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心的樱花赞读后感范文

阿林

  樱花赞读后感一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了冰心的《樱花赞》,我便想到了家乡的牡丹,我要为它写一曲赞歌。

  菏泽的牡丹雍容华贵,到菏泽旅游的人,若是在秋夏之际到来,菏泽朋友便会很惋惜地说:“你错过牡丹花开了!”若是初春来的,便会再挽留些时日:“过段时间再走吧,看了牡丹花再走!”

  不错,菏泽牡丹甲天下,我看了许多次牡丹,每去一次,便被惊艳一次。在菏泽,牡丹就是多!马路边、园林中、公园里……到处都是。牡丹品种很多,常见的有赵粉、素墨、红霞等。但最惊艳的一次,是看绿牡丹。大片大片的牡丹素洁淡雅,远远望去,宛若绿玉雕琢而成,晶莹剔透,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人们说牡丹是富贵之花,可古代的菏泽偏僻闭塞,花王牡丹偏偏看中了这千里沃野,在这儿生根,开花,繁衍,使菏泽热闹了起来。

  这样的牡丹,人们怎能不爱它呢?

  樱花赞读后感二

  樱花是日本人的骄傲,而说起关于樱花的美文,那第一个就是冰心奶奶写的《樱花赞》了!

  今天我闲着没事,翻开了前几天买的《冰心散文集》,其中一篇《樱花赞》引起了我的兴趣!

  文章一开头就写了日本人对樱花的喜爱,并在其中插入黄遵宪的樱花歌“墨江泼绿水微波,万花掩映江之沱。倾城看花奈花何,人人同唱樱花歌。花光照海影如潮,游侠聚作萃渊薮。十日之游举国狂,岁岁欢虞朝复暮……”让人看出日本人春天看樱花的举国若狂的盛况。可是冰心对于樱花的联想,不是那么灰黯。那年,冰心奶奶去了很多地方看樱花,而在金泽萝香山上看到的樱花,却是她所看过的最璀璨、最庄严、华光四射的樱花!

  何故如此呢?其实金泽萝香山上的樱花与其它地方的樱花相比不是最美丽的,而冰心奶奶会如此说也是有原因的!

  当时,她去金泽萝香山上参加活动,回来当天恰巧是当地出租车罢 工之日,但司机们为了冰心延迟了罢 工时间!

  从这些种种中,冰心知道了:樱花开遍了蓬莱三道是日本人民自己的花,他永远给日本人民以春天的鼓舞与兴奋。另一点是看花人的心理活动形成了对于某些花卉的特别喜爱,金泽的樱花,并不比别处的更加美丽。汽车司机的一句深切动人。表达日本劳动人民对于中国人民的深厚友谊的话,使得冰心眼中的金泽的漫山遍野的樱花,幻成一片中日人民友谊的花的云海……

  从冰心的感悟中,我们也能感悟到一点:对花的喜爱,不是源于花的表面,而是源于爱花人的心!所以冰心才会由不怎么喜欢樱花,变得喜欢樱花,难道这仅仅是因为花的外表打动了她么?

  樱花赞读后感三

  刚开始读这篇文章非常的气愤,为什么冰心老人要赞美与日本人之间的友谊,况且当时也在全国一致抗日时期,然而作者却与日本人交往密切。我怀着这种心情继续往下读,然而,渐渐我的心情平复了下来,因为我似乎在其中学到了些什么……

  这是一篇借物寓意的好文章。刚开始写日本的樱花,后来写日本的人,可以说从日本的樱花写到日本的人,是内容的升华。作者冰心告诉我们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中国人和日本人之间也可以建立深厚的友谊,这我才读到了作者的博大的胸怀。由此可见,冰心老人的心胸是多么的宽广啊!作者对樱花的赞美也从侧面赞美了中日之间的友谊。冰心老人是我们中国的骄傲。

  樱花赞读后感四

  之所以看《樱花赞》,是因为它的名字,我本身很喜欢樱花,从看到它的第一眼就被它颜色所吸引了。而我对樱花却没有很深厚的了解,唯一知道的是—它是日本的象征。在每年的三月十五,是日本传统的樱花节,这一天,日本家家户户的人都会出门看樱花,日本政府还用樱花接待外国使节或名人呢!

