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400字范文

马振华

  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400字

  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初版于1856年,距今天已经160多年,但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有汉译本面世。正如作者本人所说,这部书不是一部法国大革命史,而是一部关于这场大革命的研究。

  改革往往是在旧制度的基础已经失去的时候才开始进行,但是从历史上看,改革却往往是失败的。一种情况是旧势力的抵抗很顽强,将改革扼杀。一种情况如书中所说革命取代了改革,即:在革命来临之前,政府已开始进行改革,而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当封建制度的某些部分在法国已经废除时,人们对剩下的部分常常抱有百倍的仇恨,更加不能忍受。

  但是革命永远都是高潮,潮退之后,依然是沙滩重现。亦即“旧制度有大量的法律和政治习惯在1789年突然消失,在几年后重又出现,恰如某些河流沉没地下,又在不太远的地方重新冒头,使人们在新的河岸看到同一水流。”社会的变迁不可能一蹴而就,没有几代人的努力向上,新的社会不可能出现。

  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400字

  1.权力的边界

  在书中,托克维尔蕴含着自由主义的权力观念,即“有限权力比无限权力更有效”。反自由主义者跟随着梅斯特尔抱怨自由主义不加鉴别地“对权威的憎恨”是现代最主要的、也是最可悲的特性之一。在施密特那里,自由主义作为现代反权力思潮的完美表述,只不过是“削弱国家的一套高明的方法”。法国大革命似乎印证了这样的批评。

  然而,在托克维尔看来,正是王权政府肆意扩张的政治权力、经济权力从而带来了权力的危机。从洛克、休谟到康德,自由主义者并不反对权力自身,而是反对非法的、无限制和不负责任的权力。权力只有限制在法律的范围内,才能得到更有效的行使,才能更有效的维护权威。

  2.自由与平等

  托克维尔发现了自由与平等的张力。对于大众而言,他们更容易满足于个体的平等,究竟是在奴役下的人人平等还是个体自由下的人人平等,他们不甚关心。

  对于自由的阐述,则更为经典。“人们似乎热爱自由,其实只是痛恨主子。为自由而生的民族,他们所憎恨的是依附性的恶果本身。”(207)

  因此,“我也不相信真正的对自由的热爱是由于人们只见到自由带来的物质利益,”“在自由中只欣赏这些好处的人,从未长久保持自由。”“谁在自由中寻求自由本身以外的其他东西,谁就只配受奴役。”(208)在他看来,真正的热爱自由应当“依恋的是自由的诱惑力、自由本身的魅力,与自由的物质利益无关;这就是在上帝和法律的唯一统治下,能无拘无束地言论、行动、呼吸的快乐。”

  3.文学与政治

  托克维尔将大革命的爆发于文学指导政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作家们对于社会的起源、政府的本质和人类的原始权利的思考控制了舆论的导向,政治生活被强烈地推入文学之中。伟大人民的政治教育交到了作家的手中,从而带来了不可避免的灾难。奇怪的是,“我们取自文学的习气,却几乎丧失了对文学的年深日久的爱。”(188)

  当然,对于文学与政治、公共生活的关系,在当代社会也需要多一种角度。在工具理性至上的现代性面前,一种如Martha Nussbaum 所提倡的“诗性正义”,更多的情感参与到公共生活的空间中,似乎也有裨益。因此,如何划定文学与政治的边界,思考二者的关系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4.革命的悖论

  革命是在那些人民对苛政感受最轻的地方发生的,在这些制度的桎梏实际上不太重的地方,它反而显得最难以忍受。(65)“革命的发生并非总因为人们的处境越来越坏,”“被革命摧毁的政权几乎总是比它前面的那个政权更好”,“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215)

  政治实践应当需要马基雅维利式的艺术,一方面,政治权力斗争的公开化会引来人民的不信任,从而带来革命的危机;另一方面,不注重个体权利,崇尚为伟大理想、为公益牺牲自我利益的革命式的教育,也孕育了革命的种子。

  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400字

  《旧制度与大革命》在我看来并不是一本历史书。显然,托克维尔并没有采用大量的史料堆积,同样无意于去详细介绍法国大革命的前因后果与具体进程。然而,这本书的影响是如此深远,直到今天,依然能够激起广泛的思考与讨论。

  这样一本经典之作固然体现在全书中随处可见的精辟的论断与华丽的词句,然而却不仅于此。在托克维尔看来,法国大革命是在特定历史结构下,旧制度长期演化的结果,甚至这场革命本身都只是旧制度演化的一个过程。同样革命所建立起来的新的机制只不过是旧有的萌芽的发展,而那些骤然建立起的制度却依然脆弱。

