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学习读后感1
刻意学习,什么是刻意学习?我自己的理解的刻意学习就是有规划,有较强的执行能力,这样便能顺其自然的掌握我们所需要的知识点达到加强自身的效果。
第一次接触这本书是我刚来项目的时候,刚开始接触这本书的时候我其实是不屑的,在当今微博,微信推送火热的情况下,漫天的快餐文,心灵鸡汤,在这种模式下诞生一本好书是很难得的。简介中有一句话是这么写的:Scalers善于借用数理学科的概念工具去思考和个人成长的问题。这样更让人产生了误解,不会又是跟公式相声一样的吧?现在的人想火真是无所不用其极。于是这本书就被我锁在了柜子里。
偶然在整理资料的时候翻到了一页,让我产生看下去的念头,作者写作的观点是:我写我心,我写我情,我写我世界。对他而言写作是用来整理自己的世界的,当你把自己梳理好以后,文章清晰了,对自己的认知便也会更加清晰。那么我呢?带着这个疑问我继续看了下去。
书中有几个观点其实我是很有感触的,因为自身的一些原因导致我在大学前交际这一块特别不自信,也很宅而且特别怕事,很怕作出一些背离同学的事情,怕别人说自己,因为思维惯性导致了我有很强的从众心理,做事也是没有自己的计划,没有目的像只无头苍蝇似的,本以为这辈子也就这样子了,直到大学。
我记得刚进入大学的我带着好奇心被同学一起起哄怂恿下去了话剧社面试,在紧张中完成了试题,一直到最后我通过了面试成为了一名话剧社成员,到自己第一次排练,第一次上台,第一次演出,慢慢的我发现生活不需要刻意学习而改变自己。在改变中持续行动,这本身也是一种刻意学习,直到现在我都感觉自己的大学是幸运的。
一千个人有一千种不同的感悟,也有一千种不同的刻意学习,我们不是为谁而活的,而是为了自己,学习本不应该刻意,不是吗?做事情只要知道这件事对我自己的价值和意义在哪里,别人的看法有那么重要吗?并不是,我能做的,就是管好我自己的行为,并向你展示我自己的变化,当然这是一种良性变化,仅此而已。
刻意学习读后感2
清晨,天微微亮。床边的手机闹铃开始疯狂的振动,持续的振动深入灵魂,像一位不速之客闯进我的梦里,睡眼惺忪的我极不情愿的半睁双眼,顺着铃声的方向,挣扎着关掉闹钟,然后继续缩回温暖而舒适的被窝……
上面这个场景,几乎就是我最近一年中每个早上的情景再现,尽管已经换过四处住所,可是每天早上的情境几乎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变化。之前读了李笑来老师的《与时间做朋友》、《财富自由之路》,有过一小段时间的改变,那段时间,我就跟打了鸡血一样,浑身的血液都在燃烧。我开始拿着本子,学习柳比歇夫,将自己的时间消耗,精确的记录下来,可是好景不长,受工作还有自己深入骨髓的惰性病毒的影响,在坚持了一个月以后,我又被打回了原型。为此,我有过懊恼,甚至悔恨。每晚睡前,我都信誓旦旦的计划着明天的一切,我要早起,然后开始健身、读书、写作、吃早餐……可是,每到第二天早上,当我的脑袋探出被窝,寒风刺骨,懒虫入脑,惰性还是战胜了理性。常常一觉醒来,已是日上三竿。等到意识完全苏醒,又开始埋怨,乃至痛恨自己的懈怠和懒惰。就这样,我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当中,每天都在悔恨交加中度过,一边蹉跎着光阴,一边慨叹时光飞逝……
就在前不久,我读到了一本名为《刻意学习》的书,里面的诸多观点,就像一把把利剑,把一直困扰深深困扰我的那些问题,逐个给刺破了。前面一直困扰我的问题主要有三大方面:
1.起床困难,没法坚持早起;
2.憎恶领导,进而厌倦工作;
3.对学习和工作深感焦虑,不知道该如何精进。
针对第一个问题,书中算了一笔账,如果一个人从25岁持续不断的工作到65岁,那么有40年的时间,看上去挺漫长,可是去掉睡觉、吃饭、休闲、交通等等时间消耗,最后真正能为我们所掌控和利用的时间,不到5年。我想了想,如果像我这样每天还赖床的话,连5年都没有,顶多3年。虽然我已经学会了接受自己做个平凡之人,可是我并不甘于平庸。这句话看上去好像在玩儿文字游戏,可是一字之差,生命的质量,却有着天差地别,平凡意味着看清自己的位置,接纳自己起点低,无背景的现实处境。但平庸则意味着我主动划入深渊,让自己心安理得的偷懒。这是非常危险的想法,一个人,尤其是男生,如果年纪轻轻,就开始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人生的后半程,注定是又老又贫又穷。一想到这儿,现在每晚不管几点睡,早上的闹钟一响,稍微犹豫,挣扎一会儿,我就会立马起床,因为叫醒我的不再是闹钟,而是对于走向平庸的抗拒。
