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告白》读书笔记感触范文1
断断续续的把《无声告白》这本书看完了,我脑子里想到的更多的事情是不要想着改变和塑造一个人,做好自己就好,如果自己的心愿未能达成,那就把它留给时光吧,玛丽琳在自己母亲死去后,想到自己的母亲对自己期望,感到深深的愧疚和难过,日常繁琐的家庭生活已经让自己慢慢的磨平了棱角,日子平淡如水,没有任何波浪,这不是玛丽琳所期望的生活,于是她处理好母亲的后事,就带着梦想在一个无人打扰的地方开始了自己的新的征程,可笑的是命运竟是如此的相似,她怀孕了,新的生活戛然而止,玛丽琳感到了深深的绝望和不甘心,但是上帝可不管这些,命运的车轮是不可能倒着转,它只会不断的前进,世间有太多的遗憾和无奈,正是如此世界才是如此的平静,道路也不是那么的拥挤。
二女儿莉迪亚为了留住母亲,于是继承了母亲的意愿,努力讨好母亲。她努力活在父母的期望之下,父母对她也是百般呵护,面对自己不喜欢的的学科,莉迪亚很压抑,杰克的出现仿佛让她找到了出口,杰克的无拘无束的性格让莉迪亚羡慕不已,在内心深处,我相信莉迪亚十分叛逆,面对母亲的期望,她很矛盾。人性本身是趋利避害的,她慢慢的开始和杰克相处,想要解脱。可是这又引起了哥哥内斯的不满,内斯看不上杰克的做派,从骨子里讨厌他。兄妹之间开始产生矛盾,内斯一直是莉迪亚的精神寄托,可是随着杰克的出现,一切都发生变化了,在这里杰克更是一种象征,象征着真正的做自己。对于莉迪亚来说,尽管在常人眼里杰克非常的一般,甚至严格意义上不算是一个好学生,但是他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这对于莉迪亚来说简直就是一种奢侈。此时的她喜欢自由,喜欢按照自己的意愿办事。
导致莉迪亚真正走向湖底的是面对不断的学业失败,以及内斯被哈佛录取都让莉迪亚感到无比内疚。此时的她需要的是安慰,而不是不断的鞭策,这个内斯十分了解,但是由于父母的偏爱以及莉迪亚私藏自己的哈佛通知书,她选择了沉默,我能深深理解在这种情况下,莉迪亚对内斯感到愧疚,同时内斯的离去和疏远让她失去了精神支柱。她想往回走,可是她太累了,找不到来时的路了,于是她选择了用死来解脱。作者的这种处理方式非常的极端,但是异常炽热,让人肃然起敬,心中充满敬畏。莉迪亚用死亡向爱自己的人致敬与告白。
最后用书中的一句话收尾,“人生最恐怖的莫过于那个懂你的人在某一刻突然离开了你,整个生命就像不能承受般坍塌,你遥遥无期的盼望,却换来和陌生人一般的回答,伤心之处莫过于此。”
《无声告白》读书笔记感触范文2
终于读完了华裔女作家伍绮诗的小说《无声告白》,本书不愧夺得亚马逊年度最佳图书第1名。故事编巧妙细致,用词精准。内容吸引读者强烈地追求下文。直至揭示事件真相。
在小说中,每个人都有心中的梦想,在现实中却都举步维艰。当成人的梦想遭到现实困境,当成人解决不了自己内心的痛苦,这种愤愤不满,这种失魂落魄,就会转嫁到幼小而柔弱的孩子身上。
故事以16岁的女孩子——花季少女莉迪亚死亡为开篇,层层剥离莉迪亚的死因为线索。最终道出了父母“以爱之名,行谋杀之实”,令人心情沉重。
莉迪亚是家里的大女儿,李先生和李太太的掌上明珠,对她生活上关怀备至。她遗传了母亲的蓝眼睛和父亲的黑头发。父母深信,莉迪亚一定能实现他们无法实现的梦想。父亲将自己无法合群的遗憾变成对她的谆谆教导。成为医生、交很多朋友,这两件事成为她生活的全部,然而这并非她所愿。使莉迪亚承受巨大的压力,直到有一天,她无法承受而自杀死去。
莉迪亚的父亲——华裔大学教授,詹姆斯李是一个内心压抑的男人,他的压抑来自于他从小的生活环境,作为生活在美国的华裔底层后代,从小被排挤和孤立,自觉低人一等。最大的理想就是融入白人的世界。而他又将这一切传递给了他的下一代身上。
身为一个哈佛大学肄业女大学生,莉迪亚的妈妈玛丽琳的内心始终有难以释怀的遗憾,遗憾自己没有完成的学业,遗憾自己变成了一个家庭主妇,她是那么渴望被这个社会的认可,那么渴望与众不同。她的梦想和生活无法完美统一。玛丽琳的痛苦也是无比真实的,她爱着自己的丈夫和子女,但却又过着不是她真正想要过的生活,在莉迪亚只有5岁某一天的早晨,玛丽琳不辞而别去外地求学以完成自己出人投地的梦想
