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得体会范文1
用几天的时间读完了度阴山先生著的《知行合一王阳明》,收获颇丰,对王阳明的生平经历有了更深的了解,对心学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当然,要收获更多,是需要在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去实践,按王阳明的说法,要做到知行合一,要做到致良知。
先梳理下王阳明先生的人生经历。王阳明出生在贵族家庭,浙江余姚人,是王羲之的后代,父亲王华是状元,家族基因无疑是了不起的。
少年时王阳明表现出聪明过人的神童特质,还有他拥有心无旁骛的专注精神,以及遇到困难挫折坚决不抛弃不放弃的顽强勇气,他很小就立志要做圣人,这样的发愿让所有人惊讶,被人取笑、不理解也好,遇到各种外在的内在的挫折也罢,他始终坚持,终成一代大师,是伟大心学的缔造者,既是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又是书法家、军事家、教育家,集大成于一身,在有明一代,受到万人顶礼膜拜,敬仰爱戴。
他的人生经历可分成几段来看。
20岁之前,是他知识的积累准备阶段,是见山是山的阶段,在这个时间段,他兴趣广泛,对儒家学说、军事、骑射、书法、棋类、甚至道家养生等均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且有很深的造诣。这个阶段值得提起的几件事,一个是他说话说得晚,4-5岁还不会讲话,直到有个道士建议改个名字王守仁后,才开口讲话;二是他十七岁结婚婚礼当天,他竟然外出与一个道士聊天忘了时间错过了迎娶新娘。
21岁至34岁,是他心学创建的阶段,是否定之否定阶段,是见山不是山的阶段,21岁,他通过乡试中了举人,对朱熹格物致知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竟然对着竹子格了七天七夜不睡觉,终于病倒,甚至产生了幻觉,通过这次经历,他对朱熹的理学产生了疑问,对心学有了初步的思考。28岁,通过会试,进入中央部门当了个小官,接下来几年,他又对佛学、道家学说的一些理论进行了思考,终认为这二者非真正的道,有个传播非常广的故事,一个得道高僧坐禅3年了,王阳明问他是否想念母亲,和尚从入定中回神,满脸泪回家去了。王阳明志向高远,对于仕途上的发展并不太感兴趣,朱厚照上台后,34岁的王阳明因为一次上书事件,得罪了大太监刘瑾,被发配到贵州龙场,也正是因为这次遭遇的历练,才造就了心学的产生。
35岁至58岁,是他实践心学的阶段,是他的学术升华阶段,是见山还是山的阶段。在未开化的贵州龙场地区,王阳明用他坚忍不拔的气魄,用他博大宽广的胸怀,还有精深渊博的学识,在当地一步步站稳脚跟,他用心学来教化当地民众,逐渐声名远扬,38岁时,由于刘瑾倒台,王阳明得以回归京城。王阳明的人生巅峰在6年后到来,也就是他44岁的时候,经王琼的推荐,他赴江西、福建剿匪,王阳明大展才华,从未在战场上实践过的他,用行动证明了自己军事上的天赋,化解人心、虚实结合、各个击破,他用最小的成本换来了战争的胜利,被土匪占领过区域的百姓自此视王阳明为神明。1519年,宁王朱宸濠造反,王阳明在没有皇帝旨意的情况下,在没有后备力量支撑的情况下,用35天时间将朱宸濠活捉,这又是一项军事上的奇迹,按照王阳明自己的说法,做这件事,是知行合一,是良知告诉他,即使没有命令,也必须要做这件事,不然生灵涂炭,遭殃的是江西的老百姓。1521年,朱厚熜即位,对王阳明有过一段时间的赏识,加封王阳明为新建伯,世袭,次年,父亲王华去世,王阳明回乡守制,1526年,54岁的他辞官,开始在家乡讲学。1528年,身体极度衰弱的王阳明被再次授予重任,赴广西剿匪,虽然他所到之处,仍是所向披靡,战无不胜,神话延续,不过,他的身体越来越差,越来越差,按照现代医学,他应该换上了肺癌,最终,1529年1月9日,他在江西南安府大庚县青龙港(今江西省大余县境内)舟中病逝。临终之际,弟子问他有何遗言,他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关于心学,书中也用了大篇幅做解读,甚至用了很多浅显的比喻,比如说,用太阳和乌云的关系比喻良知和物欲的关系,用冶炼黄金纯度来比喻修行的过程等等,又与佛家道家和朱子的理学作了些对比,让读者在比较中领会不同,从而对心学有更深入的认识。
