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柏林人读后感1000字
初次邂逅James Joyce的作品,是在连续读了几卷Proust的《追忆似水年华》之后,发掘了意识流文学的新境界,开始特别留意于那种暗流轻涌又波澜暗藏的写作手法,于是便陆续找了许多意识流派的书籍,其中不乏Virginia Woolf与William Faulkner的诸多作品。而其中我特别留意的是文学家萧乾提到的他在剑桥求学时几番磋磨也读透不了的Joyce的《尤利西斯》。我便怀着半分憧憬半分犹疑抱来他的几本著作,《都柏林人》那种直面爱尔兰社会底层而触发的清冷深刻的笔调使它这几卷书之间透着幽微又坚定的光芒,为我打开爱尔兰文学别开生面的一页。
《都柏林人》是一部由十五篇短篇小说汇集而来的故事集,分立开来却凝汇成共同的主题,Joyce仿佛是在用这十五个故事描画了一卷犀利、客观又细腻深刻的都柏林社会总览。如果以审视印象画派的目光审视这部作品,那么它的色调一定是朦胧幽深的灰蓝,仿佛爱尔兰劳工在铁路上被煤灰熏染的衣衫。
整部作品大都采用白描的手法,意识流的痕迹较淡又有微微显露,大都以精心斟酌的视角截取爱尔兰底层人民的生活横断面,从而向读者反映他们的精神世界与心理状态。见微知著是《都柏林人》在写作上的一大特色,作者的笔触冷峻而淡远,试图以最冷静客观的角度透露其意旨。透过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两大桥梁,Joyce借白描与讽刺无声痛喝了19世纪20年代麻木不仁,死气沉沉的爱尔兰社会,表达了对沉闷麻木的爱尔兰青年一代的痛心与渴盼人们觉醒与社会蓬勃的情感。
本书开篇的《姐妹们》中囚禁于宗教而碌碌一生的弗林神父,《一小片乌云》中沉溺于虚幻臆想的小钱德勒,《痛苦的事件中》缺乏归属感的杜菲先生与西考尼太太等等都是孤独麻木,毫无斗志的都柏林人的代表,在阴云笼罩的爱尔兰社会,孤愤而绝望的Joyce从青年一代上看不到觉醒的希望,便把一腔情绪借其独特的白描手法缓缓倾注于这部短小精悍的作品之中,语气虽淡漠客观而处处都是真情流露。
Joyce称《都柏林人》中的精神状态为paralysis(瘫痪),这与地处西欧却经济不景气,人民生活窘迫困苦的爱尔兰经济概况有关,爱尔兰的青壮年劳工曾大批被运送到北美修筑铁轨,有人说美利坚的每一英尺铁路下都有五个爱尔兰劳工的亡灵。死气沉沉与逆来顺受深埋于都柏林人的血液里,而在英格兰的压迫下,爱尔兰人民很难瞥见欣荣的生机。Joyce渴望看见人民精神的充盈与觉醒却又无能为力,只能通过辛辣的嘲讽来怒其不争。
唯有青年的麻木才是真正的麻木,而唯有青年的呐喊才是真的呐喊。从Joyce清冷的灰蓝色笔触中回过神,再翻开被戏称为“蓝色生死恋”的人卫教材,我想,我眼前的中国追梦者们,我眼前的中国医学生,已远远不是瘫痪麻木的都柏林人,在我们的瞳仁里,有未来的奇光异彩,有此刻的笃定光芒!
