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读后感感恩当下800字1
心烦意躁,不知所以。无意中在一同学那看到了路遥所著的《人生》,顺手便拿来翻了一下,看了两页,就爱不释手了,深深地被主人公高加林的遭遇给吸引了,愈看欲罢不能,通宵把它读完了。
书中柳青如是说:“人生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时候……在岔路口上,你走错了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这一段话,概括了主人公高加林的一整个年轻时期。
从高考失利到民办教师高加林是幸运的,因为在此他努力过,奋斗过,这也是他应该得到的回报。
而从民办教师变成了一个大山里的农民,他被打回了原形,这无疑是一场沉重的打击,自己的教师职位无故被官二代的儿子所取代,现实是残酷的,在现实面前,作为第三代贫农的他又能怎样呢?他只能向命运低头,只能向梦想挥手道别,只能夹紧尾巴做一个贫农,依然像他父亲高玉德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
打回原形的他,适应不了农村的生活,适应不了农村的劳作,放不下的架子,容入不了农民的生活。没有了理想的他如同鲁迅笔下的孔乙己般,让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变成好吃懒做的人,确切地说,是他干不了农村里的活。
而此时巧珍出现了,一个可以为自己所爱的人牺牲一切的农村姑娘,可以把生命奉献给爱人的姑娘。而她的出现,改变了加林,让他爱上了这一片黄土,让他热爱了劳动,也让他坚强地接受了现实。从而加林把对世事的怨恨,也发泄了这片黄色的土地里。从双手起泡流血还在拼命地锄地可以看出来,他不愿意就这样向命运低头。
当不正当机会来了之,他为了自己的理想,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他没有拒绝,选择了接受,从三无青年,摇身一变成了家喻户晓的县城大记者,自以为人生从此改变。
面对再次相遇中学时暗恋那个美丽而多情的城里女孩王亚萍,心中早已没了那一份自卑,为了心中的理想,为了那一份虚荣,为了那一份自私,他选择了抛弃那个愿意为他牺牲一切的巧珍,选择抛弃生他的黄土,选择抛弃养他的白马河。他出卖了自己的良心,忘记了生活的原则。(看到巧珍与加林分手时,我被巧珍的悲惨境遇落下了两行清泪,不是我多情,是因为巧珍大过于伟大了,我在感慨,人生得一此女子,足矣)。
树大招风,风损树,人为名高,名丧身。正当他为自己将平步青云而暗自高兴之时,命运的神出来主持公道了,他被人检举了。再一次被打回了原形,成了名副其实的农民,乡下人。
再次踏上那生他养他的黄土,那个曾经愿意为他牺牲一切,却被他狠心抛弃的女孩已经嫁人了,而那个城里女孩根本就不会下嫁给一农民,不会跟着乡下人一起生活。所以他连最后的爱情也没有了。可是那曾被他抛弃的黄土没有抛弃他,选择了宽容他,选择了接纳他。
这一路走来,如同过山车般,经历的高高低低,尝尽世间百态,品尽世态炎凉。最终他回到了原点。
人生读后感感恩当下800字2
《人生》讲的是主人公高加林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高加林是一名在农村环境下的知识分子,高中毕业后回到农村做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既能体面的展示他的才能又可以让他对未来充满希望”。但是好景不长,村长高明楼的儿子高中毕业无事可做,高加林被替代了下来。正当他失意无奈被迫重回土地之际,村里最漂亮的姑娘刘巧珍闯入了他的生活,在善良的刘巧珍眼中,高加林就是一个完美的化身,她不顾村里人的指指点点,向高加林表白了,故事看似正在向人们料想的结果发展。