有几个关键词。
一是格物致知。朱子理学也讲格物致知,但王阳明说,格物致知不用向外求,内心就有良知,文中已吃烤鸭为例,解释了王阳明心学与朱熹理学格物致知的不同,若理学家来格烤鸭,那会研究鸭子怎么做,什么样的鸭子最适合靠,放什么调料最合适,哪块肉最好吃等等,理学家最后可能也会成为美食家,成为饲养专家,成为顶级厨师,高度再拔高点,就是要吃好的烤鸭不容易,要很多步骤,要花很多心思,不经历风雨哪能见彩虹。而心学家不同,吃烤鸭,吃完了就完了,自由而洒脱。
二是知行合一。我们心里就有良知,比如看见一个小孩从高楼坠下,我们的第一个念头是去接住,而高楼掉下一个冰箱,我们第一个念头是赶紧跑,强盗也有良知,因为你叫他强盗他不高兴,这就是良知。心学讲知行合一,更加强调的是行动,有了良知不够,要去实践它,就像王阳明自己所做的事,他觉得对的事,即使没有旨意,他也会去做,做善事,做良心的事。
三是存天理去人欲,理学家也提存天理去人欲,对人性产生了很多的禁锢,心学也讲存天理去人欲,是从修行上来讲的,对人欲的解释也人性化,清晰化,人要吃饭,要结婚,要生孩子,这些是本能的欲求,是不能去掉的,在基本的欲求之外,还要贪恋的,那是物欲,是私欲,就要克制,怎么存天理去人欲,王阳明的做法,一是善护念,有好的念头留住,坏的念头摒弃,二是知行合一,要行动,并拿这一点和佛教做了对比。
四是致良知,王阳明提出致良知,是他心学成熟的标志,是心学的灵魂,我们每个人都有良知,内心最深处(或是佛家说的本体)都有成为圣人的基因,只是被现实的很多物欲蒙蔽了,就像乌云遮盖了太阳,太阳的光芒还是存在,乌云飘走了,阳光还会普照大地,但物欲太多了,乌云就可能很深很厚,很难重现天日。要崇尚心学,实践心学,要做的就是致良知。
五是王阳明晚年提出的心学四句偈,“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去善去恶是格物”。也是对自己心学的一个总结,说到四句偈就让我想起金刚经四句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慢慢领会吧,还有王阳明弥留之际,说的八个字,也让人很感动:“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我又想起了弘一法师圆寂前提的四个字:“悲欣交集”。让人感怀!
2021年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得体会范文2
中国历史上达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标准的只有两个半人:孔子、王阳明、曾国藩算半个!而我独独偏爱王阳明!
也忘了是什么时候开始知道王阳明,只记得王阳明在我的想象中,是个圣人般的存在!渐渐地开始痴迷于他!过去了解王阳明,多是通过百度直接搜索,对他提出的“知行合一”理念很是着迷,不过那时候仅仅只是知皮毛而已!
度阴山写的《知行合一王阳明》一经面世,做为后知后觉的我,便迫不及待地买了下来!想从书中为自己启发奋斗之路!
王阳明的整个人生其实跟正常人都一样,有高潮,也有低谷,甚至他的低谷差点要了他的命!但是他却迎风破浪,最终苦尽甘来,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学说:心学,并且影响力达到海外!
从书中,我看到王阳明从小高远的志向:成为圣人!并且一生都为之奋斗,从小熟读道儒佛三家经典,储备了足够的知识功底;积极出世,拿下科举,进入朝堂,为自己创造平台,以一颗善念兼济天下;为官一方,都能尽职尽责,造福百姓。即使深陷牢狱,发配荒蛮,都没有彻底磨灭他心中的志向,敢于把磨难当成磨刀石,在磨难中成就自己!
“心学”,这颗中国思想史上最炫彩夺目的明星,横空出世!
成功不是偶然的,自己若想成功,自身的成长很重要!平时的学习积累,夯实了自己的基础,在机会来临的时候,才能够迸发出火花,不然即使再多的机遇,都是枉然!
志存高远,加强学习,积累自己,抓住平台,一步步坚实地前进,热爱自己的工作,尽职尽责,成功终有可能!
