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吉诃德读书笔记800字五篇

李盛

堂吉诃德读书笔记800字1

《堂吉诃德》诞生于16-17世纪的西班牙,这个时期正是文艺复新新旧交替的时代,伴随着新兴资产阶级人文思想的产生,社会也呈现出一种新的气象。此书讲述的是一位居住在西班牙拉.曼却,身体虚弱、年近五十的老单身吉哈诺,整天沉浸于骑士小说,梦想做一个闯荡天涯,扶困济危,惩恶扬善的骑士,于是便用破甲驽马把自己装扮起来,还给自己换名“堂吉诃德”,以丑陋的牧猪女作为美赛天仙的崇拜贵妇,再聘矮胖的农民桑丘做自己的侍从,三次出门周游全国,开始冒险之旅,去完成锄强扶弱的骑士梦想。但结果闹出不少笑话,几乎到处碰壁受辱,被打成重伤或被当成疯子遣送回家,最后以病死做终。

从该作品的整体来看,我认为可以算的上是鸿篇巨制了。整篇小说描写的人物总共有七百多个,他们有贵族爵士、神父、地主、市民、士兵、农夫、囚犯、强盗、妓女等等。在内容上有宗教观念对人的胁迫,有下层人民的艰辛与朴实,有公爵阶层安逸的生活,有年轻人对爱情的执着和冲动,有不可摆脱的家庭门第观念,有婚恋不自由所导致的不幸。涉及了政权,经济,战争,宗教,道德,风俗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描写的生活场面十分广阔,从贵族的城堡到外省的小客站,从农村到城镇,从平原到深山,从大陆到森林,展现了一幅完整的社会生活图卷 。在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上令人称奇。从而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作品具有的史诗性质,贯彻着一种启蒙思想,映照着西班牙一种焦躁不安的情绪。

首先我想谈一下这部作品的艺术特色。从整个小说来看,作家的叙述方式是极富特色的,作品并非简单地平铺直叙,而是理想化的情怀穿插着巧妙的叙事。小说中的主人公是堂吉诃德,写他的各种荒诞离奇的经历就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方法。是一本穿插在一位颠沛流离的其实真实故事中的虚构小说。小资教父杨少华说过,“说谎的不都是小说家,也可以是政治家、外交家……但不同之处是小说家说谎不受道义上的谴责,莫如说说谎说得越大越高明,小说家越能得到人们的赞赏和好评。”我想塞万提斯正是巧妙地做到了这一点的,通过栩栩如生的虚构而将真相找到另一场所投以另一光照,堂吉诃德与风车大战,与羊群厮杀等等这些的情节固然是虚构的,但这也正是堂吉诃德渴望伸张正义,惩恶扬善,同时也是他深受骑士道精神侵蚀的投射。这一点不可忽视。

再来我想谈一下本作的语言特色。由于我看的版本是由杨绛翻译的,因而读起来有了中国传统章回小说的感觉,从该书的章节间的转换等等可以了解到这一点。再者关于这部作品我最喜欢的部分就是西班牙民谚的灵活运用。特别是在桑丘这个任人物的塑造中,妙语连珠一串串迸出,谚语似乎手到擒来,丰富多彩。例如,“运道往往在不幸的地方开个门,让坏事有个补救”,“对坏人行好事,就是往海里倒水”,“不打算守约的人,订约的时候不计较困难”,“不干超人之事,不成出众之人”“天空的老鹰,不如手里的麻雀”等等,这些谚语的运用使人物特征鲜明化,使作品的可读性增强,又显具民族色彩,达到了较好的艺术效果。总而言之,作品弥漫着一种塞万提斯的风格,然而又似乎没有风格,毫无矫揉造作,语言流畅。也正是这种“无风格”,使他的作品难以模仿,也难以被超越。

接下来,我想对主要人物性格做一个分析。在当今社会,堂吉诃德俨然已经成为一个标签式人物,带着“疯狂”“执拗”“傻瓜式”的特性,但是如果回到遥远的十六世纪,真正接近赛万提斯的文本时,人物面貌的呈现却是丰盈,有趣,不乏智慧的。

