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维斯王朝读后感
《戴维斯王朝》一口气读下来,真是过瘾!掩卷而思,收获良多。
这是一本关于一个美国家族祖孙三代的真实投资故事。
1909年出生的老戴维斯,从5万美元至85岁离世时创造了9亿美元财富,累计复利回报23.18%;第二代谢尔比20年中有16年战胜标普500指数,年化复利19.9%;第三代年化复利11.95%。如雷贯耳的“戴维斯双击”就出自戴维斯家族。
价值投资的几大要点阅读和理解并不难,但真正知行合一地应用于实践却很不容易。更多的时候,即使在“知”的阶段,其实也可能只是我们自以为知的“知”。
几点读书心得和感悟分享给大家。
一、戴维斯的一生给世人展示了固守能力圈的价值与成果
戴维斯用一生坚守保险行业的实际行动,向世人证明了固守能力圈的价值和所能取得的伟大成果。
戴维斯投资历程中获利最大的12个股票中有11家属于保险公司。
戴维斯为什么如此钟受保险股呢?
首先,源于戴维斯深厚的保险业知识的积累。
他在职业投资前,担任过4年州保险司副司长,保险股是戴维斯真正的能力圈。
其次,保险股相对其它股票有独特的优势。保险股的投资者可以收到年4%-5%的分红,保险公司持有的投资组合也随着债券利息收入和按揭利息收入的不断流入,在以复利的形式快乐地增长——金钱永不眠。(与此对应)一般的制造商需要花费资本,用来设计出适销对路的产品,然后,花更多的钱升级工厂和改进设备,而保险公司可以先从每个新客户那里收取现金,等到索赔或保单到期才会发生支出。
答案其实已经很明显了:保险业是戴维斯能力圈最强的部分,他只是将最自己最擅长的事情坚持做好一辈子,于是创造了5万到9亿的财富神话。
二、能力圈是能力的体现,但更是一种自我的选择
戴维斯一生固守保险业,将自己在保险业的专业能力和优势发挥到极致;
难道戴维斯对其它所有行业都一点不懂吗?肯定不可能,戴维斯只是选择坚守自己的能力圈。
由此可以感悟到,能力圈不需刻意划分,因为它会自然形成:知道了自己能力圈的边际,知道了投资对象的边界,就自然将股票划分为圈内和圈外两个部分。
很多时候,我们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圈,主要原因在于自身的专业知识、投资体系等能力圈相对容易确定,但投资对象的适用边际却极难划分!这会导致我们在经常跳出能力圈而不自知,直到市场给予深刻教训时才幡然醒悟!
真正的能力圈不仅是集中精力做好自己擅长的事情,更重要的是要能够清晰地分辨能力圈的边界,宁愿放弃极具诱惑的机会,也要坚持不进入没有把握或没有办法确定的能力外圈。
戴维斯王朝读后感
戴维斯以低市盈率买入潜力股票,等待成长潜力显现后,以高市盈率卖出,尽享EPS和PE同时增长的倍乘效益(戴维斯双杀)。买入低市盈率有很多安全边际的保护,卖出策略提醒投资者持有再长的期限也只能作为一种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10倍PE年净利润增长率必须在百分之十至十五的公司,在五年左右,市场会给予公司更高的预期,投资者会以12PE甚至15PE买入,这个时候卖出是比较合适的。一个成熟的经济体,要想以每年保持百分之三十的增长来摊薄PE水平是有很大难度的,不过在A股倒有可能。真知灼见的10条原则,保证了三代人不败的神话!