  虽然对于革命的宏大意义保持审慎地怀疑,托克维尔却并非简单地主张“告别革命”。相反,对于民情的冷静地考察使他敏锐地看到平等化的观念逐渐成为现代社会不可避免的浪潮,并在法国大革命中被广泛地传播开来。

  因此,尽管我们可能通过史料的不同挖掘与解释,对于托克维尔的某些论断提出质疑,然而,这种超越历史的核心的命题是无法被消解的。

  不简单地成为纷繁历史的工具,也不轻易地沦为激昂情感的奴隶。正因为此,思想才能穿越时代的隔膜,成为深邃的洞见。

  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400字

  拜访”完仰慕已久的旧制度与大革命.,感慨不已唏嘘良久,真不愧是世界级的世界名著呵。托克维尔犹如一位饱经世故饱读史书的老人讲故事拉家常般娓娓道来如数家珍,既生动有趣又别开生面。

  更奇特的是,我似乎是在读一本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著作,感觉非常亲切。不仅一般道理相同,就是许多“故事情节”也极其类似。有些章节只需把其中的“法国”换成“中国”即可了。

  究竟是否如此,请允许我从大处和细节两个方面来论证。.

  1. 新与旧

  该书的核心观点是法国大革命并不是空穴来风横空出世,而是在旧制度母体中孕育成熟的。许多所谓的革命成果不过是移花接木旧瓶装新酒罢了。

  我们近代中国百年风云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就拿我们最引以为豪的*制度的胜利而言,它不单单是共产党独自努力的结果,而是历史的必然选择。自从中国大门被西方的“坚船利炮”轰开后,为图自强须学西方已成大势。先学西方的技术,再学其体制、文化,各个告败之后最终不得不抓最后一根稻草了--意识形态。而当时各种思潮尘烟并起,立宪主义、法西斯主义、自由主义等等主张都没有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历史证明了,只有*才能救中国。

  再拿我们最引以为耻的wenge来“说事”。它究竟是历史的逆流畸形,还是革命的继续?我们应从其爆发的原因说起。无论其客观原因(国内左倾,国外“修正”)还是毛泽东的主观原因(打倒官僚主义、建设更加高尚的*)都是大势所定,都是革命进程的因素“作怪”。毛泽东不过是煽风点火(也决非一时头脑发热),四人等不过是添油加醋而已。

  可见,历史洪流总是逐波推进一浪接一浪,我们切不可割裂了片面来看。

  2. 农民被抛弃

  托克维尔叹道:“尽管文明取得各方面进步,何以18世纪法国农民的处境有时竟比13世纪还糟?”接着他分析其原因是农民被各阶级遗弃了,命运更加悲惨且无法自己改善。只能通过改变国家的命运来改善自己的命运。

  中国农民亦是如此,近代以来,官员致仕不再还乡,农民中有文化有钱财有志向的都纷纷涌向城市。农村里只剩下一些货真价实的土豪劣绅。除了几个戴眼镜的乡村建设者和国家征税征兵时会想到他们外,大多数农民也被抛弃了。政治似乎与他们无关,这尤其在辛亥革命中表现得最明显,鲁迅作品中有着鲜活的纪录。而且因为战争频频,灾祸连连,农民的处境自然也大不如从前了。所以他们才会成为中国革命最后的主力军。

  3. 文人的作用

  托克维尔又称:在18世纪中,文人成为法国首要的政治家,指导思想启蒙了大革命。中国近代文人的位置虽然没有这么显赫,但其作用也不容小视,尤其是在建国以前。从林魏到康梁、严章,再到陈李等五四导师乃至以后的各色文人,是他们引进了新思想,开启了新风气,启蒙了心智,唤醒了人民,可以说,没有他们打开窗户放声喊,就不会有雄狮的觉醒怒吼。

  4.宗教特征

  中国革命虽然不能完全像法国大革命那样完全称之为以宗教革命形式展开的政治革命.但它也像"宗教革命一样通过预言布道深入人心,"也像宗教革命一样"在社会与政府问题上追溯到普遍性,也可以说更自然的东西."

  更相似的是非宗教倾向也在当时中国人身上成为普遍占上风的激情,并且同样作家们首先拿儒教开刀.因为"教会制度乃是国家制度的基础和楷模,是他们进攻的庞大建筑中最为暴露、最缺乏防御的部分.""当宗教离弃灵魂时,它并不像经常发生的那样,让灵魂空虚软弱.灵魂一时充满了感情和思想.'"这些情感和热情已变成一种新宗教,它产生了宗教所产生的巨大效果,使人们摆脱了个人利己主义,崇尚英雄主义和忠诚。”从一开始就揭示在如此众多的人身上具有无与伦比的忠诚的的爱国主义、无私胸怀、真正的伟大。”这是非宗教倾向有利的一方面。但另一方面,非宗教倾向也会造成巨大的公害:“因为与其说宗教倾向使人堕落或风尚破坏,不如说使人精神失常,以致那时的人们采取如此极端行为。”“在宗教法规被废除的同时,民事法律也被推翻,人类精神完全失去了常态,不知还有什么东西可以攀附,还有什么地方可以栖息。革命家们仿佛属于一个陌生的人种,他们的勇敢简直发展到疯狂。任何新鲜事物他们都习以为常,任何谨小慎微他们都不屑一顾,在执行某项计划时他们从不犹豫拖延。”中国的革命者似乎也是这个种族的一部分呵。

