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乱时期的爱情》是加西亚•马尔克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完成的第一部小说。讲述了一段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爱情史诗,穷尽了所有爱情的可能性:忠贞的、隐秘的、粗暴的、羞怯的、柏拉图式的、放荡的、转瞬即逝的、生死相依的……再现了时光的无情流逝,被誉为“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爱情小说”,是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文学巨著之一。下面是有读霍乱时期的爱情有感,欢迎参阅。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1500字
婚姻生活,要怎么做才会让你一直爱我?
说说费尔明娜小姐和乌尔比诺医生的“幸福生活”吧。
一开始,无疑是幸福的。欧洲的蜜月旅行,回来时顺利怀着六个月大的孩子。
但同时遗憾的是,蜜月归来,迎接他们的,照样也有一地的狗血鸡毛。迂腐的婆婆、刻薄的姑姑,还有很多,等着看他们笑话的人。
如果说,这些,只是婚姻生活里的“标配难题”,那么中途医生的出轨以及他死后被刊登出来跟费尔明娜“闺蜜”的私情,则是婚姻给予爱情最大的不堪和嘲讽。
如果不是坚持看下去,我一定不会想到,那个有着最受人尊崇和最自律习惯的医生,也会在某一天,看到一个另一个女人时,无法自控到放纵自己背弃婚姻。
为了不出轨,他有过挣扎,为了出轨,他有了欺骗。
真的很悲哀,一切的与众不同到了这里,也成了千篇一律。
当生活陷入寻常,再平稳的幸福,再深情的爱意,都会被新鲜刺激打败吧……
对自己要求到严苛的乌尔比诺医生尚且不例外,何况普通且本就极少约束自己的人们?
我爱你,你也爱我,可是爱,何其不靠谱?
也许还是该回到最开始的反思:幸福感和安全感,能否放手寄托于他人给予呢?答案,显然是不能。
我们不能寄托于他人,我们必须要有自己的乐趣,多于对他的期盼。
也许,当你不再那么等他来爱你的时候,那份爱才会来,也许,当你爱自己爱生活也爱他还要懂他的时候,那份爱才会长久。
其实,一切都是选择,心甘情愿就好。
任何生活都不缺苦难。最难得是,当生活遭遇瓶颈,身边的人,是否有心有意,陪你一起度过?
如果可以,问题总归不是问题。所以,费尔明娜和乌尔比诺顺利的走过了五十三年,只止对方生命终结。
只有上帝知道我多爱你……
全文最让我喜欢的就是这句话---只有上帝知道我多爱你。
很奇怪,居然是医生临死时,对着费尔明娜小姐说过的。
我相信将死之时,其言可信。可冥冥之中,我亦觉得,这句话,可以由阿里萨来对着费尔明娜说。
或者,由我对你着你来说。
大家都说,这世界只有怀孕和爱是无法隐藏的。你爱一个人,再怎么想深藏,还是会在各种细节里展露无遗。
阿里萨虽然有过无数女人,甚至也爱过不少女人,可他内心里,从一而终的只有费尔明娜。
所以,才能在七十多岁的高龄里,两个人爱的像个孩子。
终身不婚,是他的选择,也是他对心中爱意唯一的尊重。
他宁愿与很多人厮混却对外不公开任何关系,甚至不在乎外界对他同性恋的传闻,只是害怕费尔明娜会听到他的丑闻或者以为他爱上了别人……
生命不可承受之轻关于灵与肉的讨论,似乎都在他身上得到了印证,我的肉体魂无所依,但我的心为你建了一座城。
坦白说,我并不认同这种爱的方式,但我无法否认这也是难得的爱。
我不知道自己能爱你多久?一个月,一年还是更多时间?人活于世,应该是酸甜苦辣都尝遍,才不枉此生。
可是如果等待一直得不得回应,或者说,你其实早已经关上了对我开放的心门?那我又如何确保自己去爱你五十三年七个月零十一天?
因为我没有办法度过那么多孤独的日日夜夜,也没有办法去接纳不同的肉体,如果一切的爱、理解、心疼、包容、等待都得不得回应和珍惜,
那么时光流逝中,一同逝去的,应该也有当时的心动,后来的爱惜,如今的心疼以及以后的失望……
人总是如此,不得所愿而痴,尝遍辛苦而止。
失去那些纯真珍贵之后,某一天,或者你会突然相信,曾经有个人,认认真真爱过你,她翻来覆去你所不屑和不惜的一切,不过是为了想停留在你的港湾……
而如今,大概只有上帝知道,我有多爱你。
生活的际遇,实在莫测,所以,不要急,更不要忘记了,生活里的那些安稳温暖。
不知道爱情是否发生过,但相比于虚幻的爱情,更使人安心的,是那深夜等你的灯和冒着热气的一碗热粥吧。
我相信,一开始,我们所盼,不过如此。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1500字
因为我太懒了,开博这么久了才有一两篇文章,所以我就把一篇假期作业--读书报告,放上来。由于字数要求2000以上,我拼接了一些从网上下的资料。不过那些个人评论是我写的,相信读者可以看得出来。
最近,有位朋友向我推荐了一本书。说是他不久前才看完的,很有感触。他想和我探讨一番,于是让我也阅读一下。这是由哥伦比亚著名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编著的。
提到马尔克斯,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他那获得诺贝尔大奖的。而这部作品正是作者在获奖后,经过呕心沥血的两年创作,诞生的又一佳作!
