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洛卫夫人读后感

马振华

  达洛卫夫人读后感1

  弗吉尼亚·伍尔夫,英国著名女作家,意识流小说家的代表之一。《达洛卫夫人》是她的代表作。

  书中以克拉丽莎筹备晚宴为线索,对她一天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对她心里想到的、路上碰见的以及参加宴会的各色人等深入骨髓、细致入微的刻画:她的发小彼得以及萨利是她潜意识里最重要、最纯洁的朋友,代表了她内心深处的声音;代表英国上层社会与习惯势力的大医师布雷德肖,对他的四平八稳、循规蹈矩的社会习性,她予以讽刺、暴露和批判;而对于在战争中深受刺激,不肯屈从于社会充当傀儡、不愿随波逐流、愤世嫉俗以牺牲生命来维护个性,具有独立精神的赛普蒂默斯予以同情;对妄想以自己的信仰来强求主人公女儿伊丽莎白皈依其信奉的宗教的家庭教师基尔曼的极度厌恶;对俗不可耐的小人物—宫廷侍从休.惠特布雷德的入木三分地分析,反映了英国社会各个阶层的意识、思想以及生活。

  达洛卫夫人是处于上流社会一位光彩耀人的贵妇人,面对物欲膨胀、金钱至上的社会,她会以其根深蒂固的虚荣心去迎合上流社会的各种场合和人物,却掩饰不住自己心灵深处的孤独与荒芜;同时她又拥有纯净而善良的性灵,内心深处对世俗的桎梏和习惯势力的深恶痛绝。通过对达洛卫夫人矛盾心理的描写,也反映出伍尔夫本身孤傲、高洁、厌世的情绪,意识流作家剥茧抽丝般地剖析自我、挖掘自我意识的悲剧特点也可见一斑。

  达洛卫夫人读后感2

  读过了《达洛维夫人》,对书中的另外一位主人公“赛普蒂莫斯”印象深刻。尤其是他的疯狂。

  我知道,在书中,赛普蒂莫斯的疯狂代表着一种非理性的,包含在深沉无边的黑暗中的,沉默的思考。观其一生,书中对他的描写其实更像是作者本人亲身经历的写照。

  维吉尼亚伍尔夫,这位旷世奇女子,拥有美艳的外表,出生于一个知识贵族之家,但由于家长制对其残酷的迫害,才使得她一次又一次处于精神崩溃的边缘,这种疯狂同时也带给了她一种创造力的爆发,一种特殊的敏感的'思维方式,所以才有了《达洛维夫人》这部作品,才有了伍尔夫文学史上的盛名。  我们常常崇拜理性,却排斥疯狂。然而,如果说理性是白昼的话,那黑夜便是疯狂。黑夜总会在有一个时刻取代理性,但这也并不意味着白昼的消失,二者间相互不停息的转换,才有自然界的规律运行。

  但我却选择走进疯狂,去探索疯狂。在《达洛维夫人》中,伍尔夫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沉默不语”的非理性的心灵世界,她用尽毕生气力,要打破这种缄默的状态。伍尔夫这种写作的欲望以及她背后想要传达出的一种独立,自由,发出自己声音的想法就像一株高大,蜿蜒而上,直入云霄,让人一眼看不到尽头的藤蔓一般,顺着我的心墙迅速爬升,又四处蔓延,蔓延,直到它们完全占据与充斥了我的整个心房。

  这一切都催使着我拥有伟大使命一般地,发出自己的声音。我们不是要用体制化的东西来束缚自我身体与心灵的奴隶们,更不是舔食青草的温顺的小绵羊,我们是有灵魂与思想的个体们。我们有权利为自己而发声,只需坦荡的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不用去考虑身后怎样的目光。  要创作,就要抛开旁人鄙夷的目光;  要旅行,就要挣脱物质琐碎的羁绊;