针对厌恶甚至憎恨领导这个点,书中一针见血的指出,这其实是一个人无能的时候,为自己找理由开脱的表现。当然,书中并没有直接针对这个问题而展开论述。书中其实主要是讨论大学生听课与否的问题,只是看完那篇文章,我觉得刚好可以迁移到我的工作中来。大学时代,我们常常以老师不行,或者某某老师的课比较水,而借故不听讲,甚至逃课。我们老觉得这不行,那不行,其实就是我们自己不行。老师水平再不济,能站到那个地方,也是有几把刷子的。当然,还有的人会觉得自己当年没认真学,才考到了现在的这所学校,有些课即使不认真听,期末照样可以考过。事实上,我自己就是这样一种学生。一边追忆曾经的风光,一边逃避当下的生活。书中指出,如果真有本事,你倒是努力学习考个好大学啊,或者在大学里认真学习,考个名牌大学的研究生啊。只知道吐槽,而没有实质性的改变,那就是一个人无能的体现。
再说回工作,正是因为学生时代就养成了一遇到老师不行就逃课的情况,以至于养成了一种坏习惯,进而到了职场,把这种毛病也带到了工作当中,无可否认,老师们的水平参差不齐,工作中的领导也有好有差,可是这都不是我们不听课,不努力工作的借口。放弃学习,放弃工作,真正蒙受损失的还是我们自己。你不听课,老师并不会因此觉得遗憾,但可惜你失去了构建自己完整的学习认知体系的机会。你不努力工作,上司也不会因此被炒,反而是你的不作为,被大家看在了眼里,一旦哪天公司不景气,第一个失业的就是你。
王小波说,世界最无能的表现就是生气。以前只是觉得很有道理,现在我才深刻领悟背后的内涵。生气的人,往往被自己的情绪左右,进而意气用事,做出的决定,很多时候其实是毫无理智的。一滴污水掉进海里,这是常有的事情,我们应该关心的是整片大海的风景,而不是只盯着那滴污水。为了一滴污水,而放弃欣赏整片大海的风景,不值得。
最后,我想整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其实还是书中关于学习的见解。这半年来,有关学习方面的书籍,我真没少看。上半年读了《精进》、《好好学习》、《请停止无效努力》、《财富自由之路》还有《和时间做朋友》。事实上,并不是《刻意学习》写得比其他几本更好。只是他们为我读《刻意学习》时的顿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常常在生活中,或者学习中,努力了一段时间,看不到效果,就半途而废。按照这本书的解释,这是现代人追求强及时反馈的后果,所谓强及时反馈的意思是指人们做任何事情都渴望立马看到效果,有所回应,而且越快越好。理解了这点,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很多人会沉迷于游戏当中;很多人减肥减到一半就坚持不下去了;很多家长送孩子去补课,三天两头问有没有用。其实看上去三件不相关的事情,背后原理都是一样的。那就是急功近利。减肥和学习都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不断投入的过程。而游戏就不一样,拿着武器,奔赴战场,瞄准目标,只要你一开枪,立马就会得到回应。那种及时反馈的感觉就像抽大烟一样爽,而且随玩随爽。可是减肥和学习就不是这样,尤其是学习,整个过程就像修筑水坝,修建之初,你得持续不断地向里面扔石头,当石头累积到一定量时,才会初见端倪。等石头终于露出了水面,我们才能真正在上面施工,在上面修路搭桥。可是由于人类的急性子,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在石子还没有露出水面以前就已经放弃了。学习也是如此,前面的积淀,在短期内未必有用,因为真正要看到效果,得等到你建构起一整套完整的学习体系和框架。
