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的故事时空虽然是架空的,电视剧却在细节上下了不少功夫,服饰、礼节等方面都可以察觉出参考真实历史风貌的心思。在一群戏说、琐屑的剧里,《琅琊榜》作为一部架空历史剧,却显出了正剧的范儿,试图叙说一种明朗的对赤子之心的坚持。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琅琊榜电视剧大学生的观后感5篇,供大家参考。
琅琊榜电视剧大学生的观后感范文(1)
最近一年看了很多的电视剧,倒不是因为有多喜欢看电视,而是如今老了,做事总是集中不了精力,相反,洗碗做饭做清洁之时,放一个视频在旁边,可以聊以排遣劳累和寂寞;或是睡前看一小段视频,能够放松下一天的紧张,促进一下睡眠质量。我从不追剧,也不赶热闹看那些正当时的电视剧,免得卡的心烦。
然而《琅琊榜》来了。一切都变了。
我开始认真的看起来。看《琅琊榜》成了我生活中一件重要的事情。我拿出专门的时间,认真的看,或者说欣赏。我看演员的表演,欣赏电视中如画的风景,感受故事中古风犹存的礼仪,体会其中跌宕的故事情节,看得满心喜欢。
但是《琅琊榜》已经播放了32集,整个故事风格和格局基本定型,观看至此,感觉该剧有不少遗憾之处,比起《甄嬛传》对体现故事全盘的大手笔,《琅琊榜》在叙述故事方面,显得拘束,不够挥洒自如。
首先,《琅琊榜》对靖王的刻画不够深刻。靖王在故事中是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一则,他在本剧中是正义、王道的象征;其次,他是梅长苏选择辅佐的对象。然而,电视剧中的靖王形象总是模糊不清。除了王凯扮演的靖王堪称英俊以外,靖王的性格特点、人物魅力、王者之风、上马御敌、下马治国的能力都没有很好的得到体现。靖王起事,从刑部侵地案开始,至私炮房爆炸施以援手,至赈灾,所做之事,都是从他人话语中一笔带过,人物刻画太显单薄。
其次,《琅琊榜》的铺陈渲染不够。 《琅琊榜》讲故事娓娓道来,不紧不慢,又丝丝入扣。但是《琅琊榜》叙事,重分析推理,重大势布局,对于具体事态发展过程,通常利用人物对话来完成叙述,看客对剧中人物事件毁誉谤赞,很多都是被电视剧通过他人语言灌输的,这样的'叙事方法,虽然可以省略诸多的麻烦,但是也使人物事件显得苍白。
第三, 《琅琊榜》对故事气氛的把握,有些阴阳失调。一部好的片子,总会有主线和辅线。《甄嬛传》拍的好,是因为剧情中不仅有残酷冰冷的宫廷争斗,也有温馨的姐妹情、珍贵的爱情;《伪装者》拍得好,是因为故事中有紧张窒息的敌后战斗,也有温暖的家庭温情;《战长沙》拍得好,是因为内容中不仅有战争、饥饿、死亡,还有像“姐夫”那样为了守住生活的投机分子。这样的片子,叙事线条一主一辅,一张一弛,阴阳调和。而《琅琊榜》的叙事,略过压抑,梅长苏面对死亡的威胁,身体的力不从心,面对不能相认的爱人、友人,谋略方面的步步为营,都展现得非常好,但是这些都是非常压抑的气氛和风格,电视剧的郁结之气很重,没有相应的化解之道。虽然故事中的飞流、蒙挚等人可以起到一定的平衡作用,但是作用太过有限。当然,这也有可能是因为胡歌演技太好,没有旁的力量可以化解他的气势的原因。
虽然问题找了一大堆,不过是因为《琅琊榜》是近几年中难得的好剧,因此唠叨几句,期待能有更好的电视作品,因为再让我看别的电视,已然已经看不下去了。
琅琊榜电视剧大学生的观后感范文(2)
历史小说很难写,因为小说要能合上真实的历史事件,另外在史料空白处添加合理的想象,把人物刻画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方为上乘之作。现如今有了架空类的历史小说,写手就完全摆脱了这个严苛的限制,自由发挥的空间变成无穷大。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琅琊榜》虽是宫斗题材小说,构思格局不落俗套,伏笔埋得巧妙,草蛇灰线。节奏紧凑的负面是情节发展得有些过于理想化,逻辑严密性也欠缺,但是看这种小说是不应该多想的。