1、不要购买廉价股;大部分廉价股只值这个价钱。由于是打算长期持有,所以一定要选一个好公司,好公司至少股价不会太廉价。
2、不要购买高价股,除非股价相对于其收益而言比较合理;一旦一支高速成长型股票价格下跌,投资者不得不面临一个无情的数学公式:一支股票若下跌50%,那么它要回到收支平衡点的话,就必须上涨100%。戴维斯会用1除以市盈率,就得到这制股票的收益率。例如40倍的市盈率的股票收益率就只有2.5%,如果这个收益率比国债还低,就不用看了。 3、购买适度成长型公司价格适中的股票;既可享受公司盈利增长的收益,又可享受到市盈率增加股票价格上涨的收益。其精髓在于,如果某个企业发展速度是30%,那么如果第二年增速下降到15%,即使其他条件不变,股价就会下跌。东西要好,而且要便宜。毫无疑问,明星股是不便宜的。
4、耐心等待直到股价回复合理;戴维斯常说“熊市能使投资者发大财,但他们在那时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任何一家公司都会有自己的熊市,这些时候往往都是买便宜的好时机,当然前提是这些负面因素都是暂时的,并不会阻碍公司的长期发展。
5、顺流而动;兼有“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选股策略。
6、主题投资;以合理价值购买股票,最终希望是一支成长股,只要收益能持续增长,我们就会长期持有。戴维斯50年的主题是:工业——金融——资源——金融——消费。
7、让绩优股一统天下;选购绩优股,最后必将惊喜连连。 抱牢一批好的成长股,度过几个牛熊市道,你仍然会大幅获利。
8、信赖卓越管理;任何一家公司要获得成功,优秀的管理是至关重要的,这是华尔街公认的真理。
9、忘记过去;历史不会完全重演。股票价格的决定因素是将来的收益,但人们更关注过去。要敢于在熊市中大举买进。
10、坚持到底;我们在跑马拉松。
戴维斯王朝读后感
《戴维斯王朝》一口气读下来,真是过瘾!掩卷而思,收获良多。
这是一本关于一个美国家族祖孙三代的真实投资故事。
1909年出生的老戴维斯,从5万美元至85岁离世时创造了9亿美元财富,累计复利回报23.18%;第二代谢尔比20年中有16年战胜标普500指数,年化复利19.9%;第三代年化复利11.95%。如雷贯耳的“戴维斯双击”就出自戴维斯家族。
价值投资的几大要点阅读和理解并不难,但真正知行合一地应用于实践却很不容易。更多的时候,即使在“知”的阶段,其实也可能只是我们自以为知的“知”。
几点读书心得和感悟分享给大家。
一、戴维斯的一生给世人展示了固守能力圈的价值与成果
戴维斯用一生坚守保险行业的实际行动,向世人证明了固守能力圈的价值和所能取得的伟大成果。
戴维斯投资历程中获利最大的12个股票中有11家属于保险公司。
戴维斯为什么如此钟受保险股呢?
首先,源于戴维斯深厚的保险业知识的积累。
他在职业投资前,担任过4年州保险司副司长,保险股是戴维斯真正的能力圈。
其次,保险股相对其它股票有独特的优势。保险股的投资者可以收到年4%-5%的分红,保险公司持有的投资组合也随着债券利息收入和按揭利息收入的不断流入,在以复利的形式快乐地增长--金钱永不眠。(与此对应)一般的制造商需要花费资本,用来设计出适销对路的产品,然后,花更多的钱升级工厂和改进设备,而保险公司可以先从每个新客户那里收取现金,等到索赔或保单到期才会发生支出。
答案其实已经很明显了:保险业是戴维斯能力圈最强的部分,他只是将最自己最擅长的事情坚持做好一辈子,于是创造了5万到9亿的财富神话。
二、能力圈是能力的体现,但更是一种自我的选择
戴维斯一生固守保险业,将自己在保险业的专业能力和优势发挥到极致;
难道戴维斯对其它所有行业都一点不懂吗?肯定不可能,戴维斯只是选择坚守自己的能力圈。
由此可以感悟到,能力圈不需刻意划分,因为它会自然形成:知道了自己能力圈的边际,知道了投资对象的边界,就自然将股票划分为圈内和圈外两个部分。
很多时候,我们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圈,主要原因在于自身的专业知识、投资体系等能力圈相对容易确定,但投资对象的适用边际却极难划分!这会导致我们在经常跳出能力圈而不自知,直到市场给予深刻教训时才幡然醒悟!
