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探讨信仰问题的时候,经常会听到一些有关对进化论的争论,有些人把之当作不争的事实,而有些人则认为其一文不值,有时双方各执己见,争论得不可开交。但是,大多数参与这一争论的双方都没有读过进化论的经典著作-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我在尝试着读这一本书,那些有意无意的争论我能从这里明白许多!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物种起源读后感,欢迎参阅。
物种起源读后感2000字
作者在《物种起源》的前半部分主要介绍变异→斗争→自然选择。后半部分主要在地质学、地理分布、形态学、胚胎学、残迹器官方面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全书都未提及人是从古猿进化来的,作者只是想证明物种不是一成不变的,并猜想整个纲的物种可能是从四五种祖先传下来的,作者更进一步的用类比法推导“曾经在地球上生活过的一切生物,也许都是从某一原始类型传下来的。”(P288)但同时作者也承认类比法可能误导。达尔文还有一本书叫做《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里面详细论述了人类的由来,还介绍了人类的亲缘和系谱,从此之后人类和猿类就成了所谓的“近亲关系”。书中所引用的地质学、胚胎学等等知识我是一概不懂,所以只能从我小学学到的课文知识来分享下自己的读后感。
1.小蝌蚪找妈妈
哲学界有三大终极问题:1.我是谁,2.我从哪里来,3.我要到哪里去?人类也一直在寻找这三个问题的答案,但好像一直没有令所有人都满意的答案。但万万没想到对于从哪里来这一问题进化论却成了主流观点。记得一年级学过一篇课文《小蝌蚪找妈妈》。鸭妈妈说它们的妈妈头上有两只大眼睛,他们就认金鱼是妈妈,金鱼说它们的妈妈有四条腿,它们就认乌龟是妈妈。我们看人类和猿长得像,就认古猿为祖先。
如果只是达尔文一个人这样说恐怕大家也不会相信,但后来居然有人拿出了“证据”,1866年海克尔在《普遍生物形态学》上发表了一组24个胚胎组成的图画,如下图所示。以此证明人类的胚胎在子宫发育的头几个月经历了不同的进化阶段,哇!科学实验验证了进化论这一假说,反对者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反对者真有话说,这图是学术造假,是人为修改过的。1997年迈克尔·K·理查森博士在Springer上发表了一组照片,如下图所示,这组照片却显示了不同物种的胚胎之间差异非常大。
2.温水煮青蛙
我从小就学习这句话,也从未怀疑它的真实性,温水煮青蛙的结果肯定是青蛙跳不出来。直到看了韩寒的《后会无期》才发现青蛙没我想的那么傻。那么问题来了,温水煮青蛙的结果到底是什么?我没试过,也不想伤害小动物,像我一样好奇这个结果的可以自行去百度“温水煮青蛙”,希望结果能让你满意。温水煮青蛙的实验还好说,夏天去田间地头捉几只,多煮几次就能知道谁说的对,但是观察不同物种不同阶段的胚胎这个实验就没那么容易做了,所以我们就无法亲自验证到底谁说得对,但这依然不妨碍我们知道这一事情的真相,我们无法做这样的实验,总有可以做这样实验的科学家,又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造假。
但有些实验我们所有人都做不了,比如我们都知道的“放射性”测年法,通过测定物体内放射性元素的含量去推断物体的年龄,年代近的还好说,我们可以用已知年代的物体去验证下这个理论,但是对于超过一万年的物体,你又怎么去验证自己的结果是正确的呢?难道你可以现在制作一张桌子或者铸造一个鼎,测一下放射性元素含量,等一万年再测一次验证下自己的理论是否正确吗?恐怕我们都等不及。如果真像达尔文所推论的那样一切生物都是从某一原始类型传下来,那一定是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但放射性测年法这一理论无法验证。却有人已证明放射性测年法不可靠,1993年吉斯·斯文森和史蒂芬·奥斯丁博士用放射性测年法测定1980-1986年之间火山爆发形成的熔岩,却发现它们的年龄都在亿万年之上。
3.皇帝的新装
顾颉刚说:“凡是一种思想,到了能支配社会心理的权威地位,被支配着自然心悦诚服,绝不敢怀疑,而且要尽量加以涂泽补充的功夫”。进化论这一思想即到了这样的地位,好多研究者都尽量证明其是正确的。就像皇帝的新装,别人都说能看见,就你自己看不见显得自己多愚蠢啊!直到有一个小孩说出:“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呀!”