  要发言,就要讲出内心真正的想法;  只有不再沉默,才能诠释沉默的意义,才能追寻到更好的自己,生活,社会与人生。  《达洛维夫人》,闲日散读。

  达洛卫夫人读后感3

  达洛维夫人是弗吉尼亚•伍尔夫于1925年发表的一部长篇意识流小说。小说描述了主人公克拉丽莎•达洛维在一战后英国一天的生活。小说围绕达洛维夫人筹备一个上流社会派对而展开。小说有很多主题,创伤,存在主题,女权主义,同性恋等。其中,战争创伤是非常引人注目的一个主题。故事的另一条线索的主人公塞普蒂默斯患有弹震症。在小说里,他是深受战争影响的典型人物。值得注意的是,塞普蒂默斯自始自终,没有与克拉丽莎见面,也没有任何直接的交流,只是在小说结尾,他的自杀成为了克拉丽莎宴会上的话题。伍尔夫这样的安排,意图是将赛普斯迪莫夫作为一个有精神创伤的类型人物,指涉一战后的英国人的共同精神创伤。比如在小说的开始就提到背景人物福克斯克罗夫特太太,贝克斯伯罗夫人都在这场战争中失去了她们心爱的儿子。这种创伤是一种群体记忆,人们不一定都直接参与了战争,遭受身体或心理的折磨,但是每一个人都受到了战争的影响,这种影响覆盖了整个英国社会,甚至可能会延续几代人。伍尔夫在《达洛维夫人》中并没有直接描写战争,但是战争的阴影又无处不在。或许,对待战争的最好态度,就是如她自己所写的:这个世界的最新经历使他们所有人、所有的男人和女人心中溢满泪水。泪水和悲哀;勇气和忍耐;一种极度正直和坚毅的态度。

  达洛卫夫人读后感4

  《达洛卫夫人》以“一天的时间来写尽一个女人的一生”。

  “她感到自己非常年轻,却又难以形容地老迈。她象一把刀子,插入每件事物之中,同时又置身事外,袖手旁观。”她听到大本钟敲响了,于是以诗歌的节奏回想起年轻时的恋人和朋友,时间仿佛停滞了,在跳跃的意象中,她分明感受到自己在时间面前的无畏,内心历经长途跋涉,既破败不堪又完整无比。“她的生命一点一点被切除,余下的时光不能再象青春时期那样延伸,去吸取生存的色彩,风味和音调” 达洛卫夫人的自杀倾向是有原因的。“她唯一的天赋是,几乎能凭直觉一眼识透别人”,那是几乎所有女人的直觉,那也是女人痛苦的最直接来源。

  “爱,使人孤独”爱是我们的武器吗还是保护自己的借口?越是浓烈,越是要质疑越是孤独,赛普蒂默斯的妻子在背井离乡后没有得到想象中的爱情,她也在经受煎熬却无人可告。所以不要轻易去爱,爱只会使你更孤独。

  “他想,除了思维,我们身外别无他物,那是有种愿望,渴求安慰与解脱”彼得-沃尔什在半辈子的流浪中不曾失去某种单纯的信念,他一直在剪指甲,也就一直暗示跟过去告别,跟回忆告别,他和达洛卫夫人是没有可能结合的,因为他的愿望和她的初衷背道而弛,因为“爱情也有破坏性,它会毁掉所有美好的事物、所有真实的事物“。

  “人性已判处他死刑,让他丧失感觉” 赛普蒂默斯是在战争中被磨损的,生的意义没有了,这是他无法想通的,生死幻觉的出现使他视生为畏途,世界是混乱是黑暗是死去好友的脸,他的形象是伍尔芙内心绝望的符号。每次写作耗尽了她大量心血与精神。

  “平稳,神圣的平稳,乃是威廉爵士的女神”他是老朽、虚伪、阶层的象征,他年轻过吗,他冲动过吗,他热血过吗,还是生来就铸就如此的?他血管里有血液“哗哗”的激流吗,他的心脏里有“砰砰”的跳动吗?