当玛丽琳因怀孕第三个孩子而不得己回家的时候,全家人并没有欣喜若狂,而是变得小心翼翼,尤其莉迪亚,容忍并接受母亲把全部人生的希望都寄托在自己身上,她担心自己哪怕一点微小的错误会让母亲再次离开。每到节日母亲送给她的礼物是各种书籍以及一个听诊器,莉迪亚内心虽然不喜欢还是违心地假装高兴接受了。她利用暑假由母亲安排学习代数,报名旁听大学的生物课,星期一、三、五都有,整个夏天忙个不停。无论母亲对她提出什么样的要求,她的回答总是“是的,是的,是的”。莉迪亚——她是全家的中心,尽管她不愿意成为这个中心——每天都担负着团结全家的重任,被迫承载着父母的梦想,压抑着心底不断涌起的苦涩泡沫。
终其一生,她都能听到母亲的心跳坚定有力的叫嚣:医生、医生、医生。她母亲是如此渴望实现这个梦想,除了当医生,莉迪亚无法想象自己能够拥有别样的未来和不同的人生,那好比太阳围着月亮转、自然界没有空气一样荒唐。但是她的成绩在下滑,物理不及格,大学生物听不懂。父亲渴望她广交朋友,母亲想让她成为一名医生,她都无力做到,内心感到绝望和崩溃。
更让莉迪亚失望的是哥哥内斯即将离家去哈佛上大学,因为哥哥原本能理解她,也是她最坚定的依靠,她无法想象没有哥哥的日子。孤立无援的她,没有勇气去面对令人窒息的家庭氛围,没有勇气去面对没有同伴,没有朋友的学校生活。逃离,唯有逃离,才能摆脱这一切!
在一个夜深人静的时候,她独自一人来到家附近的码头的小船上,小船漫无目的漂呀漂,她觉得自己仿佛在太空漂浮,毫无羁绊,摆脱重负,于是翻身跨出小船,从此沉入永远无法回归的水底。
《无声告白》读书笔记感触范文3
我一般不看小说的,但这是一部改变我对叙事技巧看法的小说。
我一直认为小说终究是没有价值、营养的,它们描绘的世界离自己那么遥远。
但我现在明白,故事是把事实道理用极具感染和穿透力的方式表达出来,故事源于事实又高于事实,谢谢《无声告白》这本书!
其实这本书刚吸引我的是因为Kindle的推荐,亚马逊畅销榜,华裔作家的力作。
买了电子版后我花了两天就读完了,是我读书最快的速度了,读的过程中,内心时刻充满着激动和恐惧,激动在于我心中的价值观被这本书很好的展现出来,恐惧是因为我怕自己会踏上莉迪亚的"不归路".书本花了很多的时间描绘人物心理和细节,但总的内容这篇文章就可以涵盖,但是它带来的思考远远没有结束。
书中是以一个不寻常的5口之家的发展为主线。为什么不寻常,因为男的是华人,女的是美国人,因此他们的孩子是混血,那个年代,混血孩子的定位不清楚,不知道自己到底属于中国人的群体还是美国人的群体。孩子们想和美国朋友一起,但是由于肤色问题没人愿意和他们当朋友。
文章以女主莉迪亚的死亡拉开序幕,用莉迪亚死亡后家庭生活的变化和死亡前现实的生活交织描写。莉迪亚的父亲詹姆斯·李是一个美籍华人,靠着父母餐厅端盘子等不体面的工作把詹姆斯变成了美国国籍,但詹姆斯因为父母的工作深感自卑,他从不和别人谈论自己的父母,为了不让大家以他为话题点,他拼命的想要融入周围的人群,他只希望自己普普通通,不被人注目,但由于他的独特的外表,不管在哪里都感觉周围充斥着异样的眼光。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知名学府哈佛大学,他继续努力读研读博,他本以为可以留在哈佛大学任教,因为当时他的导师告诉他有个历史教职刚空缺出来,然后最后也许是因为他独特的外表或是不善于交际,他最终没能留在哈佛,而是去了一个普通的高校—海尔伍德任教。从那时起,他讨厌过去的自己,讨厌过去的一切,讨厌怯懦、独特、孤独,向往合群和普通。
莉迪亚的母亲玛丽琳是美国人,她从小就对化学、物理和生物感兴趣,她的梦想是当医生,虽然那时候女医生屈指可数。然而她的母亲却是家政课老师,她的目标是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嫁给哈佛男、照顾孩子和房子的家庭主妇,而玛丽琳却希望自己永远独特、引人注目。她不在乎妈妈的反对,报考化学、生物专业,去做常人眼里只有异类才做的事情,她一直追求的是特立独行。也许正因为这一点,她在大学上詹姆斯课的时候,第一眼就被这个独特的男人吸引住了,从此坠入爱河,可没想到,还没完成学业的她怀孕了。因此她不得不放弃学业,按照曾经母亲给她的路,结婚生子。但她内心从没放弃过追求自己梦想、追求医生目标的愿望,她不甘平凡。