书中人物的名字取得太不讲究了。比如我一开始看见“夏冬”这个名字,心想作者是以此来暗示这个人物命运坎坷内心纠结,后来发现她的师姐师兄叫夏秋夏春,而作者自己的笔名海宴就来自于海鲜宴席,心知自己想多了。“霓凰”,也许就来自于黄色的霓虹灯,“泥黄”还不如“土黄”叫得顺口。
如果我看到好的影视作品,并得知其改编自小说,一定去找原著来一睹其原始文字风貌。但是如果我读过一本好书,而这本书后来被拍成影视作品,慕名而往,却往往扫两眼就没有再往下看的兴趣了。桐华的《大漠谣》和《云中歌》都被电视毁了,《步步惊心》也一般。制作并不粗糙,演员颜值也高,问题在于绝大部分演员演技实在太差,分分秒秒提醒你他们在演戏。我觉得桐华最好的小说是《长相思》,讲的是发生在《山海经》描述的上古时期的故事,有对于桐华而言极罕见的喜剧结尾,画面感极强,男猪脚符合诗经和论语里关于男子容貌品行的所有高标准描述,特别适合于拍成电视剧的,将来可千万别再被糟践了。
听说《琅琊榜》电视比《甄环传》好看,于是几乎从不看电视剧的我按耐不住了。吃午饭,洗收衣服,收拾屋子的时候都同时赶剧。确实,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人们说太忙没时间做某件事的时候,其实只是不够想而已。
电视剧确实充分发挥了表达方式的优势,画面唯美。电视剧把故事背景定于南北朝,但是官制(三省六部不是隋朝才有的么),发式(那时候在正式场合汉人的头发不会编成麻花的吧),称谓,名讳……
不是说了不要多想吗?!是是。接着说。
服装,我一直喜欢唐朝以前的甚于以后的。宽袍广袖,峨冠博带,最能体现华夏文明之风采。个别发型丑得要哭,誉王妃和靖王妃没过门的时候都整得跟村姑似的。这两个头大概是没开窍的实习生做的。
配乐作曲优美,但是音效漏洞较多,不够逼真,室外戏也听起来就像是室内。还有,我不知道现在拍片子是不是都用大量的配音演员,剧中很多人的音色吐字都像是经过非常好的专业训练的,但口型有时对不好,让我有看译制片的感觉。
剪辑很有独到之处,形成一种简洁清爽的叙事方法,原著也是通篇只一条主线。
影视作品表现力最重要的一环是演技,两位男主角都演得蛮合适的,但是女主角每次哭的时候我都觉得她其实想笑,因为嘴咧得很大眼泪却不多。演夏冬的演员比她强多了,一说到痛处眼圈立马就红,真的是好像那种表面刚强一肚子苦水的人。刚看到个帖子说好几名配角包括夏江和黎纲都是副导演和执行导演们扮演的,真是会玩啊。
这部小说和电视剧没有用啃猪脚滚传单(赞一个),甚至没有用大篇幅渲染儿女情感调味,而能做成一道几乎有口皆碑的佳肴,成功于食材的质量和厨师的技艺。(这篇文章到现在才说到吃,不容易啊!)忠义二字,在五浊恶世里越是被逐利的脚步踩踏,就越是在人们的内心里被向往和渴望。这就是《琅琊榜》作品虽然稚嫩,却如此被接受的原因。
琅琊榜电视剧大学生的观后感范文(3)
《琅琊榜》是一部火得不能再火的神剧,在网上一直是沸沸扬扬,我自然是听说过。但因为无意间看到一句评语,说《琅琊榜》是男人版的《甄嬛传》,我也就失了看的兴致。
现今的网络小说,要说我最不爱看的就是宫斗篇。经这类小说改变而成的电视代表作《步步惊心》、《甄嬛传》,曾风靡全国,我周边很多人(当然,特指女人)几乎都看过,但我至今一集未看。
我素来讨厌百般算计的人,更厌恶勾心斗角的事,自不会去看这种绞尽脑汁、斗来斗去的片子。
有一次看娱乐新闻,说《琅琊榜》这部神剧不仅国人在追,而且美国人也在追。这我就好奇了:这部历史根据都没有的神剧,美国人能看懂吗?
