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者读书笔记五篇最新

黄飞

颠覆者读书笔记1

还记得上大学的时候,我们为了用上所谓的“免费”杀毒软件,趴在学校BBS上找注册码,一试就过去半天,挨个地复制黏贴。好不容易试成了一个,可没过几天又被告知“已过期”。

当时的心情,是崩溃的。那将近200大洋的软件年费,让我们这些囊中羞涩的学生党,情何以堪?

而忽然有一天,画风突变:“同学,你用的是什么杀毒?”“360呀。”

不知哪里冒出来了个360安全卫士,居然全免费?!

于是一夜间,那黄绿色的小圆球,成为了每台电脑的必备。而杀毒软件也就此彻底走下了“收费”的神坛。至少个人用户很难再接受为电脑的“杀毒安全”服务买单了。

那么,在2006年左右,究竟发生了什么?

今天我手上拿到的这本书,作者就是360的创始人周鸿祎。这本叫做《颠覆者》的书是他的自传,同时也记录了那一段艰辛的“颠覆”历程。不管你是否对商业模式、创业创新感兴趣,至少,我们能从周鸿祎先生的经历中看到,*的英雄,是怎样一种调性。

颠覆者读书笔记2

百度百科中对“颠覆”的定义是:对某项事物造成强烈冲击改变,使事物本质发生变化。

“改变本质”,貌似离我们的生活有点远。但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当今时代的“本质”,在随时随地地发生变化。

从胶片拍照时代,到手机摄像,再到拥有操作系统的智能手机。短短十几年间,我们的生活已经翻天覆地了不止一次。而每一次的迭代,都必然源于“颠覆”。

周总在书中序言中说道:颠覆式创新分为两种,商业模式和用户体验。

前者,就像360卫士将“杀毒服务”从收费变为免费;而后者则是让很多人趋之若鹜的iphone系列:原来繁复的手机操作,瞬间只留下了一个按键。

两种形式的颠覆,从本质上来说,都是从低端、通俗入手,逐渐创造出一个全新的,现有头部企业不曾看重的市场。等大批拥有需求的用户涌入之后,逐渐向上蚕食发展。

也就是说,当我们发现自己有一种未能满足的需求时,那些“颠覆者”们就已经开始行动了。

既然在这个“疯了似的”玩儿命发展的时代里,“颠覆”随时有可能发生。那么,作为“朝九晚五”的普通职员,我们能否就“安安静静”地做个消费者,享受着“时光未央,岁月静好”呢?

所谓“商界无小事”。想一想昔日行业巨头柯达、诺基亚、摩托罗拉,无一不是被后来的“颠覆者”所碾压,将辉煌留给了历史。而企业组织内的每一名员工,其背后的一个个家庭都会因为这种改变,而发生影响人生的变化。

这样来看,“颠覆”真的离我们很远吗?未必!

颠覆者读书笔记3

周总在书中为*的自我颠覆者,提出了两个明确的要求:内在驱动力和使命感。

不太明白?没关系,我们先来回答两个问题:

你每天做的事情,是为了什么?设想一下未来5年,时代会成为什么样子?你在其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如果你的答案分别是:“挣钱吃饭”和“不知道”的话,恐怕在未来“被颠覆”的可能性会很大很大。因此,是时候找个时间,好好考虑一下这两个问题了。

同样是一个周末,有的人去参加读书活动,积极与同频小伙伴互动,与老师沟通。甚至回家后还要继续消化,形成作品。

而有的人一觉睡到中午,起床后定个外卖,趴在电脑前刷刷剧、上上网,一天的时间也就这样消磨了。看到报名参加活动的人,还会笑话他说:“免费的我都不去,更别说花钱了。有那闲工夫玩会多好。”

发现了吗?后者只关注到了自己眼前的利益:这事挣不挣钱,花不花钱。因而缺失了长远的战略眼光,也自然难以激发出积极正向的内驱力和使命感,被碾压是必然的结果。

看到这里,如果你突然觉得心里一紧,一股危机感油然而生。想改变,却不知道如何有效激发出自己的“内驱力和使命感”,不妨就一起翻开这本《颠覆者》,在阅读前辈们披荆斩棘艰苦创业历程的同时,想一想上面的两个问题,重新定位出自己的答案。相信你一定会有所感悟与收获的。

*的英雄,是不能被大数据预测的,能给世界带来惊喜,最不像机器人的人。——万维钢

颠覆者读书笔记4

2010年的3Q大战在后来变成了网上的一个段子,“卖汽车跟一卖鞋的在网上掐起来了”。然而在当年,我相信大多数人都在那场事件中被迫站队,在一种绑架式的要求里做出选择。然而也是在那个时候,周鸿祎这个名字第一次出现在我的世界。后来大战终于落幕,360安全卫士也得以继续保护我上网的安全,而且不知在什么时候,浏览器也默默的换成了360。在今天,我们可以说周鸿祎改变了中国人对杀毒软件的认知,和马云、马化腾这些人一样,周鸿祎同样革新了一代人对网络世界的观念。然而和马云、马化腾这些开拓者相比,周鸿祎更像是一个颠覆者,也因此他的自传取名为《颠覆者:周鸿祎自传》。

