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高中的学生读书笔记范文六篇

马振华

《明朝那些事儿》高中的学生读书笔记范文1

历史是什么?历史就是那些残台断瓦,古庙荒冢吗?就是那些发黄的书本吗?不是,绝对不是。

历史是过去的事实与经历。纵观中国五千年的历法王朝,那些真相隐情,那些明争暗斗,那些议论杂说,都是十分精彩的,这都在《明朝那些事》中表现出来。

从一个贫农朱重八,到后来的太祖朱元璋,其间还有一段艰苦的造反过程。我本并不知道其中的过程与艰险,但读了这套书后,我便了解了包括这段历史在内的大明二百年的荣华富贵、凶恶奸邪、创立与毁灭。

对于我们而言,史书枯燥而难懂,对我们的兴趣不大,但由当年明月创作的《明朝那些事》是有趣生动及通俗易懂的,好像历史的一幕幕就在我们眼前放映,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历史是灿烂的,它孕育了许多爱国将士、著名人物;历史是残酷的,有许多正义人士为真理而死,奸诈小人却一手遮天;历史也是公正的,因为到最后一直是正义战胜邪恶;历史可以借鉴于当今社会,如今官员的贪腐之风,也不是如同古代官员那般?

历史是篇精彩绝伦的小说。人物、出场及争斗都把握得准确、淋漓尽致。八股的死板不能套用它,散文 的形散不能把握好它。它也是议论文,古今中外,议论纷纷,众说一坛,百家争辩,有多少政治家就是在言官的唾沫星子中倒下的啊!

历史绝不是单一的黑白色,它如黑白混和的灰,如彩虹五彩的缤纷、真假难辨、兴盛衰败。

其实历史本身很精彩,所有的历史都可以写得很好看。《明朝那些事》就证明了这一点,这本书带来的不仅如此,还使我们正确地意识到了对待历史的态度和参考。

《明朝那些事儿》高中的学生读书笔记范文2

历史绝非残台断瓦古庙荒冢,是青砖红瓦,是古色生香,是一段可望而不可及的时空。

读《明朝那些事儿》,在讶于作者灵动的笔法与深厚的历史知识底蕴的同时,心中也是颇有感触。 大明不可谓不是一条真正的东方巨龙,然而透过繁华的表象来看,其政治格局却是错综复杂,极其险恶的,而那所谓的永乐盛世也不鲜有一段段黑暗的故事,那些可怜的人啊! 郑和,从小受尽困苦,还当过俘虏,最后终于凭着自己的过人之处,靠着超人的勇气与航海技术在历史的舞台上崭露头角,深得了帝王的赞赏。本是该时来运转,飞黄腾达。然而在统治者的眼里仍无非一枚棋子,用你时,你权高位重,不用你时,你就会被搁置一隅——皇帝身边不需要无用之人。

而在最后一次远航中,郑和心中仍怀有朝觐圣地的梦想,当然更多的是被重新启用远航的兴奋,尽管统治者只是为了宣扬自己的威望,但郑和觉得满足了。我觉得郑和真的是个受尽苦难的可怜人,任人摆布。

解缙,在黑暗的现实压力之下,被磨平了通身的棱角,变得圆滑,奈何骨子里就只是个文人,对于政治的斗争看得清晰而不透彻,自以为统治者的几句夸赞就是永久的宠幸与荣华,自以为自己扶持太子朱高炽上位便再无忌惮。最终,落得死于冰天雪地的凄惨下场。而那句“解缙仍在乎”仿佛是帝王对他永久的讽刺,充斥着戏谑之意。

一直把自己当成了操纵局势,最善于鼓动口舌之人,却发现不了自己所言所行无一不是在为自己埋下针对自己的暗弩,真是可笑而又可悲。谢晋真可称得上一位名副其实的可怜人,搬起一块又一块的石头,最终全部砸了自己的脚。

最后一位可怜人的分量却是最重的,那就是朱棣权倾一时的皇帝,对于权力的着迷程度,不亚于狱中学习的杨溥对于书籍的热情,他谁都信不过,甚至是自己的亲生骨肉哪怕是远征蒙古之际,都会搞个突然袭击来检查世子是否有急于登位的行为,生怕像李渊一样被请下位 。

而这样的生活是疲累的,终日周游于心计和阴谋,怀疑与信任之间,谁都不能是朋友,任何人都可能夺权,为了保住权力,就必须对每个人都有三分怀疑,哪怕是坐享天下荣华富贵手腕,万人景仰尊崇,过着充斥不信任的生活也难有幸福可言。怕是在幸福方面来说,这位帝王还不如一位平民。朱棣也着实是位可怜人啊,奈何人心险恶。

我看见,在历史中的一些雕梁画栋的小楼中住了一些可怜人。

《明朝那些事儿》高中的学生读书笔记范文3

在放暑假的前几分钟,老师正在黑板前推荐好书,我左看右看,发现了《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的作者---当年明月,我曾经在《中外名人故事》里看到过。他对历史走火入魔,废寝忘食,努力总是有回报的,最终,他写下了一本名扬四海的《明朝那些事儿》。所以,我一定要看。

