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读书笔记作文范文

黄飞

书里的彩页有他们一家的人的生活照信札图片,还有钱媛在病床上未能完成的《我们仨》。看着这些毫无华丽朴素得令人动人的文字,让我恍然。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我们仨读书笔记,供大家参考。

关于我们仨读书笔记作文1

杨绛,钱钟书夫人,原名杨季康,著名的

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学者。祖籍江苏无锡,生于北京。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1935——1938年留学英法,回国后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任教。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主要作品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长篇小说《洗澡》,散文《干校六记》,随笔集《将饮茶》,译作《堂吉诃德》、《吉尔·布拉斯》、《小癞子》、《斐多》等。

内容简介

《我们仨》讲述的是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几十年平淡无奇、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经历。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中,杨绛以其一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女儿与丈夫先后病重去世,作者在书中以梦幻的形式表现了这段深重的情感经历。第三部分,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女儿与钱先生相继逝世,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

成书过程

1998年,钱钟书逝世。但罕为人知的是他和杨绛唯一的女儿钱瑗已于此前(1997年)先他们而去。一生的伴侣、唯一的女儿相继离去,杨绛晚年之情景非常人所能体味。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92岁高龄的杨绛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

最初设想,这本书一家三口各写一部分,钱瑗写父母,杨女士写父女俩,钱先生写他眼中的母女俩。到1996 年10 月,钱瑗已经非常衰弱,预感自己的日子不多了。她请求妈妈,把《我们仨》的题目让给她写,她要把和父母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写下来。躺在病床上,钱瑗在护士的帮助下断续写了5 篇,最后都不能进食了,还在写。杨女士见重病的女儿写得实在艰难,劝她停一停。这一停,就再没有能够重新拿起笔。钱瑗最后一篇文章落的日期是1997年2月26日,她去世的前6天。

人物形象

杨绛

作为一个妻子,一位母亲,为丈夫和孩子倾注了全部的心血,付出了所有的爱。“拙手拙脚”的钟书“做了坏事”,打翻了墨水瓶,妻子说:“不要紧,我会洗”;钟书不小心把台灯砸了,妻子说:“不要紧,我会修”;钟书把门轴弄坏了,妻子说:“不要紧,我会修”。

圆圆

女儿圆圆一向孝顺父母,对父母百般体贴。“圆圆也肯委屈,能忍耐”。小时候,圆圆十分乖巧、听话。“阿媛长大了,会照顾我,像姐姐;会陪我,像妹妹;会管我,像妈妈”。她始终是父母的安慰、父母的骄傲。

钱钟书

在家人心目中,他是家里最需要照顾的“孩子”,然而他的感情是细腻的,他对待妻子和女儿是温存体贴的。在生活中,“他肯委屈,能忍耐。”他和妻子一起学做菜,一起去“探险”——在散步中寻找生活的乐趣。他长期为妻子做早餐。他与妻子、女儿一起风雨同舟、患难与共。他是女儿最好的“哥们”。

作品鉴赏

杨绛的作品就像她的为人一样谦逊朴实。在杨绛的作品中,他们一家确实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家庭。正如书中所说:“‘我们仨’其实是最平凡不过的。……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然而读者正是透过这平凡的家庭、琐碎的事件,看到了中国知识分子不平凡的人生追求、精神风貌和人格魅力。杨绛和丈夫钱钟书年轻时远渡重洋,留学英法,又在国难深重的抗日战胜时期学成归国,足迹跨国半个地球。

作品结构

结构上,《我们仨》由三部分组成。三个部分相互独立,各自成篇,又互相关联,组成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可以看成是整个作品的序言,以“钟书”大概是记着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个长达万里的梦“,拉开了整个作品的序幕。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完全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我们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是整个作品的“倒序”部分。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采用回忆录的写法,将63年一家人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娓娓道来,是整个作品的主题部分。

这三个部分,虚实互补,虚实相生。以实笔写生,以虚笔写死。这样一来,“生”的部分写得充实而丰厚,杨绛一家的音容笑貌、性格特征、人生历程历历在目。那些实实在在的故事,那些生动有趣的细节,给读者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以“梦幻”的形式描写女儿和丈夫最后的岁月,以虚笔写死,也许一方面是由于那一段岁月是作者不愿、不能、不敢去回忆的、让人撕心裂肺的岁月,作者还没从伤痛中走出来,她还无法正视那一段生活,不愿再去重复亲人所受的痛苦和折磨。所以,作者以梦幻的形式,滤去许多不堪回首的往事和细节。另一方面,从内容和形式的结合来看,死亡本来就是虚幻缥缈的东西,是很难用文字把握的东西,用梦幻的形式去描写死亡,更容易揭示死亡的真实面貌。从这个角度拉来看,以虚笔写死,也许本身就是内容表达的需要。