桑丘虽然不是本部作品的第一主角,但毋庸置疑他在小说中的重要位置是不可否认的。小说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桑丘与堂吉诃德之间的对话。虽然他没头没脑,废话连篇,喜欢就势发挥,故意玩笑,但不得不说,他的语言部分是本书的一个亮点。他一会儿劝主人不要现实幻想不分,一会又和主人一起相信魔鬼的存在。可爱自然而毫无做作,即使有时候表现得像一个只顾眼前利益的小人,但也却可见他的真诚。在《堂吉诃德》下半部分,可以说堂吉诃德倾向于相信桑丘了,我不妨相信这是桑丘的个人人格魅力,也是他鲜明的人物特色。

而本小说的主人公堂吉诃德则句句不离骑士道,认为应该“竭心尽力让大家知道,不恢复崇尚骑士道的盛世,是个大错”,并相信“自己能使骑士道死灰复燃,比古代更光芒万丈”。他行为莽撞胡闹,荒谬绝伦,主观意识太强,但是其说起话来头头是道,谈吐文雅,通情达理,而且他的品德是有高尚的一面的。他痛恨“现在这个年头,懒惰压倒了勤快,安逸压倒了勤劳,罪恶压倒了美德,傲慢压倒了勇敢,甚至拿枪杆子的也空谈而不实行了”,他同情被压迫的人民,痛恨专制制度,倡导“一切东西都平等”,诅咒他的时代是“万恶的时代”,从这些方面我们不难看出堂吉诃德内在品德高尚性。但正如一位大家所说,“堂吉诃德的理想在云端,却只能在脚下的大地上横冲直撞。”童话般的理想世界与现实中的不如意之间的冲突是如影随形的,因此如何作出抉择就成了关键性的问题。是洁身自好明哲保身,还是拍案而起勇于反抗?

这一抉择让我想起杨少华在《鸡蛋与高墙》中所说的,“假如这里有坚固的高墙和撞墙破碎的鸡蛋,我总站在鸡蛋的一边。无论高墙多么正确,鸡蛋多么错误,我还是站在鸡蛋的一边。”这表现了他愿意做一位以良知为标枪的勇士,去射穿限制人们自由的那无形的墙,去歌颂一切精神存在的可能性和丰富性,拥护自由。在物欲横流,个人主义膨胀的今天,这种精神必然是难能可贵的。堂吉诃德一个人势单力薄,但他却选择了做一只并不妄自菲薄脆弱的鸡蛋,即使只能做一只鸡蛋,他也要砸向那阻碍平等和谐,光明自由的高墙,力量固然有限,但总比做一直缩头乌龟要来的高尚。即使是“以卵击石”,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会有“水滴石穿”的那一天。换一种比喻来说,做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也未尝不可。你相信和追求公正和和平,不可避免地,会与你所处的未必多推崇公正和和平的社会和环境即世俗价值和观念拉开距离,但是只要你能耐得了孤独,忍得起周围的冷嘲热讽,最终成为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也未尝不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从这个角度最容易让我联想到的人物即是方舟子。创办第一个中文学术打假网站至今,方舟子的打假生涯已经有十几年了。作为一个专业打假人士、科普作家,十几年来他打假无数。可是逾十年之久的打假,假并没见少反而见多,他自己反而招来一身麻烦。小至来自各界的攻击和压力,大则出其不意的人身伤害。当然,堂吉诃德是忠贞地奉行的骑士道,以这种精神的实践做为自身的人生诉求,而方舟子实则纠正社会的不正之风,没有“骑士道”这个中介的存在,但是不可否认,他们都有为了坚持正道和真理而进行着誓死般的捍卫。在读这本小说时,在“英勇的堂吉诃德和威武的镜子骑士的会面”一节中,随着小说的娓娓道来,一开始我确实萌生了一种希望,一种“堂吉诃德不再是孤身作战”的希冀,一种“英雄不再孤独”的期盼,但最终显然是以失望告终的。再联系方舟子的事件,中国要走的路还很长,在社会的其他方方面面,我们不可否认地说,我们需要更多的方舟子,需要更多的“堂吉诃德”,去战胜现实中的种种妖魔鬼怪。我们盼望着这么一天的到来—中国社会不再是以一己之力抗拒群妖乱魔的一天。

