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三十那天,妈妈买回了一幅春联。晚上,贴春联的事就由我和哥哥来完成。
哥哥先在春联的背面涂上胶水,然后拿来一把椅子,让我做在上面,自己站在椅子的靠背上贴春联。当哥哥拿起春联准备往墙上贴的时候,奶糖从口袋里掉了出来,我急忙站起来去捡。只听"啪"的一声,哥哥从椅子上摔了下来,拿春联的那只手正好捂着头,春联牢牢粘在了哥哥的后脑勺上,怎麽也取不下来,最后,我拿剪刀从春联下面剪掉了哥哥的头发,还好没有剪到春联。只是,哥哥后脑勺上的头发被剪掉了一片。这时,家里人出来一看,都哈哈大笑。
通过这件事,我知道了再简单的事,不认真做,也很难做到。
盼望着,盼望着,又一个新年要来到了,我的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现在的我再也不像以前那么矮小了,伸手就可以摸到门框,这次我要亲手贴春联,我把这个心愿悄悄地藏在了心底。
春节前几天,妈妈忙里忙外大扫除时,我就关注着要不要贴春联了。果然,妈妈擦好了门后,就对一幅从超市里买回来的春联发了愁,自言自语道:“哪个是上联,哪个是下联啊?”我听到后,立马一个箭步冲上前去,连声说:“我知道!我知道!”我迫不及待地指着春联对妈妈讲解了起来:“对联应该从右往左读,如果该对联的末字为仄声字,应贴于右边;如果该对联的末字为平声字,应贴于左边儿;大门上的‘福’字应该倒着贴,表示‘福气到,幸福到。”我的话音刚落,妈妈笑着拍拍我的背:“小伙子,不错,长大了嘛!”
“嘿嘿!那么这一次就由我来贴春联吧!”我脱口而出。
“行!”妈妈爽快地递过手中的春联。
我敬了个礼,拿着春联站到了大门外,仔细看了看,把春联的`上下联分好后,工工整整地用胶水贴在了大门的左右两边,随后又高声地朗读一遍。红红的春联带着屡屡喜气,也透着浓浓的年味,也快乐了我的心。
过年了,我又长大了一岁,我要学更多的知识,让自己能为妈妈做更多的事。
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了,家家户户都张灯结彩,辞旧迎新,忙里忙外。看,我家也不例外。年三十的早上,一家人吃好饭,就开始分工了。我和爸爸先准备贴春联,我小心翼翼地拿出早已写好的春联,找来一卷透明胶带,在左右联上粘了几个角,等爸爸扛来木梯,就开始贴春联了。
首先,爸爸上去把旧的撕下,再把粘好的左右联一一贴上去。我站在下面帮忙,看看对齐了没,贴好后我也站在木梯上帮爸爸一起把春联抚平,然后,再贴门框上的横联,还在两扇门的中间贴了两对马儿。看着春联,爸爸高兴的说;“虽然字写得有点东倒西歪,然而是我儿子自己写的,还是漂亮的。”我听了,顿时心花怒放,喜悦飞上了眉梢,两只眼睛眯得像两个小小的月牙儿。贴好了春联,我和爸爸还一起挂灯笼。看 ,红通通的灯笼挂在屋檐下,格外显眼。
贴春联是我国的传统习俗。春联最早起源于桃符,既是家家门前放两块桃木板,后来慢慢演化成现在的春联。
今年和往年不同,我准备自己来写春联,我准备自己来写春联。我和妈妈一起从电脑里找到了几副比较合适的联,还找了几副横批,有“人寿年丰”,“千门纳福”,“万事如意”……妈妈裁好了纸,我倒了么墨,拿起毛笔写了起来。一连几天我终于把春联写完了。
我和爸爸决定到乡下去看望奶奶。我把写好的春联也带上,准备贴在奶奶和叔叔的家门上。我们坐车到了奶奶家,我和爸爸问候了奶奶,然后把带来的春联展开,周围的邻居看了看春联,都夸我写得好,写得漂亮。我听了这些赞美的话,心里感到美滋滋的。我拿来双面胶,把春联端端正正地贴在门上。
回到家,我拿出最后一张春联,贴在自己家门上,左右打量了一番,心里感到很得意。然后在心里默默祝愿在新的一年里,自己学习天天向上,全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今天是年三十,明天就是春节了春节是中国及一些亚洲民族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因为相传年兽怕红色,怕火光和怕响声,所以人们便有放鞭炮、贴春联等习俗。现在人们为了保护环境,已经不怎么放鞭炮,贴春联的习俗却流传至今。春联,源于古代的桃符,后来才慢慢演变成现在的春联。所以每年春节,家家户户都要贴上大红的春联,不仅是因为从古至今的习俗,更增添了喜庆。
这不,今天下午我和爸爸就开始贴春联。首先,我拿出春联,铺平,贴上双面胶,稍等一会儿,,撕下双面胶的外壳。紧接着,我和老爸接来一盆水,把旧春联撕下,将抹布浸湿,把门擦的干干净净。爸爸拿来春联,站上小板凳,让我站在下面看贴的位置对不对。可老爸不是太偏左,就是太向右,弄得我这个“指导员”抓耳挠腮,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般,只好上前帮忙。可是我并不太会贴,我一去帮忙,反而是帮倒忙,搞得爸爸更手忙脚乱。
经过一番周折,春联终于贴好了,我看着红彤彤的春联整齐地贴在门上,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低头一看,我的手却被染成了红色,心情立刻“晴转多云。”“这是什么春联呀!质量真差,还掉色!”我气呼呼地向爸爸望去,却发现爸爸脸上也染上了“春联红”,俨然是个活包公嘛!我幸灾乐祸地笑起来。
“你会背王安石的诗吗?”爸爸问我。我说:“当然会啦。‘炮竹声中一岁除,春光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