关于我们仨读书笔记作文2

杨绛在前段时间去世,可我对她知之甚少。偶然在书柜中发现了这本泛黄的旧书,便饶兴致地拿来一读。

普通的一家三口,作者已经八十多高龄了,女儿阿园是一个尽职尽责的好老师。故事就从一个莫名的电话展开。钱钟书先生被邀去山上开会,作者做了一桌好菜,只可惜作者和阿园都太担心钟书先生了,幸好一个电话是钟书先生拨来的,告诉了阿园开会地址——古驿道。在一番波折下,作者和阿园终于与钟书先生相见。就这样过了一段时日,阿园却因病去世。

作者的梦不再轻灵,愈加沉重,在书的字里行间,都渗透了一份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苦,一份抑制着苦的苦。那本书,仿佛笼罩了双层的悲哀。读起来喉中似含了一口黑咖啡,咽不下吐不出直冲眼眸,瞬间朦胧了视线……

不久,钱先生离开人世后,只留作者一人怀念“我们仨”。怀念那段“我们仨”在一起的日子,平凡而奢侈的日子;和丈夫在国外打拼,相对读书;和阿园一起坐火车,领略巴黎风光;和丈夫在图书馆一心攻读书籍……在整齐的字排中,洋溢着作者回忆之时,内心的甜蜜。甚至搬家都显得尤为开心。

只可惜家还在,但那没有阿园和钟书的家,还是家吗?而作者心中的“家”已经消散了。其实,还有一个家勉强算“家”——客栈,古驿道上梦一般的客栈,寄托了多少作者的愁思,现在也早已化为梦了吧。

愿您还变为一个轻灵的梦,在天堂自由飞翔,还继续着“我们仨”的日子,杨绛女士。

关于我们仨读书笔记作文3

如果不是小米妈妈的推荐,成妈很难想到去读杨绛的这本《我们仨》,甚至连杨绛是何许人也都不知道。成妈仅用了不到一周的时间读完此书,很是为他们一家三口相扶相守所感动,也为生命即将走到尽头却仍工作的态度落泪,为互爱的一家人失散而悲伤。

杨绛是钱钟书老先生的爱人,钱钟书是《围城》的作者,他们唯一的爱女名钱瑗。此书是杨绛老先生于九十多岁后怀念已逝去的另二位家人作做。书中描述了她们颠沛流离的一生,但却患难与共,相互理解与支持,同时坚守自己的信仰,没有抱怨,积极的生活态度。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描写一家三人的品质,但字里行间及一生事迹却透露着一种“春蚕到死丝方尽”的高尚品格。

很是为文末所描写的一句话感动: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其实每个人的一生都如此,会历经大起大落,会历经生老病死,端看我们用何种态度生活着。用积极的一面看待人生,人生是快乐和幸福的;用消极的一面看待人生,则人生充满不幸。其实现代社会,我们人人是幸福的,没有饥饿,没有战乱,是和平发展繁荣昌盛的.好时机,几百年才一遇。我们处在这样的好时代,有什么不知足的,又怎么能不用一颗感恩的心去生活。

我心亦然。回想着自己曾经许下的愿,为社会贡献一些心力,去落后地区资助些生活困难的孩子。但总是为生活中各种杂事缠绕和困扰,将那些心愿抛诸脑后了。等成成大点要去实施了,带着他去去落后地区,体验当地的生活,让他明白他是幸福快乐的。

看完了《我们仨》,我也学到了很重要的一条,不要抱怨。其实人生中总会遇到合理或者不合理的事情,会被误解,会被陷害,但没必要抱怨的。今后我也要摒弃抱怨,用平常心看待得与失。

关于我们仨读书笔记作文4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一句平实的话语,却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份厚重的爱与刻骨铭心的思念。现代科技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但现代科技环绕中的我们,还能找到那份平淡但却深刻地情感吗?电话、互联网让我们的沟通随时随地没有障碍,但人与人的内心之间却有了越来越厚的屏障。当我们到互联网的虚拟空间里去寻求心理的安慰时,我们是不是忽略了身边平淡但却真实的情感呢?当电话、短信让我们能够便捷地传达心意的时候,我们是少了“云中谁寄锦书来”的苦苦追问,但同时,我们是不是也少了“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身后情感呢?当飞机、高速列车让我们能毫无阻隔地飞越千山万水,多远的距离都不成为距离的时候,我们的心灵距离也随之拉近了吗?我们不再有“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的苦苦煎熬,但同时,我们还有那份“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铭心的思念吗?