科学的本质是质疑、探索。
信仰的本质是相信、敬虔。
但现在的情况却是我们对科学少了一份质疑,让科学成了新的迷信。对信仰则少了一份敬虔,成了无关痛痒。
达尔文认为人类和猿是近亲,情有可原,当时距离基因的发现还有一百多年的时间。像小蝌蚪找妈妈一样凭外形找祖先也是没有办法的事,但我们现在知道了人与猿与猴的基因对数都是不同的,且在遗产过程中基因对数是不变的,,我们为什么还要相信人与猿猴有共同祖先呢?
也许你会问,小秦皇你通过百度知道的人与猿猴基因对数目不同这信息可靠吗?基因对数不同就一定不能来自同一祖先吗?你有实验能证明你所说的吗?
坦白讲,这三连问让我哑口无言。
本以为读《物种起源》这本书不是什么劳神费力的事,但没想到还涉及地质学、遗传学、胚胎学、基因学、考古学……这么多知识。从小没怎么读过课外书的我大多时候不得不求助于百度,说实话我也不相信百度的答案一定对。读完这本书真应了我公众号的名字,这句话出自《圣经·传道书》12章12节:“我儿,还有一层你当受劝诫,著书多,没有穷尽;读书多,身体疲倦”。
现在的书多的不可胜数,即使穷尽一生也读不完万分之一,所以现在的我读书喜欢读经典的书,经过时间筛选的书,《物种起源》出版到现在也已有160周年,不管这一假说正确与否,到现在还能如此为人熟知,也算是一本比较经典的书。但是读完发现书中用的“也许”、“如果”、“可能”等词数不胜数,达尔文好多地方也是假设,绝没到让我们将这一学说奉为圭臬的地步。
物种起源读后感2000字
《物种起源》是一道享用不尽的“精神盛宴”。一部划时代的著作
标志着19世纪绝大多数有学问的人对生物界和人类在生物界中的地位的看法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影响历史进程的经典著作,震撼世界的10本书之一。今年以来仍居于多家图书榜前列,仍在读者的手上流传着。
在英国伦敦,那一天是很不平凡的一天。这一天,伦敦众多市民涌向一家书店,争相购买一本刚出版的新书。这本书的第一版1250册在出版之日即全部售罄。这本轰动一时的新书就是《物种起源》,它是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的第一部巨著。这部著作的问世,第一次把生物学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以全新的生物进化思想-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的理论。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的主导思想,即"自然选择",一定会被当做科学上的确定真理而为人们所接受。它有一切伟大的自然科学真理所具有的特征,变模糊为清晰,化复杂为简单,并且在旧有的知识上添加了很多新的东西。达尔文是本世纪的、甚至是一切世纪的博物学中最伟大的革命者。
《物种起源》是世界生物进化很有价值的作品之一,,是一部深切关注生物土地家园的,以灵魂回应灵魂之书。书的主体部分陈述了生物的变异及相互适应的途径,从家养而变异的知识,因为每种生物产生的个数,远超过其所能生存的个数,所以常引起生存的斗争,于是人生物的任何变异性质,不论其如何微小,只要是在复杂的和特殊的生活状态下有利于它本身的,即将有较佳的生存机会,因而它就自然地被选择了。由于坚强的遗传原理,任何被选择的变种,将会繁殖它的新的变异了的类型。
从最古老的单细胞到有着复杂生命结构与思维的人类诞生,在漫长的30多亿年生命行进征程中,形形色色的生物从出生到灭亡,从低等到高等,究竟是何种神奇的力量推动着生物的进化发展呢?多少个世纪以来,人们绞尽脑汁,企图找到令人信服的答案,最终都以百思不得其解而告终。就在人们对生命演进机理持不同见解的各门各派展开激烈论战、争论不休的时候,一个划时代的人物出现了。自古以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进化论思想终于在19世纪英国伟大的博物学家达尔文手中形成了具有无可争议的说服力的体系。到了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出版后,生物普遍进化的思想以及"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机制已成为学术界、思想界的公论。由此,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被称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在举世闻名的《物种起源》一书中,达尔文提出了一个又一个令人震惊的论断:生命只有一个祖先,因为生命都起源于一个原始细胞的开端;生物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而来的,生物在进化中不断地进行着生存斗争,进行着自然选择„„。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成了生物学的经典著作。如今,《物种起源》所提及的许多观点已成为人尽皆知的常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后来不断地得到发展。20世纪40年代初,英国人霍尔丹和美籍苏联生物学家杜布赞斯基创立了"现代进化论"。