然而,命运总是充满惊喜和机遇,当兵走了几十年的叔叔荣归乡里,这为高加林提供了一次回到城市的机会。在城里,高加林重遇了他的同学黄亚萍,一个活泼开朗又能在事业上帮助自己的现代女性,高加林经过惶惶不安的思想斗争,最终选择了与农村姑娘刘巧珍分手。
选择总会付出代价,因为黄亚萍的恋爱自己被情敌张克南的妈妈告到纪检处查到“走后门”,高加林再次被命运作弄了,不得不重新回到生他养他的土地。善良的村里人并没有看他的笑话,家乡人给了灰头土脸的他各种安慰,德顺爷爷用朴实的话语为高加林找回自信,已嫁为人妇的刘巧珍一把鼻涕一把泪在高明楼面前为高加林央求工作……
读完《人生》,给了我一些想法。
人生,有时候需要妥协,在高加林被辞去农村教师职务之后,他不得不向村长高明楼低头哈腰,放弃“清高”,求得一份“掏粪工”的工作;面对现实,不得不卖白馍换取买油盐。还要在清苦的生活中避免与同学相遇暴露自己的不堪。
理想从来不乏浪漫与传奇,当理想照进现实,我们或许只能去适应现实,向现实妥协。抱怨、牢骚并不能改变适者生存这个铁律,向现实妥协是一种智慧,也考验着人们的勇气。
人生,要面临很多选择。如果高加林经受了生活的考验,坚强能干的巧珍是他幸福生活的不错选择;如果没有后来的变故,放弃巧珍的同时是告别了粗俗底下的农民生活,高加林也将迎来他更为广阔的未来。
人生,要学会珍惜和感恩。面对朴实的乡亲给他的各种安慰、善良的刘巧珍对他背叛的包容、德顺爷爷为他在村长面前斡旋,高加林趴在热情的乡土上大声痛哭。
现在,似乎每个人都有一个强大的内心世界,它驱使着人们追求更大的权益,是人们自我提升的源泉。但在人生道路上我们不得不去面对很多岔道口,我们不得不让自己的人生本源、价值道德和理性思想反复斗争而做出抉择。走过之后,回望自己的人生,或许能给我们带来很多美好回忆,我想这就是《人生》要带给我们的真谛。
人生读后感感恩当下800字3
简单的故事,明朗的线索,所谓的跌宕,名著《人生》即是如此。剥掉它华丽的外壳,呈现于人前的只有一个裸露的,懦弱的高加林,起码我是这样认为,就是我唯一的收获,
不得不承认高加林能干,正直,热血,但这丝毫都无法掩饰他是人生指尖懦弱的颤栗者的事实。他懦弱,并不是指他行为上的逃避,而是指他面对抉择的犹豫,软弱。正是由于他的懦弱,他躯壳表面浮夸的热血被一点点的吞噬,甚至于埋葬了他的爱情与事业,最终成为一具被懦弱之丝牵引着的人生木偶。或许你会说这是时代结出的悲哀之果,但作为幕布的时代何以能够左右真正的演员呢?时代只是客观存在的背景,是高加林自己在一次次懦弱的挣扎中抽干自己的热血,染红了时代,染红了那黑色的幕布。红与黑的交织正是那悲哀的极致色彩。
与腥红的真实的血液相对的无色的精神的血液了,你尽可以用它衡量一个人受过多少良心的谴责,它就是道德的沙漏,只是再没有翻转的机会,高加林就是在懦弱的愚弄下流尽了它最后一滴精神血液。他的血为巧珍而流,为年迈的父母而流,为朴实的村民而流,甚至为他的家乡高家村而流,他辜负了所有,伤害了所有,高加林越是被包容,他越是血流不止,他们越是给予高加林一颗火热的心,高加林的热血越是加快流逝。他必须为自己内心的懦弱付出应有的代价。于是沾染了精神血液的幕布有了自己的意识形态,那是一张张黑色的,嘲弄的笑脸,嘲笑高加林的懦弱。
俄罗斯著名尼耶斯夫彼斯基认为:人生就是在上地眨眼的刹那,倾尽自己所有的血液,在幕布上留下属于自己的一丝色彩,哪怕只是悲哀。
人生读后感感恩当下800字4
心烦意躁,不知所以。无意中在一同学那看到了路遥所著的《人生》,顺手便拿来翻了一下,看了两页,就爱不释手了,深深地被主人公高加林的遭遇给吸引了,愈看欲罢不能,通宵把它读完了。
书中柳青如是说:“人生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时候……在岔路口上,你走错了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这一段话,概括了主人公高加林的一整个年轻时期。
