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在读完了这本书以后对我的影响很大,在这本书当中作者强调以原则为中心,以品德为基础,进行能达到个人效能和人际效能的“由内而外”的修炼。本书一共分为四个部分和十个章节,分析如下:
在第一部分当中主要写了“重新探索自我”从由内而外的造就自己,首先,从自身的品德做起。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成功的基本观念也发生了改变,由重视“品德”转而强调“个人魅力”,即成功与否取决于个性、社会形象,以及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圆熟技巧。这种思潮朝两个方向发展:一是看重人际关系与公关技巧;一是鼓吹积极进取心态。过分的强调个人魅力有时甚至不顾及道德原则,毫不避讳地鼓励玩弄手段,欺骗他人,柯维对这种现象痛心疾首,提出在短暂的人际关系中,有时你的确可以凭借个人魅力畅行无阻,但是,“光有技巧还不够”,相对于一些次要优点,只有道德才是沟通的利器。事实上,很多具备次要优点的人,也就是社会公认有才华的人,往往欠缺基本的道德。内在的本质比外在的言行更具有说服力,惟有修养自己的品德,才能享受真正的成功和恒久的快乐。其次,要认识自己的“心灵地图”。柯维说,人脑海里有许多的地图,但我们可以将其分成两类:一是关于现实世界的,一是有关个人价值判断的。显然,第二种说法只是“地图”一词的引申意义,是指心灵的地图。
在第二部分主要讲了个人的成功要从依赖到独立,也就是三个习惯: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是第一。积极主动即采取主动,为自己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行为负责,并依据原则和价值观,而不是根据情绪和外在环境来下决定;所有事物都经过两次创造,先是在脑海里酝酿,其次才是实质的创造。个人、家庭、团队和组织在做任何计划时,均先拟出愿景和目标,并据此塑造未来,全心专注于自己最重视的原则、价值观、关系及目标之上。要事即实质的创造,是梦想(你的目标、愿景、价值观及要事处理顺序)的组织和时间。次要的事不必摆在第一,要事也不能放在第二。
第三部分主要讲了公众的成功:从独立到互赖,简单的可以理解为互相帮助,合作共赢,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离不开大众的发展,通过合作的方式获得更大的效益。要想在工作当中跟对方合作首先就要了解对方的需要,知彼知己才能百战百胜,与对方开启真正的沟通,坦诚相待,获得对方的尊重和信任,还要有勇气,则可大幅度提升沟通的效率,实现1+1>2的成效。
第四部分主要讲了不断更新,不断更新谈的是,如何在四个生活面向(生理、社会、情感、心智及心灵)中,不断更新自己,这个习惯提升了其他六个习惯的实施效率。对个人及组织而言,不断地更新及不断地改善,使之不致呈现老化及疲态,并迈向新的成长路径。
最后,我们如何成为高效人士那?:1.养成主动去改变环境的观念,把自己的影响范围尽量扩大到关切范围;2.确立明确的目标和自己的价值观,并且在做决定时知道什么对自己更重要,并放大期望周期朝着目标前进;3.制定计划,学会对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情说不,每周有重点,并且花一点时间在以2位中心目标的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上;到对人:4.正直诚恳的对待每一个人,所谓loser心态就是想着损人利己或者损己利人,遇到冲突时要尽量找到对双方都有利的解决方案,利人也是利己;5.主动倾听去理解别人的想法而不是好为人师或者进行价值判断,并且承认人与人之间的不同;6.最高级的沟通是大家都对事不对人,能坦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集思广益,为同一个目标而头脑风暴,找到更好的方案;7.锻炼身体、忘记过去、常读常新、真诚待人,不断学习坚持。(郭汉良)
篇二