我想作者的本意并不仅仅限于把堂吉诃德当成讽刺的对象,而是让他成为了一个讽刺者。他对桑丘说:“让他们叫我疯子吧,我还疯的不够,所以的不到他们的赞许。”让读者看到喜剧背后的悲情色彩或许才是作者的本意所在。小说的虚构性甚至是一种无厘头的风格,让我联想到了周星驰的电影。周星驰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正如《堂吉诃德》一样,好的喜剧是可以让人流泪的。以《唐伯虎点秋香》为例,就是一部展现关于爱情、理想和现实激烈冲突的影片。通过唐伯虎的人生矛盾冲突,似乎可以使我们想起佩索阿所所说的“我是一座桥梁,架在我之所是和我之所愿之间。”大概堂吉诃德也愿成为一座桥梁,架在他所希冀的和平和谐,公平正义的理想社会和现实之间吧!再从周星驰电影的普遍特点来看,一般观众看到的往往是周星驰的嬉戏、调侃与玩世不恭。但是他不经意间触及的社会和事物的本质,往往让我们的笑后更加的凄凉。小人物的奋斗故事似乎是他电影的主题。但是小人物的人性却是美的,他们有着对人伦情感的追求,其实堂吉诃德何尝不是一个小人物,有着很多的毛病和缺点,但是却不甘示弱,勇于冒险和拼搏,堂吉诃德行为的不合理性正是也正是现实世界荒诞不合理性的映射。当然,一个是影视作品,一个人文学作品,比较起来不尽相同,我这里只想说明,喜剧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笑料,而应该对其内涵有所领会和感悟。

以上只是我个人对这部作品的浅薄看法,鲁迅说过,“看人生因作者而不同,看作品也因读者而异。”我们看一个具体的人,尤其是文学作品中“来源于生活

却高于生活“的艺术形象,不能用简单的公式框架来评价。对于堂吉诃德亦是如此。但无论如何,堂吉诃德在我心目中树立的仍然是英雄的形象,是敢于“撞高墙的鸡蛋”,比起社会上任何畏畏缩缩,只求自身安逸的胆小之徒要高尚许多。

堂吉诃德读书笔记800字2

西班牙宏篇巨制《堂吉诃德》堪称一部喜剧大全,塞万提斯可谓世界一流幽默大师。作者“所运用的严肃的讽刺手法,是一种特殊的天才,很少人能够企及。”新颖的构思,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情节,诙谐的语言,极尽讽刺嘲弄之能事,把人们带入一个幻想与现实严重冲突的喜剧世界,不时让人捧腹大笑。西班牙国王裴利普三世在王宫阳台上看见一个学生一面看书一面哈哈大笑,便断定这学生一定在看《堂吉诃德》。

西班牙曾是欧洲最强盛的国家,16世纪却经历了一个从辉煌到没落的过程。一方面,君主专制王朝为了维持封建统治,极力宣扬骑士精神,致使骑士小说泛滥成灾。另一方面,有识之士在反思国内现状时发现,骑士时代的荒唐旧梦对经济社会影响极大,清新的人文主义思潮骤然兴起。在这种背景下,便产生了最具讽刺意义的杰作《堂吉诃德》。

《堂吉诃德》讽刺手法的艺术魅力,留给人们无尽的思索和隽永的回味。英国十九世纪批评家海兹利特认为《堂吉诃德》“这个可笑的故事掩盖着动人的、伟大的思想感情,叫人失笑,又叫人下泪。”英国小说家斐尔丁在他的剧作里曾表达:“世人比堂吉诃德还疯得厉害。”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都曾给予《堂吉诃德》很高的评价,并在著作中经常引用小说中的人物和事件阐明自己的观点,并在论战中运用带有讽刺、幽默意味的情节嘲笑和揶揄对手。