  在这篇文章首部分冰心介绍了樱花,在后部分她写出了他代表中国作家团队去日本时所发生的事情,而这也是我得到最大感触的地方,她是这样写的,在下大雨的四月十二号,他们去了某地方的内鱼滩,偶然听到了那个地方一所汽车公司的员工(司机和工人)明天开始罢工行动,他们因为生活的压迫,要求涨工资,而被拒绝了,加上这一次已经是第六次了。晚上中国作家团队晚上又参加了一个情况热烈的群众欢迎大会,他们都非常的兴奋,第二天他们匆匆的出发,而冰心把汽车司机罢工这件事给忘记了。在车上,冰心才记起,他连忙给她认识的日本朋友说这件事,她的日本朋友回答了一句让冰心特别感动的话,她说道:因为要送中国作家代表团,他们昨晚临时开了个紧急会议,把罢工事件的早晨8点,改成了9点。正在冰心激动想说声感谢话时,那位司机说道:"促进日中人民的友谊,也是斗争的一部分啊!"这句话让冰心更加的感动和激动。

  在历史上记载,日本对我们中国人非常的残忍,非常的恶毒。比如:南京大屠杀就是一个例子。南京大屠杀是日本对我们中国一次最大的羞辱,也因为这样,日本人在我们中国人的眼里非常的坏,甚至不想听到和提到这2两个字。不知是其他人对日本人有偏见,我是这样。我曾经听过我一个好朋友说过一件事,这件事让我对日本人更加憎恨。而因为《樱花赞》让我对日本人有另外不同的观点,为了送我们中国作家代表团而延长了重要的罢工行动,他看我们两国的友谊比看生活的经济看的更重要。而接送冰心的那位司机说的那句话:"促进日中人民的友谊,也是斗争的一部分啊!"让我感到更意外和温暖。现在,我有了一双重新看待日本人的眼睛,虽然以前日本人队我们真的很不好,给我们带了许多伤害。但是现在已经是21世纪了,伤害我们的人已逝去,现在重新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不一样的日本人。也许他们也在对我们中国内疚,也许他们在想如何跟我们做朋友,也许他们在得到我们的原谅,也许……

  樱花赞读后感五

  开篇第一句就说“樱花是日本人的骄傲”,年少读之,心生向往,今日读之,竟生发出去东京看一看的决心来。“到日本去的人,未到之前,首先要想起樱花;到了之后,首先要谈到樱花。”不知道别人怎么样,我自己必然是这样的。而之所以这样迫不及待,不是因为别的,就是冰心给“赞”来的。冰心又说“若你是在夏秋之间到达的,日本朋友们会很惋惜地说:”你错过了樱花季节了!‘你若是冬天到达的,他们会挽留你说:“多待些日子,等看过樱花再走吧!’”樱花的神秘和美丽,日本朋友的热情在冰心与朋友交谈般亲切周到的口吻中产生一种“抓住读者的心”的效果。 作品

  接着写“我看樱花”,从东京的青山墓地到千乌渊,从山樱、吉野樱到八重樱,“雨里看,雾中看,月下看”,“春天在日本就是沉浸在弥漫的樱花气息里!”作者的笔触生动曼妙,还不忘忆起清代诗人黄遵宪的樱花歌,继而引出日本的“十日之游举国狂,岁岁欢虞朝复暮”,以及日本文人看樱花的心态“早开早落”、“人生短促”。当然作者并不这么觉得,在作者眼里樱花是美丽的。自然,愉悦,水到渠成。

  从日本的樱花写到日本的人,是内容的升华,金泽市的出租汽车司机的罢工居然为着送中国作家代表团上车站而改动时间,“我的心猛然地跳了一下,象点着的烟火一样,从心灵深处喷出了漫天灿烂的火花……”这样的情形不论过去读来,还是今日读来,都是让人激动的事情,中日人民的友谊始终是两个民族共同关注的话题,两国人民的友谊之花若能象春天的樱花那样美丽和绚烂该是怎样的美好。作者由物及人,由人及物,因日本朋友的友好,而俞发觉得樱花的美好。只觉得:“这樱花,一堆堆,一层层,好象云海私德,在朝阳下绯红万倾,溢彩流光。当曲折的山路被这无边的花云遮盖了的时候,我们就象坐在一只首尾相接的轻舟之中,凌驾着宜荡的东风,两舷溅起哗哗的花浪,迅捷地向着初升的太阳前进。”

