑不亢、顽强坚韧的重要性,所以我很喜欢《人生》这本佳作,也很欣赏路遥这个传奇作家。
《人生》读后感800字5
小说主要讲述了主人公高加林是村里少有的文化人,高中毕业回到村里后当上了民办小学的教师时,他很满足这个既能体现他的才能而又对他充满希望的职业,但是好景不长,他就被有权有势的大队书记高明楼的儿子顶替了,他重新回到了土地干起了卖蒸馍,出山劳动,挑粪的工作。但当叔叔高玉智转业回到家乡当了县劳动局局长时,加林的机会又来了,副局长为讨好他,为他安排到县委做通讯干事,使他重新回到了城市。可是没过多久,加林通过关系得到城内工作这件事终于被人告发了,他再次回到了农村这块土地这段大起大落的人生。
在这中间还穿插了两段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的主要矛盾。正当加林第一次回到农村失意无奈,甚至有些绝望的时候,善良美丽的农村姑娘刘巧珍闯进了他的生活,刘巧珍虽然没有文化,但是却真心真意地爱上了高加林这个“文化人”,她的爱质朴纯真,她以她的那种充满激情而又实际的作法表白了她的炽烈的爱,让他失意时找到了精神上的慰籍。而随着加林重新回到城市,又让他重新遇到了他的同学黄亚萍。与巧珍相比,黄亚萍无疑是位现代女性,她开朗活泼,却又任性专横,她对高加林的爱炽烈大胆又有一种征服欲。高加林的确与她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他们有相同的知识背景,又有许多感兴趣的话题。当黄亚萍提出带他去更大的城市(南京)发展时,加林进入了一种艰难的选择之中。在经过反复考虑后,他无情的抛弃了巧珍,最后无奈的巧珍下嫁后川马店村一队的生产队长马拴,可心里依然记挂着加林。可当加林再次回到农村亚萍还是和他分手了。
看完这本小说给我的初步感想就是:生活啊,真是开了一个玩笑。每一个选择都至关重要,都会影响一生。主人公高加林经过反复折腾最后还是回到了农村这块土地重新开始自己的人生。如果当初他选择了巧珍而非亚萍,那么亚萍就不会和克南分手,也就不会有后来克南母亲举报加林走后门,说不定加林就不用回到农村继续在县委工作;但他如果选择了亚萍而非巧珍那他就可能去更大的城市一展自己的才华,这正体现了他热爱生活,心性极高,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的精神。这真是个两难的抉择,这让我想起了我第一次教书时讲的课文《未选择的路》。也正如作家柳青说的: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回过头来细细的品味这本小说的最后一章——第二十三章,路遥先生用并非结局做为副标题。这章主要讲了高加林从县委回到农村路上回忆起和巧珍以前在农村的点点滴滴后悔不已,和遇到老光棍德顺老汉,德顺开解加林,他的所有的理想和抱负如同过眼云烟难以挽留了。难以承受的是这份打击更难以面对的是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他褪去了骄傲,认清了现实,接受了德顺爷爷的一翻话,而后懊悔的扑倒在了地上。我认为路遥先生用并非结局告诉我们加林的人生路远非这本小说里写的已经到了尽头,他的人生路才刚刚开始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还有更丰富的经历在等着他,也告诉加林和广大读者只要生命没走到尽头就永远在不断的探寻人生这个主题,何况他还年轻,德顺老汉70了还在摸索,这大概就是路遥先生在探索人生路中的真实写照吧。用一个不是结局的结局告诉人们他还在思考在城市化的浪潮汹涌而来的种种冲击中,农村知识青年该如何作出选择。
我觉得路遥先生通过小说《人生》在探寻人生的同时也启发读者去反思自己的人生,哪些地方做好了,哪些地方做的还不够,将来的人生路该如何做出选择,何去何从?给自己一个重新认识自己和定位自己人生的机会,当代很多名人都说《人生》让他们重新认识了自己。贾樟柯曾说30年阅读史中对他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是路遥的《人生》,《人生》让他开始对社会有了新的认识,开始思考他的人生。马云曾说对他影响最大的人是路遥,他高考失利时是《人生》改变了他,让他意识到不放弃总有机会,否则他现在还在踩三轮车呢。马云的话我深有感想,当初我中考没考好,父亲让我去读个技校做维修工,但我坚持将来要读大学所以必须念高中然后参加高考。虽然当时我并没看过《人生》这本小说,但现在想来当初的选择是对的,年轻人怎么能轻易的放弃自己呢!虽然现在的工作也不是很好,但我相信只要不放弃信念我们总有机会终究会取得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