《堂吉诃德》的讽刺手法,突出表现在以毒攻毒,塑造了一个逆历史潮流而动,极具喜剧性的悲剧主人公堂吉诃德的形象,通过其荒诞滑稽的单打独斗,鞭挞了骑士制度的罪恶灵魂。

50多岁的吉哈诺是拉·曼却一个村上的穷绅士,迷恋骑士小说,认为书上写的都千真万确。于是,效仿做一个游侠骑士,消灭世上一切暴行,以求功成名就,名传千古。

这个穷绅士的外形和装束十分逗人:又高又瘦,穿一套擦洗过的生锈发霉的甲胄,戴一顶拼揍起来的头盔,蒙着硬纸糊成的眼罩,手持古老过时的长矛和盾牌。他的性格也非常古怪:像孩子一样,被骑士小说牵着鼻子走。按照骑士小说主人公的作法,给自己起名堂吉诃德,又给瘦骨嶙峋的劣马起名驽骍难得,并把自己暗恋的养猪村姑定为意中人,取了个公主意味的名字杜尔西内娅。

作者描写的这个游侠骑士堂吉诃德,和以前骑士小说中年轻魁梧、英俊潇洒,骑着高头大马,手持精良武器的主人公形成鲜明对照。

在堂吉诃德的心目中,骑士人物个个都是英雄豪杰。他以虚幻的想象,把自然风物当作敌人,乱杀一通,结果陷入自取灭亡的悲惨境地。作者借堂吉诃德的生动形象,把讽刺的锋芒直刺骑士小说。正如作者在《前言》中借朋友之口所说的那样:“抱定宗旨, 把骑士小说的那一套扫除干净。”

风车在古老的欧州农村随处可见。然而,在乡下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堂吉诃德竟然视风车为巨人,认定风车是最凶恶的敌人。堂吉诃德不顾侍从桑丘的劝阻,挺起长矛冲了上去,结果被转动的风车摔了个人仰马翻,长矛也断成几截。事后,堂吉诃德始终不相信他刺的是风车,硬说是魔法师与他作对,把巨人变成了风车。尽管如此,堂吉诃德仍不服输,当晚在树林过夜时,又折了一根树枝充当枪柄,插上矛头,准备再次冒险。作者安排这一情节,意在表明风车迎风而转,顺应自然规律。堂吉诃德倒行逆施,只不过是螳臂挡车。鲁迅有评论说:“西洋骑士道的没落产生了唐·吉诃德那样的憨大。他其实是十分老实的书呆子。看他在黑夜里凭着宝剑和风车开仗,的确傻相可掬,觉得可笑可怜。”

羊是乡村最常见的一种家畜,可堂吉诃德路见两队羊群由远及近,却认定那是两支交战的大军,便向其中的一队冲了过去,奋力搏杀,一连砍死七八只羊,给素不相识的牧羊人造成不应有的财产损失。牧羊人被迫还手,用弹弓击伤了堂吉诃德的肋骨,打掉了几颗牙齿,让他以血的代价作了补偿。堂吉诃德吃了大亏仍不醒悟,总说是魔术师与他作对。过分自信使他带上偏执,继而产生异乎寻常的疯狂。

这两个故事十分精彩,既带有讽刺的夸张,又带有严谨的写实,使人们看到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满脑子充斥着骑士传奇中的事物,脱离实际,富于幻想,整天干着各种稀奇古怪的事情。他与风车开战,与羊群拼杀,这种奋不顾身的卤莽行为,鲜活逼真,栩栩如生。使人掩卷不忘,进而沉思:堂吉诃德做骑士不是开玩笑,他是在死心踏地、舍生忘死地做。他宁可舍弃性命,却从不放弃理想。

思维决定行为,空想必然产生盲动。堂吉诃德骑士小说中毒太深,想象偏离实际,所以才盲目砍杀,到处碰壁。他把自己出的汗说成受伤后流的血,把凉水当成魔法师送的仙水,把客店当成贵族的城堡……不论什么东西,在他的眼中都变了模样,引发神经质的反应。他把理发师的铜脸盆当成曼布利诺的头盔,策马舞枪,奋力夺回。他认定教士送葬的死者是个骑士,教士是来自另一个世界的鬼怪,勇猛刺杀,伤害无辜。

