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邓贞谦狱中绝笔》有感范文五篇

张东东

  家书寄语,纸短情长。通读《红色家书》,这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让革命家从书本走进生活,让历史有血有肉,这是最真实的党史读物,是一种奋斗不息的人生,是最生动的红色教材。下面是读《邓贞谦狱中绝笔》有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邓贞谦狱中绝笔》有感1

  每个人都有一颗积极进取的心,但又太容易沉沦。今天,当我手捧邓贞谦的狱中绝笔“杀不尽头颅,流不尽鲜血”,我的那颗进取之心又重新炽热起来,而且是从未有过的温度,是那般滚烫。

  1921年,在江西萍乡县城,年仅十四岁的邓贞谦辍学后到商店当学徒,两年之后,他考入萍乡中学继续学习。这个看似普通的稚嫩的孩童可不能被小看了。在校期间,他与许多进步青年一起积极组织参加爱国学生运动,为革命打下了坚实的青少年基础。更令人敬佩的是,他甘愿放弃北京师范大学的就读机会,全身投入革命洪流,在1928年1月建立了斑竹山革命根据地,燃起了革命的星星之火。

  邓贞谦是比较年轻的无产阶级革命者,或许没有很高的知名度,说出来也并没有太多人认识他,但邓贞谦这个人不容小觑,他的思想觉悟特别高,能及时的意识到革命的重要性,以至于他在中学时便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肩负着强国复兴的重担,或许邓贞谦正是对于“祖国建设者”这一身份有着极大的担当意识,才能有决心放弃北师大的录取,全身心地去建设祖国。邓贞谦一手创建的斑竹山革命根据地,开创了萍北的工农武装割据,为后继的中共革命奠定了坚实的革命基础。

  不幸的是,在国民党的全力搜查下,邓贞谦身份暴露。一次与毛泽东的谈话后,身上携带着一些作为活动经费的黄金的邓贞谦,在返回萍乡的途中路过南坑时不幸被捕。但是作为一名真正的英雄,邓贞谦不溺花言巧语也不惧严刑拷打,直到生命的最后关头他仍守着革命的重要机密。临刑前他写下一封家书,这封家书不是写给他的家人的,而是写给无数为了强国复兴而奋斗的革命者的。书中,他这样写到:“要革命就要很坚决的,很有勇敢的,毫不犹豫的站在无产阶级方面去杀戮一切豪绅统治阶级。”我想这句话已经充分体现出邓贞谦对革命的坚定态度。他自知命不久矣,但他仍不放弃革命必胜的希望,呼吁广大青年群众奋起斗争,做天下的主人。

  “杀不尽头颅,流不尽鲜血。”邓贞谦牺牲时年仅21岁。21年的岁月,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不起眼的一朵浪花,但邓贞谦却用21年的年华造就了不朽的人生篇章。我们是一群与邓贞谦年龄相仿的学子,或许我们没有那么高的思想觉悟,但我们有强国复兴的责任重担。当今时代,人民军队发展十分迅猛,国家正需要像邓贞谦一样的有志青年。所以我们不能再彷徨,不能再犹豫,响应时代的号召,听从国家的召唤,让勇气盖过怯弱,让进取压倒苟安。

  筑梦,向着星辰大海!          读《邓贞谦狱中绝笔》有感2

  近来,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诵读学习了《红色家书》,重温了中国革命先烈的光辉历史,感到深深的震撼,倍感今日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汲取了奋发前行的力量,对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充满信心。我认真参与党支部组织的读红色家书活动,学习了《红色家书》中的篇目,读后感受很深、触动很大。

  家书是家庭的情感纽带,是家教的重要载体,也是家风的一面镜子。这些家书,承载着人格和亲情,蕴藏着智慧和力量,是我们学习老一辈革命家的高尚品格和道德风范,在人生道路上如何做人、做事的生动教材。《红色家书》通过一封封直指心灵的家书,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一张张昂扬向上的老照片,重现了历史。每封家书都充满了感情色彩,我深深感触到了家书的作者们对于父母、子女、爱人、亲人的醇厚亲情、面对各种复杂环境时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一幕幕都是鲜活生动、实实在在、触手可及的。这些家书的作者们,深爱着自己年迈的父母、幼小的孩子、相知的伴侣,但他们更加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他们有着无比坚定的革命信仰。

  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党的一大共有13位代表,最后走上-城楼、见证新中国成立的,只有毛泽东和董必武。其中陈公博、周佛海、张国焘背信弃义叛党投敌。这些人之所以中途变节,就在于没有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红色家书的主人公们,都具有坚定崇高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认定马克思主义是真理,认定只有共产主义才是人类的出路,认定中国共产党定能成功,使得他们毅然决然地告别白发爹娘、告别娇妻幼子,他们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但是血脉亲情是永远无法舍弃的,共产党员也是有着铁骨柔情的血肉之躯,在他们满腔的革命豪情背后也有着割舍不断的儿女情长。于是,我们就从这些家书的字里行间读到了一个个血泪交织的感人故事。

  为了新中国的建立,许多共产党员奋不顾身,捐躯赴国难,视死如归、用血、用汗、用宝贵的生命铸就了中华民族,换得大地阳光灿烂,让我们现在过上了幸福生活。幸福的日子容易使人忘记了什么叫英勇、坚贞。安逸的生活,美好的享受,使人淡忘了血与火的历史,也使人麻痹了精神。我要感谢《红色家书》,读到他们的事迹,为我树立了榜样,它使我对人生价值有了崭新的理解。