现代人都在追求轰轰烈烈,想要轰轰烈烈的事业,轰轰烈烈的爱情,却忽视了平淡中的美丽。我们以为自己有理想、有追求,每天在滚滚红尘中为了生计和所谓的理想而奔波忙碌,但又有几个人真正仔细地思考过自己内心深处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们抱怨工作不够顺利,恋人不够浪漫,家人不够体贴,朋友不够理解,我们抱怨生活太枯燥乏味,但我们有没有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去寻找乐趣、体会乐趣呢?生活原本就是平淡的,但在这平淡中,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还是可以去享受其中的乐趣的,就像歌中唱到的“曾经在幽幽暗暗反反复复中追问,才知道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

关于我们仨读书笔记作文5

从古至今,书都拥有着神奇的魔法,为什么?因为其中汇聚了形形色色的人的一生,短短几页纸张就可以轻描淡写过几多春秋,也可以短短几行字,就不经意地透出如潭穴般的哀寞。

在一次语文课中,我们学习了杨绛先生的一篇文章《老王》中,提及到了《我们仨》。因为赶学习进步的原因,所以一直没有时间读完剩下的篇章,固执的认为《我们仨》是写家庭温馨小事,和作者幸福人生的篇章。却没想,老师的话语,像个巨大的石头丢掷于水中,激起一个灏大的水花。“作者悲惨的一生······”这到底是一本怎样的书?

自从学校周三下午新增了阅览课,便让我牵肠挂肚,日日思念。时间老人也十分配合,一晃眼我的日夜所思便来了。这是一个阳光洋溢的午后,也许是命运的安排,我拿到了一眼即不能再忘的书 — 《我们仨》。打开书,一眼就让我沉沦的是杨绛先生的文笔,十分清新脱俗,语言虽不华丽,却繁华了心中各个角落。刚开始,是他们一家的日常生活,“爸爸做坏事被我当场拿获”。瞧,这么一个活脱脱的人物形象不就出现了?这么温馨的场景,或许只有在梦中才能出现吧,这让我不禁想到“诗和远方,都不及柴米油盐”来。杨绛先生对钱钟书先生的爱意,就是从字里行间都会偷跑出来呢。两个人相爱,拥有了一个可爱的孩子,直至长大,执手相伴携老,共度余生美好,幸福就藏在这儿。

我一直往下看去,作者在描绘其简单幸福的一生。在这本书中,那些无非是日常生活琐事,在作者眼中,却是尚好的璞玉。女儿精心做的饭菜,餐桌间相互的打趣,无不障显着“其乐融融”四个大字。以及一句“我做的菜,他们从未嫌过”都能让人暖心之久。所谓幸福就是不完美的饭菜,不完美的我,你们却能包容我一切的不完美吧!就短短几句话,却令我深深地着迷了。时间很快,还未等我看完,下课铃就急匆匆的响,我从未这么想让时间加个倍一直看下去。家庭间寥寥几件事,就让我这么热爱这本书,也许这就是书的魅力吧!

在一次语文课中,彻底颠覆了这本书的定义。我无法想象古灵精怪的女儿和顽皮的老爸与作者吃饭时互相打闹的场景,竟永远停格在昨天。老天竟如此不公地待一生为善的她。回到家,我连忙去翻看后几章,“世间好物不坚守,彩云易散琉璃脆”,果然,文字是奇妙的,浓浓的爱意是藏不住的,而那无垠的荒凉寂寞同样藏不住。

当读到“他故意慢慢的走,让我一程一程的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泪水从眼眶里你争我赶的挤出狭小的眶架,只留下红彤彤的眼睛看着这荒凉的结局。那个一度让我羡慕的爱情,梦想的人生,温暖的场景,竟落得如此······一个不公的结尾。或许只有在童话中,才会出现皆大欢喜,现实从不与童话相混淆。

“现在,只剩下我一个人,我清醒的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中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那个一直梦寐以求的房子,你们不在了,也不过只是一个住所罢了,所以说,书真地很奇妙,他可以让你坐着不动就环游世界,赏尽风古人情,也可以让你阅尽世间苍桑,不过是惊鸿一瞥而已。书,从来不只拘泥于书。《我们仨》推荐你们去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