现代进化论者摒弃了达尔文把个体作为生物进化基本单位的说法,他们认为,应当把群体作为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本身是物种的一种适应性状,它既是进化的动因,又是进化的结果,自然选择的作用不是通过对优胜个体的挑选,而是以消灭无适应能力的个体这一方式而实现的。现代进化论很好地解释了古典达尔文主义无法解释的许多事实。遗憾的是在达尔文时代,遗传学先驱孟德尔还没有能够让世人相信他的遗传学说,否则,达尔文定会痛不欲生,因为1838年,他选择了亲舅舅的女儿、表姐埃玛作为终身伴侣。据说,到了晚年,达尔文对孟德尔和他的遗传学略有所闻,他常常为他的近亲结婚感到不安。
当然,所有的生物才是《物种起源》这本书的精神主载体,生物的智慧,生物的生命强力才是全书的看点所在。对此我想,我们应该更多地用审美的、而不是充满道德义愤的实用眼光来看待这部作品。我对书中生物在与自然斗智斗勇的大量精彩片断很感兴趣,生命意蕴甚丰,它让人的灵魂震颤、让人的心智慢慢苏醒、让人看清生物进化的本质、让人知道在基本的人性天理面前应当如何珍惜、如何拥有、如何警觉、如何拒绝、如何捍卫、如何爱、如何关怀。这样的作品在中国当代文学领域委实太少了。
我总感到,关于物种起源的话题没有完,某些非科学,非理性,非文明的似是而非的理念仍在流行,而《物种起源》代表性。它抓住了生物得本质,就好像找到了一把开启世界生物进化史的钥匙。
物种起源读后感2000字
是谁击破神创论的天空,将世界从上帝的手中挣开;是谁以锐利的双眼,看穿时空的阴霾,寻找物种间的联系与存在;是谁以一句“物竞天择”的呐喊,唤起整个大崛起的时代。也许>隨着时代日显其不足,但传承给后人的,并让后人抚卷感叹的始终是那弥漫在字里行间的对科学的严谨与热爱。
少年顽劣,浪子回头。达尔文年轻时用他父亲的话说“除打猎、养狗、抓老鼠以外,无所事事”相对他的兄弟姐妹来讲或者用中国父母常讲“别人家的孩子”来说达尔文可算是一事无成的败家子。可是就是这个常人眼中的败家子却成为英国伟大的科学家、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参加“贝格尔号”舰的全球远航,成为流传后世的的伟大人物,我不禁感叹人的命运是由自己决定的。
大巧若拙,埋头著书。在达尔文那个时代,人们普遍都接受创造论,相信上帝创造世界、并一次就创造出所有的生物,同时上帝也赋予每种生物各自的角色,而每个物种的设计都非常完美,所以物种是永恒固定不变的。这种错误的观点在宗教的神环下成为人们精神的枷锁,于是>在这种情况下诞生了。
本书中讨论过的生存斗争,对于变异究竟怎样发生作用呢?在人类手里发生巨大作用的选择原理,能够应用于自然界吗?我想我们将会看到,它是能够极其有效地发生作用的。让我们记住,家养生物有无数轻微变异和个体差异,自然状况下的生物也有程度较差的无数轻微变异和个体差异;同时也要记住遗传倾向的力量。在家养状况下,可以确切他说,生物的整个体制在某种程度上变为可塑性的了。正如>所讲人类用有计划的和无意识的选择方法,能够产生出而且的确已经产生了伟大的结果。
暗夜磨剑,终露锋芒。达尓文的>有如一场席卷世界的海啸,狠狠地撞击在“神创论”的壁垒上,将千百年来的宗教脸上神秘而高贵的面纱狠狠地撕下。从而联接起一个伟大而充满理性的时代,这是只属于人的时代,神的荣耀开始寂灭于尘埃。正是因为《物种起源》出版,人类才第一次把生物学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以全新的生物进化思想-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理论,而生物普遍进化的思想以及“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机制成为学术界、思想界的公论
改变世界,真理永恒。科学永远是真理与实践的孩子,而非强权与臆测的玩物,“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希腊先哲早在千百年前就有这振聋发聩的话了。当达尔文面对教会的刁难,面对无知者的嘲笑,面强权的胁迫。他没有低头,也不会低头,他以一种“真的勇士”的姿态,艰难的前行,昂扬的前行。他用自己并不坚实肩膀扛了这个世界的明天,孤身一人站到了诸神的对立面。这才是真正科学,真正让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
反观当下中国,应试教育大行其道,论文互抄,研究成果互窃,科学研究充满了权钱交易与利益制衡,大学不再是象牙塔,科研院成了官场,没有学会做人便作学问的人比比皆是,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没有一种敢向与不合理存在挑战的精神,都没有静下心来,埋头作学问的毅力,那么何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何谈雄踞世界民族之林。
真的科学是容不是一点杂质的,而真正爱科学的人也不会让它有一点杂质的,所以各位年轻的朋友行动起来吧!用信念与毅力去谱写一首壮丽的科学之歌,为我们祖国正在发展科研事业贡献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
物种起源读后感2000字
我看的这本书,是讲了达尔文的一些故事和一些物种进化和万物怎么来的的事。
很久以前的时候人们认为是上帝创造了万物,直到一个天才的诞生,他就是“达尔文”!