带着这股好奇心,我走进了《琅琊榜》。一看,这可就真看进去了。剧情确实很吸引人,起起伏伏、一波三折,剧中人物的颜值也挺高,主人公的智慧也是超常,令人佩服。但我最感兴趣的只有两点:一是剧中所呈现出的那个时代的各种礼节;二是剧中人物的对白。
萧姓梁国,是《琅琊榜》的故事背景。虽是跨空,但如果真追究到历史的话,萧姓梁国应在中国南北朝时期。剧中所呈现的募兵制、府兵制也是南北朝时期的军事体制。那么,剧中所呈现的礼制是不是也应是南北朝的礼制呢?
比如说,太皇太后薨,礼钟27响;皇帝带忠臣祭拜太皇太后,跪后双手前直伸,两掌相击,后才磕头,反复三遍;祭烧物为竹屑……
当然,剧中还有很多带有朝代特色的礼节,看了之后令我很想深究:是杜撰呢还是史礼本就如此?
文中人物的对白也堪称精妙,有三大特点:一是简洁,不拖拉,古韵十足;二自然不夸张,适合那时那景;三是突出人物角色的个性。
自觉出对白很精妙后,我就常常在剧中人物对白时自我演绎下一句台词,可等下句台词出来后一对比,还是剧中台词更棒,尽管意思一样,不由得更是喜欢,更想看下去了。
我想,《琅琊榜》之所以收视率高,缘于它的制作较为精致,较为严谨。尽管它跨空,可跨得真实,跨得条理清楚,头头是道。不像现在有些神剧,简直禁不起推敲,背景虚假不说,台词也听得让人想撞墙,不忍再看。
就拿《云中歌》来说,同为古装剧,感觉就差很多。我只看了第一集,就实在看不下去了。茫茫无边的沙漠,一看就是假的;漫天狂沙过后中云歌翩然出现,毫发无伤,我原以为沙漠中生活的她有什么法宝能避风沙,可紧接着的羊角风依然把她吹到半空,晕厥在地。而前文却说她已在沙漠中两天两夜,真不知是怎么活过来的。小孟珏离开沙漠,羊皮上留书,屏幕上凸显几个大字:求生先行,请不要忘记百姓之诺。大致是这个意思吧,那字大气、磅礴、功力深厚,哪像是孩子所写!紧接着,云歌与陵哥哥分别,看陵哥哥的台词:“离别是相逢的开始……”那可是不到十岁的孩子啊,我完全晕了,再也听不下去了。
同样是古装剧,却带给人大不同的感受,是缘于编剧、导演,还是演员呢?就如同做菜,同样的材料,交给不同的人,却烹调出不同的味。世间事,大底都如此吧!
琅琊榜电视剧大学生的观后感范文(4)
前段时间,一好友向我力推《琅琊榜》,多年不看电视剧的我,看了一两集,以为是武侠类电视剧,看着看着,渐渐觉得还真是一部好电视剧;不过,我看电视不是看剧情,更多的喜欢看剧情之外的东西,我喜欢究其根本。
梅长苏一介书生,体弱多病,为何能成功助靖王夺得王位,区区一个谋士而已,竟然能让天下人为其所用,最终达到其目的?以下是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第一,信仰;他有一个信仰,就是为火焰军平反;他获得重生之后,唯有一个目标,他所做的所有的一切,都是奔着这个目标而去,心无杂念,宁静致远,淡泊名利,不被强权所惧;他的信仰是他活着的唯一理由。
第二,未雨绸缪;他蛰伏十年,其实他的计谋并非从进京开始,而是十年前就已经开始了;他建立江左盟,安定江左十四州,若非他有如此成就,琅琊榜上怎会有其一席之地;他广交朋友,接纳天下名仕,若不是他左右逢源,怎会有大儒周玄清相助;他到处安插眼线,时时了解敌方情况,若没有这些消息情报,他怎会做到百战百胜;其所有成功,都源于他提前准备,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第三,其人脉之广,他所结交的人士,不仅有江湖高手,儒家大学,还有名人雅士,朝廷重官,故事每进行一步,都有贵人相助;如果整个故事,单凭其一人之力,估计到死也未能实现其目标。
第三,识时务,他了解时局,明白当下朝廷局势,借力发挥;不然,他怎么会明面助誉王而不助太子,誉王与太子夺嫡,两人实力相当,因誉王比太子更器重人才,更容易相信他,且誉王城府更深,野心更大,会事半功倍;暗地助靖王而不助誉王,因为靖王与其有同样的信仰,只有靖王上位,自己的目的方能达成。
第四,其学识渊博,他卧薪尝胆,博览群书,满腹经纶,若不是他才学出众,怎会有如此计谋;有如当年诸葛亮,虽身在隆中,但其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才有后来的神机妙算,料事如神。
第五,善于管理,其盟下几百号人,如何能让人人听命于他,忠心于他?不同的人,他有不同的管理办法,如甄平等人,建立信仰;如童路等人,恩威并施;如飞流等人,授之于恩;如蒙挚等人,动之以情...