此外,关于学习,我觉得里面最重要的点可以用四个字概括--持续学习。因为对强及时反馈的热切渴望,我们做什么事情都巴不得一蹴而就,一飞冲天。于是,我们做一件事之前,不是想着先如何打好基础,而是还没开始干之前,就去寻找各种捷径和干货。书中总结到,世界上如果真正什么好的学习秘籍,那就是四个字,持续学习。而且是刻意地持续学习。学习,不是为了完成任务,应付考试。真正的学习,应该和我们平日里吃饭喝水一样平常,学习是一种习惯。既然如此,那么学习就不应该间断,而是几十年如一日的持续投入。找准了方向,坚持不懈的学习,不断根据当下的反馈,调整我们学习的方法和强度,这才是学习之道。深谙此道的李笑来老师,也谈到了类似的观点。那就是他的学习成长指数图。那张图,是一张经济学上有关复利的图,指数图的前半部分平稳而光滑,增势极缓。可是一过了某个节点,后面增势陡峭,直耸云天。我自己的理解是,这很像中学时代物理老师常讲的一句话--量变引起质变。雪崩发生的刹那,最后落下的那片雪花看似罪责深重,其实没有哪一片雪花真正的无辜。因为前面积累的每一片雪花,最终都会和其他雪花裹成雪球,势如破竹的滚下了山坡。那微妙的一瞬间,不过就是指数图上的那个节点,刚好在那一刻达到了临界,然后终于爆发了。
以上种种告诉我们,没有任何一种进步来自偶然,许多看似毫无来由的爆发,都不过是默默累积的结果。当然不是所有积累都有效,必须持续有效的积累才算数。
这仿佛应了一句老话:不在沉默中死亡,就在沉默中爆发。
刻意学习读后感3
该书是由清华学霸Scalers所着,出版之后好评如潮,获得众多的推荐。我在看到这本书的书名之后,首先想到的是“刻意”这两个字,何为“刻意”?《庄子-外篇-刻意》一篇中意为磨砺自己的心志,全文讨论修养。那么本书中的“刻意”是如何刻意的,是否为徒有其表的鸡汤之作,在看到目录之后,我打消了这样的想法。
作者向我们传达的是采用数理学科的概念工具去思考和个人成长的问题,通过持续行动,依靠行动和学习双系统,实现认知升级。
21天可以培养出一个终身的习惯,那么持续行动的实践基础就来源于10的N次方即为终身,这就是所谓的终身学习的时代。以下几点为书中总结出来的特点内容,也是我比较受用的几点:
1、有定义明确的目标。目标不明确,方向错误,再多的练习也是徒劳,这是刻意练习的前提。我们现在大部分人缺乏的就是这一点。
2、集中注意力。这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在现在这个互联网时代,信息繁杂多样,学习内容更新很快,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被打断,所以学习的时候一定要集中注意力。当什么时候做到诱惑就在那里,而你却不会被干扰,那么这样的状态就是最自由,精神高度集中的时候了。
3、反馈的重要性。反馈和复盘是学习知识的重要过程,有时候我们做工作,经常只在意量,而忽略了质以及失误点,就会导致在某个点会一错再错,从而一再加班加点。那么花时间给反馈复盘,不仅会牢记错误,还会提高工作的效率,何乐而不为。
4、走出舒适区。走出你的舒适区,要以专注的方式制订明确的目标,为达到那些目标制订一个计划,并且想出监测你的进步的方法。大脑是可以锻炼的。可以适当走出舒适区,但是不要离得太远,太远会让你的大脑产生疲劳和厌倦感。书中也提到,成人的最佳学习方式并非独自练习,而是在情境中学习。这一点我也非常赞同。只是读书去学习,不免会学到许多死知识,只有在情境中去学习,才能更好的增加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其实,无论在生活还是工作中,还是要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不要过于相信书,要将书中积极有益的内容为自己所用。一个成年人,永远不缺的应该是亲身实践的勇气和一颗不断奋进的心。
刻意学习读后感4
生活是一场大自然赏赐的风雨,可以春风雨露,亦可疾风暴雨,生活是一间食品杂货铺,有酸甜苦辣咸,各种味道,每个人的人生都在用生命诠释成一本书,我们活在世界里就是活在书里,所以,我们要善待自己的一生,将这本生来空白的书本渲染出独有的绚丽色彩,肯定自己,生命才富有意义。
不只有纸张上的文字是学问,你在家庭、学校和社会做工时经历的一切,都是学问。你所见之人,所听之言,所观之景,都是天地间的文字。人从生下来,就在阅读天地这本大书。只要你读透,便会走得更远。读书的价值,不一定要出人头地,它可以是人们确立在精神上的为之努力奋斗的人生目标;也可以是人们日常工作生活中心态上的知足常乐;更是提高个人修养、开拓视野的重要门径。
放弃不难,但坚持一定很酷,坚持不一定成功,但坚持一定会有收获,而有了收获,就一定会有成功,耐心和恒心总会得到报酬的,播种和收获本来就不在一个季节,别因为一时没有成就感,就不坚持做事情。正如哈维尔说过,我们坚持一件事情,并不是因为这样做了会有效果,而是坚持,这样做是对的。