  读《邓贞谦狱中绝笔》有感3

  近日,省委书记、省长刘奇同志向全省党员干部推荐《红色家书——革命烈士书信选编》一书,这是省委书记、省长刘奇同志的"初心情怀",更展现了一种"使命"的担当。

  捧读《红色家》,我感慨万千,体会颇深,都说"家书抵万金",从一封封语言质朴、热情洋溢的家书中,我们看到了革命者最讲亲情,最懂真爱,即使他们天各一方,生死攸关,仍惦念着白发双亲,牵挂着妻子儿女。这些红色书信充分展现了革命先烈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对党绝对忠诚的赤子之心,展现了革命先烈舍生取义的崇高气节和报国为民的炽热情怀,让人震撼,洗礼精神。

  感悟《红色家书》,无数共产党人在烽火连天的革命峥嵘岁月,抛头颅、洒热血,以赤子之心、爱国之情,始终坚信共产主义一定能够实现。通过诵读红色家书,我感受到了革命先烈们的坚定信仰、时代担当、无私奉献,更从中汲取到信仰的力量。

  回望《红色家书》,我们可以触摸到革命先烈们无私报国的爱国情怀以及天下为己任的初心使命,我们从中获得的不仅是震撼、铭记,更有奋进前行的力量。作为一名基层党员领导干部,站在*,我更要从《红色家书》中读懂革命先烈的愿望与期盼,务实担当,带领分局广大党员干部职工走好新时期长征路。

  读《邓贞谦狱中绝笔》有感4

  家书是维系亲情的纽带,千百年来,承载着人类独有的生生不息的血脉恩情,是至亲骨肉的贴心话,因此,家书价值之所以能抵万金。而《红色家书》的书写人更是在紧张的革命战争中将自己对亲人的思念付诸笔端,或柔情似水,或豪情勃发,于战火记忆中承载着殷切的思恋与絮絮的嘱托……

  冷少农,牺牲时年仅34岁,在致其母的家书中说到,“照理我应该把家庭中一切的责任负起来,努力的去完成我一个好儿子,好兄弟,好丈夫,好父亲的事业,至少在外面应该努力的做一个显亲扬名的角色,极力的把官做大一点,把钱找多一点,并且找的钱应该全部送回家来,使得家里的人都享受一点清福,使乡里的人个个都要恭维我家的人。这样,我才能稍稍尽一点忠孝,这样,才不算忘恩负义。”在自己备受亲人恼恨弃绝自己时依然坚定自己的信仰和希望,体及人民,“我是把我的孝移去孝顺大多数痛苦的人类,忠实的去为他们努力。同时我是社会豢养出来的一个分子,我受社会的恩惠也很多,所以我也不敢对她忘恩负义”,这份为人子、为人兄的担当,至今应该垂范后人;“当父母长者的人,应该使儿女幼小者努力于社会事业,为大多数劳苦民众谋利益,除痛苦,决不要死死的要尽瘁于家庭”,作为一名父亲,他也依然秉持着这份情怀,以自己坚定的革命信仰和远大情怀期许着自己的儿子,“为一般被压榨穷苦无靠的人们而期许”,这份为人父的格局,更值得弘扬!

  看到一封封直指心灵的家书,一张张触人泪目的老照片,我们能切身的体会到没有个牺牲的烈士都是我们如今幸福生活的基石,在历史长河中,他们是有奉献情怀的伟人,在日常生活中,他们是有血有肉的凡人,切换时空,英雄不是只高不可攀地活在故事和历史中,榜样就在身边,你我皆可。

  读《邓贞谦狱中绝笔》有感5

  作为一名乡镇党委书记,认真拜读了《红色家书》。王孝锡、王器民、毛泽建等人的事迹和家书,深深地打动了我,使我思想上得到了洗礼、精神上得到了升华、党性上得到了锤炼。

  一、感恩铭记,不忘初心。“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先烈们为了共产主义事业,不畏艰险、勇往直前,把宝贵的生命献给了党和人民,把满腔热血洒遍中华大地。“自古英雄多患难,岂徒我今然”,这是王孝锡英勇就义前写给父母亲的遗书,时年25岁。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公而忘私、不怕牺牲的精神,永远光照千秋、垂范后世。作为一名乡镇党委书记,要深切缅怀他们的丰功伟绩、感恩他们的无私奉献、传承他们的先烈精神,用党的红色传统照耀三龙镇*征程。

  二、坚定信念,激发动力。反复强调,革命传统资源是共产党的宝贵精神财富,革命传统我们不能丢,革命资源我们不能弃,就是因为它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滋养。要将革命先辈热爱祖国、忠于党和人民、不怕牺牲的革命传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转化成艰苦奋斗、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激励我们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勇于担当、无私奉献,在不同岗位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促进三龙镇各项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三、结合实际,砥砺前行。在*建设如火如荼的今天,我们迎来了民族复兴的曙光。我们要秉承革命先辈意志,用他们的精神品质提振精气神,将三龙的各项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一是推进“双创双修”,实现生态文明、城乡风貌、城乡管理、城乡功能、城乡内涵的全面提升。二是聚焦“两不愁、三保障”,落实精准扶贫政策,增强建档立卡贫困户获得感、幸福感。三是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推动三龙“建陶小镇”道路改造提升工程,大力发展旅游观光休闲业,启动新建乐华农贸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