达尔文,确定了世间的万物不是上帝创造出来的,在一开始,地球是上先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微生物,每个微生物各变化成一个物种,还有一些是原来的一个物种变异(进化)成一个新物种,那么变异是怎样产生的呢?那得说到生物的一种神奇的功能“遗传”,达尔文说:“生物的变异并不是一生下来马上就能变成那个样子,而是通过遗传,把变异的样子一代一代地累积下来,变成最终的样子。”
你在看到的各种马,可能就是一种马进化出来的,还有,最早的长颈鹿脖子并不是那么长,而是长颈鹿想吃树上的叶子给一点一点给拉长的。
看完这本书,我对大自然充满了敬畏。
物种起源读后感2000字
科学是神秘的,也是美丽的。它既是反映现实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又是改造世界、造福自身的伟大力量。从我们学习的哥白尼的日心说、牛顿的力学理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蒸汽机的发明,到我们熟悉的因特网技术、基因工程,这些科学理论的诞生与应用都促进了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也深刻地影响人们的生活甚至精神世界。
读过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后,更加了解了达尔文的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仅仅是说大自然,我们人类的生活亦是如此。达尔文的著作不仅使生物学和人类学发生了革命,同时也改变了我们对人类在世界的位置的看法。他经过多年的探究、搜索事实,思考问题,再加上耐心的记录、总结,从而写成科学巨著。从这部书中,我不仅看到生物之间复杂的关系和大自然的奥秘,更看到了令我敬佩的科学精神,那是达尔文身上的遇到难题不放弃、永不放弃的坚持,对科研的执着,以及严谨、实事求是的精神,这些都源于他对科学的热爱。
读罢这篇文章,我对科学产生了很大的兴趣。而我更要学习达尔文的科学精神与品格。马克思说:“在攀登科学的山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岩壁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是的,探索科学是一件艰苦的事业,但发现与探索科学的过程又是充满无穷乐趣的。而这乐趣又吸引科学家们不断探索,不断进步。
人们发现科学,在科学世界里探索,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自身需求、征服自然,更是为了解决人类生存与发展中遇到的困难,从而让人们更好的生活,让社会更和谐。正如达尔文的进化论不仅阐释了生物的进化原理,也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思想。
现在,聪明的人类将科学知识应用到各种技术中,使方便、快捷的节奏悄然进入人们生活中。高铁缩短了人们出行的时间,互联网让世界变成了“地球村”,缩短了人们间的距离。
袁隆平克服重重困难研究出杂交水稻,解决了中国乃至世界的粮食短缺的问题;钱学森历尽千辛万苦研制出原子弹、氢弹,增强了新中国的综合国力;吴孟超将毕生的时间都入到肝胆外科的研究中,至今未离开手术台,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他们热爱科学研究,不畏辛苦,为人类造福。然而,在充斥着利益的现代社会,有些人利用科学,用高科技研制有毒化学试剂加入食品中,试图谋取暴利。假烟、假酒早已屡见不鲜,爽口的饮料中有塑化剂,美味的饭菜加入了地沟油、苏丹红。入股额大家都利用科学,用于满足自身的欲望,不考虑他人、社会,那还不如回到古代,回到没有危害到人们健康的时代里。
想到这里,真想告诉大家要正确对待科学。我希望每个人都能热爱生活以正确的态度对科学。热爱科学,是让它造福于人类,造福于社会。
所以,让我们热爱科学,用严谨、认真的态度、执着坚持的精神徜徉在科学的海洋中,让我们享受发现与探索的乐趣,让科学为我们创造美好的未来吧。