好书给人的启示总是受益无穷的,《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作者倡导有识之士应告别旧习惯:人的行为总是一再重复,但要取得卓越不只是单一举动,而是要靠良好的习惯。要提升自我,必须从观念着手,暂时牺牲眼前的安适与利益,树立克服“惯性”的信念,并且“由内而外全面地造就自己”。观念是态度与行为的根本,观念决定行为,行为形成习惯,而习惯左右着我们的成败,成功其实是习惯使然。
在我们的生活和事业中,常常会做一些牺牲很多代价来提高微不足道的事情。我们往往更关心的是效率而不是效能,为了提高效率而忽视效能,这使我们破坏了取得成果的能力。日常生活中,这种例子比比皆是。比如:你曾经因为想多做点儿事而彻夜不眠,结果弄得精疲力竭,身体不适;但倘若是好好睡一觉,第二天则可以精力充沛地做更多的事。产出与产能平衡是效率的精髓,放之四海而皆准,也是成功者七个习惯的基础。
习惯一:让自己自觉向前走
如果你不向前走,谁又会推你走呢?因此,积极主动的态度,是实现个人愿景的原则。
我们经常说:“我不小心忘记了……,“我迟到,因为……”、“其实是有原因的……”我们每天都在不停地找借口或是抱怨,其实我们应该主动积极地创造未来、实现梦想。所以,有效能的人士为自己的行为及一生所做的选择负责;他们致力于实现有能力控制的事情,而不是被动地忧虑那些没法控制或难以控制的事情;他们通过努力提升效能,从而扩展自身的关切范围和影响范围,同时积极的心态能让你拥有“选择的自由”。
习惯二:持坚持信念
高效能的人懂得设计自己的未来。他们认真地计划自己要成为什么人,想做些什么,要拥有什么,并且清晰明确地写出,以此作为决策指导。因此,“以终为始”是实现自我领导的原则。这将确保自己的行为与目标保持一致,并不受其他人或外界环境的影响。
确立目标后全力以赴,许多人在埋头苦干时,尚未发掘人生的终极目标,只是为忙碌而忙碌着,未曾洞悉自己心灵深处的所欲所求,也不曾审视过自己的人生信条:你到底要做什么?什么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你生活的重心是什么?只有确立了符合价值观的人生目标,才能凝聚意志力,全力以赴且持之以恒地付诸实现,才有可能获得内心最大的满足。
习惯三:懂得决择
有效能的人会用少量时间处理的紧急、危机事件,他们将工作焦点放在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上,来保持效益与效率的平衡。
“有效管理”是把最重要的事放在第一位的重点管理。先由领导决定什么是重点后,自己掌握住重点并时刻把它放在第一位,以免被感觉、情绪或冲动左右。
习惯四:利人利已
把生活看作一个合作的舞台,而不是角斗场。一般人遇事多用二分法:非强即弱,非胜即败。懂得运用“双赢思维”成为人们在人际领导中。
具有双赢思维的人,往往有三种个性品格:正直、成熟和富足心态。他们忠于自己的感受、价值观和承诺;有勇气表达自己的想法及感觉,能以豁达体谅的心态看待他人的想法及体验;相信世界有足够的发展资源和空间,人人都能共享。
利人利己观念的形成是以诚信、成熟、豁达的品格为基础的。豁达的胸襟源于个人崇高的价值观与自信的安全感,所以不怕与人共名声、共财势,从而肯尝试无限的可能性,充分发挥创造力和宽广的选择空间。
习惯五:换位思考
要培养设身处地的“换位”沟通习惯。欲求别人的理解,首先要理解对方。人人都希望被了解,也急于表达,但却常常疏于倾听。众所周知,有效的倾听不仅可以获取广泛的准确信息,还有助于双方情感的积累。当我们的修养到了能把握自己、保持心态平和、能抵御外界干扰和博采众家之言时,我们的人际关系也就上了一个台阶。
习惯六:集体力量大
统合综效是对付阻碍成长与改变的最有力途径。助力通常是积极、合理、自觉、符合经济效益的力量;相反,阻力则消极、不合逻辑、情绪化和不自觉。不设法消除阻力的后果就等于向弹簧施加作用力,结果还是要反弹。如果将双赢思维、换位沟通与统合综效原则整合,不仅可以化解阻力,甚至可以化阻力为助力,“统合综效”就是创造性合作的原则。集思广益的合作威力无比,有当人人都敞开胸怀,以接纳的心态尊重差异时,才能众志成城。
习惯七:不断创新