《霍乱时期的爱情》讲述的是小说写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之间爱的故事。他们在二十岁的时候没能结婚,因为他们太年轻了;经过各种人生曲折之后,到了八十岁,他们还是没能结婚,因为他们太老了。故事其中又穿插了不同类型的爱情,而透过各种爱情, 甚至,“连霍乱本身也是一种爱情病”,小说表现的是哥伦比亚的历史,是哥伦比亚人自己破坏哥伦比亚的历史。
有评论说,这是“我们时代的爱情大全”,“一部爱情专著,一部涉及当时政治观点,穿插着爱情,霍乱和战争的故事”。
于是我怀着强烈的好奇心,随着作者的笔触,进入到故事中。在经过五天细细品味后,我完成了对这本书的阅读,可这书里的故事却带给我无限的感触和遐想……
书中的阿里萨,是个为爱痴狂的男人。他在一次与费尔米纳的意外邂逅后,爱上了她。在那棵开篇被意味幽怨与隐痛气味的苦扁桃树下,阿里萨终于把长达七十张纸的情书交给了费米尔纳。费米尔纳也接受了他热烈而矜持的爱情,在那减去一半的情书中激切寻找那份想望的热烈。白山茶花是他们的定情花,纯洁美丽充满青春气息,之后阿里萨等待费米尔纳回信时患上了类似霍乱的相思。阿里萨读费米尔纳第一封信是边吃玫瑰花边读完的。他母亲担心他吃了太多玫瑰花后会拉痢疾,减弱抵抗力患上真正的霍乱。阿里萨寄费米尔纳头发,费米尔纳寄他成为标本的叶子,蝴蝶。阿里萨写着自焚发烧的情诗,而费米尔纳写着清淡平常的家务。爱情爆发的不可收拾。
曾经也为爱疯狂,这是霍乱时期爱情最闪亮见证。费米尔纳离开那座埋葬她爱情的城市之前,给阿里萨信中夹着自己剪掉的头发。旅途之中他们的爱情仍在狂热继续,实在太藐视当时爆发的一种病症:霍乱了。相思病态类似霍乱,可能是马尔克斯故设的意外。也给读者造成不经意的意外,霍乱之所以用于这场爱情的恍惚意义。
在阅读过程中,我一直在揣测:费米尔纳与阿里萨是真的相爱吗?特别是在费米尔纳旅行后,与他第一次相见后说“不必了,忘掉吧”。这就是两年相爱的结果吗?一句话把阿里萨打入了地狱。
很多年以后,在费尔米纳新婚的那天晚上,年轻的阿里萨躺在“那艘不该载他的被忘却的轮船的甲板上”,发高烧,说胡话,那时他想起他的初恋情人,流了眼泪,也许是因为思念,或许是因为痛苦,也或许是两者交集,绝望充满着他的内心,复杂的心情随着前去马格达莱纳河流域的船只渐行渐远……当阿里萨把提琴放进盒子,头也不回地沿着死一般寂静的街道回去的时候,已经觉得他不是次日清晨要出走,而是觉得仿佛在许多年前他就带着决不回头的决心出走了,于是他又似乎“有勇气忘掉过去,并且继续生存了”。我原以为他可以忘了她,可对费尔米纳的爱是那么深刻而强烈,他做不到。于是他开始了等待,漫长的等待。
他等待着乌尔比诺--费尔米纳的丈夫,离开人世的那一天。在五十一年九个月零的等待后,他终于有机会向她再次表明自己的心迹,但又遭到了拒绝。阿里萨又耐心地用两年时间与费尔米纳通信,最后和她登上了“新忠诚号”轮船,开始了等待以久的旅行。
我实在佩服阿里萨那磐石般坚定的耐心,他也等来了他要的结果:小说结尾,阿里萨和费尔米纳逆流而上,在船上升起了霍乱标志的黄色旗帜,再没有什么人可以来打扰他们。船长询问这样漫无目的的航行还要继续多久?这个愚蠢的家伙在费尔米纳的睫毛上看到初霜的闪光,在阿里萨的脸上看到勇敢无畏的爱,然后,阿里萨公布了他在五十三年七个月零十一个日日夜夜之前就已经准备好了的答案:“永生永世!”这实在是难令人不动容。
可我总觉得,费尔米纳答应了阿里萨,是因为老年后的孤独与寂寞。甚至她和乌尔比诺之间也没有爱情,他俩的结合是各取所需——他要她的美貌与傲气;她要他的尊贵与显赫。在之后的生活中,他们更多的是依赖。当发现丈夫有外遇时,她的愤怒曾使我以为是出于爱。可后来发现,那是因为她的自尊遭到践踏。或许他们之间是有爱情的,只是他们没发现,我也没发现罢了……