  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400字

  《旧制度与大革命》是20世纪90年代被翻译到中国的托克维尔经典之作,笔者近日走马观花地读过这本书,囿于水平和视野,浅谈读书体会。

  阿历克西?德?托克维尔(1805—1859),法国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托克维尔一生经历丰富,历经第一帝国、复辟王朝、七月王朝、第二共和国和第二帝国五个时期,并且有着多年的从政经验,这使他具备了很强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从1851年起即开始着手对法国大革命的研究,到1856年本书出版,共耗时5年时间,期间查阅了大量档案、文书等一手资料,使得本书更具客观性、系统性、科学性、严谨性。主要代表作有《论美国的民主》、《旧制度与大革命》。他曾预测:美国北方和南方将来可能发生战争;当时尚属于墨西哥的得克萨斯,将来必被美国吞并;美俄两国将要统治全球的预测。因为这些预测,二战后世界范围内掀起研究托克维尔的热潮。

  这本书告诉我们,法国大革命的由来:精神自由的被毁以及政治自由民主的缺失。我们应该觉醒的:人人生而平等,是现代民主的基石。精神自由、司法独立,这两点使得法国最终战胜了自己的诸多弊端,重新成为西方民主国家的一个典范。

  托克维尔在这本书采用的是类似年鉴学派的“问题史学”方法。他重视各国间的比较,指出“谁要是只研究和考察法国,谁就永远无法理解法国革命”,正是通过对其他国家的考察,托克维尔认识到法国革命的独特原因以及它在全欧洲的影响。他还重视通过辩证法来分析法国革命,一方面他强调民族特征、旧制度传统对革命兴起以及革命后政治制度构建的巨大影响,另一方面又特别重视偶然因素,如路易十六时期的改革加速了法国社会矛盾的激化。托克维尔认为“即使没有革命,革命所作的一切也会产生”。 另外,托克维尔还使用了阶级分析法,正如他所说的,“人们会拿但个人的例子来反驳我;我谈的是阶级,唯有阶级才应占据历史”,

  托克维尔本书中还提出一个最为吊诡(悖论)的问题:“何以减轻人民的负担反而激怒了人民?笔者从书中找到的答案如下:

  一是政府有法不依或者朝令夕改,造成百姓的恐慌。国王宣布说:“劳动权是一切财产中最神圣的财产;一切有损于劳动权的法律均违背自然权利,均当被视为无效的法律”。几个月后,损害劳动者的行会和劳役制度又重新恢复。这种对苦难的叙述使人民激愤起来,在人民内心深处燃起贪欲、嫉妒和仇恨。

  二是人们利益需求单一趋同,人们变得日益相似。正是由于专制权力的加强,人们逐渐丧失了精神的自由,甚至人身的自由,人与人之间变得互不来往,社会诚信缺失,不同阶级之间乃至同一阶级内部都不会相互协作。而正是这种自由的丧失,使得旧制度变得难以维持,因为它只会加剧社会的分裂,而难以促进社会的进步。也就是中国古语所云:所有的人都站在一边,船就会翻。

  三是社会两极分化严重。农民虽然脱离贵族地主阶级的束缚但是而政府为了获得财政收入只得将注意力集中到农民身上,于是作为最穷且享受公共福利最少的群体,却不得不承受最沉重的负担,这必然激起了他们的强烈不满。对于繁荣何以加速革命的到来,其实孔子早有判断,他说“民不患寡而患不均”。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社会繁荣未必保证社会不会动荡,还可以从唐朝安史之乱中得到印证。安史之乱前,唐代经济繁荣到了顶峰,国家仓库和农户家中存有大量粮食,而这不妨碍动荡和拐点的到来。

  四是社会士族对基层百姓的刺激。法国大革命前的一个奇特现象是,政府官员——就是那些特权者,喜欢当着人民的面高声议论那些折磨人民的残酷的、不公正的行为;他们相互揭发政府机构骇人听闻的种种罪恶。他们用动听的辞令描绘人民的苦难和报酬低劣的劳动,他们试图这样来解救人民,结果使人民怒气冲天!官员们似乎有意刺激群情,而不是满足人民的需求。人们对未来看不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