暑假里,我兴奋地到书店里去买,东找找西找找,东望望西望望,那时的我急的像热锅上的蚂蚁,可是找了半天才知道这家书店已经卖光了,我这一身的汗水算是白流了。

接着,我的眼睛又转向了另一家书店,凭我的直觉,这家书店一定有。果然,不出乎我的意料,马上就找到了《明朝那些事儿》。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连忙向妈妈提出了要求。但是,妈妈没有答应,原因是今天钱没有带够。我有点悲伤又有点生气,悲伤是因为这个暑假可能看不到《明朝那些事儿》了,生气是因为跑了两家书店累么累死又没有得到什么。

不过,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的。在一个平平常常的周日,我们一家和我朋友一家越好去吃自助餐,我惊奇地发现,我朋友带了本书出来吃饭,而那本书竟然是《明朝那些事儿》!我先是问他借,他起初死活不肯。我就提条件跟他借,他还是不愿意。看来我得用妙计了。我说:“你这也不肯那也不肯,那我就跟你绝交了!”他惊讶地说:“你说真的啊?”我不耐烦地说:“求求你借我看看吧。” 没想到这话一从口中说出,他就答应了。真是不求不行啊!

一拿到书,我便津津有味、没日没夜地看了起来。里面的一个个惊心动人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记得有一次,我正专心地看书,连妈妈爸爸什么时候到家的也不知道。而且直到吃晚饭了,我才记起,我忘记做家庭作业了。

其实每本书得来都不是全不费功夫的,所以要认真读好每一本书。就像大文学家苏轼说的那样,“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明朝那些事儿》高中的学生读书笔记范文4

作为一本想要了解明朝的入门书,这是一套很好的故事集。重要的人物,都在书里。但是,每每读过,总是感觉意犹未尽——对很多人和事的描写,过于简略。

我想看历史,就是看人、看事、看理。这与马未都的历史不可能还原,以及作者强调历史规律,有些相似——历史的真相,是很难追溯的,但历史的道理,是永恒存在的。天下事无新鲜事,发生过的还会再发生。

这套书写人,是很有意思的。像朱元璋,每每要杀人的时候,作者总会写道:“要么不做,要么做绝”。就这八个字,其实朱元璋的很大一部分性格,已经展现眼前。其实这种极端的性格,我是很理解的,年岁日长,越觉得中庸之难;而成大事者,有着一副中庸之态,则更是难上加难。

朱允炆是个好人,也是个悲剧。所谓好人,大概和心软之类的连在一起,但心软似乎也不等于与人为善。朱允炆的削藩,似乎也没有和当年与朱元璋对话时说的那样:先礼劝诸王,不听则惩罚他们;相反,朱允炆不告警而直接下手,并且丝毫不手软。我想,朱允炆是输在了年幼,输在了幼稚。比起朱棣,似乎这位皇帝,更适合当一个与世无争的王爷。

朱棣似乎不是好人,但朱棣是有能力的领导者。自然选择,会选出最适合的物种——也许有些时候有些运气的成分。朱棣是自然选择的产物,自然比温室花朵朱允炆有战斗力的多。作者对于朱棣的评价,还是很中肯的——朱棣有两张面孔,对敌人狠,对自己人慈。我想,这种处事方式,似乎十分现代——以自我为中心,有利于自己的,合作;不利于自己的,消灭。从这一点来看,朱棣其实很真实。再反过来看看,越是高位的人,经常越活的自我;而越是普通民众,似乎越来越高尚——而这种高尚,倾向于虚假。

从万历中期之后,内容偏向于无聊。并不是作者写的不好,而是历史偏向于无聊——边境忧患成为常态,却再没有充满想象力而又左右战局的大将;朝中也没有尝试改变的变革能臣。整个帝国,似乎除了党争,就是党争。像极了一出永远没有结局的烂戏,剧情整日不变,只是上台的演员,换了一批又一批。为什么朱元璋、朱棣这样的早期君王,设计的制衡机制,远不如美国那样有效呢?为什么后来,帝权、相权、宦权总是此消彼长,却很难为一个目标而共同努力呢?我想,差距不在于顶层,而在于底层——明朝的普通民众,是和朝廷没有关系的,只是一群蝼蚁,无论上层如何变,底层变化是不大的。

《明朝那些事儿》高中的学生读书笔记范文5

前几天,我终于把《明朝那些事儿》第五部看完了。

在这部书中,我最记忆犹新的是写抗日援朝的这些章节。

在我看来,日本人太不自量力了,他们把全日本的兵拉去跟明朝打。到最后,国内没人来,竟然把朝鲜人抓到日本种地。而明朝呢?打了七年,才用了四万左右的兵力,到了最后,才增兵八万,打了两个月,收场,各回个家。从中我终于领略到,那时明朝是多么的强大。