我们要懂得磨练自己。生活与工作都要靠自己,因此自己是最值得珍爱的财富。工作本身并不能给人带来经济上的安全感,而具备良好的思考、学习、创造与适应能力,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拥有创造财富的能力才是真正的财富。
以上这七个习惯是相辅相成的。通过培养这些习惯,我们可以循序渐进地获得实质性的变革,成为真正的高效能人士。
篇三
之前保留了一个书单,叫“一个烂名辜负一本好书”,这本书就榜上有名。
正当水星逆行,诸事不利,身心俱疲,劳心伤神的时刻,在一辆开往拉萨的列车上,翻开微盘下载的盗版mobi(据说微盘6月份就要停止免费开放服务了,情何以堪!作为一个物质匮乏的读书人,本人表示不服!)。果然是本好书,科学有营养。读完觉得这本小书的可贵之处恰恰不是教给你如何做一个高效能人士(噱头啊噱头),相反,是教你如何做一个高品德的人。
书上一开始就讲,变化的世界,不变的原则。用中国的老话讲,就是万变不离其宗。道理谁都懂,遇上事的时候谁也会怕。所以作者告诉你,不要怕,你为人的原则就是你在俗世沉浮的定心石。
先说作为一个社会人,当今社会对人的要求变了,二战之前我们的社会推重个人品德,但如今大家只讲个人魅力。但是“个人魅力”岂是说有就有,苦苦追求而不得者,往往走上一条歧路,练了一身糊弄别人的障眼法,它赋予你各种手段去取悦、迎合、征服对方。可是表里不一的人总有见光死的那一天,大风大浪之下,伪善的人总会暴露出真实的想法。
“生活就应该坦率地面对自我”,这是这么多年走了无数弯路我自己的体会,作者苦口婆心第一章就摆明这个道理,下笔相当真诚。
在个人原则确立的基础上,一个人还需要在身体,精神,智力和人际方面坚持不断地进行磨炼。快进入30岁的今天,时间这个维度变得越来越可见。几乎不再使用“没时间”这样的借口。你不是没时间,你是不想做。
除此之外,有一个点特别触动我,就是关于聆听的告诫。这里要谢谢小猴子。因为说到聆听,她是我认识的人中最知道如何聆听的人。看过书里的阐述,才明白“聆听需要情感力量的支撑, 需要耐心、坦诚和理解对方的愿望,属于品德的高级范畴。相较之下,以低投入的情感给出“高高在上”的建议要容易得多。”
小猴子是有仁心的人,她对信仰的虔诚在我认识的人中无出其右者。她告诉我,倾听别人的同时,她能看到很多,包括你心中已有的答案。而你的聆听到底真诚不真诚,说话的人马上就能察觉的到。
然后呢,就发生了很神奇的事,上次出差,我和吉利聊天。我一直认为,他在设计工程师的外壳下,有一颗文学的心。有天晚上,很晚了我们从场地回到临时出租的小公寓,在夜色里我开始怂恿他写一本书,写写他在中国的见闻,他的感悟,然后呢,他一定不要忘了在封面的内页上写上“献给JS”这样的题字。一开始他极力否认,然后开始讲他写的一些电邮和收件人的反馈,然后讲到他在别人婚礼上的祝词,最后,他讲到他叔叔去世时他一串不可思议的行为,和那份惊世骇俗的悼词。他就那么平静地回溯自己的过往,可是我突然忍不住就开始掉眼泪。那个时候的感觉很奇妙,就好像你在聆听的过程中让别人进入了你的内心,你自己退到一个很脆弱的位置上,可你却拿到一张入场券,经历了一场你在时空界限内原本无法参与的事件。
这样的感受如此丰富,令人感恩。
也许这就是这本书的魅力。它不是告诉你一些使用守则,而是让你知道,你生活中还隐藏了无数你从没留意的门。而这些门,只能从里面打开。
篇四
About 要事第一
要通过增加对第二类事务的投入来减少第一类事务,不是指单纯地减少第一类事务,然后增加在第二类事务的时间投入,还包括一种情况,把第一类事务转化成第二类事务,如:
1)在第一类事务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而不是临时方案;
2)把重要但是没有太多实际意义的事情,变成有意义的事情,也即第二类事务;
3)预见尚未产生的问题,并未雨绸缪。
About 情感账户
第一,情感账户不能仅单纯地以“做了什么”去衡量。
因为情感这个东西跟银行账户不同的是,银行账户的钱只要不碰,也不会自己减少。情感是需要触碰才能得到提升的,尽管触碰也会产生矛盾。试想一下因为不想产生矛盾,而减少与对方相处、谈话的时间,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生活中不少这样做的人,还以为自己是做出了最大的妥协,实际上只是有意无意地逃避双方间的问题。如果能够面对,也许还能修补信任,补回存款。可是什么都不做,情况更容易恶化。即使此时逃避了问题,以后再出现相同的问题,提款的数量就会大于之前的一次。