  这作者所谓的“从未见过的奇丽的樱花”,已经不仅仅是过去的美丽,更是“璀璨”、“庄严”、“华光四射”的。这段对樱花的描写是全文最华丽的一段,在全文平淡的叙述中突显出别样的光彩,樱花在“四月十三日”这天的特别光环更是亮丽夺目,在这里,全文进入了高潮,作者的感情也升华到了极点。最后由日本朋友的话来点题,使得主题更加明确。樱花究竟美在哪里?“世界上没有不美的花……至于对某一种花的喜爱,却是由于个人心中的感触。”日本文人想到人生的短暂,武士想到捐躯的壮烈,日本人民想到春天的喜悦,而冰心,想到的自然是日本朋友的热情,以及两国人民深厚的情谊。全文到了这里,读者对于樱花的感受已经不再停留在感官的享受上,而在心里幻化做两国友谊的神圣图腾,正如作者所说的,是“庄严”的、“华光四射”的。

  任何作品都需要有丰富的感情,而冰心散文诉诸感情的成分更多,往往不需要通过事物发展的逻辑推理就可以收到说服读者、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这在《樱花赞》中也格外的明显,对于樱花一无所知的人也可以随着作者的眼界和情感对樱花产生别样的感情。冰心在许多作品中创造的意境,具有“灵犀一点”的特色。我们通过感情上的共鸣,进入的作品的意境中去,又借助意境的启发,创造出形形色色新的意境来。她的创作,文思如万斛泉涌,没有精雕细刻,也没用浓彩重笔。深刻的抒情往往是用非常平淡的手法开始的。 《樱花赞》

  她在语言的应用上有着诗的特质,一个极普通的词,一个极普通的句式,一经出现在她的笔下,便焕发出光彩,散发出芳香,浮雕般的表现出她的思想。她的语言之所以是诗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作者的强烈情感和她采用的语言形式完美和谐地统一在一起。鲁迅说:“我以为情感正烈的时候,不宜做诗,否则锋芒太露,能将‘诗美’杀掉。”(鲁迅《两地书。三二》)。换言之,诗人(或作家)要善于抑制情感的冲动,使感情接受理智的驾驭,绝不可在作品中号天呼地。控制得恰倒好处的文章最能让人感到感情的分量。这也是冰心先生《樱花赞》的闪光点,对樱花的赞美显得从容得体,一步步的引人走到最高点,再留给你极深的思索去回味。

  冰心的《樱花赞》如许多“五。四”时期的作品一样具有一定的政治性,但冰心在作品中更多的表现了个人的思想,笔调也是轻松而明快的,不给读者任何压力,这是难得的。仔细回想一下这个世纪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它留给个人的时间和空间竟少得可怜。更多的情况下,人们被时代驱赶着前行,像赶赴一个个盛大的集会,停不下来,也来不及思量。如我在一篇文章里讲到的:“在20世纪中国,一般人恐怕不必指望去逃避历史强加给他的规定性成长。”我们只听得到群体的口号,而听不到个人的声音。政治空间对心灵空间、公共空间对私人空间的挤迫,几乎成了本世纪的标志性景观。

  而冰心,这位身着旧式旗袍的新式女性,自新文学发轫的第一天起,就开始在荒芜的心灵园林里打扫尘垢,锄草施肥了。她试图以智慧的繁星和纯真的春水,焐暖世纪冰冷的胸膛。与名字相反,冰心是温暖的,她没有染上那个时代的女子特有的闺阁式的自怜,而纯然是一尘不染的洁净与正直。她外表的单薄与弱小,更凸显出她精神的伟岸与不凡。

  冰心与鲁迅形成了一种“互补关系”。鲁迅代表了新文化中阳刚的一面,冰心则代表阴柔的一面;鲁迅是一柄锋利的社会手术刀,冰心则是慈爱的灵魂布道者。学者李吉力在论说《红楼梦》时曾指出,女人是水性的,男人是泥性的,“这两种特性表明:女人是自然的作为审美向度出现在历史中的,而男人是社会的作为力量的象征从事于历史的创造的。”如果说鲁迅是荒野上的战马,冰心则是河流边的水车,她承继的是中国文化中娴静的部分,依靠的全然是自然的力量,浇灌心灵的沃土;如果说鲁迅是以超人的力量肩起历史的闸门,冰心则是于不动声色中改造世道人心。冰心的存在,丰富了“五四”文化的精神维度,使中国的精神启蒙不是一种简单的线性结构或平面结构,而呈现出迷幻复杂的姿态。

  茅盾在《冰心论》中写道:“在所有‘五四’时期的作家中,只有冰心女士最属于她自己。她的作品中,不反映社会,却反映了她自己,她把自己反映得再清楚也没有。在这一点上,我觉得她的散文的价值比小说高,长些的诗篇比《繁星》和《春水》高。”茅盾是典型的政治型作家,他的小说如社会学论文一般谨严缜密。他对文学价值取向与己截然相反的冰心作出这样的评说,绝对非同小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