  “人类既没有善心,又没有信念,也没有宽容,有的只是能增加眼前快乐的东西。他们成群结队去猎食,他们一伙伙搜遍沙漠,尖叫着消失在荒野里”; 原来人就是残忍而健忘的,像野兽般在荒凉里静静穿梭,没有爱和信仰,没有温暖和援救,只有冷漠自私和搪塞推卸。哪里有明天,哪里有光明,哪里有信心,横亘眼前的只有被磨损的现实,只有被琐碎腐蚀的衰败。“人需要的是仇敌,不是朋友”。

  “凡是人都一种尊严,都有独处的生活,即便夫妻之间也不容干扰”这是中产阶级不愠不火的典型例子,相敬如宾举案齐眉,无须太多激情太过用心,只要平稳只要体面,爱对婚姻没有太大好处。

  “我们的自我像深海里的鱼,在昏暗中来往,穿梭在巨大的水草之间,游过阳光闪烁的海域,不停地游向前去、前去,游向幽暗、寒冷、深邃、不可思议之处。”孤独如我们,如鱼在深海没有方向地潜行,达洛卫夫人在晚宴上得知赛普蒂默斯自杀的消息,为这个青年的最终解脱有欣慰,(他保持了生命的中心)也为自己生命里那些已被无聊所覆盖、湮没的东西而痛,她想如果现在就死去是最幸福的。喧哗的舞会上,她从人们肩膀的空隙里远望天空,看着对面房子里的老太太安静地入睡,关灯,一片漆黑,然后,达洛卫夫人对自己说:“再不要害怕烈日炎炎。” 表象是平静的,她已被磨损,她已回不到过去那个将丰盛欢闹视作理所应当的年代,她已跨入一个静默的时代,内心的门悄然而关,“死神已经闯进来了,在我的宴会中间”。他已经抛弃生命,而我们依然要活,照样活下去,没有感触没有思考地活下去。

  伍尔芙并没有让达洛卫夫人以自杀谢幕,是否还有一丝对生的留恋,不幸的是,她没有走出宿命里死亡永恒的召唤,在《达洛卫夫人》出版十六年后的1941年,伍尔芙在完成了她的最后一部小说《幕间》之后,又一次陷入了精神错乱的痛苦之中。为了避免拖累丈夫,她穿上很重的厚呢套裙,在口袋里装满石头,自沉于英国苏塞克斯郡的一条河流中。在写给丈夫的遗书中,伍尔芙说:“记住我们共同走过的岁月,记住爱——记住时光。”

  达洛卫夫人读后感5

  《达洛维夫人》是意识流大师吴尔夫的代表作。在这不篇幅并不长的作品中,作者塑造至少10个形象立体,独具个性的人物。作为串连这些人物的主角,达洛维夫人显然是本篇杰出作品最引人注目的人物。她性格的复杂性,形象的多面和立体,无论在《达洛维夫人》诞生的年代还是在之后至今的岁月里,可以说,很少有文学作品的人物可以与之比肩。

  达洛维夫人的初恋情人彼得。沃尔什在离别多年后再次见到达洛维夫人,也就是克拉丽沙的时候,作品中这样描写彼得再见克拉丽沙时的感受:

  这儿她正在补衣服;和往常一样补衣服,他暗想;我再印度的所以时间里她就坐再这里;补她的衣服;四处闲晃;参加聚会;跑到下议院去再回来等等,他想到此处,变得越来越恼火,越来越激动不安,因为对于某些女人来说,世界上再没有比婚姻更糟糕的事了,他想;还有涉足政治;还有嫁了个保守党的丈夫,像那位可敬的理查德。

  彼得是十分了解克拉丽沙的人,彼得也非常清楚当克拉丽沙还不是达洛维夫人时的样子。当彼得看到克拉丽沙一副典型的上层社会太太的样子的时候,他非常气氛。认为克拉丽沙不应该这样度过一生。

  为什么呢?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克拉丽沙,也就是达洛维夫人有一个非常欣赏的女性朋友,莎丽。西顿。在这里,我们必须了解莎丽是什么样的人,莎丽是一个回在洗澡的时候光着身子跑出来拿肥皂的女孩子,是一个不忌惮谈论性和爱情的人,简单来说,是一个大胆,与众不同的,活跃,有着自己独立思想的女性。克拉丽沙会欣赏这样的女子,这本身就说明克拉丽沙的性格中,有着叛逆的,活跃的,超越世俗之上的成分。