2021年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得体会范文3
看了《知行合一王阳明》,方知“知行合一”的内涵,首先先了解王阳明,王阳明被当年明月称为“千古第一等人”,他官至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精通儒释道三家,开创出了堪称儒学新局面的心学,被认为是可直追孔孟的大圣人,他还领兵平乱剿匪,用极少的代价闪电般地彻底击败了数倍于己的敌人。在蛮荒的龙场,王阳明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即人人皆有良知。而在血腥的沙场和险恶的朝堂,让龙场司道实际发挥作用的,是“知行合一”,即遵循内心的良知,便能达到宁静于内、无敌于外的境界。如果心学是圣贤功夫,那么知行合一则是俗世智慧。知行合一并非是自顿悟,而是在磨难中水断反思、修练,最终砥砺出的生命境界。在经历了当众廷杖的奇耻、下狱待死的恐惧;流放南蛮的绝望、瘟疫肆虐的危险;荒山野岭的孤寂、无人问津的落寞,直至悟道的狂喜、得道的平静后,王阳明不但求得了内心的安宁,而且逐渐通过“知行合一”拥有了足以改变世界的力量。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率文吏弱卒,荡平了江西数十年巨寇。凭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以几封书信,一场火攻,三十五天内平定了宁王之乱。凭借知行合一的力量,王阳明从根本上扫清了困扰明政府多年的广西部族匪患。通过讲述王阳明的辉煌传奇,为我们剖析知行合一的无边威力。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他说:“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从道德教育上看,他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高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高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
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他的意思是说,封建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封建道德的要求去行动
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封建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封建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 “良知”的完成。
读了这本《知行合一王阳明》,才真正理解贵阳市委把“知行合一,协力争先”作为贵阳城市精神加以培养其中的内涵,是有着充分的学理依据。贵阳有着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秀丽俊美,被称为“森林之城”,“避暑之都”,日前生存环境的严重持续破坏,令人深恶痛绝。作为贵阳人民的我们首先得热爱我们自己的家园,要有建设家园的热枕,要同心、协力、争先,遵从政府制度,宣扬阳明文化,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小孩子到大人,人人做到保护环境,爱护卫生,提升自身素质、修养。我们的城市选择了生态文明的发展方向,就是选择了美好的未来,生态文明建设关乎全人类的未来,人天合一大生态,大易本是生态书,呼吁贵阳市民认真学习“知行合一,协力争先”做到大有所为,大有作为,为生态建设竭尽全力,我们每个人要努力实践“知行合一,协力争先”的贵阳城市精神以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自承担起建设文明的责任。
2021年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得体会范文4
他,高僧点开聪明穴,金山赋诗誉“神童”。
他,少小立志学圣贤,少年单骑察边关。
他,军事天才,曾力换狂澜拯救了明王朝的历史命运。
他,精通儒、佛、道学说,提出知行合一,致良知,发展心学。
他,就是余姚四大乡贤之首——王阳明。
王阳明一生坎坷、满地荆棘,其遭遇更是令人为之动容。当我在读这本书时,被他那种求实、光明磊落的胸怀所感动。他把荣华富贵、名利得失、恩宠荣辱看成天空中的朵朵云彩。他的心灵更是宛若水晶般透明,让我自惭形愧。
他虽然临死前仍没有等到朝廷对他所受到的各种诬陷与诽谤做出昭雪,没有等到他一心所期盼的人间正道与公义回归朝廷,他但却被后人称为“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楷模。“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这是明史最后对他的评价。他的坎坷经历不禁让我联想到了海伦凯勒、贝多芬等一个个伟大人物。
海伦凯勒在一岁半时她失去了视力和听力,接着又丧失了语言表达能力,可她没有放弃,以惊人的毅力掌握了英、法、德、拉丁、希腊等五种文字,成为了人类历史上获得文学学士学位的第一位盲人文学家,成为了马克吐温心中与拿破仑其名的20世纪的两大奇人之一。她的一生同样值得人们去铭记、去尊敬。
贝多芬的一生也是苦难与痛苦不堪紧随的一生。年少时“神童”的光环带给他的是无尽的折磨;在他事业的高峰期他失去了听力,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致命打击,正当别人都以为他的一生将从此与音乐绝缘时,可他没有放弃自己热爱的音乐,《命运交响曲》、《欢乐颂》是他给自己和世人最好的证明。
达尔文、莫扎克、居里夫人……一个个闪耀的名字,他们的一生也是充满了坎坷和荆棘,但他们并没有被困难所吓倒,所谓“心怀天下,掘天觅地,以无为本,勇以成之”,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重要的是无论逆境、顺境都要坦然处之,一时的倒下并不可怕,关键是你要有重新站起来的勇气。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永无止境的,《王阳明的故事》也让我明白了学习或生活的道路不一定一帆风顺,我们要学会从逆境起飞,时刻准备着做一只迎风而上的风筝,即使不能鸣叫,不能自由的选择方向,也要翱翔于蓝天!