作者讽刺骑士精神,不仅描写堂吉诃德指鹿为马,与自然风物交战,而且描写堂吉诃德自命不凡和自我作践。当他被人打伤躺在地上呻吟时,口中念叨的仍是游侠骑士的惊句名言。当他身负重伤后,仍学着骑士小说主人公受伤后想念意中人几夜不睡觉的作法,自己也一心想念杜尔西内娅。他还学着“闷闷不乐的美男子”阿玛迪斯失恋的样子发起疯来:扒下裤子,下身一丝不挂,蹦跳一番后,又倒立起来。作者醉翁之意不在酒,旨在提醒读者,骑士小说是毒害人们灵魂的鸦片。它居然把一个安分守己的老乡绅弄得神不守舍,疯疯癫癫,进而刻画一个大活宝从反面给人以警示。塞万提斯在《堂吉诃德》第二部前言中说得好:“好东西太多了就没有价值,糟东西稀少了也会可贵。”

《堂吉诃德》产生的时代,尽管封建制度的丧钟已经敲响,但资本主义的发展仍十分缓慢。在这个时代,出现堂吉诃德这样怪异离奇的畸形人物并不奇怪。堂吉诃德坚信,世上最需要的是游侠骑士,而游侠骑士的复兴全靠他一人。堂吉诃德固执地认为处处有巨人逞强,妖魔作乱,并自不量力,盲目冲杀,企图恢复“财产不分你我,东西全归公有”的太古黄金时代,恢复封建腐朽的骑士制度,这无疑违反了历史发展的规律,到头来只能以失败而告终。作者正是通过堂吉诃德这个思想激进而又不识时务的典型人物表面的滑稽,显露社会深层次的悲怆,揭露骑士文学的危害。

《堂吉诃德》运用讽刺手法,通过对堂吉诃德三次出行的生动描写,把骑士小说批得体无完肤、无地自容。自此,骑士小说便在西班牙销声匿迹。

堂吉诃德读书笔记800字3

《堂吉诃德》的小说主人公原名叫阿伦索·吉哈达,是一个乡坤,他读当时风靡社会的骑士小说入了迷,自己也想仿效骑士出外游侠。他从家传的古物中,找出一付破烂不全的盔甲,自己取名堂吉诃德·德·拉曼恰,又物色了一位仆人桑丘和邻村一个挤奶姑娘,取名杜尔西尼娅,作为自己终生为之效劳的意中人。然后骑上一匹瘦马,离家出走。堂吉诃德还按他脑子里的古怪念头行事,把风车看作巨人,把羊群当做敌军,把苦役犯当作受害的骑士,把酒囊当作巨人头,不分青红皂白,乱砍乱杀,闹出许多荒唐可笑的事情,他的行动不但与人无益,自己也挨打受苦。他最后一次到家后即卧床不起,临终才明白过来。他立下遗嘱,唯一的继承人侄女如嫁给骑士,就取消其继承权。

初看《堂吉诃德》,我认为它只是一部滑稽可笑的庸俗之作,主人翁神经质的“勇敢精神”在书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越发看不起他。但是细细品味,又觉得书中蕴涵了一种道理。人们的最基本的本质就是为了自己的目标不顾一切地去实现它。在实现的过程中,那位瘦骨嶙峋像根高梁杆儿似的游侠骑士,那位奇想联翩的绅士,时刻体现出他正直、善良的本性,这是人类最崇高的精神,因为太单纯了,才闹出许多笑话。

塞万提斯写《堂吉诃德》时,为的是打击、讽刺胡编乱造、情节离奇的骑士小说及其在人们中造成的恶劣影响。本打算写成几个短篇故事,后来写着写着,他把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人生理想都写进去了,思想内容越来越丰富,人物形象越来越现实,直至描绘了西班牙社会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成为我们了解和研究西班牙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风俗习惯的一部百科全书。

塞万提斯在《堂吉诃德》中一方面针砭时弊,揭露批判社会的丑恶现象,一方面赞扬除暴安良、惩恶扬善、扶贫济弱等优良品德,歌颂了黄金世纪式的社会理想目标。所有这些,都是人类共同的感情,它可以穿越时空,对每个时代,每个民族,都具有现实感。相隔四个世纪之后,仍感动着每一个读者。《堂吉诃德》中出现了近700个人物,描写的生活画面十分广阔,真实而全面的反映了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西班牙的封建社会现实,揭露了正在走向衰落的西班牙王国的各种矛盾,谴责了贵族阶级的无耻,对人民的疾苦表示了深切的同情。

我想:正是这个原因促使这部作品被世界54个国家和地区的一百名作家推选成为最优秀的经典文学名著。

堂吉诃德读书笔记800字4

《堂吉诃德》是一本有意思的书,它由西班牙天才作家塞万提斯创作,这本书深深地打动了我.