从开始我们就可以看出,性格,价值观迥异的两个人如果无法互相容错,注定会过上不幸福的一生。
我们知道让一个人改变最大的动力,是让他亲生感受到和自己一样的人实现了自己心中梦想的成功案例。而玛丽琳在第二个孩子稍微长大后因为生病去了医院,她意外的发现有个年轻的女孩—她世界里女孩全是护士—别人都叫他医生,甚至别的男医生也会请教她一些问题。她内心从没有过的震撼,她曾经魂牵梦萦的职业,曾经付出无数心血想要实现的目标,现在真切的发生在了这个普通女人的身上。她决定离开自己的家庭,虽然有老公和两个孩子,但她依旧认为自己可以离开他们继续深造,但这段日子只持续了两个月。当她还有两个星期就要完成考试拿到学业证书的时候,她晕倒了,结果检查是她再度怀孕了。她不得不向生活妥协,再一次当起了家庭主妇,趋于平庸。当她回到家的时候,由于自己的长时间离开,家里已经混乱不堪,孩子们第一时间紧紧抱着她,她因此采用了很多人没有能力实现自己梦想的时候都会采取的办法,生个蛋,让蛋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从再一次回到家里的那一刻,那决定把自己所有的梦想让莉迪亚实现,她在脑海中用物质给莉迪亚规划了一个"美好"的未来!
同时由于詹姆斯的儿子性格软弱,这也让詹姆斯想起了年轻的自己,眼前的孩子似乎就是过去的自己。他讨厌过去的自己,自然也不喜欢现在的儿子。当他儿子告诉他他的梦想是去外太空,当宇航员的那一刻,他不知觉得打了孩子一巴掌,把他和孩子的牵绊打碎了。因此詹姆斯觉得莉迪亚很像年轻的玛丽琳,那么合群、惹人喜爱,因此他把自己全部的关爱给了莉迪亚,因为内心的自己多么向往自己年轻时可以像莉迪亚这样。
就这样,莉迪亚无法控制的开始承担父母两个人所有的关爱—过多的关爱。从那时起,她的所有的生活都被父母用放大镜检阅着,她的所有目标也都只是父母的目标。也许单纯的强加一方的梦想,孩子虽然不会快乐,但也不至于选择自杀这条不归路。根本原因在于,她的身上强加了父母两个人迥异的梦想,一个想要独立、鹤立鸡群、受人瞩目的梦,一个想要融入团队、普普通通的梦,两个梦不断地撕扯她的快乐,直到把所有这一切撕得粉碎。
当她选择自杀的时候,父母根本不相信这件事情会发生在自己女儿的身上,他们的印象里,女儿乐观、好学,有很多朋友,不可能孤独无助到自杀去解脱。她的女儿会主动要求学习物理和化学,会考上成绩第一个给目前看;他的女儿会认真看自己给她买的书《建立人脉的法则》,每天都会给自己的同学打电话,而且相聊甚欢。这一切让他们无法相信自己孩子会选择自杀。
然而我们太忙,太瑕于自己的世界,我们只看到了表面,而没有看到真实的事情。因为我们忙碌到只能看到自己想看到的。
莉迪亚由于害怕母亲再度离开家,让家庭支离破碎。害怕父亲每天对自己失望的表情!。因此她选择了妥协。虽然说自己会听从莉迪亚的想法,她只是给她建议,但每次目前都带着强烈期待,也许她自己没有注意,但孩子全看到了心里,因此她只能每次用好的好的来回答。以至于让妈妈认为她就是想要与众不同、就是想要当医生。为了不让爸爸失望,她在没有任何朋友的情况下,选择拨打语言助手,自己则假装是在和好朋友聊天。
反观,她的哥哥内斯,由于自己缺乏父母的关爱,但这也给了他追寻自己航空梦的机会,他从憎恨莉迪亚受到的宠爱,慢慢的变成同情莉迪亚。他在没有父母的关注下,考上了梦寐以求、可以作为航空梦跳板的哈佛大学。然而正是由于他的理解,让莉迪亚觉得这个家里唯一的牵绊就是自己的哥哥了,因此他哥哥离开家去哈佛上学的事件成了她跳湖自尽的导火索。
一切就这么结束了,但这本书给我的思考却远没有结束。这些问题根深在我的大脑中:
家庭和事业如何平衡?不同的目标性格的家庭就不能幸福吗?怎么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我们为什么会讨厌原来真实的自己?当然这里只有我片面的思考,我希望可以看到你们的思考。
家庭和事业本身就无法分隔开,一旦产生它们势必会交融在一起。任何企图把家庭和生活分开的手段都是徒劳,因为梦想再大也逃不过人心。我记得毕业后不久面试了白鹭芳洲艺术基地的销售岗位,后来得知它主要是个性化婚礼策划的,而且老板和他的老婆在一起工作,他老婆是他的助手,她已经有了2岁的女儿。与其说这是一个企业,不如说这是一个承载梦想的平台,在这里家庭和工作融合在了一起,老板做着自己喜欢的事业,老婆则在公司帮助老公打理杂事。其实,这也是我想要的生活。不管去哪里,不管工作多么不确定,家庭永远是确定的,是稳定的。