  在书中,我们了解到,克拉丽沙在通彼得热恋的时候,曾经不停的交谈,并且在交谈中感觉到精神上的默契因此感到了理解的美妙,语言的美妙,交流的美妙。当克拉丽沙老了的时候,看到年轻人只会用低级的娱乐来刺激感观而无法用语言进行精神的交流的时候,她说她为此感到遗憾,并且幸福的回忆起年轻时和彼得长谈的情形。因此我们也可以知道,克拉丽沙,是一个有着自己独立的精神的,会思考的的女人。一个可以自己决定自己生活的女人。

  在书中克拉丽沙有这样的疑惑:“我到底时怎么活到了这个年纪的”,她这是在感慨自己在知识上的匮乏。克拉丽沙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像当时所以的上层阶级的女儿一样,她是接受的家庭教师的零散的教育。但是没有读很多书的克拉丽沙,却并不缺乏生活的智慧。她可以从容的应对生活中的事情,可以举办成功的晚宴,可以所谓生活的智慧,在此我个人觉得是早就克拉丽沙人生最重要的因素。

  这种生活的智慧,既教会了克拉丽沙看清上层阶级生活的空洞和贫乏,又让克拉丽沙深刻的了解到世俗力量的强大并屈服于世俗的力量。这种智慧有时反叛着世俗,有时又是世俗的仆人。克拉丽沙就是在这种智慧的驱使下,度过了自己矛盾的一生。

  在这种智慧的引导下,年过50的克拉丽沙并没有变的麻木,她保持着生命的敏锐,保持了激情。当她再度遇到彼得的时候,甚至在某个瞬间,她希望彼得可以代她走,她保持着对彼得的感情。这不仅时爱情,更是自由的生活的感情。彼得,已经成了与她自己所过的生活截然不同的生活的代表,变成了克拉丽沙对青年时代自己的怀念。

  也正是在这种力量的趋势下,克拉丽沙在第一次看到理查德。达洛维时,就意识到这是她该嫁的男人,并且最终抛弃了彼得,选择了应该选择的理查德。正是在这种力量的趋势下,她很快的学会了享受世俗生活的乐趣,并且将内心深处对自由的渴望封闭起来。

  因此,克拉丽沙虽然生活在矛盾之中,却生活的并不痛苦,她找到了理想和现实的平衡点并安然生活。我不知道该如何定义这种能力,也许,这是一种属于女性的智慧。周国平的一句话让我映象深刻:男人懂得人生哲学,女人懂得人生。

  在《达洛维夫人》中,又这样一段描写,我想是很有象征意义的,象征了克拉丽沙矛盾的却又平衡的一生。

  “你还记得那个湖吗?”她说,声音粗哑,心中剧烈的感情压得她喉部肌肉发僵,在说“湖”字时嘴唇微微发抖。因为当时她是个孩子,站在父母之间把面包扔在湖里喂鸭子,而同时又是一个成年女子,捧着自己的生活走向站在湖边的双亲。当她走近他们时,她捧在怀中的生活越变越大,最后变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活、全部的生活,她将这个生活放在他们身边,说:“这就是我一生的结果!这就是!“而她一生的结果是什么呢?究竟是什么呢?就是今天上午缝着衣服和彼得坐在一起。

  “今天上午缝着衣服和彼得坐在一起”我认为的确代表了克拉丽沙的一生。她和彼得坐在一起,也就是说在内心深处,永远只有彼得才是她一生的知己。但是她有坐在理查德。达洛维的家里,做着缝衣服这种彼得讨厌她做的事情,并且是缝着达洛维夫人的衣服。理想和现实在这一克交融,但是是节制的,无奈的交融。

  这也是达洛维夫人性格的象征,理想和现实无奈的交融着,平衡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