都柏林人读后感1000字
译者在前言总结了些许乔伊斯的写作特点,我认为很不错,于我而言,同异相依。乔伊斯这种将读者的主观性与文本剥离以营造出一种冷眼看世界的效果,确实让我感到了某种疏离感,这会让一些以主观情感共鸣为阅读基础和判断标准的表面读者很难看进去,也会令其迫不及待打低星吧。蓄意破坏读者预想逻辑和情节,很多大家都爱这么玩啊,一部很有特色的文集,不是个体排列而是有机联系,藕断丝连,死亡是其永恒主题。很多小说都没头没尾,只是一个片段,看人说叫做世界的随机与不确定性,深以为然。很多结尾实在是巧妙。发表一些个人浅薄之言。
姊妹们写出孩子对死亡的理解,以及掺杂的挣脱束缚后而又伦理上沮丧的复杂又无知的心理。一次遭遇,还是束缚的挣脱以及对陌生人的恐惧,而后被所看轻之人的解救。阿拉比,懵懂之爱恋称不上我所认为的主题,我的关注点在于结尾小男孩站在阿拉比广场上看着那些花瓶,而又无能为力的那种天真之感,“于是我的双眼燃烧起痛苦和愤怒”这不仅因为爱人,也缘于自己,我是切身感受过此种感觉的。伊芙琳里女主对与固有习惯与重获新生的徘徊,她还是放不下很多东西,破而后立也不一定就会更好,我偏向于她没有走。赛车以后,我没什么可说的。两个浪汉,浪汉一生活的毫无意义,脱离了伙伴,却缺失了价值,不能称之为人,以及浪汉二爱情骗取的卑劣。公寓里母亲的欲擒故纵,女儿的惶然所措,她一遍遍说我该怎么办啊,也是强迫男友表态的天真。那个男人也是大多男人的通病,只喜享受不愿承担,最后还是会负起责任来吧,为了自己的欲望。一小片阴云,郁郁不得志的诗人,对影响力的渴望,朋友的轻蔑,他最后的悔恨,是因为弄哭了孩子,抑或是自己所选择的生活方式。何其相似,一个混吃等死的父亲,因自己的无能对关心自己的儿子施暴,由令我心动的“别打我了,爸!如果你不打我,我会为你祈祷'万福马利亚',爸爸·······我会祈祷'万福马利亚'……真令人哀伤。泥土中可怜的玛利亚,一辈子也没尝到爱情的滋味,渴望无比,却又出现不详的征兆。痛苦的事件,一个道德意义上破产的人,毁了别人,也毁了自己,我由衷的说,这种人真该死。常青节在讨论政治问题,不多说。母亲是乔伊斯女权主义的完美凸显,德芙琳小姐若有丝毫妥协,女权便受到倾轧,万幸她自始至终那么坚定,“她真是位绝好的夫人”“你做到了你该做的”圣恩谈宗教问题,我不说了。
真的应该另起一段谈死者,它是我由四升五星的原因,前面的,虽然算得上精致,但应该称不上是精美绝伦,死者做到了。一次冰雪中的聚会,繁华过后的散场,对妻子萌发的爱意,对情敌的嫉妒,因死亡情感的无处排解,而后恨意的消解,生与死的感叹,他也终于明白,即使结为夫妻,也还是有互相不能碰触之部分,生与死,现实变得飘渺了,最后的一场净化之雪,泯灭了一切,唯有一片雪白,真的是具有安魂曲般质感的艺术品,令我恍惚了。
都柏林人读后感1000字
什么是小说和什么是好的小说,这是两个问题。前者智者见者,而且可以有若干种分类,但对于后者,有而且只有一个本质用来衡量:洞察人性的幽微与复杂。伟大、卓越和经典的小说,在我看来,至少还有一个致命的因素:卓越的前瞻性。
《都柏林人》不仅符合这以上特质,且还有两个不凡的优点:语言的简洁和温暖的力量,这让人在近一百年之后读起来毫无隔阂:都柏林人变成世界上永远存在的、永远可被理解的一群人。不禁想到,谁又在为我们这里曾经生活过的人保存下心灵的样本?——詹姆斯乔伊斯的确为都柏林做到了。虽然都柏林的出版商漠然甚至刻薄地对待他这本书,但他可不是创造了一本漠然甚至刻薄寡淡的书出来,而是创造了一个活生生的都柏林生命有机体。
有关这位具有西方现代文学开创大师和作品的研究十分浩瀚,但《都柏林人》是一本奇异的有生命的书。
开篇就是终极的死亡,是一个瘫子神父的死。他因为自我谴责的精神桎梏(失手打碎了一个圣杯)而备受打击,人“慢慢地变了”,甚至失去身体机能,在自我折磨中死去。终结的故事也是谈及死亡,却是一个太年轻就死去的青年。年轻人的刻骨铭心之爱使得他并没有真的死去,而是在被爱的人身上留下生命印迹,这好像是重生,又像某种的招魂术。