情感是一种不进则退的东西,无法原地踏步。对银行账户的不作为也许不会减少存款,但对情感账户的不作为则会伤害情感。银行账户每个月尚且还会扣取一些管理费,如果跟其他一些日常事务的账户绑定了,也会悄无声息地扣掉水电费等费用,也一样需要不断地存钱,才不会透支。情感一样会产生利息,时间越长越深厚,但同样的,即使把存折收起来,不去触碰,不取款也会收取管理费。比如很长时间都没有与对方联系、见面,没有问候、关心对方。日常的接触中大大小小的支出,也使我们必须有意识地不断存款才能让情感账户保持收支平衡,乃至不断增加。而且情感的支出和增加,比银行账户的收支更加频繁与难以衡量。
因此,使用情感账户这个概念去衡量与人之间的关系,前提是要注意它与银行账户的区别。
第二,与其说是存款,不如说是一种投资行为。
假设对方是一家企业,你要为其进行投资。
由于个体的价值观差异、需求差异,你的情感存折上的数字实际上未必是你以为的那个数字,你可能高估或低估了自己的投资的价值,这取决于投资对象如何看待你的投资(价值观)。你所能得到的回报取决于投资对象的投资回报率,对方可能的回报也与你的投资行为相关。
为了情感账户的收支平衡乃至增值,首先要了解投资对象的融资标准(对方的价值观)和融资规定(对方的需求),来选择合适自己的投资对象,这就是我们决定是否与某人建立情感账户关系的过程。然后,根据对方的融资标准和规定选择投资的类型(合适的行为)进行投资。有时候持续大额的投资能够使一家衰颓的企业起死回生,但是也可能血本无归。如果我们决定要把钱投资到一家企业,那么钱也一定要花在刀刃上,因此,要选择何种类型的钱,就是选择何种类型的行为,进行投资。如果只是把钱花在了与企业问题无关的事情上,那么再怎么投钱,也不会得到期望的回报。
所以,所谓情感账户,并不以输入价值(你以为的价值)为衡量,而以输出价值(实际得出的结果)为衡量。要减小这种差异,就要根据投资对象的需求进行合适的投资,使实际价值与你的预估价值保持平衡。如果不能平衡,有时是你自己的理解问题(影响圈),有时是投资对象的问题(关注圈)。也因此,在一开始,就应该选择正确的投资对象。不过有时候投资对象无法选择,比如父母家人。这些时候我们应该更多地考虑自己的投资行为是否适当。具有领导力的投资人也能对投资对象产生有效的影响。
第三,是否有必要关注与每一个人之间的情感账户?
从第二点看来,我们似乎并没有太多的精力关注与每一个人之间的情感账户,也不必这么做。但是会有一些普遍的存款行为,我们是可以对每一个人做的。比如,态度和蔼,有礼貌、信守诺言、尊重或实现对方的期望、当他/她不在场时忠实于他或她、若有必要就道歉……而要做到对每一个人都如此的最高效的方法,就是从内而外地培养自己的品德,让行为成为习惯。
-尚未解决的问题:如何区分“休闲”(第二类事务)与“令人愉快的事情”(第四类事务)?
篇五
因自我感觉效能低下,工作进度缓慢,浪费了大量时间,所以买了这本书读一读,希望可以提高自己做事的效率。
这是一本畅销书,因内容丰富、语言流畅、能够打动读者而畅销。本书作者柯维建议,一个人生活和工作要以品德为基础,在人际交往上要不断在情感帐户上“存款”,同时还要养成七个习惯:
习惯一. 要积极主动。我们所知的那些成功人士,无论是政治家、科学家还是作家,都积极主动地面对人生。
习惯二. 人生要有目标。类似于国家宪法,我们可以撰写个人使命宣言,来描绘个人的愿景。目标明确了,才便于行动。
习惯三. 要事第一。要把重要的事情放在首位,先完成它。同时,要把不重要的事放在一边。反省一下自己,就会发现我们很多时间都浪费在了不重要的事情上了。
习惯四. 双赢思维。与人打交道,尽量双赢。做生意,之所以能有老客户,就是因为能够维持双赢。有的人喜欢自己占便宜,让对方损失,结果只能是一锤子买卖。
习惯五. 为了让别人理解你,先要理解对方。我们总是急于让别人了解自己的观点,接受自己的观点。每个人都希望别人理解自己。所以,首先我们要当个好听众,尽力去理解别人。在此基础上,才能让对方愿意理解你。
习惯六. 尊重差异,理解不同的观点,整合不同的观点,形成集体智慧。
习惯七. 在身体、智力、精神和社会/情感四个方面不断更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