人这一生,能将读书坚持到底,那么即使平凡生活也是精彩的。古人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用书记录生活,在行走中了解生活,进入世界。而在世界这本最大的书中,大自然是有趣无字的书,郑板桥读出了“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朱熹读出了“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而我们在这本有字的书中读出了坚持不懈,时间不怠,我们可以在书中的世界浮想联翩,畅想一切。由此可见书就是世界,世界无处不是书,而读书就是品味生活。
人的一生,活在书里活在世界里,你活的怎么样,取决于你观察世界、阅读人生的心态,只有坚持一辈子在学习一辈子在读书,才能为自己喝彩为自己鼓掌,活在这个书本的世界里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主角,哪怕世界书多么难,就是生啃也要坚持,读有字之书,品无字之本,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懂世界,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更好的发现自我,历练自我,挑战自我,超越自我,肯定自我,在实践中验证真理,传承文明。做上进的人,相信自己,善待自己,上天总会以你想不到的方式回报你,活在真实的世界里活出精彩的自己。
善待人生,大胆的谱写生活篇章,即使目标一时无法实现,继续读书,汲取知识的力量,累积每一丝的能量去不断践行,而过程就是不断扩展你的世界书。然后,当我们白发苍苍时,可以闲坐小院中,泡一杯香茶,在清风拂面中细读自己的人生世界书。
刻意学习读后感5
看了《刻意学习》这本书最大的.感触就是:做事情要坚持,持续行动,在这个过程中要跟自己打斗,学会总结分析,不断优化升级自己。一开始作者在书中讲了自己的心路历程,其中有几处让我感觉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他提到“他每天刷微博刷微信,又刷业内资讯,对最新的推送和更新感到着迷,想了解那些前沿更前沿的事情,感觉自己似乎获得了一种在浪潮之巅的感觉,但是到头来,自己的生活却仍然没有起色,没有什么可圈可点的事迹,虽说平平淡淡才是真,可是这种平淡,却是在向平庸靠拢,我恐慌犹豫,但是这又像恶梦,夜间舌下的志向在清晨伴随着太阳的升起消失殆尽,于是又走入一天的负循环。”看到这里我真是激动万分,太相似了,而且发现越刷微博刷微信或者看资讯,心会越来越虚,整个感觉都不好,想到自己的现在的情况有时间刷抖音、快手、微信,每天与手机相伴一起的时间都比和家人在一起聊天的时间都的太多。自己没有利用工作以外的时间来学习知识,做好每天的工作总结,回想一下今天自己的收获在哪里?工作方法需要怎样的改进,今后自己的人生规划是什么方向,自己以前订制的人生规划是否已实现。而这时的自己已经不能扎扎实实的做这些类似的事情了,就像书中提到斜杠青年一说。“斜杠青年在被用于掩盖自己注意不专注,没有突破口,安慰无能者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自己的老师说的“人生有很多选择,选择自己擅长的,不要死磕。”可是学习这个事情没有捷径可走,你跳过的部分说不定哪天成为你的绊脚石,而我深受不要死磕的毒害。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付出多少开始怀疑自己的方向是否错误,压根都没死磕一下,所以特别赞同书中提到的“你在工作上的成长,能力的提升以及潜在的发展机会,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你对于自己成长的投入和训练。”特别对周围的环境不满意的时候,还不去努力,没有勇气选择,更害怕承担那份担当。其实“大部分人只有一个规划好自己的可能性,而只有少部分人,只有改变自己的可能性,这个可能性是可以通过经济、时间、阶层计算出来。”这句话对我的触动非常大,因为这几年的自己就是那个把时间浪费的人,每天庸庸碌碌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