就像乔布斯传的作者不是乔布斯一样,李彦宏、马云一众IT大佬的自传也都是出自他人之手,然后作为颠覆者,周鸿祎却出手不凡,本书的作者里赫然写着周鸿祎的大名。我们自然知道这本书不会真的出自周鸿祎本人之手,但名列作者一栏却也说明了,本书的内容必是由周鸿祎本人亲自提供。与那些道听途说、东拼西凑的传记相比,在真实性稀缺性上,《颠覆者》一书可以说是颠覆了我们对名人传记的一些固有认知。

比如在一般传记里,作者对于传主的少年生活往往匆匆略过,因为这种过于私人的东西,往往都不为外人所知。《颠覆者》一书打破了这一固有印象,因为周鸿祎的配合,他的少年生活以一种自然熟稔的口吻向我们一一道来。当然第一人称写作这正是本书的一大特点,读《颠覆者》就像亲耳听周鸿祎讲述他个人的故事,那些成功的喜悦、挫败的失落也因此更加令人感动身受,读者会不由自主的被代入其中,周鸿祎也因此和我们多了一重隐秘的内在联系。

周鸿祎的童年、少年与青年可是说是70年代人中比较典型的那一种,出身普通家庭的周鸿祎也经历过应试教育下对个性的压抑,以及由此而来的调皮捣蛋。在这里周鸿祎毫不避讳的讲述了自己小时候的种种“劣迹”,也讲述了自己走入大学的幸运以及一直以来对计算机的喜爱和努力。

周鸿祎并不讳言,他的成就有很大一部分是时代的造就,但我也在他的讲述里看到了周鸿祎一直以来的,对于计算机的痴迷。不管是中学时不断的阅读计算机杂志,还是大学里义无反顾的选择计算专业,周鸿祎在面对选择的时候,一直都遵从着内心的热爱,有热爱才有热情,这也是成功必不可少的条件。

但光有热爱热情还不够,还要有不懈的坚持和努力,以及天赋和幸运,周鸿祎刚好全部拥有。然而成功依然不是那么容易的,在周鸿祎的讲述里,我们跟着他几起几落,反病毒卡创业初体验的失败,二次创业“信心”的陨落,进入北大方正被放逐,爬起来后的不被理解,3721网站的起起落落,在雅虎中国里憋屈的奋斗,以及我们后来经历过的3Q大战。

可以说,在周鸿祎的讲述里,我们跟着他重新走了一遍创业之路。这条路有太多的歧途、陷阱,有太多的人进了死胡同再也出不来,也有太多的人跌倒了再也爬不起,能够成功的人都是勤奋加运气的幸运儿与搏命者。

周鸿祎在讲述自己的创业之路时,常有推心置腹之语。比如他检讨了自己初入北大方正时的张扬,说明了“飞扬”邮件系统没能飞扬起来的原因依然是因为不够专注,又比如他讲述了关闭聊天室的是因为眼界不够广阔,错失进入搜索黄金时期则是因为过于固执。从他成功里我们可以得到许多经验,从他的失败中,我们更可以汲取珍贵的教训。也因此,这是一本创业者、奋斗者以及所有不甘于平凡的人都应该读一读的书籍。

作为一个颠覆者,周鸿祎改变了中国人使用杀毒软件的意识,也缔造了另一种盈利的模式。在今天这个想要成功不仅需要努力,更加需要创新的时代,颠覆旧观念,才能有大进步。颠覆者周鸿祎可以说为我们做了一个表率,也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新的思路。

颠覆者读书笔记5

一直以来对各类自传不是特别感冒。因为书中所写,无论内容或文字,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精雕细琢打磨出来的。粉饰过的故事里能找到几分真我的风采呢?可当我拜读了由磨铁图书推出,周鸿祎与范海涛合著的《颠覆者:周鸿祎自传》后,自传不是那么靠谱的观点被彻底颠覆了。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这本自传采用了口述历史的方法,是本“真”自传。为什么这么说?

先让我们来了解下什么是自传。商务印书馆的《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自传的解释是:叙述自己生平经历的书或文章。度娘说:“自传是一种传记,主要叙述自己的生平事迹和著作等,一般用第一人称。”所以,自传是要写出一个真实的、活生生的“我”来,要紧扣“我”的鲜明性格特点来写。但自传又不是简单的描写人物,它是要反映出“我”的生平和成长。所以,自传中还要有事实,有经历,有情感,有经验,有教训,有反思,有总结。

再让我们来了解下什么是口述历史。度娘说:“所谓口述历史,简单地说,就是通过传统的笔录、录音、录影等现代技术手段,记录历史事件当事人或者目击者的回忆而保存的口述凭证。口述史并不是象有的人所理解的那样,就是一人说,一人记。而是一种将记录、发掘和认识历史相结合的史学形式。即通过调查访问,用录音设备收集当事人或知情者的口头资料,然后与文字档案核实,整理成文字稿。”换句话说,口述历史是一种严谨的治史方法。

基于以上两点,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推论,由周鸿祎和范海涛两位大神采用口述历史方法合著撰写的这本自传,其实是一本严谨的史书。

让我们在文中随机抽取些细节来印证下下。首先,全书采用了第一人称。其次,各章节以时间为顺序,每个章节都有表述时间节点的文字。再次,具有英雄主义情结这一鲜明的性格特点在各章节都有所彰显。然后,文中随处可见有趣的经历、真实的情感、成功的经验、惨痛的教训,深刻的反思和升华的总结。最后,书里穿插了许多珍贵历史照片和历史文档记录。

综上所述,个人认为这是本读来有趣味,想来有深意的真我自传。如果不信,不妨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