从高考失利到民办教师高加林是幸运的,因为在此他努力过,奋斗过,这也是他应该得到的回报。
而从民办教师变成了一个大山里的农民,他被打回了原形,这无疑是一场沉重的打击,自己的教师职位无故被官二代的儿子所取代,现实是残酷的,在现实面前,作为第三代贫农的他又能怎样呢?他只能向命运低头,只能向梦想挥手道别,只能夹紧尾巴做一个贫农,依然像他父亲高玉德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
打回原形的他,适应不了农村的生活,适应不了农村的劳作,放不下的架子,容入不了农民的生活。没有了理想的他如同鲁迅笔下的孔乙己般,让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变成好吃懒做的人,确切地说,是他干不了农村里的活。
而此时巧珍出现了,一个可以为自己所爱的人牺牲一切的农村姑娘,可以把生命奉献给爱人的姑娘。而她的出现,改变了加林,让他爱上了这一片黄土,让他热爱了劳动,也让他坚强地接受了现实。从而加林把对世事的怨恨,也发泄了这片黄色的土地里。从双手起泡流血还在拼命地锄地可以看出来,他不愿意就这样向命运低头。
当不正当机会来了之,他为了自己的理想,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他没有拒绝,选择了接受,从三无青年,摇身一变成了家喻户晓的县城大记者,自以为人生从此改变。
面对再次相遇中学时暗恋那个美丽而多情的城里女孩王亚萍,心中早已没了那一份自卑,为了心中的理想,为了那一份虚荣,为了那一份自私,他选择了抛弃那个愿意为他牺牲一切的巧珍,选择抛弃生他的黄土,选择抛弃养他的白马河。他出卖了自己的良心,忘记了生活的原则。(看到巧珍与加林分手时,我被巧珍的悲惨境遇落下了两行清泪,不是我多情,是因为巧珍大过于伟大了,我在感慨,人生得一此女子,足矣)。
树大招风,风损树,人为名高,名丧身。正当他为自己将平步青云而暗自高兴之时,命运的神出来主持公道了,他被人检举了。再一次被打回了原形,成了名副其实的农民,乡下人。
再次踏上那生他养他的黄土,那个曾经愿意为他牺牲一切,却被他狠心抛弃的女孩已经嫁人了,而那个城里女孩根本就不会下嫁给一农民,不会跟着乡下人一起生活。所以他连最后的爱情也没有了。可是那曾被他抛弃的黄土没有抛弃他,选择了宽容他,选择了接纳他。
这一路走来,如同过山车般,经历的高高低低,尝尽世间百态,品尽世态炎凉。最终他回到了原点。
人生读后感感恩当下800字5
读罢路遥成名小说《人生》,感悟良多。
一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中国西北年轻农民,受困于农村传统观念、社会飞速变化中的种种不公,以及自身的自卑心理,怀才不遇、渴望实现自我价值。故事的环境背景是西北农村,与我生活的环境有很大差异,然而那种小人物的奋斗故事却能够很快抓住我的心,不仅仅是因为它和我喜爱的另一部路遥着名小说《平凡的世界》有几分相似,更因为它与大多数读者(比如说我)的心理体验相贴近。
没有人的人生路是笔直、顺利的,从小到大,我们的生理与智力都由弱变强,没有人刚刚降生时就强悍,应对周围的世界和自己的生活,没有人有绝对的自信。一句话,我们都以前是弱者,都是经过无数的努力,才成为此刻的自己。于是,在高加林身上,我们无一例外地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我们能够体会他被人顶替了民办教师职位后的愤恨,能够体会有知识有抱负的他,应对自己重新成为农民这一现实时的苦闷,甚至当他获得巧珍的感情时,作为读者的我,内心也浸润着清凉的感动,对加林在不幸中的幸福感同身受。
文学作品的神奇之处在于,它在制造距离的同时,也制造了关联性,让你在别人身上看到了自己,让你与作品中的人物不自觉地产生“同感”。