2021年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得体会范文5
这本书我断断续续的看了接近一个月的时间了,一是没有坚持每天晚上看,二是这本书篇幅的确有点长而且有些枯燥。由于这本书并不是像《解忧杂货店》之类的小说一样比较有趣,所以看时总是感到头疼不想看,所以看到一半就又想看其他的书了,因此花了一个月的时间。
书中王明阳从小就聪颖,在很小时就励志要成为圣人,年轻时酷爱兵法并热爱哲学“儒释道”渴望通过他的哲学思想和兵法建功立业成为像孔子,朱熹一样的圣人,但是现实并不如人愿,王明阳虽然考取得功名但并没有受到朝廷得重用,由于皇帝朱厚照昏庸无能,朝廷宦官当道,朝廷有良知的大臣都上书劝皇帝朱厚照远离宦官刘瑾等,王明阳也不例外,最后落得被刘瑾等人的报复,被被罚到国家边界,荒芜人烟并且有毒虫猛兽的龙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把他赶到原始森林让他自生自灭。这是王明阳人生的最低谷时期一个拥有梦想成为圣人的王明阳落得生死堪忧,更不用谈自己的梦想与追求了。这时不抱什么希望的王明阳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一切,由于读儒家朱熹的“格物、致知”经过三天的“格竹子”事件后对朱熹的“格物致知”不以为然,认为什么道理都是通过外界思考学习得来的是有问题的,例如竹子有什么道理?并且什么东西都要明白他的道理显然会很累。佛家思想他又放不下自己的父母而成仙,总之王明阳没有属于自己的一套思想体系,并对其他思想深感迷惑,就在对过往的反省中也不知道什么原因他突然领悟到“致良知”并把自己的思想称之为“心学”。“心学”认为所有的道理都不是从外界得来的,而是从自己内心得来的,例如孝顺父母,每个人都知道要孝顺父母,但是每个人孝顺父母都不是从别人那里学来的,而是自己本来就知道孝顺父母。龙场悟道后,王明阳就开始像孔子一样讲学,从龙场开始慢慢的名气开始大了起来,最后传到了皇帝的耳朵里,幸运的是王明阳被另一位出色的兵部尚书王琼所重视,在王琼的帮助下,王明阳想建功立业的梦想忠于实现,利用很少的人力物力“剿土匪,灭造反”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最终王明阳并没有受到奖赏,最后到死连新皇帝的面都没有见到。可以说王明阳的一生绚丽但悲催的,绚丽的是拥有众多的“心学”粉丝和为朝廷建功立业,悲催的是即使为朝廷建功立业但朝廷并不买账。
作为一个现代的人来看这本书而言仍有借鉴意义,王明阳的“心学”并非完美无缺,在做人做事本着一颗忠于自己内心和良知而不被外界因素干扰是一种很好的心态,我非常赞同。而知行合一则是强调做任何事不要本着知道就可以了,必须要身体力行去做到是“知行合一”不能想众多佛学一样空想不做。也不能做与自己内心和良知不符的事否则就是知行不一。
看完后我才发现原来所谓的“知行合一”的“知”并不是指“知识”而是指“良知”,“知行合一”就是要求人应该按自己的良知去做事情。因为王明阳是继朱熹之后的儒家又一位圣人所以王明阳的思想就属于儒家思想了,但是在我看《乔布斯传》和《李开复自传》时读到的一句非常有名的句子“不要被教条所束缚,最重要的是拥有跟随内心与直觉的勇气,任何其他的都是次要的”这句话用李开复老师的话就是《follow my heart追随我心》”而这句话的来源是日本的一位佛教禅师告诉苹果公司CEO乔布斯的并对乔布斯造成了很深远的影响,对李开复也是一样,李开复当年在美国谷歌担任中国区域董事长将中国的谷歌搜索业务从零做到较高的市场占有率,而当合同到期后,谷歌CEO给他更好的机会和薪资时他却坚决的委婉拒绝t了,因为他想实现自己的梦想-帮助更多的的中国年轻人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正是由于他回想起了这句话然后忠于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选择创业。其实看到这里我就很纠结,王明阳的“知行合一”和日本禅师讲的“追随我心”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那么到底什么是儒家思想什么是佛家思想呢,或者其实这只是他们的一个交叉部分?或许由于王明阳本来就受众多思想的影响,他的思想只是一种融合思想但他称自己的思想属于儒家思想。但有一点是真实的就是他们都在做决定是都采用了“知行合一”尊重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并坚定不移的实行。
由于在近几年较喜欢看,哲学类和自传类的书籍,刚好这本书即使自传又是哲学,所以我也不知道怎样去评价,但是在自己看过的自传中有两类自传,一种是自己给自己写的自传,这类自传比较有趣味例如《李开复自传》就把自己的大学生活写的非常真实和有趣,另一类自传就是由他人代写的例如我看过的《红顶商人胡雪岩》,《乔布斯传记》加上这一本《知行合一王明阳》,这类自传就缺少了生动和趣味性,因为毕竟不是自己的亲身经历,但是多了很多客观性,自己给自己写的自传往往都不会写自己的缺陷和不足,但是他人代写就能很客观去写出自传人物的不足,例如本书中王明阳虽是圣贤但是家里的人际关系却处理得非常糟糕。
最后我想说的是知行合一看似很简单的道理但是真正能够做到不受外界环境而忠于自己内心的人又有多少呢?但求自己看完书后能多一点忠于自己的内心和多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