真正的能力圈不仅是集中精力做好自己擅长的事情,更重要的是要能够清晰地分辨能力圈的边界,宁愿放弃极具诱惑的机会,也要坚持不进入没有把握或没有办法确定的能力外圈。
戴维斯王朝读后感
第一次翻看《戴维斯王朝》是2005年的版本,应该是10年以前的事情。今年,出版社邀请请国内著名投资人杨天南进行了重译。杨天南,出身金融世家,具有25年金融市场投资经验,涉及A股、港股、美股等资本市场,长于资产规划、投资管理,第一个亲赴奥马哈参加巴菲特股东大会的中国人,此前翻译过《巴菲特之道》和《巴菲特致股东的信》。扎实的投资理论和实战功底、丰富的证券投资经典的翻译经验,给新书增色不少,每一章增加若干小标题,相比之前翻译的版本更加流畅,更加引人入胜,戴维斯家族的故事娓娓道来。
这本书记录了戴维斯家族投资历程,戴维斯家族打破了“富不过三代”的魔咒,历经经济的盛衰兴替,股市的牛熊起伏,屹立华尔街50年而不倒。
“戴维斯双击”就起源于家族第一代老戴维斯,1947年以5万美元起家,在其85岁离世时创造了9亿美元的财富,47年年化复利回报23.18%
家族第二代谢尔比掌管的基金,20年中有16年战胜标普500指数,年化复利回报19.9%,超越同期标普指数4.7%。
家族第三代克里斯掌管的基金,在1995--2013年的18年期间年化复利回报11.95%,超越同期标普指数4.3%
这本书更加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在时空上展示了美国证券市场70年的宏大历史画卷,给了解美国证券的读者提供了宝贵素材。美国证券市场经历了两次漫长的牛市、两次严酷的熊市、一次大崩盘、7次温和的熊市、9次衰退,第二次世界大战、冷战、石油危机,漂亮50的崛起与崩溃,一次总统遇刺,一次总统辞职,一次总统遭到弹劾,34年的利率上升和18年的利率下降,一路沟沟坎坎,道琼斯指数从40点上升到25000多点,上涨600多倍。
在当下股市低迷,恐慌情绪蔓延的时候,《戴维斯王朝》像一剂清醒剂,让我们静心思考,当下的中国股市,处于美国历史的哪个阶段和位置呢?
中国证券股市场是一个不到30年的新兴市场,波动巨大,但是理性投资,长期投资,慢慢成为一股中坚力量,去散户化正在进程之中。有的资产管理机构剔除“投资是一辈子的事:这一理念,《戴维斯王朝》可以很好的印证这个观点,投资不仅是一辈子的事,投资是可以家族传、承代代相传的事。戴维斯家族三代投资人的长期投资年化复合收益率都碾压标普指数3%以上,业绩堪称恐怖。在成熟的资本市场,基金经理想要长期战胜市场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在国内却是另外一番景象。由于在交易结构中,普通投资者的交易量占到市场85%以上的份额,作为对手方,他们“无私“的给国内70%的主动型基金经理贡献了长期跑赢大盘的超额收益。据中国基金业协会统计,在2000年到2016年期间,主动型基金的年化收益达到16.45%,而同期上证指数年化收益约8%。但是,主动型基金所取得的长期业绩与基金持有人的体验却存在很大的差异,根本原因是,就短期而言,基金经理并不具备跑赢大盘的优势,只有拉长时间周期优势才显现出来。而基金持有人往往是在基金短期表现良好的时候踊跃购买,具有典型短线思维倾向。
看来普通投资者即使持有基金,在投资理念上还需要有较大转变,需要理性投资、逆向投资、长期投资。
戴维斯王朝读后感
罗斯柴尔德在这本书里面总结了十条戴维斯家族的投资投资理念。但从我的角度来讲,与巴菲特格雷厄姆的三大价值投资投资基石:“市场先生,安全边际和内在价值”基本上都是一一吻合的。避开市场先生的非理性狂热,以相对较便宜的价格购买,购买低增长率低估值的价格的公司要比购买高价格高增长率的公司要更加安全。因为大部分情况下无法确切预测公司未来的增长率。