第六,善于借力;他借蔺辰之力上琅琊榜,借萧景睿之力进京,借太子削弱誉王,借誉王之力击败太子,借皇帝之力消灭誉王,借靖王之力完成其最终大业...
第七,善于攻心,兵法有云,攻城为下,攻心为上,誉王与太子夺嫡,他助誉王击败太子,但他了解誉王心思,每次誉王出事,他都能置身事外;他了解靖王心思,才能让靖王跟他站在一起,相助靖王夺得王位;他了解皇帝心思,利用皇帝多疑,击败誉王及悬镜司...
电视剧看完了,与其说是权谋片,倒不如说是励志片...
琅琊榜电视剧大学生的观后感范文(5)
细读中国历史,会发现一个很怪异的事情。历朝历代,前朝史事,机关算尽的谋略之术与纵情纵性的匹夫之怒,两种截然不同的情绪往往相互交织,抵触。士大夫歌颂万古不变的情谊,而升斗小民却对谋略之术津津乐道,当然在实际行动中,往往相反。于是,这两种完全相反的行为和情绪,共同指导着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也形成独特的中国历史观。
《琅琊榜》正是受到这样独特历史观影响,并且将两种情绪和行为都放大到极致的一部小说,而侯鸿亮则非常睿智地注意到这部书的深意和市场性,把它完美的再现于荧幕之上。一面是复杂的庙堂与江湖,一面是纯真、高洁,为了情谊不惜自堕黑暗的情怀。这两种情怀矛盾却又统一地集中于梅长苏一人身上,也同时通过全剧低调奢华的氛围,统一在《琅琊榜》这部新古典主义大剧。
从冷静、克制,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叙事手法上看,《琅琊榜》很像同样班底创作出来的另一部20__年度大戏《北平无战事》。当然,《北平无战事》因为题材内容的限制,更加舞台剧,也更冷峻、朴实,《琅琊榜》则要更市场化,商业属性更强烈一点。这也是相对而言,因为古装,因为大IP的属性,《琅琊榜》必然是指向市场的,制作团队显然不想做一部平庸的、通常意义上的高收视率商业大剧,所以他们选取了胡歌、王凯、刘涛这样足够吸引观众的卡司阵容,却又洗掉了他们身上更重的偶像气质,用全剧磅礴的气势和细致入微的故事,重塑了他们的新荧幕形象。
不同于以往古装剧的花红柳绿,侯鸿亮团队更喜欢低调奢华的审美风格,大概也是为了配合《琅琊榜》这个故事的沉郁氛围,整部剧的舞美设计还有镜头画面感觉都是偏灰、偏暗沉的,极具中国风,细细品位,每一个人物的造型,每一处楼台馆榭,都复古而且精致,每一帧图像都像一幅油画。
一部剧集,最吸引人的还得说故事和人物。《琅琊榜》原作本身的基础就很好,素有“起点___镇频之作、九界__最热点击”之称。而梅长苏这个人物的设置更是集千百年来中国历史与小说中多智近妖的形象于一身。身负血海深仇,敢恨却不敢爱,体质孱弱,偏偏操控世事于股掌之间,是完美的故事主角。围绕这个角色辐射开的人物关系网,敌中有我,我中有敌,更是完美地诠释出情谊与谋略的主题,让人纠葛其中,无法自拔。
此外,同一制作班底,几乎也是相差无几的演员班底打造的另一部谍战大剧《伪装者》目前也正在热播当中。其中明家兄弟之间良好的CP值,在《琅琊榜》里再度延续。胡歌、王凯之间浓浓的兄弟情,在惊心动魄的权力斗争中,显得尤为温暖与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