马尔克斯在阿里萨与费尔米纳这条主线外,又安排了其他的故事,但都没逃脱“爱”这个主旋律。在五十年的时间跨度中,马尔克斯展示了所有爱情的可能性,所有的爱情方式:幸福的爱情,贫穷的爱情,高尚的爱情,庸俗的爱情,粗暴的爱情,柏拉图式的爱情,放荡的爱情,羞怯的爱情……而随着书中人物的遭遇,你也会跟着他们或喜,或悲,或无奈。
我不禁赞叹马尔克斯那神奇的手笔,用细腻的情感描写出那么生动的人物与情感。还有他通过人物,隐秘地表达了自己堪比箴言的看法:
“我对死亡感到唯一的痛苦,是没能为爱而死。”
“软弱者永远爱情的王国,爱情的王国是无情和吝啬的,女人们只肯委身于那些敢做敢为的男子汉,正是这样的男子汉能使她们得到她们所渴望的安全感,使她们能正视生活。
“她从来没有想到,好奇也是潜在的爱情的变种。”
“一个人最初和父亲相象之日,也就是他开始衰老之时。”
“社会生活的症结在于学会控制胆怯,夫妻生活的症结在于学会控制反感。”
“找出儿童和成年人之间的差别,对她来说殊非易事,但分析来分析去,她还是更喜欢儿童,因为儿童的观念更真实。”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1500字
花了七个月才看完第一遍,然后又用一天迅速过了一遍。总的说来,我并不为自己的效率感到耻辱,因为与其说是我的拖拉,不如说这正是马尔克斯作品的一贯风格。说到一贯就有点不好意思了,毕竟除了这部作品,我读过的也只有《百年孤独》而已。当然,读完这部小说,我可以确定自己会成为即将出版的其余小说的忠实读者。
阅读马尔克斯,很多人都免不了产生和我一样的感慨吧,那就是——小说居然还能这么写!为了避开啰里吧嗦的恶习,我简要概括一下:一、相较于叙述故事,作者更热衷于描绘世界;二、鲜有对话,但只要一开口便属金玉良言;三、庞沛如川流、精密似针尖的细节描写,以及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四、以局外人的第三只眼俯视大地,并不介入(或者说沉溺于)人物的情感;五、遍布每个角落的黑色幽默。
又回到我的效率问题。《霍》并不以情节取胜,和《百》相同,进度中的任何一次中断都不足以引起对之后情节的好奇。但与此相对的是,无论何时从何处接续,抑或任意翻开一页,我总能毫无障碍的阅读下去。引起我兴趣的不是还会发生些什么,而是当下文字所描绘的无限逼真的人物个性和相对处境,由于进行了拉美式的夸张,这种现实赢得了一个响当当的名号——魔幻现实。身心舒畅时每天十来页,疲劳低落时每天三五页,缓慢享受这一过程真真是极好的。
情节说来也很简单,可以用一个没有逗号长句来概括——这是一个男孩儿因为年少时与相互爱慕的女孩儿因种种原因分离而后苦苦等候半个多世纪最终重逢的故事。看起来像是琼瑶式的苦情戏加上大团圆的结局,事实当然并非如此。我看到的不是男女主人公心心念念、自怨自艾、梨花带雨、伤春悲秋,而是途径懵懂初开的童年、变幻莫测的青年、渐趋平和的中年、颓然老去的暮年,各自穿越时间长廊抵达彼岸的人生历程。而这样的人生除去一些文学夸张的成分,正是我们每个人的已然走过而且有待完成的普通人的一生。有人说这是一部爱情的百科全书,囊括了爱情的所有表现形式,我则更倾向于把它看作人生的百科全书。岁月在每人身上镌刻下不同的印迹,而重合的部分则被马尔克斯悉心撷取,投射在了三个主人公(还有女主人公的丈夫)平凡而又传奇的一生当中。我一直认为,好的文字是让别人了解你的同时,看到他自己。马尔克斯就是这样一面充满魔力的镜子,他拨开世俗世界的重重迷障,让你直面赤裸裸的现实,备受煎熬,勉力挣脱,心魂甫定,喟然长叹,而后重新点燃生活的勇气,整装待发,杨帆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