第二个问题我还没有答案,毕竟自己结婚时间很短,没有足够的生活阅历支撑我回答这个问题。我唯一能说的是往往成功的企业家或艺术家,他们本身就是个外人看似不可能存在的矛盾体。他们既内向,又外向。既暴躁,有和蔼。既优柔寡断,又当机立断。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可以认亲自己的优劣势,在不同的情景下,发挥出不同的特点。我们不需要一个完美的个人,只需要一个互补的团队。
培养孩子的根本是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这一切的基础是承认孩子是一个脱离父母的、独立的个体。他属于自己的世界,有自己的梦想和性格。他不是承载我们未完成的梦想的器皿。而我们要做的只是在孩子实现自己梦想的道路上提供成年人的帮助,知道孩子的兴趣和天赋,把枯燥的事情用孩子感兴趣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他喜欢动物不喜欢英语,用动物组成英语字母的形式或许有帮助。我们需要的是找到孩子的天赋、引导他去做他可以做的很好的事情,慢慢的,做的好的事情就会变成他的兴趣。我的原则是,如果你本身足够厉害,你可以帮助孩子找到工作,那么你可以事无巨细的关注孩子。如果你希望你孩子超过你过上属于自己的生活,你什么都不需要做,无为而治或许是最好的办法,你只需要倾听孩子,给予指导和建议。学习生涯中有两个东西极其重要,兴趣和朋友。
我曾经一直是一个关注自己缺点胜于自己有点的人,文章中的詹姆斯也是,我们拼命想弥补自己的缺点,就像补习自己不擅长的科目一样
慢慢的,当性格无法改变的时候,我们变的自卑,开始讨厌自己,认为自己不该这样。而这一切对我慢慢好转,在于我读了关于内向、天赋、性格、优势等一系列书籍开始,慢慢的我可以正视自己的缺点了,我知道有些是不能改变的,而我要做的事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优点,然后用专属于自己优点的办法,去做自己不擅长的事情。
只要知道目标,每个人都有只属于自己最高效的办法。
互联网时代,解放了人性,也解放了梦想,是时候让自己承担起自己梦想的全部重量,不要把它交给任何人,包括自己孩子。
《无声告白》读书笔记感触范文4
一个追求特立独行想做医生的美国女子和一位在美国长大不合群的中国男子组合家庭。他们彼此艳羡,男子羡慕女子的坦然自若,自信大方,毫不畏惧;女子羡慕男子的特立独行。这样的结合似乎很合理,但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让他们与周围格格不入。因为家庭,女子放弃了医学梦,最终把所有的梦想期望寄托在女儿身上。男子则想让女儿变得更受欢迎,拥有更多的朋友,一直被异化,被忽略这也是他曾没有得到过的。然而她们的女儿并不喜欢医学成为干练的女强人,她只是一个普通的性格有点孤僻的小女生。接下来,她承受了太多,终于因为“极度”关注走向毁灭。
父母以为很爱我们,给我们所有,结果发现却只是他们想要的。乖巧的孩子想要父母开心,结果发现自己不开心。
我似乎明白了一些什么,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她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选择,都是普通的人,不必为充当缓和矛盾的工具,而接受所有,承载过多的期望。
在外人看来你恍如救世主,试想当年王昭君出使西域和亲的背后她隐藏了多少悲哀与孤独,却仍要以光辉的和亲使者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我们千古吟诵,而不知她背负了多少光辉使命的压力。但还是值的肯定:她伟大,她隐忍。一个让人敬佩又怜惜的女子。
我们应该要有自己的声音,不必去伪装成大家想要的样子。