20世纪20年代,凡是股票中含有电子,60年代中含有数据,然后在90年代含有.com的字样都受到了投资者非理性的狂热买进。而在这而这与2015年时期的创业板的狂热,又有诸多的类似之处,最后往往是一地鸡毛。如今在科创板创立前期,很多人认为科创板能够是一个很好的这种投资机会,但是如果说是以格雷厄姆巴菲特的角度来看任何投资品种,或者说是公司,如果说他的价格交易价格大大高出他的这种内在价值的话,买入的那些投资者,会收获自己种下的苦涩的果实。
这本书里面有关于戴维斯的投资历程,引起我的几点思考。
第一点就是戴维斯对于杠杆的利用,大部分情况下,戴维斯做交易的时候往往会以自己实际持有资产的两倍来进行下注购买股票,即1:1的杠杆,而这就在一定的这种情况下,也确实未来为他带来了极大的这种利润,但起码有两次,比如说,20世纪60年代和20世纪80年代,他的总资产缩水的很严重,也是因为杠杆的原因,从我的这个角度出发。应尽可能的避免使用杠杆,因为我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出现,例如在20世纪30年代末所出现的这种极端情况,大部分股票下跌了90%,即使我只有一倍的杠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说我不能补仓,在它下跌百分之50左右,这种情况下我就已经破产了,而利用这种杠杆,更多的是应该是像巴菲特一样,利用这种永远不需要偿还的杠杠比如说浮存金,而如果说是存在警戒线或者平仓线,类似于像融资融券之类的这种杠杆,我认为是应该极力去避免使用,应避免被杠杆杀死或者干脆不使用杠杆。关于这一点的话,我想更愿意用这样一个比方:一个俄罗斯轮盘赌,我有千分之一,或者说是1%的概率,会倾家荡产,那我会不会去玩这样一个游戏?我想最后我的回答应该是我绝对绝对不会去玩这样的游戏,悬崖上有一颗钻石,我需要离多近才能把它拿走,答案应该是,离悬崖越远越好,绝对不要去取,如同古老的寓言一样:农夫说:“只要我知道我有可能会死在哪里,我是绝对不会”。
第二点,戴维斯在自己的投资组合里面,最后移交给他的下一代的时候,里面还存在着两三千万美元的债券组合,但在这两三千万的债券组合中,它并不是美国国债,而是一些类似于长岛照明的垃圾债券,这些垃圾债券的糟糕表现,就提醒我们,任何盲目的选择如同盲目的选错公司一样,都是代价高昂的。文中没有提到为什么戴维斯要购买这些垃圾债券,我想这与当时垃圾债券的高票面收益率有很大关系,就和p2p平台一样,尽管收益率很高,但如果债务人无力偿还,那还和我又有什么关系呢。
第三点,戴维斯的投资组合里面有1/4是分布于不同的行业不同规模全球大概1500家公司,然后这些公司与戴维斯一直没有摆脱的持有一千股的习惯有关系,既所谓的“惯性”,而这与理查德泰勒在《错误的行为》书中所描述的,一旦养成这种习惯,再去改变它,往往是很困难的。作为我个人,更愿意把所有的资产投资于不超过十家,最好是五家以内的公司,来集中自己的这种注意力。书中也提到,他的大部分的盈利来自于极少数的超级赢家,类似于美国国际保险公司,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我在投做投资决策的时候,更多的是不是应该采用一种打卡器的方法,在这个纸板上,我的一生中只有有限次的投资机会,让我能够慎重的对待每一笔投资。很多时候我要审视自己的投资组合,避免去臆想一个观点,再去为这个观点寻找论据,往往我要反思自己有没有犯下这种“惯性”?以及如何改变我的这种“惯性”?2019年以来,A股从最低点2440上涨到目前的2994点,上涨幅度较大,牛市的脚步声也越来越近了,在这种大形势下,一些概念题材股在资金的推动下取得了不俗的涨幅,甚至于很多优秀的公司股票价格跑输指数已经成为常态,在这种情况下,我坚信熊市我们能耐得住寂寞,在牛市也要守得住繁华,相信公司的内在价值成长,坚守自我,最终必能享受到时间玫瑰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