故事的主人公叫做堂吉诃德,由于平时里读了许多的关于骑士的书,因受其影响而经常把自己当做骑士,到处去游历,经常为人打抱不平,但却又经常弄得笑料百出,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人.

他会把自己的那匹瘦得不能再瘦的那匹马向别人炫耀说是一匹千里名驹;他还会把大风车看成了一个巨人,还宣布要与其战斗;他自己做了一个纸头盔,并且把他当作是世界上最坚固头盔;他把一个面貌丑陋的农家女想象成了公主……凡此种种,无不给读者们呈现出了一个滑稽,有趣的人物.

主人公堂吉诃德在书中的形象是活灵活现的.虽然有点神经质,但他的身上还是有着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在书中,他遭遇了一连串的失败和挫折,但是他并没有放弃,越挫越勇,这种永不言弃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如果说堂吉诃德的故事是一个悲剧,那么堂吉诃德临终前的清醒则是对于我们所有人的悲哀.堂吉诃德临终的一番话与其说是所谓的清醒倒不如说是他对现实的一种妥协,这其中包含了一切的辛酸与凄凉,讽刺与无奈.

我想每一个读过《堂吉诃德》的人,都会嘲笑唐吉诃德的不切实际,说他总是疯疯颠颠的,但是,我们不应该只看到他另人发笑的一面,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他另人敬佩的那一方面,他嫉恶如仇,面对自己的"对手",他总是光明正大地进行挑战.但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是,想堂吉诃德这种令人敬佩的品质,在当今社会正在渐渐地消磨殆尽.

这是一本很有想象力的书,它主要是讲了唐吉诃德的冒险,把生活中一些不可能的事集中在一起,最稀奇的是,塞万提斯总有一些不可思议,稀奇古怪,别人想不到的念头.

堂吉诃德读书笔记800字5

这本书乍一看十分荒谬,其实它极其现实的影射了当时的社会问题:西班牙自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并通过战争统一全国后,国力发展极快,其中在文学方面尤为明显。这时候的文学界出现了许多优异的作品,骑士小说就是其中一类。但随着时代变迁,西班牙逐渐的失去了海上霸主的地位,再加上连年征战和封建经济解体,统治者的声望大不如前,于是,统治者们勾结教会,通过骑士小说来巩固他们的地位,宣传所谓的“骑士道光荣”论,煽动民众加入他们的队伍。随着欲望的增加,骑士小说越来越粗制滥造,越来越荒诞离奇。作者正是看到了这种现象,才动笔写下了这篇着作。

堂吉诃德是一个正义的斗士,他不屈不挠、勇敢无畏、行侠仗义。他深深的厌恶强暴者和黑暗的社会,企图通过自己的游侠行径振兴骑士道,但是事与愿违,骑士道已经被时代所淘汰。再加上他深受骑士小说的毒害,成为一个行动盲目的人,将幻想与现实融为一体,他把风车当成巨人,把羊群当成军队,把理发师的金盆当成头盔,因此大家都认为他是个疯子。尤其是在住旅店那几章,他被众人耍得团团转,而自己却糊里糊涂,完全没有察觉。读到这里,我不禁为堂吉诃德感到悲哀。

再者,他是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他希望建设一个高度自由的新社会,可惜他的理想是超现实的,凌驾于现实和法律之上的,而且在这样的驱动下,他做出了打伤押送囚车的卫兵,并释放国王囚犯这样疯狂的举动。他希望囚犯们能自由,但他不知道,囚犯是没有权利获得自由的。所以他的理想无法实现。

最后,用本书最后一章——堂吉诃德离世后,参孙学士为他写的一首诗结尾吧,这是对于堂吉诃德传奇一生最完美的评价:不畏强暴,不惜丧身,谁说愚痴?惊世立勋!慷慨豪侠,超凡绝尘,一生或幻,临殁知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