简洁的语言和其中的主题让我想起最近读到的几个作家——以我的阅读为序,那条作家之链的最近之端,有集大成者而且是精神极端分子的J.M.库切,有土耳其作家O.帕慕克——“树”的意像直接让我想起(窃以为)他写过的最好的作品《我的名字叫红》里的画面(他的匆忙、聪明总令人起疑),当然不乏以繁琐细节和坚固得噎人的“意识块”而见长的赫塔•米勒(你会发现阅读诺贝尔奖作家是比较节省时间的阅读方法,它是半决赛或决赛,而不是海选)。当然,性爱、意外、错过、偶然、死亡、少年这些母题,还有一位离得最近、也成功地抵达商业普及无人之境的继承者:村上春树。然而,那温暖人心而且托起人的热烘烘的力量却并没有超越此一刻的詹姆斯•乔伊斯。
我惊叹,这些都柏林人的群像居然能够那么奇异地汇合成一个人,他从少年目睹死亡而生,到少年初恋、青年浪荡、职场厮混、求婚和订婚、结婚悔婚和可能的婚外情、为人父母、老去、死亡,归于平静,他的名字是“都柏林人”,就像一场细致的人性考古发现之后的最终论断,“蓝田人”、“北京人”或“河姆渡人”。
它又是一幅像素作品,一点一点,最终构成黑白灰的人物肖像:戴着黑礼帽、夹鼻眼镜,留着两撇小胡子,瞪起的眼睛是灰绿色的——尽管它正在变盲,可是内心和感官却越来越具洞察。
近一百年之后,《都柏林人》还能在一个人的心灵里点燃微火,引起呼告。它的火和力,把“人“从宗教的范畴里拉出,让“人”覆盖宗教的疆域。我同时看见一些在世纪的暗影里沉默的人,人影幢幢,他们因孤独或某种困境与我同在,因为不幸和顿悟与我同在,不分时空,不论命名。
无论《悲痛事件》还是《死者》,每天都在上演。前一个人为虚妄的神圣与幻想而错过生命的盛筵,后者虽然死去,但他强烈的爱却注入一个女人的精神,通过这种“寄生”而活下去,让这个被爱的人成为他的丈夫也不能够完全把握的另外的人。
由此想到,轮回并不是毫无意义的盘旋,它也许是DNA螺旋式的,每一层都有一部分取舍,这样才足够彰显生命自身的能量与活力,彰显初创者的怜悯,当然还包括《一次遭遇》或《一小片阴云》那样瞬间的、略显可笑的震惊与混乱,很像是宏大的歌剧当中穿插的谐谑曲。
都柏林人读后感1000字
读完《都柏林人》里面的《姊妹们》、《一次遭遇》,(爱尔兰)詹姆斯·乔伊斯著,王逢振译。这是一部短篇小说集,写的是普通都柏林老百姓的生活想法,只看了两个故事,感到有些沉闷,不知所云。作者的意图可能是想反映都柏林的现实,但是,看着这些人的生活,让人感到没有希望,里面的人物性格也很沉闷、抑郁,精神状态都很怪异。这本书的作者非常著名,他写了《尤利西斯》。他的小说可能具有很高的思想性,能够反映现实社会,能引起社会的深思,但是故事性、趣味性要差一些。每个故事也没有什么结局,更别谈完美的结局了。像我们这些凡夫俗子,这类小说太过深沉,我们还是找些轻松、愉快的消遣消遣吧。个人评分3.5分。
都柏林人读后感1000字
读完乔伊斯的《都柏林人》让我会想起茂瑙的电影《最卑贱的人》。看是所谓“华丽的人性”中,谁都有颗最为卑贱的心。不要说乔伊斯的时代已远去,但是人性中卑贱、可耻、悲凉、懦弱的一面还存在,无时无刻不存在每个人的阴影中。
《都柏林人》从死亡开始,以死亡结尾。全书弥漫阴天才会有的压抑气质。描写的中下层人民生活,其实他们也不过是一个社会的投影面,可以说是以管窥豹。不全部是底层的“浮世绘”,因为还未到达最下层人物的描写。
乔伊斯以旁观者的语气去描述每一个故事,鲜明的简洁言语让人更好贴近故事。每一个故事去窥视自己和身边人,其实我们都会在每一个故事中,不是主角至少也是配角。我们不是圣人,我们总会不自觉的陷入这个光怪陆离病态心理中。于其将这一切归咎人心的豁达,不如说是社会、环境、教育的禀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