小说的上半部分并不十分精彩,却为下半部的跌宕铺垫着情节与情绪的背景。命运的不公与不幸、逆境中的感情、冰冷中的温暖、不屈不挠的自我奋斗……上半部以加林的自我实现为小结,然而所谓的“自我实现”,却又来的让人摸不着头脑:一个几十年不见的叔叔转业回乡在县里任局长,被人轻视的家庭因此而扬眉吐气,加林也因此被叔叔身边的溜须拍马者顺理成章地安排了有前途的职业,摆脱了他的农民身份。
然而,为他高兴之余,内心总有些许不安。下半部分故事的发展一波三折,来到县城的高加林果然一展他的才能,事业平步青云,而他也收获了新的感情。在感情的两难抉择中,他衡量的标准不再是内心的感受,而是现实的利益。为了事业的发展,为了从县城到真正的大城市,他用“缺少共同语言”这样冠冕堂皇的理由欺骗了自己,放下为他付出一切的淳朴的农家女巧珍。他成为了另一个人,不再是那个为我所熟悉、同情的小人物高加林,而是一个看不清自己、为眼前利益放下生活原则的迷途青年。
此时,读者和看着加林长大的德顺爷爷一样悲哀,为了加林的迷失自我而感到惋惜和痛心。
但是,在我们满以为出卖原则的人将和新欢奔赴幸福新生活,而故事将成为淳朴善良的巧珍孤苦一生的杯具时,作者又借命运之力和所有人开了个玩笑:受伤的小人捅了背后一刀,踢爆了加林借“后门”获得职位的秘密,刚正不阿的叔叔没有袒护亲属,春风得意的青年即将再次面临成为农民的命运。急转直下的故事进展不仅仅惊得主人公半天回但是神儿,连对他由同情、赞许到愤恨、不齿的读者,也无法不感到错愕。
路遥并非故意玩弄情节,事实上,人生本也如此。有人说,人生无常,然而作者在此就是在探讨,无常的人生中,冥冥中亦有定数。这听上去像是封建迷信思想,不妨打个比方:
人们常说“足球是圆的”,但这“定律”常常只能局限于一场球赛,偶然因素几乎能够主宰比赛、决定最终的胜负,而如果将探讨的范围扩大到一整个赛事,甚至某队或某国多年的足球事业发展,我们看到的就不再是“足球是圆的”,我们看到的是“性格决定命运”,这就是偶然中的必然。就像黄亚萍父亲说的,“生活永远都是公正的”。而用时兴的话说,就是“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于是,一切回到原点,加林重新回到农村老家,成为农民,只是他身边已不再有大小姐黄亚萍那“高雅”的爱,更可悲的是,他把自己最珍贵的宝贝给弄丢了——痴情淳朴的巧珍已嫁做他人妇。
加林就是我们每个人,他和我们一样,有信念、敢追求,但也有我们都有的弱点。很多人不也和他一样,为了到达目标,有时甚至出卖原则。德顺爷爷对加林爱得深切,由爱而生恨,但恨是以爱为基础,恨其不坚持,却并不一棒子打死。因为每个人的人生,都会走弯路,跌倒了敢爬起来,人生还要继续。
回过头来看,巧珍的美是美到极致的。那不仅仅是因为小说中的她是农村远近闻名的俊女子、身体像白杨树般苗条,更是因为她的纯粹。她爱得纯粹,没有半点虚假,也不掺杂半点个人利益。加林的需要,她总是最懂,就连分手后她对自己婚事的决定,也是为了他——她明白加林仍然在内心中爱着她,为了禁绝他对自己的留恋,让他勇敢地追寻自己的“幸福”,她在悲痛中很快地把自己嫁掉了。就像德顺爷爷所说,巧珍的心像金子一样。她虽然斗大的字不识一升,但她勇于追求,更重要的是,她一向坚持自己的生活信念和原则,从未改变。
这个时代的大多数读者,依然会被朴实、美丽的巧珍感动,会为她的善良以及为爱甘愿奉献一切的纯真而赞叹不已,但已经很少有人愿意以她为榜样,只求付出不问回报了。追求结果而忽略过程,在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原本应有的微妙平衡之间,毫不犹豫地选取后者,这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最大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