倘若他们的女儿是一个会发出自己声音的人,那么她也许不会走向绝望的道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那么就算你在别人看来是多么的格格不入,多么的不合群,你也不会觉得孤独。这个社会并不缺少孤独者,不必自怜自艾。有句众所周知的话:你的孤独虽败尤荣。“认清自己的孤独,才能倘开心扉,才不会被孤独本身所困扰。不用逃避,不用掩藏,这样就是你,或许看起来就是那么的不合群。”这是我想对莉迪亚说的,你背后似乎有些我的影子。
对每个人来说生活本身是不同的,没有好坏之分,你觉得快乐那就对了,人生也就是这么回事。我不说庄子的虚无主义,我不能超然物外,但生活还是要继续,得由你自己选。
《无声告白》读书笔记感触范文5
这本被称为“横扫美国亚马逊排行榜”的书,与其说是悬疑类小说,不如说是一本有关爱和教育的杰作。每一个看完了《无声告白》的人,心底的震撼是不言而喻的。
首先先对这部小说作一个简短的介绍:
小说开篇便告诉读者,迪莉娅死了,就此埋下伏笔:她怎样死的随着作者谋篇布局的深入,读者渐渐自己拨开了真相的面纱:这女孩活的好痛苦,那些爱她的人,那些在她生前对其百般关注、在她死后痛不欲生的人,实际上是以爱之名,行谋杀之实。
书中提到,每一代人的言行往往都与上一代人有关。她的母亲是一个不甘平庸、期望与众不同的女人,最终却还是嫁人生子,成为一名普通的家庭妇女,尽管中途她挣扎过,没留下只言片语离开这个家,期望继续完成搁置的梦想,但却因腹中孕育了第三个小生命——汉娜而再度放下。她短暂的离去却在迪莉娅身上留下了童年的阴影。迪莉娅要努力地扮演好一个让父母满意的主角。她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是被期盼着的,她的兴趣,她的交友,她的未来都是被期盼着。而正是莉迪亚过于成熟的心智,让她不能摆脱这种期盼,以致于发生了之后的杯具。
我以为在开放民主的美国很少有这种事情,之后才发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下所有父母的心愿。家长习惯拿自己家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小孩比较,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爸爸觉得就应学珠算,妈妈觉得就应学舞蹈,没有人问孩子喜欢什么。看到书中有一处这样描述“她每次都是真心征求女儿的意见,但是她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开口的时候紧张地屏住了呼吸,在听到女儿的是的之后,呼吸才会恢复正常。”不得不佩服作者,没有任何一处的落笔是粗疏的,用词精准而克制。
看似幸福的这一家,其实并没有表面的如意,所有人的隐忍和退让都是为了维护这个家的平衡。
“我的大脑里总是憧憬着另一种生活,但实际状况事与愿违。”这是玛丽琳第一次离家出走时留下的字条,之后自己又撕碎了,能够说所有轨迹的正是从这件事情开始偏离。她期望和自己很像的女儿能够过得和自己不一样,能够与众不同,所以给了女儿很多期盼。而詹姆斯则因为自己是中国人如此与众不同的特质一向活在自卑中,他渴望和周围的人一样。所以他也期望自己的女儿能够弥补自己不善交际的弱点,广交好友。所以莉迪亚就担任了这个平衡家庭里面各种需要的主角。
至于哥哥内斯和妹妹汉娜也有着很多不能说的秘密。在父母面前,他们显得有些剩余。所有的爱和温柔的注视,亲吻都是属于莉迪亚的。他们的心里肯定都这样想过。但是没有一个人跑去和父母说期望你能多看看我,注意到我的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容易。
“至少我明白我是谁,我要什么。至少我不恐惧。”对于局外人杰克,我一向很佩服。我觉得他是整本书里面活得最自由的一个人。或许有人会反击因为他从小缺少管教,不用承载父母的梦想,也就活得肆意。但有些事情生来就是不公平的。
这本书探索了身份危机、人生成就、种族、家庭以及个人道路,而且没有任何一处落笔是粗糙的,但我不喜欢这本书,因为太过压抑了。最后用书封面上的一句话作为结束: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盼,找到真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