在平壤血战的时候,平壤日本军的头头小西行长用火枪对付明朝将领李如松的。我想,坏了,要败了。可往后一看,呵呵,我全身冒冷汗。原来,为什么小西行长没见过明军用火抢,那是因为明军已有了五雷神机、佛朗机……落后的火枪早已被淘汰了。

五雷神机有五个枪管,可以旋转,可以轮流发射。总而言之,这玩艺儿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左轮手枪,还可以连发。

书上还说,明军的武器种类有二十余种,打起了哗哗地。妈呀,谁说国产货不好,二十余种火器足以让日本军吃顿火器大餐了。不过日本人还有一点好,“一根筋”,“二杆子”,最适合称呼他们了。不管剩下多少人,还拼了命的打。

但在这本书里,我最敬佩的人不是大胜日本人的李如松;不是朝鲜名将李臣舜。而是明朝一等一的大清官——海瑞。他第二天,为上京当官到时候,京城老百姓集体放假,就为了一睹海瑞先生的风采。就像今天的天皇巨星。不仅如此,海瑞还受到了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荣誉—加入了门神队伍。各位,贴在门口的门神像,我想大家估计都看过,长得很有特点,还很能打。据我所知,上千年的门神也就是关公、秦叔宝等一波人,海瑞加入这一队伍后,至今就没人加入了。海瑞先生死之前的遗言是:请老仆把兵部多给的六钱银子给兵部。看这一篇,我愣了很久才反应过来。海瑞死后,全南京都的老百姓给他守孝。出殡时,送葬的人排了上十里。我想,看到了吗?这就是清官,一位名副其实的清官。

皇上怎么说不重要,内阁大臣怎么说也不重要。只有老百姓才能最公证的评价一个人。希望大家记住这位明朝三百年少有的大清官。不,应该记住中华几千年少有的大清官。

《明朝那些事儿》高中的学生读书笔记范文6

日暮黄昏,重拾那本旧书,徐达遇春,梦回我大明王朝。

从小就对历史特别感兴趣,甚至到了痴迷的状态,得到一本史书就绝不放过,《明朝那些事儿》也不例外。当年明月用十分诙谐幽默的笔调把明朝十六位皇帝,二百七十六年的历史一气写完,而我最欣赏也最为之敬佩的就是从和尚到皇帝的明太祖朱元璋。

平静的海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乱世出英雄!

1320__年,随着一声婴啼,在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的一个拖欠税款的佃户家里,朱元璋来到了人世。他在兄妹中是大难不死的最小的孩子,除了最大的孩子外,其余孩子都因无力抚养而送人或嫁出,1343年,濠州发生旱灾,次年春天又发生了严重的蝗灾和瘟疫,不到半个月,他的父亲,大哥以及母亲先后去世。只剩下朱元璋和二哥,家里又没钱买棺材,甚至连块埋葬亲人的土地也没有,邻居刘继祖给了他们一块坟地。兄弟二人找了几件破衣服包裹好尸体,将父母安葬在刘家的土地上。朱元璋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铸就了强大的心灵,他不会哭,因为他早就明白了:哭,只是弱者无能的表现。我懂了,坚强,是要成为王者的必备品质。

朱元璋为了活命到了皇觉寺当和尚,但好景不长。朱元璋收到儿时伙伴汤和的来信,邀请他参加郭子兴的义军。恰在此时,他的师兄秘密告诉他,说有人知道此信,要去告密。于是,他走投无路,要么死,要么起义,既然和尚做不成,那只有去做皇帝了。朱元璋去投奔郭子兴的红巾军,这一年,朱元璋25岁。之后,朱元璋势力不断扩大,天下只有张士诚、陈友谅可与之匹敌,终于,决战在鄱阳湖上拉开了序幕,他以十万人对战陈友谅六十万大军,以临时拼凑的小渔船对战高九米长数百米的“无敌战舰”,不顾众人的反对,他选择坚守而不是退后,他明白成王败寇但是他依旧对自己充满了信心,是啊,人生能有几回搏?我懂了,自信是成为王者的必备品质。

建国以后,朱元璋就成了不折不扣的“工作狂”,吴晗先生统计过,从洪武十七年(1384)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仅仅八天内,朱元璋收到了一千六百六十六件公文,合计三千三百九十一件事,平均每天要看两百份文件,处理四百件事情。可见小时候多受些挫折与磨炼是有好处的。我懂了,苦难是成为王者的必经之路。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回观当下,我们既没有劳筋骨、饿体肤,又没有行拂乱所为,比起朱元璋我们不知道幸运了多少万倍,那我们何不尝试把心志放在学习上苦,然后曾益吾所不能呢?

乱世出英雄,英雄多寒门,寒门多苦难,苦难炼人心,人心但炼成,必纵横于天下之间,无所匹敌!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